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目的 研究Toll样受体(TLRs)信号通路和炎症因子的表达与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监测靶点。方法 将汕头市龙湖区第二人民医院儿科2019年1-12月门诊收治的150例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纳入研究,记作病例组,另取同期于本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儿童1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病变组和对照组儿童TLRs信号通路和炎症相关因子水平,并作相关性分析。此外,对比病变组和对照组儿童氧化应激反应相关指标水平。结果 病例组患儿Toll样受体2(TLR2)及TLR4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981,101.427,P<0.001)。病例组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0(IL-10)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t=78.453,63.388,116.697,P<0.001),干扰素γ(INF-γ)显著低于对照组(t=70.489,P<0.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TLR2、TLR4和血清IL-4、IL-10、TNF-α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或<0.01),与INF-γ水平呈负相关(P<0.001)。病变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及过氧化氢酶(CAT)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633,57.277,50.103,P<0.001)。结论 TLRs信号通路和炎症因子均可能参与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发生、发展过程,且反复呼吸道感染患者存在明显的氧化应激状态异常。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不同牵伸方式对痉挛型脑瘫患儿(CP)肌张力影响及患儿耐受程度的差异。方法 选取2017年9月-2020年5月在成都市妇妇儿童医院治疗的符合纳入标准的53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渐进式牵伸法组(观察组)27例和静态式牵伸法组(对照组)26例,两组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30min/次,1次/d,5次/周,训练12周;训练前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观察患儿股内收肌、腘绳肌、踝跖屈肌肌张力变化情况,采用关节活动度(ROM)观察患儿内收肌角、腘窝角、足背屈角变化情况,采用改良CHEOPS疼痛评分法观察患儿耐受程度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儿肌张力(M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对照组:t=2.121、4.947、2.476,观察组:t=3.422、5.322、2.933)、关节活动度测量较治疗前改善(对照组:t=2.061、2.017、2.053,观察组:t=4.357、3.936、3.349)、改良CHEOPS疼痛评分较治疗前升高(t=39.817、16.9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患儿股内收肌、腘绳肌、踝跖屈肌肌张力降低更明显(t=2.230、2.133、2.173, P<0.05);内收肌角、腘窝角、足背屈角关节活动度观察组改善更显著(t=2.059、2.119、2.105, P<0.05),而对照组在牵伸治疗时改良CHEOPS疼痛评分升高情况更明显(t=13.157,P<0.001)。结论 渐进式牵伸治疗对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更明显,且患儿耐受度高更易接受,适宜在脑瘫儿童康复中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配戴踝足矫形器(AFO)联合康复治疗对脑性瘫痪(CP)患儿肌张力康复的效果,为CP患儿康复提供临床参考。方法 选取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6年3月-2018年10月收治的CP患儿62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配戴AFO。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评分、肌张力评分和步态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GMFM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4.794,P<0.001);内收肌评分、腓肠肌评分及腘绳肌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4.916、5.694、8.786,P<0.001);步幅、步速、步长高于对照组,而步频低于对照组(t=2.235、2.247、5.271、7.454,P<0.05)。结论 CP患儿配戴AFO可改善患儿粗大运动能力,降低患儿肌张力,提高患儿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家庭干预模式在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ASD)中的临床应用效果,为其应用于临床提供证据。方法 选取襄阳市妇幼保健院2017年4月—2018年4月期间收治的76例ASD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以是否进行家庭训练分为观察组(n=43)和对照组(n=33),对照组患儿予以上午医院规范训练,在家不训练;观察组患儿则上午在医院训练,其他时间由家长在家随时随地训练,分别对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ASD治疗评估量表(ATEC)和ASD行为量表评分(ABC)进行比较,同时评定两组儿童的面部表情卡配对情况。结果 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ATEC和ABC量表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1、0.24,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ATEC和ABC量表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55、9.51,P<0.05),也低于治疗前(t=7.02、10.97,P<0.05);另外,两组患儿间伤心、高兴、生气、害怕等面部表情卡配对情况指标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t=12.14、8.16、8.34、4.31,P<0.05)。结论 医院结合家庭进行ASD综合干预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值得在其康复治疗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重复经颅磁结合体外冲击波治疗对偏瘫患儿下肢功能的影响,为重复经颅磁结合体外冲击波在偏瘫患儿康复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19年5月—2021年5月深圳市儿童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收治的偏瘫患儿60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患儿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及体外冲击波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增加重复经颅磁干预。两组患儿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进行患侧下肢肌张力评估,足底压力、足底面积以及GMFM-88评估。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和对照组组内的肌张力均较治疗前有降低(t=4.521、3.789),足底压力(t=8.412、7.354)、足底面积明显增大(t=4.585、10.251),GMFM-88项D区(t=11.247、9.254)和E区得分均有提高(t=8.738、6.25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较对照组肌张力明显降低,足底压力、足底面积、GMFM-88项D区和E区的得分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13、5.134、4.233、8.646、7.463,P<0.05)。结论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可以有效改善偏瘫患儿的下肢运动功能及步态表现。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对婴儿痉挛模型应激蛋白表达的影响,为婴儿痉挛症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将60只新生幼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甲基-D-天冬氨酸(NMDA)组和ACTH组,每组20只。幼鼠出生第11天,ACTH组腹腔注射10 mg/(kg·d) ACTH,其他两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幼鼠出生的第15天,NMDA组和ACTH组腹腔注射15 mg/(kg·d) NMDA,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对三组幼鼠痉挛症状进行评分,采用q-PCR法测海马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和ACTH的mRNA转录水平,Western Blot法测海马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1型受体(CRHR1)蛋白表达。结果 NMDA组中幼鼠的痉挛症状评分高于对照组(t=11.236,P<0.001); ACTH组幼鼠的痉挛症状评分低于NMDA组(t=-6.347,P<0.001)。与对照组相比,NMDA组海马IL-1β和IL-6的mRNA转录水平升高(IL-1β: t=6.237,P<0.001;IL-6: t=6.553,P<0.001),ACTH组海马中IL-1β和IL-6的mRNA转录水平低于NMDA组(IL-1β:t=-7.669,P<0.001;IL-6:t=-8.125,P<0.001)。ACTH组海马中ACTH mRNA转录水平高于NMDA组(t=7.758,P<0.001)。与对照组相比,NMDA组海马体CRH和CRHR1蛋白表达上调(CRH: t=7.517,P<0.001;CRHR1: t=7.745,P<0.001),ACTH组海马CRH和CRHR1蛋白表达低于NMDA组(CRH: t=-6.120,P=0.003;CRHR1: t=-6.050,P=0.005)。结论 ACTH可缓解幼鼠的痉挛症状,推测与降低海马体中IL-1β和IL-6的mRNA转录水平,上调ACTH的mRNA转录水平,抑制CRH和CRHR1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
林红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9,27(12):1384-1387
目的 分析悬吊运动训练系统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的康复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8月-2017年8月荆州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42例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法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1例,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运用悬吊运动训练系统,连续康复治疗3个月。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粗大运动功能评分(GMFM)评价两组患儿平衡及粗大运动功能,记录步长、步宽以及10 m最大步行速度(MWS)评价步行能力,并比较不同年龄、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分级对步行能力的影响。结果 两组患儿治疗前GMFM 评分、BB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显著增加,且治疗后观察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67、3.543,P<0.01);两组治疗前步行能力相关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步宽显著降低,步长、MWS显著增加,且治疗后观察组步长、MWS显著高于对照组,步宽显著低于对照组(t=4.767、3.985、4.221,P<0.001);治疗后不同年龄及GMFCS分级患儿步宽、步长、MWS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年龄:t=3.986、2.8782.986,P<0.001;GMFCS分级:t=4.043、4.173、3.875,P<0.001)。结论 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悬吊运动训练系统能提升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及平衡能力,降低步行宽度,提升步速及步长,也能显著提升其康复效果,同时患儿年龄及GMFCS分级影响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悬吊疗法联合MOTOmed智能训练对痉挛性脑瘫患儿的临床疗效,以期为临床完善相关干预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0年5月-2021年5月来河北省儿童医院诊治且确认为痉挛型脑瘫患儿150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75例。对照组采用MOTOmed智能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入悬吊疗法。连续干预8周,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躯干控制能力、Berg量表评分、粗大运动功能评估表(GMFM)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 评分和血清神经生长因子 (NGF)及内皮素(ET)水平。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躯干总标准差、躯干前后标准差、躯干左右标准差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992、6.860、8.380,P<0.05);观察组Berg评分、GMFM评分、MB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92、2.126、2.331,P<0.05);观察组NGF水平高于对照组,ET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560、2.806,P<0.05)。结论 悬吊疗法联合MOTOmed智能训练可有效改善患儿的躯干控制能力,促进其粗大运动发育,改善患儿的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效果优于单一的MOTOmed智能训练治疗,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家庭康复微信小程序对功能性构音障碍患儿的影响, 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7月在上海市儿童医院康复科治疗的36例功能性构音障碍(FAD)患儿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常规家庭康复组和微信小程序组各18例, 治疗8周, 治疗前后, 采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制定的构音障碍检查方法进行评价。结果 治疗前, 常规家庭康复组和微信小程序组组间错误音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2, P=0.48);经8周治疗后, 两组患儿同组治疗前后的错误音比较, 治疗后错误音均明显少于治疗前(t=10.73, 15.74, P<0.01);但家庭微信小程序组治疗后错误音节显著少于常规家庭康复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37, P<0.05)。结论 应用家庭康复微信小程序能更好的改善功能性构音障碍患儿的错误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早期丰富环境家庭康复对0~6月龄脑瘫高危儿粗大运动功能(GMFM)和日常活动能力(ADL)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8月-2018年8月在台州市妇女儿童医院儿保科门诊随访的脑瘫高危儿12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根据初诊时评估的情况进行视觉、听觉、触觉干预以及家庭姿势管理等丰富环境家庭康复指导。在初诊、干预3个月、干预6个月分别对两组患者的GMFM评分和ADL评分进行评定。结果 两组研究对象在初诊时年龄、性别、GMFM评分和ADL评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干预3个月后,干预组的CMFM评分(t=5.594,P<0.001)和ADL评分(t=9.793,P<0.001)均较对照组高;在干预6个月后干预组的GMFM评分(t=8.829,P<0.001)和ADL评分(t=11.469,P<0.001)均较对照组高。两组患者在干预3个月后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干预6个月后干预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8.4% vs.80.6%,P<0.05)。结论 早期丰富环境家庭康复有利于促进脑瘫高危儿粗大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基于加拿大作业表现量表(COPM)评估结果开展的作业治疗方案对全面性发育迟缓(GDD)儿童作业活动表现、满意度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为GDD儿童作业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临床实践参考。方法 选取2021年3月—2022年3月在唐山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科门诊接受康复治疗的GDD儿童69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对照组(n=35)和观察组(n=34),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将作业治疗替换为基于COPM结果的目标导向性的作业治疗方案,治疗时间持续3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采用COPM评估儿童目标任务的作业表现及满意度,儿童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WeeFIM)评估儿童日常生活能力。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COPM表现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845、7.533,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t=2.551,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COPM满意度分较治疗前显著改善(t=22.240、8.329,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t=2.300,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的COPM表现分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改良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评分联合生化标记物对高危新生儿脑损伤的早期诊断价值,以期为高危儿脑损伤的早期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2017年6月-2019年5月在刑台市第三医院接受治疗的145例高危新生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儿aEEG检测结果并以改良aEEG评分、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NCIS)及脑损伤生化标记物对结果进行评估。根据患儿有无脑损伤将其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改良aEEG评分、NCIS评分及脑损伤生化标记物。并对改良aEEG评分及脑损伤生化标记物与NCIS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ROC法分析改良aEEG评分联合生化标记物对高危新生儿脑损伤的早期诊断价值。结果 145例患儿中79例诊断为脑损伤,66例无脑损伤。两组患儿胎龄、性别、分娩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损伤患儿出生体重及1 min Apgar评分均低于无脑损伤组(t=-3.149,-8.401,P<0.05)。脑损伤组患者改良aEEG评分、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血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水平均显著高于无脑损伤组,脑损伤组NCIS评分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均显著低于无脑损伤组(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改良aEEG评分、NSE、GFAP与NCIS评分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618,-0.694,-0.583, P<0.05),BDNF与NCIS评分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648,P<0.05)。ROC分析结果显示改良aEEG评分对高危新生儿脑损伤早期诊断cut-off值为9.18分,AUC为0.902(95%CI:0.845~0.959);NSE cut-off值为15.04 μg/L,AUC为0.885(95%CI:0.821~0.949);BDNF cut-off值为1.16 ng/ml,AUC为0.894(95%CI:0.834~0.954);GFAP cut-off值为4.61 ng/L,AUC为0.764(95%CI:0.666~0.862),联合诊断可有效提高诊断敏感度(敏感度89.87%,特异度75.76%,P<0.05)。结论 高危新生儿脑损伤者改良aEEG评分、NSE、BDNF及GFAP水平可出现明显异常,且上述指标均与患儿病情程度显著相关,aEEG评分、NSE、BDNF及GFAP均对高危新生儿脑损伤有较高的早期诊断价值,联合诊断可提高诊断的敏感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改良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评分联合生化标记物对高危新生儿脑损伤的早期诊断价值,以期为高危儿脑损伤的早期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2017年6月-2019年5月在刑台市第三医院接受治疗的145例高危新生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儿aEEG检测结果并以改良aEEG评分、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NCIS)及脑损伤生化标记物对结果进行评估。根据患儿有无脑损伤将其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改良aEEG评分、NCIS评分及脑损伤生化标记物。并对改良aEEG评分及脑损伤生化标记物与NCIS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ROC法分析改良aEEG评分联合生化标记物对高危新生儿脑损伤的早期诊断价值。结果 145例患儿中79例诊断为脑损伤,66例无脑损伤。两组患儿胎龄、性别、分娩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损伤患儿出生体重及1 min Apgar评分均低于无脑损伤组(t=-3.149,-8.401,P<0.05)。脑损伤组患者改良aEEG评分、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血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水平均显著高于无脑损伤组,脑损伤组NCIS评分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均显著低于无脑损伤组(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改良aEEG评分、NSE、GFAP与NCIS评分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618,-0.694,-0.583, P<0.05),BDNF与NCIS评分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648,P<0.05)。ROC分析结果显示改良aEEG评分对高危新生儿脑损伤早期诊断cut-off值为9.18分,AUC为0.902(95%CI:0.845~0.959);NSE cut-off值为15.04 μg/L,AUC为0.885(95%CI:0.821~0.949);BDNF cut-off值为1.16 ng/ml,AUC为0.894(95%CI:0.834~0.954);GFAP cut-off值为4.61 ng/L,AUC为0.764(95%CI:0.666~0.862),联合诊断可有效提高诊断敏感度(敏感度89.87%,特异度75.76%,P<0.05)。结论 高危新生儿脑损伤者改良aEEG评分、NSE、BDNF及GFAP水平可出现明显异常,且上述指标均与患儿病情程度显著相关,aEEG评分、NSE、BDNF及GFAP均对高危新生儿脑损伤有较高的早期诊断价值,联合诊断可提高诊断的敏感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经颅直流电刺激干预治疗对脑瘫患儿精细运动功能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19年12月在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科就诊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采用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康复治疗。两组治疗均为1次/d,5次/周,共治疗6周。治疗前后观察两组的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量表(PDMS-FM)与精细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FM)指数变化,分析疗效差异。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2.9%vs.82.5%,χ2=0.74,P>0.05),两组愈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7.9%vs.37.3%,χ2=5.24,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观察组PDMS-FM量表中的抓握、视觉运动整合、粗细运动商(t/t′=4.71、2.54、2.67)与FMFM量表各项目评分(t/t′=4.35、2.74、3.31、2.52、2.15、2.58)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PDMS-FM量表中的抓握、视觉运动整合、精细运动商(观察组t=16.67、23.13、6.59,对照组t=7.42、14.81、2.71)与FMFM量表各项目评分(观察组t/t′=12.10、13.51、16.16、12.62、9.64、14.28,对照组t/t′=8.46、12.11、9.26、19.95、12.97、15.79)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结论 两种治疗方法对脑瘫患儿精细运动功能改善均有效,但结合经颅直流电刺激干预治疗的总体疗效要优于单一的常规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康复训练对语言发育障碍患儿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间在河南省儿童医院康复中心住院的患儿8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选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研制的汉语版S-S语言发育迟缓评价法,分别对不同组别患儿在治疗前后进行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基本操作能力、交流态度、发育商和语言发育商对比评定。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疗效(95.35%)明显优于对照组(79.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08,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儿发育商、语言发育商均显著升高,且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27,5.009,P<0.05)。结论 重复经颅磁刺激作为一种早期干预语言发育障碍的新型电生理技术,联合康复训练对语言发育能力改善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家长参与的康复训练对功能性障碍患儿构音清晰度的疗效,为临床综合性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选取2018年9月—2020年1月在株洲市中心医院康复治疗科治疗的67例功能性构音障碍患儿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家长参与组33例和常规组34例。两组均予以常规构音训练,家长参与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增加家长参与整个治疗过程、每周1次家长培训和每日微信打卡作业,共治疗1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采用构音清晰度评估和疗效评定。 结果 治疗12周后,两组构音清晰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t=22.38、25.50,P<0.01),且家长参与组治疗后构音清晰度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0,P<0.01);家长参与组每周平均家中练习天数与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常规组(t=16.08、χ2=19.90 ,P<0.01)。 结论 结合家长参与的康复训练对功能性构音障碍患儿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足月儿高胆红素血症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经皮小时胆红素(hTcb)、总胆红素/白蛋白(B/A)水平变化及与远期神经发育相关性,为预测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的远期神经发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20年6月深圳市龙华区中心医院新生儿科足月高胆红素血症患儿240例为观察组,同期正常足月儿24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血清NSE、hTcb、B/A水平、观察组治疗前后血清NSE、hTcb、B/A水平,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血清各指标与高胆红素血症发病的关系,并对观察组患儿观察12个月,依据神经发育结局分为良好结局患儿(n=214)、不良结局患儿(n=26),统计不同神经发育结局患儿治疗前后血清NSE、hTcb、B/A水平,观察血清NSE、hTcb、B/A对患儿远期神经发育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 治疗前,观察组血清NSE、hTcb、B/A水平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57.464、14.967、38.399,P<0.001),且观察组治疗后均低于治疗前(t值分别为46.855、43.201、32.847,P<0.001);经Logist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