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目的 分析对于口腔正畸患者在其治疗过程中运用无托槽矫治技术的治疗价值。方法 对照组为传统固定矫治技术实施口腔正畸治疗,观察组则应用无托槽矫治技术实施正畸治疗。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倾斜牙和转位牙的扶正时间以及正畸治疗总时间均为观察组较短P<0.05;正畸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咬合力以及咀嚼效率均为观察组较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患者在美观舒适度、语言功能以及佩戴便捷性方面的满意度评分均为观察组较高P<0.05。结论 在口腔正畸治疗中通过采用无托槽矫治技术有利于缩短正畸治疗时间,更好的提升患者的咀嚼功能以及正畸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周吉  袁小平  黄跃 《西南军医》2013,15(1):38-41
托槽是正畸治疗中重要且必不可少的装置,是实现牙齿移动的载体,是传递矫治力的关键。托槽设计上任何细节的改变都会直接影响弓丝力量的表达,从而影响矫治的效果。学者们针对,临床矫治牙齿的需要,对矫治器的主要部件一托槽,不断地进行研究改良,使新设计的托槽更能符合正畸临床快速有效地移动牙齿的需求。本文就托槽设计改进对矫治效能影响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3.
在正畸治疗中,上下颌牙齿的咬合关系异常使正畸托槽不能正常粘贴,妨碍了正畸治疗程序的正常实施。如前牙区或后牙区的深覆[牙合]常使下颌托槽无法正常粘贴或粘贴后经常被咬合力撞击而脱落。  相似文献   

4.
传动直丝弓矫治技术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直丝弓矫治技术,在托槽设计上进行了一些创新性改进,兼顾了自锁托槽及Tip-Edge Plus托槽的优点[1,2],在安氏Ⅱ1类错矫治中有独到之处。本研究通过比较其与正畸临床常用的MBT直丝弓技术在安氏Ⅱ1类错矫治中的差异,观察其临床应用优势。1材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选择2009年在兰州市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患者40例,男12例,女28例,年龄12~  相似文献   

5.
杨凤莲  马慧 《兵团医学》2016,47(1):42-44
固定矫治技术是口腔正畸临床中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将托槽粘接于牙面是固定矫治技术的重要步骤.在正畸治疗中,托槽的粘接是暂时性的,要求粘接剂既要有防止脱落的粘结力,同时要避免粘接过程中对牙釉质造成损伤[1].口腔正畸临床中可选择的粘接剂种类繁多,笔者选用口腔正畸临床中常用的3种粘接剂:西湖非调拌型牙釉质粘接剂、3M光固化树脂粘接剂、树脂改良型玻璃离子粘接剂,通多对比使用三种粘结剂后托槽的脱落率及牙釉质脱矿情况,来评估这三种粘结剂的临床使用效果,以期为口腔正畸临床中粘接剂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现将详细结果进行汇报.  相似文献   

6.
王生瑜  袁小平 《西南军医》2010,12(2):318-320
新技术及新材料的发展极大的推动了正畸工作效率及质量。为了简便结扎过程,减少椅旁操作时间,缩短治疗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依据临床需要,医生与口腔材料研究人员及生产厂家通力合作,研究生产出了自锁托槽,从而引起正畸材料的革新。但是关于自锁托槽临床应用中优缺点人们持不同的观点。因此,本文就自锁托槽临床应用中优缺点的研究近况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7.
口腔固定正畸的并发症及防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口腔固定正畸是我国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正畸方法,它是一种成熟、高效、具有完善矫治功能的正畸方法。我院口腔正畸门诊。近年来收治了数百例因牙He畸形而做固定正畸的患者,在矫治实践中发现了多种与正畸治疗相关的并发症,现归纳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自上世纪80代年陶瓷托槽问世至今,由于其美观度较金属托槽优越而受到成人患者和正畸医师的青睐。与不锈钢托槽相比,陶瓷托槽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更好的抗张强度及更强的粘结强度等优点^[1-2]。随着成人患者的日益增多,陶瓷托槽在正畸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陶瓷托槽多为化学粘结,  相似文献   

9.
正畸治疗的本质就是在力的作用下.通过矫正器使牙齿向正确的方向和位置移动。支抗控制策略事实上很多情况下已经植根于特定的矫治器。按照矫治过程中牙齿移动的方式,可将固定矫治技术分为差动牙移动技术和整体牙移动技术两大类。本文就正畸牙移动与支抗控制的发展、矫治特点及其临床应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赵春艳  范捷  李亚明 《西南国防医药》2012,22(11):1228-1230
目的探讨隐形矫治与固定矫治牙面清洁度和矫治关注度的差异。方法随机检测采用隐形矫治器与固定矫治器(金属托槽和陶瓷托槽)的错合畸形病例共60例,其中金属托槽20例,陶瓷托槽20例,隐形矫治20例,每次复诊时检测两组的牙面软垢指数(DI)、牙石指数(CI)及菌斑指数(PLI),比较两组牙面清洁度;第1次复诊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患者及周围人对矫治器的关注度。结果隐形矫治组牙面的DI、CI、PLI均小于固定矫治组,且受到患者及周围人的关注程度比固定矫治组低。结论隐形矫治器牙面清洁度远优于固定矫治器,关注度低于固定矫治器。  相似文献   

11.
固定正畸是矫治口腔牙列错畸形的常用方法,具有正畸和固定治疗双重功效。利用全牙弓或片段弓固定装置(以下简称牙弓固定装置),即采用正畸应用的带环、托槽和片段弓丝,进行口腔颌面外科术后牙齿固位、咬合关系恢复及牙弓形态和缺牙间隙的保持。2005年以来,我们应用牙弓固定装置进行颌面外科术后固定71例,效果较好。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初步探讨牙面托槽周围变形链球菌、放线菌、乳杆菌菌群数量及其在总菌群中所占比例的变化,与固定正畸过程中釉质脱矿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选取正在进行固定正畸矫治、且出现上前牙(A3-B3)牙面釉质脱矿的患者26例(脱矿组),以及正在进行固定正畸矫治、但没有出现明显上前牙脱矿的患者49例(未脱矿组),刮取每个患者的上颌切牙托槽龈侧面菌斑,分别进行变形链球菌、放线菌和乳杆菌的分离培养,计算各患者所取菌斑中这3种细菌的数目及其占检出细菌总量的比例;检测取样牙位的软垢指数.分析比较脱矿组与未脱矿组上述测量指标的差异性.结果 脱矿组与未脱矿组软垢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脱矿组变形链球菌数目及所占细菌总量的比例均明显增高(P<0.05),而两组间放线菌、乳杆菌数目及所占细菌总量的比例无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 牙面托槽周围菌斑中所含变形链球菌数目及所占总菌群的比例增高,可能是固定正畸过程中牙齿表面脱矿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自从1970年美国医生Andrews提出了现代正常牙合的六要素,并首先设计出直丝弓矫治器,在口腔正畸学历史上进行了一场技术革命。由于Andrews医生提出的直丝弓矫治器共有11种托槽规格,治疗程序繁琐,难以广泛应用和推广,1976年Roth医生将Andrews医生的直丝弓矫治技术加以改良,提出了一种通用和直丝弓矫治器,从而使直丝弓矫治技术在全球得以广泛推广,1997年,Maclauphlin、Bennet和巴西正畸医生Trevici经过多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临床对前牙反颌的有效治疗。方法:粘接Edgewise矫正器:加带环加托槽,在不干咬牙合情况下,后牙区托槽,槽沟与颊面粘接在同一水平位置,而前牙托槽按临床牙冠长轴并按照后牙槽沟平面作相应粘接对反覆颌垫戴用。结果:本组10例患者,矫治时间平均10个月,前牙反颌解除,建立正常覆颌盖关系,拔牙间隙关闭,未残留三角间隙,上下牙排列整齐,后牙咬牙合关系保持良好状态。结论:前牙反颌的矫治采取正畸掩饰矫治外科手术矫治方法临床疗效显著,疗程缩短,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临床对前牙反颌的有效治疗。方法:粘接Edgewise矫正器:加带环加托槽,在不干咬牙合情况下,后牙区托槽,槽沟与颊面粘接在同一水平位置,而前牙托槽按临床牙冠长轴并按照后牙槽沟平面作相应粘接对反覆颌垫戴用。结果:本组10例患者,矫治时间平均10个月,前牙反颌解除,建立正常覆颌盖关系,拔牙间隙关闭,未残留三角间隙,上下牙排列整齐,后牙咬牙合关系保持良好状态。结论:前牙反颌的矫治采取正畸掩饰矫治外科手术矫治方法临床疗效显著,疗程缩短,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自锁托槽与结扎翼托槽在滑动法关闭间隙时的效果。方法:使用Smartclip弹簧式自锁托槽以及结扎翼托槽,正畸弓丝为0.19×0.25吋的不锈钢矩形弓丝,分别对进入关闭间隙治疗阶段的安氏I类患者进行关闭间隙治疗,治疗3个月后分析间隙关闭距离。结果:上颌双侧间隙减小为(3.76±0.55)mm,下颌双侧间隙减小为(3.45±0.73)mm;使用结扎翼托槽的患者,上颌双侧间隙减小为(2.95±0.48)mm,下颌双侧间隙减小为(2.86±0.82)mm。上下颌不同托槽间对比P〈0.05,均有显著性差异。两组患者关闭间隙前后根尖片均未见根尖吸收。结论:自锁托槽的应用可以减小系统摩擦力,从而减小矫治力,可以保证较好的术中及术后牙周组织健康。  相似文献   

17.
错■畸形严重影响患者的口腔甚至全身健康,且多年来患病率居高不下。正畸矫治是错■畸形的重要治疗手段。减阻牙周膜牵张成骨术可安全、高效地使正畸牙移动加速,有望解决传统矫治方法因矫治周期长而引发牙体、牙周健康风险的问题,但同时也存在加力大、加力难等问题,制约了其临床应用。近年来,关于减阻牙周膜牵张成骨术的分子机制研究不断深入,自动牵张成骨装置不断研发,推动了这项技术的不断革新。本文综合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从减阻牙周膜牵张成骨术的发展简史、重要技术参数、分子生物学机制及组织学特点、技术优势与革新等方面进行综述,以利于全面了解减阻牙周膜牵张成骨术的研究进展,加深对该技术的深入理解,为加速正畸牙移动的技术革新与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牙列错[牙合]畸形患者经过较长时间的正畸治疗后,进入治疗的最后阶段,即完成与精细调整阶段。医患双方都希望能达到牙齿排列整齐,咬合关系正常,矫治效果明显的满意效果,而事实上,由于生理与病理的诸多因素,在矫治结束之前,仍存在着一系列不稳定因素:①由于使用矫治器使牙齿在颌骨内移动或调整上下颌关系后,无论是牙齿还是颌骨都具有反弹的趋势,会返回到治疗前的不规则位置;②直丝弓矫治器托槽的设计不可能适应每一位患者,或者矫治用力不当,不可能达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9.
由于氟斑牙釉质结构的特殊性,在氟斑牙患者的正畸治疗中,如果采用传统的粘接方法粘接托槽,由于托槽与牙之间的粘接强度很低,托槽脱落较为频繁,可影响正常的治疗进程,使治疗周期延长,治疗质量下降,浪费医生和患者的大量时间,使患者丧失对治疗的信心。笔者所在的课题小组曾用不同方法提高氟斑牙正畸托槽粘接强度,均未达到临床满意的强度。本实验采用喷磨方法预处理离体氟斑牙的牙面,然后采用不同的方法粘接托槽,测定托槽和牙面的粘接强度,探索提高氟斑牙正畸托槽粘接强度的临床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20.
蒋亚华 《西南军医》2012,14(1):149-151
安氏Ⅱ类2分类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错[牙合]畸形。长期以来,正畸界对此类错牙台是否需要拔牙矫治存在颇多争议,正畸医生对此类患者行拔牙矫治均十分慎重。本文就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台是否需要采取拔牙矫治及影响拔牙的因素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