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抗精神病药物是治疗功能性精神病的主要药物,然而在使用这些药物的过程中可能诱导体重增加、糖代谢紊乱、血清瘦素水平升高及胰岛素抵抗.导致体重增加的假设,认为可能通过对H-5HT2A或5-HT2C受体以及组胺H1受体的拮抗引起的.对糖尿病及精神病进行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2.
药物相关性肥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精神病药物(APD)、抗抑郁药、抗癫痫药、类固醇和胰岛素等多种药物均可引起体重增加。前三者致体重增加的机制主要涉及多种神经递质受体介导的食欲增加、能量消耗减少、内分泌及代谢紊乱等多个方面,APD源性肥胖还与遗传基因缺陷有关;而类固醇和胰岛素致肥胖则与脂质代谢失常有关。药物相关性肥胖的防治包括宣传教育、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营养与行为疗法、加强锻炼,必要时应用一些减轻体重的药物等。  相似文献   

3.
在以往的文献中已经报道过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所带来一些代谢后果,包括体重增加、高血糖和脂代谢紊乱。虽然抗精神病药物所致代谢功能障碍的确切机制不明,但是仍有一些可能的机制。由于体重增加被认为是糖尿病和脂代谢紊乱发展的诱发因素,所以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中监测体重变化是一个重要的筛查措施。由于某些抗精神病药物不太可能造成体重增加,如阿立哌唑和齐拉西酮等,所以对于高风险人群或者之前诊断为糖尿病或者有高血糖、脂代谢紊乱和/或体重显著增加的人群来说,选择低风险的抗精神病药物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莫文先 《内科》2009,4(1):64-65
氯氮平是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除拮抗环受体外尚有明显中枢和外周抗肾上腺素、抗胆碱,阻断5-H1、5-H2受体作用,具有强大镇静催眠作用。它是一种广谱抗精神病药物,适用范围广,对精神分裂症的幻觉、妄想、思维障碍、行为紊乱、青春型兴奋等阳性症状均有较好的效果。但该药对骨髓造血功能有抑制作用,可引起白细胞减少症。氯氮平所致白细胞减少的发生率国内报道为11.2%。我们采用黄芪注射液治疗氯氮平所致白细胞减少症,疗效较好,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抗精神病药物,特别是第2代抗精神病药物(secondgeneration antipsychotics,SGAs)自问世以来,极大地改善了抗精神病治疗的有效性和耐受性,对精神分裂症尤然。但是,随着抗精神病药物的广泛应用,SGAs对内分泌和代谢系统的影响也越来越突出,包括体重增加、血糖升高、血脂代谢异常、催乳素(PRL)水平升高等。导致体重增加和高血糖症已经在抗精神病药治疗的患者得以证实,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要求所有SGAs的说明书必须警示其有无诱发高血糖症、糖尿病的风险。现将近年来抗精神病药物与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之间的关系作一综述,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水平。  相似文献   

6.
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在我院使用现状的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将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作一简要回顾,并将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在我院使用的现状作一简要的报告。方法将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的定义、分类、受体结合特征、治疗特点、临床益处、新用途、最适宜人群、进一步研究、优化的领导者、药物的研究、效益费用的关系等作一简要回顾。结果发现新型抗精神病药物,这类药物统称为不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如利培酮、奥氮平、奎硫平等基本保留了氯氮平的一些优点,已逐渐成为精神科临床首选的抗精神病药。结论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情感症状的疗效优于经典药物,同时对认知功能也有改善作用,副作用也显著低于经典药物。因此,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带给人类新希望。  相似文献   

7.
抗精神病药物主要用于精神分裂症或有其他重性精神病者。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又称第二代或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包括氯氮平、利培酮、奥氮平、奎硫平、阿立派唑、齐拉西酮等。与典型抗精神病类药物相比,因作用广谱、疗效好、不良反应相对较轻等特点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随着临床应用的扩大,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下称第二代药物)导致的各种不良反应报道日益增多,尤其对心脏的不良反应常成为临床关注的焦点。多表现为心电图的各种异常,或发生心源性猝死[1、2]。现综述如下。1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与激动次序的异常[3]。精神病者服用第二代药物致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高,多以不产生严重后果的窦性心律失常为主,其中窦性心动过速发生率最高(50%)[4],多发生在用药初期。氯氮平作为此类药物的典型代表,与利培酮[5]、阿立派唑[6]等同类药物相比,其窦性心动过速发生率最高的,可能该药物能拮抗乙酰胆碱受体、抑制迷走神经,使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心率增快,增加心肌耗氧量[7]。其次是窦性心动过缓,利培酮的窦性心动过缓发生率相对较高,可达65.51%[8],可能与药物的奎尼丁样效应有关。抗精神病药物的奎尼丁样效应,可抑制钾-...  相似文献   

8.
传统抗精神病药通过阻断中脑边缘皮层多巴胺(DA)系统而对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有效,但因其同时阻断黑质-纹状体和结节漏斗DA系统,而产生锥体外系反应(EPS)、催乳素升高、过度镇静以及认知损害.同时还存在着体重增加、心电图QT间期延长、肝功能受损等不良反应[1].对于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因其老年人躯体各脏器的功能都处于衰退期,再加之各种疾病缠身,对选择一种疗效好、副作用少、安全性高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至关重要.有文献报道,抗精神病药物在缓解精神症状的同时,也可能因药物的不良反应给病人的生活质量带来不利影响,而最终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达不到真正的治愈[2].富马酸喹硫平(以下简称喹硫平)是一种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在临床应用中不良反应较小[3],本文拟观察喹硫平治疗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对60例精神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单用利培酮和氯氮平治疗,疗程8周,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2、4、6、8周末观察体重及血糖变化。结果:2组体重均有非常显著的增加。氯氮平组4周末血糖有显著升高。结论:利培酮、氯氮平能引起体重增加,氯氮平引起的血糖升高。  相似文献   

10.
对60例精神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单用利培酮和氯氮平治疗,疗程8周,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2、4、6、8周末观察体重及血糖变化。结果:2组体重均有非常显著的增加。氯氮平组4周末血糖有显著升高。结论:利培酮、氯氮平能引起体重增加,氯氮平引起的血糖升高。  相似文献   

11.
随着老年期精神障碍病例的逐年增多,因传统的抗精神病药影响认知功能、副作用大等原因已不适宜老年人应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在临床应用逐年增多.奥氮平是最常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具有5-羟色胺(5-HT)、多巴胺和胆碱能拮抗作用,与其受体结合情况相符,适用于精神分裂症和其他有严重阳性症状和/或阴性症状的精神病的急性期和维持治疗.国外报道奥氮平在控制老年期精神障碍,特别是老年人伴器质性精神障碍有较好的疗效[1],能较快控制精神症状且副反应小[2].本研究用奥氮平和奋乃静治疗老年期精神障碍,对比两种药物的疗效、副反应和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传统上治疗痴呆患者的抗精神病药物针对患者的激越症状与精神病性症状,疗效可靠,但不良反应较多,老年患者不易接受。利培酮是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属于五羟色胺(5-HT)受体和多巴胺(DA)的平衡拮抗剂,本文研究利培酮口服液治疗老年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的效果,总结其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多项流行病学研究揭示了超重/肥胖与T2DM管理的严峻形势。T2DM患者多伴超重/肥胖,随着治疗的强化出现体重增加,对患者影响巨大。2016年ADA、2015年AACE及2013年CDS的指南均进一步强调了体重管理的重要性:建议对超重/肥胖的T2DM患者,通过生活方式、药物和手术等实现体重的有效控制;针对各种药物对体重的影响不同,应选择体重增加少的治疗策略,以预防因治疗带来的体重增加及不良结果;应用胰岛素治疗,需尽量避免或减少体重增加。  相似文献   

14.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与肥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γ与胰岛素抵抗、脂肪细胞分化和肥胖有密切关系。PPARγ2是前脂肪细胞分化为成熟脂肪细胞以及脂肪细胞内甘油三酯蓄积的重要调节因子。PPARγ为噻唑烷二酮类(TZD)药物的靶分子,长期应用TZD类药物可能会引起体重增加,加重代谢紊乱。近年研究显示PPARγ抑制剂可抑制肥胖和改善胰岛素抵抗。PPARγ激动剂和抑制剂与肥胖及胰岛素抵抗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肥胖在糖尿病患者中甚为常见,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由于药物本身的原因或者是治疗使用的剂量偏大及过量,也会引起体重的增加甚至肥胖。在众多治疗糖尿病的药物中,不少药物可以造成体重增加,特别是使用这些药物超过一定时间,体重增加就会日益明显。无论是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ICPDS)还是最近完成的糖尿病进展研究(ADOPT)均证明,  相似文献   

16.
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的患者常常发生体重增加或肥胖。这对躯体、精神和社会活动都带来不良影响。但其确切机制迄今未明,有关的研究报道不多。 一、影响体重增加的因素 (1)服药时间:一般认为服药头几个月体重增加最快,约0.75kg/周,以后增加较慢。长坂(1964)认为高度肥胖的发生率随服药时间的延长而增高。持续服药者便持续肥胖,中断用药则体重迅速减少。(2)服药剂量与体重增加无一定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及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后心电图变化的差异情况。方法6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分别使用阿立哌唑、利培酮、氯氮平、氯丙嗪治疗,分别于第一、二、三月复查心电图。结果使用新型抗精神病药物三月后患者心电图改变显著,低于使用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患者(P〈0.05);心电图改变与性别、年龄无关,与使用药物剂量有关。结论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导致心电图异常率较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低,临床使用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奥氮平化学结构属噻吩苯二氮类,对多巴胺(DA)、5-羟色胺(5-HT)、组织胺H1、α1-肾上腺素能和毒碱受体均具有高度的亲和力,能选择性作用于中脑边缘DA能通路,有效改善症状,并能改善认知障碍,且较少或不引起传统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的锥体外系不良反应(EPS)及粒细胞减少等.研究已经证实[1~3],奥氮平可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分裂样精神病、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老年痴呆伴发的精神障碍、帕金森病所致精神障碍、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神经性厌食症、Tourette′s综合征、药物所致的精神障碍、持续或复发性攻击行为、抽动秽语综合征及普遍性发育障碍的精神症状和异常行为等精神疾病.本文其对老年期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副反应.  相似文献   

19.
药物基因组学主要研究不同个体对药物的反应如何受基因的影响,目前的研究热点主要包括药物的受体、代谢酶、转运体及疾病相关通路基因的多态性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口服降糖药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重要手段,不同的遗传背景可能通过影响药物的作用和代谢导致对口服降糖药反应的差异。研究糖尿病相关的药物基因组学,有助于根据特定的基因型选择合适的降糖药,对于个体化用药、提高疗效、减少副反应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长期胰岛素治疗(疗程≥1年)对T2DM患者体重及炎症因子C-RP、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 胰岛素治疗疗程≥1年的T2DM患者60例,分析胰岛素治疗后的体重变化及其与C-RP、TNF-α、BMI、WHR的关系.结果 与体重无增加组相比,体重增加≥5kg组C-RP、TNF-α水平显著升高 (P<0.01),BMI、WHR显著增加(P<0.05);体重增加<5kg组C-RP、TNF-α、BMI水平无明显升高,WHR显著增加(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长期胰岛素治疗(疗程≥1年)所致的体重增加可能导致其C-RP、TNF-α水平及WHR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