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含油污泥的资源化利用角度出发,研制了含油污泥水膨体深部调剖剂,并对其吸水性能、流变性能和调剖堵水性能进行了综合评价。实验表明,含油污泥水膨体具有较好的耐盐性能,在浓度为10000mg/L的NaCl或NaHCO,盐水中吸水倍数大于15g/g。在pH值为6~9和较高温度下,污泥水膨体的吸水倍数大于35g/g。污泥水膨体吸水后的强度和韧性较好,在一定交联剂浓度下弹性模量和屈服应力分别达2.7kPa和5.0kPa。相同条件下,含油污泥水膨体对大孔道的封堵效果好于干污泥颗粒,有较高的注入压差,堵水率为90%。长岩心流动实验表明,污泥水膨体对高低渗透层的剖面改善率达97%。  相似文献   

2.
针对胜坨油田含油污水处理中产生的含油污泥如何处置和环境污染问题,对原油回收站废弃含油污泥及联合站罐底含油污泥组分进行了分析,以含油污泥为主剂,pH值调节剂、分散剂、悬浮剂、助剂和钠土为辅剂,研制出了一种新型含油污泥调剖剂SW-1。根据正交试验,确定了调剖剂SW-1的最佳配方:w(分散剂)=3.0%,w(pH值调节剂)=0.4%,w(助剂)=0.4%,w(悬浮剂)=0.6%,w(钠土)=3.0%。对调剖剂SW-1的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该调剖剂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封堵性和耐冲刷性。  相似文献   

3.
风城油田采出水处理过程中,加入的除硅药剂产生大量的含油硅泥,经离心脱水连续输送工艺处理后硅泥的含油率较高,不符合油气田含油污泥综合利用污染控制要求。为了降低硅泥的含油率,采取了优化反相破乳剂以降低调储罐出水含油量和优化现场工艺流程两种措施,并对离心出水中携带的硅泥进一步开展洗油试验研究。从现场运行系统试验效果分析得出:调储罐出水平均含油量由104 mg/L降到50.7 mg/L,除油率提高48.75%;硅泥的平均含油率由8%降低到2.13%,除油率提高73.4%;确定了离心出水携带硅泥采用"复合微生物制剂清洗+超声波扰动"工艺技术洗油,处理后硅泥的含油率≤2%,符合油气田含油污泥综合利用污染控制要求。  相似文献   

4.
针对某采油厂的含油污泥样品,采用热破胶相分离和气浮分离两步法回收石油类物质的工艺条件进行研究,获取了系统设计及实际生产所需的工艺参数。具体如下,将含油污泥用3倍质量水稀释后的混合液加热至80℃,调pH值6左右,加入占混合液质量分数0.4%的自制破胶剂,在缓慢搅拌下进行大约15~20min的热破胶相分离;石油类物质分离后的泥水混合液常温下再进行5~10min气浮除油,除油后的泥水混合物脱水得到泥饼含油率可达到1%以下;分离液循环回用于新的含油污泥稀释,分离效果良好。含油污泥除油脱水后泥饼土样种植三叶草.种子的萌发及枝叶生长正常。  相似文献   

5.
对原油回收站废弃含油污泥及联合站罐底含油污泥组分进行了分析,研制出了一种新的调剖剂。通过室内试验,筛选了适合含油污泥条件的分散剂及固化剂,确定了应用浓度。利用该调剖剂进行现场试验,降低了调剖成本,取得了显著增油效果。  相似文献   

6.
污泥调剖技术在桩106馆陶组油藏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原油回收站废弃含油污泥及联合站罐底含油污泥组份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种新的调剖剂。通过室内实验,筛选了适合含油污泥条件的分散剂及固化剂,确定了应用浓度,利用该调剖剂进行现场试验,降低了调剖成本,取得了明显增油效果。  相似文献   

7.
耐温抗盐水膨体调剖堵水剂的合成及性能评价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水膨体是近年来中外广泛研究应用的一种调剖堵水剂,但由于陆上油田注水开发地层的复杂性,对其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室内以丙烯酰胺和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单体为原料,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甲醛合次硫酸氢钠-过硫酸铵为引发剂,采用溶液聚合法合成了耐温抗盐水膨体调剖堵水剂。研究了单体组成比例、单体质量分数质量分数、交联剂和引发剂用量等因素对产物性能的影响,确定了合适的丙烯酰胺和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单体的物质的量比为9:1。合成水膨体的室内性能评价结果表明,该水膨体具有较高的耐温抗盐性,且在90℃条件下,其岩心突破压力梯度大于0.31MPa/cm,放置7d后堵水率大于99.8%,经30倍孔隙体积水冲刷后,堵水率大于97%,说明新合成的水膨体具有良好的调剖堵水性能。  相似文献   

8.
大孔道深部调剖封堵技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介绍了由地面交联膨体颗粒型,地层内引发聚合型及絮凝聚合物组成的复合型调剖剂,深部调剖封堵大孔道技术。该项技术利用各调剖剂之间的协同效应,对堵剂进行合理组合,采取段塞式注入工艺,实现有效封堵地层深部大孔道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针对胜利油田含聚合物污水油水分离难度大的问题,利用原位生成法合成了纳米颗粒改性除油剂。纳米微粒具有高吸附活性、大比表面积的特性,通过对其进行表面改性处理,消除了纳米微粒团聚现象,然后引入到常规除油剂分子结构中.使纳米微粒表面的反应基团与除油剂分子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具有核膜结构的新型除油剂。该除油剂主要由三种成分组成,其中两种反相破乳剂为主剂,另外含有少量无机絮凝剂。除油剂改性前后性能评价结果以及在孤岛二号联合站的现场应用结果表明,纳米颗粒改性除油剂比常规除油剂除油净水效果好,尤其对含聚合物污水具有良好的除油净水效果。孤岛二号联合站含聚合物污水加入40mg/L除油剂处理后,含油量由2000mg/L降到200mg/L以下,处理1m^3含聚合物污水除油剂成本为0.50~0.65元。  相似文献   

10.
含油污泥调剖剂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含油污泥是油田生产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残渣,内含一定量的原油及大量的矿物组份,具有易分散、悬浮性好等特性,其中矿物组份具有一定的颗粒性,注入地层对地层岩心具有很好的封堵性。结合中原油田采油三厂文、卫、马油田油藏地层特点和流体特性,与传统的调剖技术结合,针对污泥自身特点,利用压滤后的干泥加入一定比例改性剂,开发研究、筛选、优化出了具有适应文、卫、马油田开发需要的含油污泥调剖剂体系。2年来,在文、卫、马油田现场应用试验40井次,累计增油8 238t。  相似文献   

11.
2011年11月底土库曼斯坦天然气经过中亚—中国天然气管道和西气东输二线管道正式向位处华南的广州市供气。然而,由于中国天然气价格与国际气价脱节,天然气进口业务陷入进口越多亏损越多的尴尬境地,提高进口气入关后的价格将有助于缓解长期以来的进口气购销价格倒挂问题。为此,以广州市为例,测算了中亚天然气盈亏平衡时不同天然气用户的气价;采用天然气与可替代能源等热值直接成本对比法,按各类天然气用户实际支付可替代能源的现有价格等热值折算分析了对应的中亚天然气价格可承受能力。结果表明:从价格承受能力来看,居民用户和公共福利用户基本上是可以承受中亚天然气盈亏平衡定价;工商业用户也有一部分可以承受上述定价,但对燃料成本占总成本比重较大的用户,承受能力则较弱;天然气发电用户无法承受上述定价,中亚天然气发电只能扮演调峰角色。考虑到西气东输管道输送的既有国产气,也有进口气,为此提出:可以将国产气的出厂价与进口气的成本价加权平均,作为西气东输天然气的"出厂价"。  相似文献   

12.
稠油热采储层精细油藏描述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稠油热采储层精细油藏描述的技术现状看:国外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体系,特别是在利用地震技术对油藏开发过程监测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的精细刻画等方面,具有相当高的研究水平;国内在储层单砂体的精细刻画、隔夹层研究以及储层在热采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进步。稠油热采储层研究的关键问题为地层精细划分与对比、沉积微相研究、隔夹层发育规律描述、储层综合分类评价和地质建模研究等。在此基础上认为,稠油热采储层精细油藏描述研究的主要发展方向为井震结合断裂系统的精细刻画、地质体分类评价、稠油热采储层变化规律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四维地震监测和隔夹层封隔能力的物理模拟与数值模拟验证等五大方面。  相似文献   

13.
中亚土库曼斯坦阿姆河右岸气田群为高含H_2S和CO_2的碳酸盐岩气藏,单井产量高,井口设备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腐蚀。初步分析认为其原因是生产过程中仅考虑酸性介质对气井井口的化学腐蚀,而没有考虑气体流速对井口的冲蚀作用,极大地影响了气田的安全生产。为此,通过对节流阀上下游阀道、法兰面均出现明显坑状腐蚀的进一步分析,明确了化学腐蚀和气体冲蚀的交互作用是井口磨损的主要影响因素,气流冲刷腐蚀坑的化学腐蚀产物会加速冲蚀损害;进而借鉴冲蚀与腐蚀运行环境下的多相管流管道的磨损计算理论,计算了该运行环境下的冲蚀极限速度,得到了不同生产工况下节流阀的抗冲蚀流量;最后,根据气田生产情况,针对性地提出了按气井配产要求来选择采气树类型、节流阀通径及类型冲蚀的技术控制策略。此举为气田安全生产提供了工程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4.
微裂缝—孔隙型碳酸盐岩气藏改建地下储气库的渗流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裂缝—孔隙型碳酸盐岩气藏储层非均质性强,边底水选择性水侵,渗流规律复杂,为了提高地下储气库的建库效率,需要研究储层在改建地下储气库多周期强注强采过程中的多相流体渗流规律。在获取有代表性的裂缝发育碳酸盐岩岩心较为困难的条件下,通过对天然岩心进行剪切造缝和多轮次气水互驱实验,研究了地下储气库气水过渡带在注采过程中的多相渗流规律,分析了裂缝合气空间贡献率以及储气库含气空间动用效果。结果表明:裂缝模型的相渗曲线近似于"X"形,多次气水互驱后相渗曲线基本没有变化,基质岩心模型相渗曲线经多次气水互驱后气水两相共渗区间变窄,共渗点降低;微裂缝对储层含气空间贡献率较高,微裂缝发育储层的含气空间利用率保持在较高水平,徽裂缝不发育储层的含气空间利用率逐渐降低并趋向稳定。因此,在微裂缝—孔隙型碳酸盐岩气藏改建地下储气库过程中可以在徽裂缝不发育储层布置生产井,同时通过控制边底水运移范围降低注入气损失,从而提高地下储气库的建库效率。  相似文献   

15.
四川盆地前震旦系勘探高含氦天然气藏的可行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的氦气资源主要依赖进口,寻找大中型高含氦天然气田是改变这一现状最现实的途径。为此,对四川盆地威远地区高含氦天然气藏的成藏机理和氦气来源进行了分析,以探讨在该盆地前震旦系勘探高含氦天然气藏的可行性。首先根据盆地周缘12条野外露头剖面和4口钻穿震旦系单井的资料,系统分析了前震旦系的岩石学、沉积相、烃源岩等特征,认为前震旦系发育的沉积地层为南华系,东南缘露头剖面的地层序列为南沱组、大塘坡组、古城组和莲沱组,推测盆地内部可能发育相同的地层序列;南沱组、古城组和莲沱组主要为冰川沉积,为砂砾岩夹泥岩;而大塘坡组为间冰期沉积,发育一套砂泥岩地层,其下部泥页岩的有机质含量高,为较好烃源岩。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南沱组砂砾岩储层、大塘坡组烃源岩和地层中侵入的花岗岩"氦源岩"可形成较好的高含氦天然气藏成藏组合;前震旦系沉积岩的分布主要受早期裂谷控制,在裂谷内部充填厚层的沉积岩地层。结合地震资料预测了威远—资阳地区沉积岩和花岗岩的分布,结论认为在资阳地区对震旦系—前震旦系进行高含氦天然气藏的勘探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水平井多级压裂管柱力学、数学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平井多级体积压裂技术是近几年国内外为有效开发页岩气藏和低渗透油气藏而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但随之出现了压裂管柱力学环境更加复杂的新问题。针对该复杂的力学、数学问题,根据水平井多段压裂工艺管柱受力特点,建立了悬挂封隔器以下,多封隔器坐封、开启压差滑套和开启投球滑套3种工况的力学模型,并根据各工况的受力特征,建立了这3种工况管柱力学计算的数学模型。根据弹性力学理论中厚壁筒的Lame公式和Von Mises应力计算公式,推导出了管柱受内压力、外挤力和轴向应力共同作用下油管柱安全性评价的等效应力计算数学模型,建立了多级压裂管柱力学强度安全评价的数学模型;根据已建立的水平井多封隔器管柱力学计算的数学模型,开发了水平井多级压裂管柱力学安全评价的实用软件。该研究成果已经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某气井得到了应用和验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水平井多级压裂管柱安全工作参数的优化设计和安全性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简便可靠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7.
针对山前地区深井超深井钻井过程中套管磨损严重的问题,在分析套管磨损机理的基础上,开展了山前地区套管防磨与减磨技术研究,基于技术研究成果及应用实践,得到如下结论:1应用Power V等垂直钻井系统控制井眼轨迹,特别是上部井段的狗腿度和井斜,可明显减小侧向力和磨损量,缩短套管磨损时间;2应综合考虑套管磨损率、磨损系数以及钻杆耐磨带本身的磨损量,优选出效果最优的耐磨带;在狗腿度严重的位置,可考虑采用一定数量的橡胶钻杆卡箍来减轻对套管的磨损;3山前地区钻井液采用CX-300减磨剂能够显著降低磨损速率,减轻套管磨损程度,但在不同钻井液体系使用之前应进行优化分析以确定最佳使用量;4在迪那204井使用高密度钻井液体系,全部采用优选的高密度重晶石粉代替铁矿粉作为加重剂,整个钻进过程中未出现钻具及套管磨损,迪那204井易损件消耗量仅为邻井迪那203井的左右,防磨减磨效果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18.
Nearly 7,000 hectares of biodiesel forest will take shape in the northern province of Hebei in 2008, part of a national campaign to fuel the fast growing economy in a green way. In no more than five years, the Pistacia chinensis Bunge, whose seeds have an oil content of up to 40 percent, will yield five tons of fruit and contribute about two tons of high-quality biological diesel oil, according to the provincial forestry administration.  相似文献   

19.
Experts recently suggested China set up a state energy base in l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to ease its energy thirst. The survey was co-conducted by senior researchers from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of the State Council,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the Ministry of Finance. To plan and establish strategic energy bases at state level is in line with the principle of "giving priority to energy saving and diversifying energy consumption with the utility of coal at the core."  相似文献   

20.
宋举业  霍军  刘姝  邱玥  李铁夫  李宁 《石油化工》2015,44(3):375-380
利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了不同色谱柱温度和不同载气流速下,C1~12烷烃在ZSM-5分子筛上的保留时间,并利用相关公式对测试结果进行了线性回归分析,测得了吸附热力学参数和扩散系数;考察了色谱柱温度、烷烃碳链长度和载气流速对烷烃在ZSM-5分子筛上吸附扩散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回归分析的线性相关性良好,色谱柱温度越高,孔道对吸附质的吸附能力越弱;在不同载气流速下,轴向扩散系数不同;随烷烃碳链长度的增加,吸附焓变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轴向扩散系数呈线性增长;C1~12烷烃在ZSM-5分子筛上的吸附焓变在-1.264~-42.975 k J/mol之间;当载气流速为2.654~4.246 cm/s时,C1~4烷烃的轴向扩散系数在0.328 8~0.551 7 cm2/s之间;当载气流速为5.308~13.270 cm/s时,C1~4烷烃的轴向扩散系数在0.430 2~1.456 4 cm2/s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