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巴西坎波斯盆地深水沉积体系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钻井、测井和地震资料,研究坎波斯盆地深水沉积体系特征,明确巴西坎波斯盆地深水沉积类型和砂岩储集层分布规律。研究认为,研究区深水沉积相类型可划分为3种亚相和7种微相,上白垩统土仑阶—马斯特里赫特阶深水沉积类型以沉积型切谷和微盐盆中的复合水道沉积为主,自南向北发育3支水道体系;古新统—始新统以沉积型切谷和侵蚀型复合水道沉积为主,仍然发育3支水道体系;渐新统—中新统以朵叶体沉积为主,主要分布在盆地中北部地区。与深水期次相对应,建立了3类深水沉积模式:上白垩统土仑阶—马斯特里赫特阶沉积时期,构造不断抬升,物源供给强烈,同时盐岩运动形成的负地形有利于砂体的发育,发育陆源直接补给沉积型切谷-微盐盆沉积模式;古新统—始新统沉积时期构造抬升幅度达到最大,侵蚀作用最强,由于微盐盆的填平补齐作用,发育陆源直接补给沉积型切谷-侵蚀型复合水道沉积模式;渐新统—中新统沉积时期,构造稳定,海平面变化成为主控因素,发育宽广陆架砂体间接补给的过路型切谷-朵叶体沉积模式。坎波斯盆地3期3类深水沉积体系特征和控制因素的研究可为坎波斯盆地乃至全球其他地区的深水沉积勘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奥陶系拉什仲组深水重力流沉积露头精细解剖,揭示深水重力流水道-朵叶体系演化规律,建立沉积模式,分析储层分布规律。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奥陶系拉什仲组重力流沉积单元包括复合水道、迁移水道、层状充填垂向加积水道、分支水道、近端及远端朵叶。沉积单元演化与重力流类型和能量密切相关。重力流爆发初期,碎屑流和浊流活跃,复合水道发育;当重力流能量降低,浊流占主导,伴随多期侵蚀-沉积作用,先后发育迁移水道和垂向加积水道;随着浊流的持续作用及能量逐渐衰减,分支水道、近端及远端朵叶依次发育。其中,复合水道可进一步分为青年期、壮年期和衰亡期,形成过程与短期重力流的演化过程相关。壮年期的复合水道、迁移水道和垂向加积水道为理想储层,储集性能依次减弱,水道中部储层质量一般高于两侧,近端朵叶储层质量优于分支水道。  相似文献   

3.
西非下刚果盆地深水水道沉积特征及控制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深水水道体系是从大陆斜坡到深海盆地“源-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国际深水油气勘探的重要储层类型。对下刚果盆地中新统深水水道沉积特征、充填演化和控制因素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盆地动力学过程的认知和提高深水储层的预测精度。通过应用三维地震、测井和录井资料综合分析,基于层序地层学、地震地层学和地震地貌学研究的技术方法和手段,对下刚果盆地中新统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深水沉积单元、深水水道发育类型、复合水道体系发生、发展、衰退和消亡的演化过程,以及控制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下刚果盆地中新统地层以最大水退面和初始水进面为层序界面,可以划分出14个四级层序,其中四级层序SQ1L,SQ2L,SQ3L,SQ4L,SQ5L,SQ6L和SQ7L是深水水道发育的主要时期。深水水道具有侵蚀界面、水道充填、内天然堤、外天然堤、末端朵体、远洋沉积和滑塌块体7类深水沉积单元,其中水道充填和末端朵体是砂质沉积单元。研究区深水水道可以划分为单期下切、单期加积、垂向加积复合、侧向迁移复合4种基本类型,其中垂向加积复合水道和侧向迁移复合水道同时出现在四级层序SQ7L内,指示了水道充填演化中“自旋回”因素的控制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构造隆升是形成深水富砂水道体系的原动力,西非海平面变化控制着三级层序的发育,制约着深水水道复合体的发育规模。气候由温室转变为冰室的交替变化控制了深水砂质重力流沉积和深海泥质沉积的四级层序发育部位。  相似文献   

4.
深海水道沉积体系是深海油气藏的重要储层类型,为深入了解深海水道沉积体系砂体展布及内部结构,采用层次分析法,以西非尼日尔三角洲盆地M油田A油组为例,分3个层面建立了一套深海水道沉积体系精细刻画及表征的方法:①水道沉积体系层面,以构型解剖为核心,建立沉积模式并细分沉积期次;②复合水道系列层面,以叠置样式分析和连通区刻画为核心,构建精细沉积空间格架;③复合水道层面,以岩相分类及孔渗关系细分为核心,定量表征储层非均质性。M油田A油组应用结果表明,基于上述方法得到的储层连通性认识、储层展布趋势及开发特征与时移地震揭示的水驱响应相吻合,表明该方法可行,可为国内深海油气藏开发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孟加拉湾深海扇石油地质特征及其勘探潜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孟加拉湾深海扇构成了深海层序LST的主体,沉积了巨厚的第三系复合体砂体,可识别出5套层序界面。该深海扇中新统Bhuban组、渐新统Jenam组、始新统Kopili组3套烃源岩生烃期分别为早上新世(5 Ma)、渐新世末(29.3 Ma)、古近纪末(23.3 Ma)。储层以深水浊积砂岩为主,具有多期垂向叠置的沉积模式。渐新统-中新统储盖组合为最有利的储盖组合。垂向断层、不整合面、连续分布的砂体构成了良好的输导体系,其成藏模式为"下生上储型"地层或复合气藏类型。孟加拉湾深水区主要以天然气为主, 其有利勘探层系为恒河水系中上部扇带和印度东部海域中上部扇带等环孟加拉湾深水盆地第三系加积局限型水道复合体,以及中下部扇带"无底水道"附近潮道天然冲积堤砂体。   相似文献   

6.
鲁武马盆地深水沉积是深水重力流和底流综合作用的结果,局部水道和天然堤的迁移方向与底流运动方向相反,不同级别层序内的粗粒沉积物分布呈现出规律性。以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和测井资料为基础,在中中新统三级层序内识别出5种具有不同的岩性组成和规模的深水沉积结构单元,包括局限性水道复合体、朵体、决口扇、天然堤—溢岸沉积以及滑塌沉积。利用先进的地球物理成像技术和分析方法,建立了深水沉积复合体演化模式。研究表明,底流对重力流沉积的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天然堤的沉积位置和方式、水道的迁移方向、朵体的分布位置和展布等;不同级别的海平面变化旋回及不同的沉积位置,底流对重力流沉积产生不同的影响;有利储层主要分布在水道内及与底流运动方向相反的水道侧翼。  相似文献   

7.
为了较为全面地描述西非下刚果盆地中新统水道的特征、成因、分布规律和砂体展布,将深水水道的描述参数归纳为几何参数、侵蚀能力、限制条件、发育期次、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和砂体情况等7类,将西非下刚果盆地深水水道分为轴部切谷充填水道、侵蚀型复合水道、侵蚀型单支水道、加积型堤岸水道和加积型朵叶化水道等5类。轴部切谷充填水道侵蚀能力最强,规模最大,含砂率高,是在切谷强限制条件下形成的多支多期复合水道群;侵蚀型复合水道发育最多、规模较大、侵蚀能力较强,含砂率较高、砂体分布较广,属限制条件下形成的水道复合体,是研究区的主要勘探目标;侵蚀型单支水道侵蚀能力相对变弱,属弱限制条件下形成的期次较少的水道,规模较小;加积型堤岸水道侵蚀能力较弱,加积作用较强,属弱限制条件下相对顺直的水道,规模较小;加积型朵叶化水道侵蚀能力最弱,是在非限制条件下形成的水道,其席状朵叶砂体含砂率较高、分布较广,是研究区的次要勘探目标。这5类水道分别发育于下刚果深水扇的不同部位,经历了不同的沉积演化阶段。在深水水道发育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对研究区东北部A区块SQ1—SQ7沉积相及储层进行了预测,并指出海平面变化和构造抬升是控制下刚果盆地深水沉积类型及分布的主控因素,钻前预测结果和钻探结果吻合度较高,证明了本文预测技术和研究思路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赵晓明  吴胜和  刘丽 《石油学报》2012,33(6):1049-1058
由于深水浊积水道油藏多位于深海区,受作业成本的限制,其开发井距往往较大,利用现行的针对密井网区的多井模式拟合方法进行该类油藏的地下储层构型表征,其精度较低。为此,利用西非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深水区Akpo油田稀井条件下的钻井与地震资料,提出了基于井-震联合的该区深水浊积水道储层构型表征技术,论述了其表征思路与方法。深水浊积水道储层构型可分为水道体系、复合水道和单一水道3个层次,其中复合水道层次又可细分为复合水道系列和复合水道2个亚层次,不同层次构型单元规模差异大,需要在构型模式指导下,分别开展基于油组、小层及小层内部切片的井-震联合,将不同层次的构型模式与钻井、地震资料进行拟合,完成深水浊积水道的储层构型表征。这一研究不仅对高效开发深水浊积水道油藏具有实用价值,对利用井-震联合方法开展储层构型研究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西非深水沉积类型特征及油气勘探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水沉积储层是目前世界油气勘探开发的热点目标,西非深水油气资源丰富,占全球深水油气总资源量的14%。根据深水沉积所处位置、沉积相带、沉积物组合及平面展布特征等差异,将深水沉积类型分为水道(单支水道、复合水道)、朵叶(单期朵叶、叠合朵叶)、天然堤(近端天然堤、远端天然堤)和深海泥。通过对不同类型深水沉积的岩相、测井相、地震相和沉积相进行分析,以深水沉积模式为指导,结合物源供给和运输通道等因素的影响,阐明了西非尼日尔三角洲盆地和下刚果-刚果扇盆地油气勘探的主要储层类型及分布。综合研究表明,复合水道浊积砂和叠合朵叶席状砂是深水沉积的主要储层,储层物性良好;近端天然堤席状砂是较好的储集体;单支水道和远端天然堤受到砂体规模和厚度的限制,储层性能一般。在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深水区勘探中,首选低缓构造背景下的叠合朵叶席状砂体,其次是寻找高陡构造背景下的叠合朵叶席状砂体,最后是寻找低缓构造背景下的复合水道浊积砂体。在下刚果-刚果扇盆地深水勘探中,以寻找复合水道浊积砂体为主,其次为叠合朵叶席状砂体。  相似文献   

10.
为了较为全面地描述西非下刚果盆地中新统水道的特征、成因、分布规律和砂体展布,将深水水道的描述参数归纳为几何参数、侵蚀能力、限制条件、发育期次、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和砂体情况等7类,将西非下刚果盆地深水水道分为轴部切谷充填水道、侵蚀型复合水道、侵蚀型单支水道、加积型堤岸水道和加积型朵叶化水道等5类。轴部切谷充填水道侵蚀能力最强,规模最大,含砂率高,是在切谷强限制条件下形成的多支多期复合水道群;侵蚀型复合水道发育最多、规模较大、侵蚀能力较强,含砂率较高、砂体分布较广,属限制条件下形成的水道复合体,是研究区的主要勘探目标;侵蚀型单支水道侵蚀能力相对变弱,属弱限制条件下形成的期次较少的水道,规模较小;加积型堤岸水道侵蚀能力较弱,加积作用较强,属弱限制条件下相对顺直的水道,规模较小;加积型朵叶化水道侵蚀能力最弱,是在非限制条件下形成的水道,其席状朵叶砂体含砂率较高、分布较广,是研究区的次要勘探目标。这5类水道分别发育于下刚果深水扇的不同部位,经历了不同的沉积演化阶段。在深水水道发育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对研究区东北部A区块SQ1—SQ7沉积相及储层进行了预测,并指出海平面变化和构造抬升是控制下刚果盆地深水沉积类型及分布的主控因素,钻前预测结果和钻探结果吻合度较高,证明了本文预测技术和研究思路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松辽盆地头台地区扶余油层沉积特征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头台地区泉四段属曲流河三角洲和湖泊沉积体系,曲流河三角洲相分为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2种亚相,湖泊相分为滨湖和浅湖2种亚相.自下而上沉积环境的演变过程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浅湖,反映了泉四段沉积时期盆地水体逐渐加深的过程.沉积微相以分流河道微相最为发育,其砂岩是有利的储集层.由于分流河道间发育,其泥岩常常包裹或覆盖分流河道砂、河口坝和薄层砂等砂体,形成良好的储盖组合,有利于形成岩性圈闭油气藏.  相似文献   

12.
大庆长垣及以东泉三、四段扶杨油层沉积属浅水湖泊一三角洲体系,发育有浅水湖泊三角洲相和湖泊相。浅水湖泊三角洲相可划分三角洲分流平原和三角洲前缘两种亚相,三角洲分流平原亚相包含水上分流河道、天然堤、决口扇、泛滥平原泥等4种微相;三角洲前缘亚相包含水下分流河道、天然堤、决口扇、分流间湾泥、河口坝、前缘薄层砂等6种沉积微相。湖泊相可划分为滨湖亚相、浅湖亚相和还原湖,滨湖亚相包含泥滩、混合滩、砂滩等3种沉积微相;浅湖亚相包含浅湖砂坝、浅湖泥两种沉积微相。沉积微相以分流河道砂最为发育,是有利的储集层;由于泥质岩微相发育,常常包裹或覆盖分流河道砂、天然堤、决口扇、河口坝、薄层砂等砂体,形成良好的储盖组合,有利于形成岩性圈闭油气藏。认清沉积相的演化特点及砂体微相的分布规律,对于砂体预测、储量估算、寻找岩性圈闭油气藏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通过岩心和薄片观察及样品物性分析,对玛湖凹陷玛 2 井区下乌尔禾组的沉积相进行了再认识,并对其有利储层的发育规律及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下乌尔禾组为一套冲积扇入湖形成的扇三角洲沉积,并非之前所认为的水下扇沉积;其沉积物总体显示牵引流和重力流交替沉积作用过程;可进一步识别出扇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前缘及前三角洲 3 个亚相,以及泥石流、漫流、扇面河道、水下分流河道、碎屑流、支流间湾、河口坝、远砂坝、前三角洲泥及滑塌等 10 个微相,其中水下分流河道及碎屑流沉积非常发育;沉积微相类型对储层的储集物性和含油性等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其中水下分流河道、扇面河道微相内发育的牵引流砂砾岩储层泥质杂基含量低,储集性能好,为研究区的有利储层。各沉积时期内发育的水下分流河道、扇面河道砂砾岩体是研究区开展后续油气评价及开发的首选目标。  相似文献   

14.
准噶尔盆地玛北地区三叠系百口泉组沉积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玛北地区三叠系百口泉组储层发育于扇三角洲沉积环境,岩石类型复杂,储层的储集性能主要受不同沉积微相下岩性相的控制,然而沉积微相与岩性相之间的匹配关系复杂。因而,建立沉积微相与岩性相相匹配的沉积模式对该区储层主控因素的研究及储层预测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岩心精细观察、薄片鉴定、测井及录井资料分析,结合研究区沉积背景和构造环境,在强调岩性相和沉积微相之间的配置关系并考虑沉积物的粒度、颜色、沉积构造、沉积微相及经历的成岩作用等特征的基础上,划分了11种主要的岩性相类型:水上泥石流砾岩相、水下主河道砾岩相、辫状河道砂砾岩相、水下河道砂砾岩相、水下泥石流砂砾岩相、平原河道间砂泥岩相、水下河道间砂泥岩相、水下河道末端砂岩相、河口坝-远砂坝砂岩相、前扇三角洲粉砂岩相和前扇三角洲泥岩相。在岩性相特征、剖面岩性相及剖面沉积相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沉积序列、沉积结构和沉积构造等特征,建立了能够反映研究区主要沉积环境及沉积特征的沉积微相与岩性相相匹配的沉积模式。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三叠系百口泉组各段沉积微相与岩性相相匹配的平面展布特征。百口泉组3个段在研究区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平原及前缘亚相。其中,百一段扇三角洲平原主要发育砾岩相,扇三角洲前缘主要发育砂岩相;百二段下部扇三角洲平原主要发育砾岩相,扇三角洲前缘以砂岩相为主、砂砾岩相为辅;百二段上部扇三角洲平原以砾岩相为主、砂砾岩相为辅,扇三角洲前缘以砂岩相为主、砂砾岩相为辅;百三段扇三角洲平原以砂砾岩相为主、砾岩相为辅,扇三角洲前缘以砂岩相为主、砂砾岩相为辅。  相似文献   

15.
通过岩心、录井、测井等资料分析认为研究区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沉积主体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只在研究区北端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沉积.研究区Guaduas组经历了两期湖平面的升降旋回,十几个短期旋回.由于辫状河道频繁改道,河漫滩以及水下分流河道间湾沉积形成的隔夹层分布广泛,储层的连通性变差,形成非常复杂的油水系统.储集砂体...  相似文献   

16.
西藏羌塘盆地双湖托纳木地区地处羌北坳陷与中央隆起带毗连地带, 广泛发育上侏罗统雪山组沉积, 其岩石地层垂向上由3个沉积组合构成, 总体显示为一个向上变粗的充填序列。雪山组一段发育三角洲相, 二段发育冲积扇相。三角洲相包括三角洲前缘和三角洲平原两个亚相, 三角洲前缘亚相发育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和分流间湾, 三角洲平原亚相发育天然堤和分流河道, 冲积扇相包括外扇和中扇两个亚相。储集层分析表明, 上侏罗统雪山组二段碎屑岩储集层的储集性能较佳, 可达中等水平, 其次为雪山组一段碎屑岩, 为中等偏差储集层。  相似文献   

17.
张家湾地区长2油层开发程度较高,但油气富集规律复杂,开发难度较大。在岩心、测井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对研究区长2油层组的沉积微相特征及各小层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张家湾地区长2油层组主要为灰色细-中粒长石砂岩,主要为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包括水下分流河道、天然堤、决口扇和泛滥平原4种沉积微相。沉积微相对储层物性和油气富集的控制作用明显,其中水下分流河道为主要微相,长22为主要含油层。  相似文献   

18.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段砂岩发育于盆地东北三角洲沉积体系和盆地西南辫状三角洲沉积体系,以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为主,为低孔、低渗储集层,但其中存在达到建产规模要求的相对高孔渗砂岩。通过大量地质分析、室内实验研究,认为有利于相对高孔渗砂岩储集层原生孔隙保存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有利的沉积微相(席状砂、分流河道和河口坝),异常压力差,与成岩作用有关的烃类早期充注占位,绿泥石包膜的发育和分散的石英胶结支撑作用;在此基础上有机酸溶蚀作用形成的各类次生孔隙进一步改善了砂岩储集层的物性。在具备上述基本地质条件且几种影响因素同时作用的地区,有望发现相对高孔渗砂岩储集层及商业性油气藏。图2表1参19  相似文献   

19.
鄂尔多斯盆地郑庄油区延长组长6油层组储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岩心分析及镜下观察等研究,认为郑庄油区长6油层组储层岩石成分以长石砂岩为主,岩石成分成熟度低,结构成熟度中等,储层物性以低孔、低一特低渗为主,储层展布主要受沉积相控制,沉积类型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是该区的主要储集岩相。长6油层组浊沸石溶蚀作用比较发育,对改善储层物性起到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20.
巴喀气田位于吐哈盆地北部凹陷,下侏罗统八道湾组致密砂岩储层是巴喀气田重要的产气层位。根据测井、录井、岩心资料,对巴喀气田工区内沉积岩的颜色、岩性、沉积构造、测井相等相标志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巴喀气田下侏罗统八道湾组主要沉积相为辫状河三角洲相,以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为主,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道间、河口坝、前辫状河三角洲泥坪和沼泽5种沉积微相。在单井相,连井剖面相研究的基础之上,描述了区内典型小层的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最终确立了研究区八道湾组的沉积相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