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 毫秒
1.
海岸盐沼植物单向恒定水流流速剖面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时钟 《泥沙研究》1997,(3):82-88
本项研究得用室内水槽测量五种不同高度大米冠层水流平均流速剖面。实验结果揭示了大米草冠层上、下水流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2.
基于近底边界层四角架系统观测的水沙过程完整资料,对近底悬浮泥沙浓度的变化及其动力响应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近底悬浮泥沙浓度变化过程的特征是多峰性.在一个潮周期内,一般会出现四次明显的悬浮泥沙浓度峰值;2)水体中始终存在一个背景含沙浓度;3)流速的大小并不是决定近底悬浮泥沙浓度大小的唯一决定性因素.潮流加速度、憩流阶段形成的背景泥沙浓度以及床面可供起动的泥沙量同样起重要的作用;4)泥沙浓度变化和动力的响应关系可以归为四类:第一类正响应过程(悬浮泥沙浓度随流速的增大而增大)、第一类负响应过程(悬浮泥沙浓度随流速的增大而减小)、第二类负响应过程(悬浮泥沙浓度随流速的减小而增大)和第二类正响应过程(悬浮泥沙浓度随流速的减小而减小).综合分析紊动扩散作用、泥沙的起动和沉降作用及床面泥沙的供应率,对近底层悬浮泥沙浓度和动力响应变化的四个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解释.  相似文献   

3.
海岸工程泥沙的研究和应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淤泥质海岸航道、港池回淤计算及其拓宽应用进行了探讨。对淤泥质海岸促淤工程、促淤效果的计算和应用,以及沙质海岸突堤工程中的泥沙问题进行了总结和探讨。均取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泥沙扬动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泥沙扬动监界状态的受力情况,以及颗粒间结力对极细颗粒泥沙扬动的影响,根据力的平衡原理,建立了泥沙扬动模式,导得适用于各种不同烊径的泥沙扬动流速计算式,并由试验资料确定扬动流速计算式中的参数,所得的计算曲线与前人实测点据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5.
长江口细颗粒悬沙浓度垂向分布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12  
时钟  凌鸿烈 《泥沙研究》1999,17(2):59-64
在长江口利用“声学悬沙观测系统”观测到大潮四种典型的高时空分辨率细颗粒悬沙浓度声学向分布图和垂线分布曲线,悬沙垂线分布曲线表明:(1)在涨潮地1形,沙2的垂向变化梯度小。(2)在涨急时呈射流形射流顶的悬沙分布达10g/L悬浙江省 浓度的垂向变化梯度大。(3)在落潮时从水面到水底悬沙浓度按指数增加,可能代表恒定均流中悬沙处于平衡条件的分布,泥沙垂各扩散系数εS在数值上大约是泥沙颗粒沉降速度ωS的两部  相似文献   

6.
7.
对淤泥质海岸航道、港池回淤计算及其拓宽应用进行了探讨。对淤泥质海岸促淤工程、促淤效果的计算和应用,以及沙质海岸突堤工程中的泥沙问题进行了总结和探讨。均取得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粉沙质海岸泥沙问题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粉沙质海岸的定义、特点、成因、粉沙的基本特性、粉沙的运移形态、粉沙的运动规律、航道淤积、港口航道布局、建筑物附近的冲刷等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总结和评述,以期对本学科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长江河口悬沙浓度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2003年2、7月在长江口进行了枯、洪季大规模综合水文观测,本文以此次观测资料为基础,采用数理统计、水文学等方法以江阴-南通-徐六泾-南支-南港-南槽(北槽)的格局对长江河口悬沙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徐六泾节点至江阴潮流界河段主要受径流影响,悬沙浓度比较稳定,而在徐六泾以下多级分汊区段,由于各汊道的分流比等因素的不同,悬沙浓度的分布也存在着差异;(2)悬沙浓度受径流、潮流作用影响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潮周期变化;(3)涨、落潮悬沙浓度大小与流速大小密切相关,但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4)单宽输沙量在时空上存在着复杂的变化;(5)在长江口南北槽拦门沙最大浑浊带中,泥沙的再悬浮过程比其他河段复杂多变,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周期性。  相似文献   

10.
11.
以长江口细颗粒泥沙为样本进行环形水槽起动试验,给出了三组不同中值粒径泥沙的起动流速和临界起动应力,同时用湍动能法(TKE)估算不同含沙量水体的床面切应力,给出了泥沙起动过程中床面切应力与含沙量之间的关系。床面切应力随着含沙量的增加而增加,当含沙量达到某一浓度后,床面切应力增长缓慢,随着含沙量的再增加,床面切应力再次迅速增高,而不同中值粒径的泥沙,增长速度并不一致,说明泥沙对床面切应力的影响并不仅仅表现在含沙量上,粒径大小也是影响床面切应力的重要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12.
泥沙输移的理论研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通过对泥沙颗粒在水中的受力情况分析,从理论上导出了描述推移质运动的数学表达式.在此基础上,又导得了挟沙水流的底部含沙量,从而使泥沙运动的扩散方程能够方便地运用到工程实际问题之中.  相似文献   

13.
崇明东滩水文泥沙过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2005年9月在崇明东滩采集的现场观测数据,分析了水流和泥沙在潮滩上从光滩到植被区域的不同输运过程。研究结果表明,从光滩到植被带,涨潮和落潮流速逐渐变小,大潮时最大流速由113 cm/s(光滩)减小到8.1 cm/s(植被带);从光滩外侧(靠海)到内侧(靠岸),含沙量逐渐增加,至植被带再减小。潮周期内,流速和水体含沙量变化过程均呈现双峰,峰值出现在涨潮初期和落潮中期,最大含沙量高达7.7kg/m3。测点各潮周期内流速最大值、平均含沙量均与潮汐强弱显著相关。流速增大引起泥沙再悬浮,瞬时含沙量响应流速变化。表层沉积物由光滩外侧(靠海)到内侧逐渐变细,得出泥沙由光滩外侧区域再悬浮,经潮流输移至潮滩内部的泥沙输运模式。分析光滩和植被水沙数据差异表明,植被具有较强的缓流滞沙作用。  相似文献   

14.
全沙模型试验的一种设计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在同一模型中同时复演悬抄,异重流和底沙3种形式的泥沙运行进行了探讨,以悬沙,以沉降相似和扬相相似设计泥沙,保证挟沙能力和冲淤时间相似,及泥沙级配相似;对异重流,就满足异重流发生条件的相似,保证含沙量和淤积时间相似;对底沙,以满足起动相似设计泥沙,使输沙量及冲淤时间相似,3种形式泥沙运动的冲淤时间比尺应基本一致,最后,给出了某工程设计实例。  相似文献   

15.
通过水槽实验对破碎波作用下驴驹河粉沙和黄骅粉沙悬沙浓度的沿程分布和垂向分布进行了研究,并对实验现象进行了初步分析。实验中发现:在波浪破碎前近底有高浓度含沙水体层,而在波浪破碎后高浓度含沙水体层消失;断面平均悬沙浓度在破碎点附近达到最大,在破碎点前,断面平均悬沙浓度沿程增大,而在破碎点后,断面平均悬沙浓度沿程减小;在波浪破碎前附近,上层水体紊动较强,从而悬起比平坡情况下更多的泥沙,使悬沙浓度不但在下层水体高,而且在上层水体也较高,因此在计算泥沙输移时,应对此更加注重。  相似文献   

16.
河床泥沙测验需要使用专门的泥沙取样器,通过对目前国内市场上常见床沙采样器存在的各种不足进行了分析,研究了一种钻杆外加防护套管,钻头在套管内获取泥沙样品的新型河床泥沙取样器。这种新型河床泥沙取样器能适应各类床沙取样,深度可调,拆装方便,性能可靠,能保证泥沙样品的原状和完整。  相似文献   

17.
水流作用下粘性泥沙悬扬的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水流与淤泥质床面的相互作用的动态角度来探讨粘性泥沙悬扬机理。水层采用粘性体模型,泥层采用粘弹性体模型,耦合求解水体和淤泥质床面的运动方程,得出界面的稳的水流临界流速、界面波波速和波长等,将理论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和讨论,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水—沙两相流的激光多普勒分相测量和试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探讨泥抄颗粒在水流中的悬浮运动机理和水、沙两相之间的相互作用,首先需要分别了解水流和泥沙颗粒的运动特性及相互关系。因此,怎样分相观测水流和泥抄颗粒的运动参数成为泥沙运动基本理论研兜的一十重要问题。本文集中介绍了利用激光多普勒技术分相测量水流和泥沙运动参数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利用常见的一维激光器(无声光频移)测量水流和颗粒垂向(垂直于水流运动方向)脉动速度的实验方法。使用该技术对水平方管内的水一沙两相流运动进行了试验观测,给出了两相速度、纵向及垂向湍流度,以及泥沙浓度的测量结果。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关中平原区坡面细沟侵蚀过程,利用定水头冲刷试验,系统研究了6个坡度(2°、4°、6°、8°、10°、12°)、5个流量(8L/min、16L/min、24L/min、32L/min、40L/min)工况下的细沟水流含沙量及其与各水动力学间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流量和坡度下,细沟断面流速随细沟断面的增加而呈波动性增加。断面流速与流量及断面呈显著性相关,而与坡度和平均含沙量相关性不大;不同流量和坡度条件下,含沙量随冲刷历时的增加,先急剧降低,然后呈微小波动趋势,最终归于稳定。含沙量与流量和坡度呈显著幂函数关系增加;挟沙饱和系数K变化范围为10.17~295.66,对应的不淤保证率约为73%。K随流量和坡度的增大逐渐增加,但增加的趋势逐渐减缓。由此可知,挟沙水流的剥蚀能力是有限度的。  相似文献   

20.
水沙混合流的流速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基于水沙混合流的基本控制方程,考虑泥沙颗粒间相互作用形成的剪切应力,引入局部化MoninObukhov长度尺度以计入密度分层浮力效应,建立了明渠定常、均匀水沙混合流流速分布的严格理论模式,理论结果与实测资料吻合甚好,该模式普遍适用于低含沙量和高含沙量流动.本文的分析支持基于VonKarman常数不变之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