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何全 《兵团医学》2012,(2):53-55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方法:对我院2009~2011年收集到的200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例ADR中,60岁以上患者发生率最高,占28.50%。由抗菌药物引发ADR的比例最高,占31.50%。注射给药途径是引发药品不良反应的主要途径,占90.00%。ADR的临床表现以皮疹、瘙痒等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其次为全身症状及消化系统损害。结论不良反应的发生和很多因素有关,应重视医院ADR的报告及监测工作,提高合理用药水平,避免或减少药品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医院合理用药网络系统(PASS)的建立和应用,促进了药物不良反应(ADR)监测工作的开展,增强了医务人员合理用药意识。现将我们开展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的做法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我院上报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中心的报告特点,促进ADR监测工作的全面开展,提高ADR报表质量。方法对我院的231例ADR报告分别从给药途径、涉及药品种类、临床表现及报告人职业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以静脉滴注给药方式引发的ADR较多(93.9%);抗菌药物引发的ADR比例最高(42.3%);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损害为主(50.3%)。结论抗菌药物是不良反应监测的重点,应进一步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4.
鞠洪捷 《航空航天医药》2010,21(10):1941-1942
我院已建立由临床医师、药师及护理人员共同组成的ADR监测领导小组,对全院各临床科室的用药情况进行监测。为了解和掌握我院各类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降低ADR的发生率,本文对2007—12~2009—11上报的96例不良反应报告进行了回顾性总结和分析,作为临床医师用药参考。  相似文献   

5.
许晓莲  李勃  曹锐 《武警医学》2012,23(4):344-346
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ADR的监测有利于加强药品使用管理,是医院临床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ADR监测工作可以促进临床安  相似文献   

6.
为了加强药品的合理使用和安全监管.确保人体用药安全有效,保障患者用药的安全。我院于2000年启动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并于2004年建立了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网。4年来共收集到的ADR报表203份.为进一步加强ADR的工作,提高临床医师用药的安全性意识。现对所收集的报表从上报人员、药品种类等方面进行统计和分析。以对今后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随着《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督管理办法》的正式实施,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监测工作在我院也已深人开展。本文通过对我院2006-01-2007-12临床各科室上报的ADR报告102例进行相关因素的统计分析,旨在增强医务人员临床合理用药的意识,减少ADR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随着《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的正式实施(2004年3月15日),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工作在我国已深入开展,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了保证.我院2004年建立ADR监测系统,至今已确立了门诊、急诊和临床科室以后人员自愿报告和临床药师主动参与的报告制度,报告例数亦逐年增多,现分别收集2004、2005、2006、2008年的ADR报告4、1、3、4、8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2006年6月至2007年6月我院收集的396例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报告,为提高ADR监测水平和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类统计,对396例报告就年龄与ADR分布、给药途径、药物分类、累计器官系统、ADR严重程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396例ADR报告中涉及86个药物品种,不良反应涉及机体多个系统损害,其中皮肤损害最多,有178例;新的和严重的ADR 16例,占5.30%.结论: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与患者的年龄、给药途径、临床用药频率密切相关,对严重ADR的监测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0.
药品不良反应5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华  庆格乐 《武警医学》2010,21(11):985-986
随着药物的广泛应用,药源性危害也越来越明显。我国每年约有5000万患者住院治疗,其中至少有250万患者是因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s)而入院治疗,占住院患者的5%,ADR已经成为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死亡或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我院ADR发生率约为8.1%。ADR监测是确保安全、合理用药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对我院自2007年以来上报的56份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了解ADR发生的特点和相关因素,完善和加强ADR监测工作,为临床合理用药提高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航空工业中心医院的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状况及引发的相关因素,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尽量减少临床工作中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对收集到的2002~2006年航空工业中心医院277例ADR报告的报表资料,按患者年龄、性别、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反应类型、临床表现等输入计算机,用Excel处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77例ADR中,女性多于男性,男女之比为1∶1.56;单一用药221例,合并用药56例;因果关系评价为肯定80例,很可能137例,可能50例.怀疑7例,无法评价3例;本人或其家庭有药物过敏史的63例;抗茵及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占73.3%;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多,占52.7%.结论:老年患者应作为临床ADR监测的重点人群;应注意掌握抗感染药物的用药指征,减少不必要的用药及合并用药;中成药的使用应注意慎重用药,特别是静脉用中药注射剂宜单独使用,并注意用药剂量.必须加强对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工作,尽可能减少临床不良反应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维护患者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石河子人民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2-2013年我院上报的452例ADR报告,分别从ADR的级别、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引发ADR的药品种类、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临床表现、ADR转归的评价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52例ADR报告中,新的/严重的ADR为136例(占30.09%);发生ADR患者男女性别比例无明显差异;10岁以下患者ADR发生率高于其他年龄段(242例,占53.54%);静脉给药引发的ADR为285例(占56.21%);引发ADR最常见的是化学药(354例,占75.48%);ADR的临床表现以消化系统损害为主(122例,占25.85%),其次为血液系统损害(120例,25.42%).结论:新的/严重的ADR报告在分析和评价中意义重大,加强和重视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提高临床安全用药水平,控制药物不良反应,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3.
药品不良反应(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该定义包含以下几几点含义:1、不良反应是药物所具有的两重性之一,完全没有不良反应的药物是不存在的;2、必须具备三个性质:合格药品、正常用法用量、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我国2011年7月1日起实施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内容和统计资料是加强药品监督管理、指导合理用药的依据.”为全面了解我院药物使用过程中出现的ADR,对2011年1月至2014年2月我院上报到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的报告114例进行统计分析,希望对减少不良反应、促进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4.
冯茹  刘静  屠峰  苗羽 《航空航天医药》2010,21(9):1698-1699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7年收集的138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涉及药物种类以及ADR临床具体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由抗菌药物导致的ADR最多,占总数的68.12%(94例);以静脉滴注方式76.81%(106例)为主;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伤最常见,占总例数的38.41%(53例)。结论:临床应重视ADR报告和监测工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或减少ADR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济南军区总医院近3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及特点,制定相应对策,减少或规避ADR伤害、用药风险,保障用药安全。方法对2010年1月—2013年12月上报的ADR(共计465例),按性别、年龄、药品种类、制剂剂型、给药途径、累及器官或组织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65例ADR报告中,静脉滴注给药引发的ADR比例最高,占83.01%;涉及药品种类主要为抗菌药物,占64.51%;ADR累及组织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主要以皮肤、消化系统、循环系统为主,占85.68%。结论重视对医院开展ADR监测工作,加强相关培训,提高医务人员上报意识,为临床提供合理规范用药的理论依据和客观参考,确保用药安全,减少ADR发生。  相似文献   

16.
328例药物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我院药物不良反应(ADR)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1998年1月~2004年11月收到的328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涉及药物161种,对症处理260例,未进行特殊处理68例;痊愈283例,好转42例,死亡3例;抗感染药物引起ADR占44.13%,神经系统用药占9.46%,中药制剂占8.88%;ADR临床表现最多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55.26%.结论 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审慎用药可降低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事件(ADR/ADE)发生的情况及特征。方法对我院2006年7月~2010年12月收集上报的902例ADR/ADE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及年龄,严重ADR的发生率,ADR/ADE累及系统-器官及主要临床表现,用药途径及诱发ADR/ADE的药品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902例ADR中,有447例(49.6%)是由抗菌药物引起的。其中阿奇霉素是引起ADR的最多的药物(占31.47%),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累及最多的是皮肤。药物-药物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能确定的有79%,撤药后恢复率达到95%。结论在我院的住院患者中,抗菌药物的使用是ADR发生的最常见的诱因,应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注意监测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任晓辉  黄莹 《兵团医学》2014,40(2):57-59
目的:了解我院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探讨发生原因及防范对策,促进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的48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8例ADR报告中,发生率最高的是60岁以上年龄组;涉及到13个品种,以舒血宁注射液发生率最高,占28%;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见,有23例,占41.82%。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主要由药物自身因素、患者因素以及临床使用不当等原因造成。结论:医院应加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监测,为临床提供用药参考,促进临床安全、合理、有效地应用中药注射剂。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我院ADR发生的特点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0年3月期间上报的54例药品不良反应进行汇总分析结果:抗菌药物ADR发生率均位于首位,静脉注射给药发生ADR的比例最高,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结论:应继续规范合理用药意识,加强不良反应的监测上报工作。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与一般规律。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2008年12月上报的217例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引起ADR的药品种类、涉及的ADR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男性多于女性;以中年组最多。药物共涉及17类97种,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比例最高69例(31.80%),其次为抗肿瘤药物60徽(27.65%)。β-内酰胺类药物是引发ADR的主要抗感染药,其次是喹诺酮类。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其次是口服。ADR临床表现以变态反应为主,其次是胃肠道反应。结论:应加强ADR监测工作,合理用药,降低ADR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