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 毫秒
1.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机体免疫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机体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28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分别于术前第3天、体外循环结束后10 min、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及术后第7天5个时点取外周静脉血。流式细胞术测定CD3+、CD4+、CD8+,计算CD4+/CD8+,采用免疫化学分析系统测定血清IgG、IgA、IgM浓度。结果体外循环后CD3+、CD4+、CD8+及CD4+/CD8+均较术前下降(P〈0.05),血清IgG、IgA、IgM浓度也明显低于术前水平(P均〈0.05),术后第7天均恢复正常。结论体外循环能导致机体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功能下降,至术后第7天基本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中使用添加紫外线照射充氧血(UBIO)预充液对患者红细胞膜ATP酶的作用.方法 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4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2例).治疗组于全身血液肝素化后通过锁骨下静脉按10 ml/kg体重放血或使用库血行紫外线照射并充氧后加入预充液,对照组使用等量生理盐水,其他处理两组相同.两组均在麻醉诱导后(T1),转机30 min(T2),开放主动脉30 min(T3)、2 h(T4)及术后第1天(T5)抽取动脉血测定Na+-K+-ATPase、Ca2+-Mg2+-ATPase活性.结果 体外循环开始后,两组T2~T4时点红细胞膜Na+-K+-ATPase、Ca2+-Mg2+-ATPase活性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T2~T4时点活性水平较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 UBIO通过减轻体外循环手术患者红细胞脂质过氧化作用,对体外循环手术红细胞膜ATP酶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主动脉瘤手术中的体外循环管理方法。方法体外循环下完成主动脉瘤手术75例。Bentall手术采用升主动脉—右房插管,中低温体外循环;升主及半弓置换手术、全主动脉弓置换(象鼻术)+带膜支架植入手术采用右侧锁骨下动脉—右房插管,深低温停循环+顺行性脑灌注。心肌保护均采用4∶1含血冷停搏液顺行+逆行方法灌注以及HTK心脏停搏液重力滴入。结果顺利完成手术。体外循环时间115~389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53~243.5 min;深低温停循环46例,停循环时间25~70 min,停循环最低鼻咽温13.2~16.2℃;灌注中尿量100~2 800 ml。超滤1 100~4 000 ml。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8~217 h;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490~1 850 ml。46例深低温停循环患者中除去1例脑血管发育异常,术后发生认知障碍,其余患者脑保护良好,另有1例术后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结论 Bentall手术应采用升主动脉—右房插管,中低温体外循环;升主及半弓置换手术、全主动脉弓置换(象鼻术)+带膜支架植入手术应采用右侧锁骨下动脉—右房插管、深低温停循环+顺行性脑灌注。心肌保护应采用4∶1含血冷停搏液顺行+逆行方法灌注以及HTK心脏停搏液重力滴入。  相似文献   

4.
姚兵  达嘎  李勇 《山东医药》2014,(5):49-51
目的 观察米力农对高原地区先天性心脏病(CHD)并肺动脉高压(PH)患儿术后心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取左向右分流型CHD并中、重度PH患儿60例,均在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畸形矫治术.术后将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观察组术后给予米力农治疗,对照组术后给予多巴胺+前列地尔治疗;观察两组术后即刻心率(HR)、收缩压(SBP)、氧饱和度(SaO2)、动脉血氧分压(PaO2),术后第5天的平均肺动脉压(MPAP)、左室射血分数(LVEF)、短轴缩短率(FS)、体/肺循环血量(Qp/Qs)比值,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术后即刻HR、SBP、Sa02、Pa02比较P<0.01或P<0.05;术后第5天MPAP、LVEF、FS、QP/Qs比较P均<0.0l.两组术后肺炎和胸腔积液发生率比较P均<0.05.结论 米力农可改善高原地区CHD并PH术后患儿的心功能,有效降低其肺动脉压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PCT)对早期诊断体外循环(CPB)心脏直视术后细菌感染及判断严重程度的价值。方法 研究对象为随机选取我院心脏外科2014年4月至2015年3月在CPB下行心脏直视手术的197例患者。测定患者手术当天,术后第1、2、3天血PCT浓度。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细菌培养结果将患者分为无细菌感染组和细菌感染组,观察两组患者PCT浓度的变化规律并进行比较。结果 无细菌感染组PCT在术后第1天达到峰值(1.50±1.26 ng/ml),第2、3天逐渐下降;细菌感染组PCT浓度高于无细菌感染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且在术后早期持续升高或下降后再次升高出现第二个峰值(>5.0 ng/ml)。7例全身细菌感染患者的PCT峰值均>10 ng/ml。结论 PCT对体外循环心脏术后细菌感染的有良好的诊断价值,如患者术后PCT>5.0 ng/ml或术后早期持续升高或下降后再次升高,则高度提示患者发生细菌感染,感染严重程度与PCT增高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患儿围术期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ricuspid annular plane systolic excursion,TAPSE)的变化趋势、影响因素以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2020年9月至2021年5月我院收治的左向右分流型先心病患儿共39例,其中男(17例)/女(22例);房间隔缺损(16例)/室间隔缺损(23例);年龄为12-84月,中位数20(7,36)月,体质量11.32±4.96kg;体外循环时间63±17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6-62min,中位数34(24,45)min;术前心衰标志物N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NP,NT-proBNP)22-3148pg/ml,中位数204(107,380)pg/ml。分别记录患儿术前(T1)、术后第1天(T2)以及术后第5天(T3)的超声心动图指标和NT-proBNP的值以及预后指标,最后通过SPSS25.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第1天TAPSE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术后第5天与术后第1天TAPSE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NT-proBNP和年龄是左向右分流型先心病患儿围术期TAPSE变化的影响因素:术前NT-proBNP越高、年龄越小,术后TAPSE降低程度越大;术前TAPSE与监护室时间、气管插管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预后指标均呈负性相关(p<0.05);术后第一天TAPSE与部分预后指标(除外气管插管时间)呈负性相关(p<0.05);术后第五天TAPSE与住院时间成负性相关(p<0.05)。结论 左向右分流型先心病围术期右心室收缩功能减低,具有临床意义,应该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体外循环期间采用人工胶体万汶的预充策略对婴幼儿术后凝血功能及临床转归的影响,评价其能否安全用于婴幼儿,为临床节约血浆提供依据。方法:2017年2月至2017年5月,择期行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患儿80例。随机将患儿分为血浆组和万汶组,各40例。统计两组患儿性别,年龄,体重,病种,手术切口方式及术前术凝血功能7项检测;术前、术后血浆胶体渗透压;术前、术中、改良超滤后、出院红细胞压积;术前、术后血小板计数;术前、术后的血栓弹力图参数;术后24h引流量,呼吸机使用时间、监护室逗留时间、住院时间、术后血浆使用率、术后血红细胞使用率、术后凝血酶原复合物使用率。结果:两组患儿均痊愈出院。两组患儿24小时胸引量(ml)、术后红细胞使用率(%)、术后血浆使用率(%)、术后血浆使用量(ml)、呼吸机使用时间(h)、凝血酶原复合物使用率(%)、监护室逗留时间(h)、住院时间(d)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儿术前胶体渗透压、术后胶体渗透压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儿术后凝血反应时间(R)、血块形成时间(K)、图像开口夹角(Angle)、最大振幅(MA)、凝血综合指数(CI)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儿术前、术后的血小板(plt)组间、组内比较均无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儿术中血浆使用量、术中万汶使用量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万汶替代血浆用于婴幼儿体外循环预充后对术后凝血功能未产生显著不利影响,对临床转归无明显影响,未增加患儿术后并发症。婴幼儿先心病手术中万汶可安全用于体外循环预充。  相似文献   

8.
对合并心内畸形、动脉导管来闭和肺动脉高压的重症主动脉缩窄(CA)患儿3例行体外循环下手术矫治。结果:2例顺利完成手术,1例于术后2h突发急性肺水肿死亡。结论:对该类患儿,除年龄过小、心力衰竭难以控制或技术条件限制外,均宜采用体外循环下一次性同期矫治CA及心内畸形。术中降主动脉插管行下半身灌注,可避免因股动脉插管可能引起的灌注量受限、下肢供血不足、术后缺血性改变及术后插管处狭窄。  相似文献   

9.
武宙阳  姚尚龙  曾锐 《山东医药》2007,47(20):63-64
对50例室间隔缺损先心病患儿施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麻醉方法为吸入2%七氟烷;芬太尼20μg/kg和维库溴铵0.1mg/kg行麻醉诱导及气管插管,行桡动脉穿刺直接动脉测压,右侧颈内静脉穿刺放置Swan-Ganz导管以监测心排血指数(CI)、每搏指数(SI),同时行血气分析,计算出全身氧供指数(DO2I)、氧耗指数(VO2I)。结果术后第1、2天CO、CI均较术终显著性降低(P均〈0.05),第3天缓慢回升;术后DO2I第1、2天较术终显著降低(P〈0.01、0.05),第3天缓慢回升至正常。VO2I于术后第1天下降,而后升高并超出术终水平,但无统计学差异。提示先心病患儿心脏术后短期内心功能下降,氧供减少并伴有氧耗增加,应加强麻醉监测。  相似文献   

10.
张爱华  杨达宽 《山东医药》2009,49(14):64-66
目的 比较婴幼儿体外循环后静脉-动脉方向改良超滤(V—AMUF)与动脉-静脉方向改良超滤(A.VMUF)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40例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患儿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0例。对照组体外循环后应用A.VMUF;实验组体外循环后应用V—AMUF,观察患儿的鼻咽温(T)、动脉收缩压、红细胞压积(HCT)、血浆白蛋白、炎症介质浓度、超滤时间、肺功能以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超滤期间T、动脉收缩压稳定,超滤结束后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水平下降,肺功能损害减轻,患儿术后恢复时间缩短(P均〈0.05);超滤结束时两组血浆IL-5水平均下降,两组比较,P〉0.05;两组超滤结束后较转流结束时HCT和白蛋白浓度均明显升高,两组比较,P〉0.05;实验组超滤速度快于对照组,超滤时间和手术时间较对照组缩短(P均〈0.05)。结论相对A.VMUF而言,体外循环后采用V—AMUF,可快速地浓缩血液,排除部分炎症介质,缩短手术时间,有利于患儿T、动脉收缩压的稳定,减轻重要脏器组织水肿和损伤,促进术后恢复,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UTI)对重症心瓣膜置换术后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将重症心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在体外循环术中静注0.9%氯化钠注射液20ml;实验1组在体外循环时静注UTI2万U/kg;实验2组在体外循环时静注UTI2万u/kg,术后1、2、3天再静注30万U。各组分别于术前(T0)和术后第1天(T1)、第3天(T3)、第5天(T5)、第7天(T7)检测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血清肌酐(Cr)、血清尿素氮(BUN)水平。结果三组血β2-MG、BUN、Cr于术后T1、T3均高于T0;实验组术后BUN、Cr、β2-MG在T1、T3、T5均低于对照组;实验2组T3、L5时的β2-MG、BUN均低于实验1组(P均〈0.05)。结论重症心瓣膜置换术患者在体外循环心外直视手术中的肾功能均受到损伤,UTI对患者围手术期的肾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术后再连续应用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索先心病术后早期外周血管阻力(SVR)变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随机连续纳入2020年10月~2020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小儿外科术后恢复室接诊患儿,共纳入80例,分为非体外循环组19例,体外循环组61例。为更好的研究SVR在不同疾病中的情况,体外循环组分为非紫绀型先心病组(40例)及紫绀型组(21例)两个亚组。记录返回PICU即刻的SVR等血流动力学参数及相关术前术中数据等,总结分析SVR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结果 与非体外循环组相比较,体外循环组的体质量、身高、术前血氧饱和度、术后血氧饱和度的数值均下降(均P<0.05);与非紫绀型先心病组相比较,紫绀型先心病组术前的血氧饱和度下降、术后血氧饱和度下降、CPB时间增加、术后LVEF值下降(均P<0.05)。体外循环组患儿术后SVRI较非体外循环组患儿明显减低[(1357±299 )vs. (1129±330),P<0.01],进一步比较体外循环各亚组与非体外循环组的SVRI,非紫绀型先心病患儿术后SVRI较非体外循环组无明显差异,而紫绀型先心病术后患儿SVRI明显减低(P<0.01)。体外循环组组内比较,紫绀型先心病患儿术后SVRI较非紫绀型患儿显著减低(P<0.01),同时紫绀型先心病患儿术后CI较非紫绀型患儿显著升高(P<0.01),紫绀组患儿术后SVV虽较非紫绀型患儿升高,但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回归分析示术后SVRI与体质量呈正相关(r=25.079,P<0.05),与体外循环时间呈负相关(r=?2.831,P<0.05)。 结论 非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外周血管阻力可维持基本正常水平,紫绀型先心病患儿术后外周血管阻力会明显下降,甚至可能会增加发生血管麻痹综合征的风险。体外循环术后患儿SVRI主要受体质量和体外循环时间影响,体质量越低、体外循环时间越长,术后其外周血管阻力可能会越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精氨酸增强体外循环术后细胞免疫功能是否系促进术后白细胞介素2的产生所致。方法:60例体外循环手术病人分为两组,每组30例。精氨酸组术前3天至术后7天每日静脉滴注精氨酸。于术前及术后1、3、5、7、14天等时点抽外周血按Standler法测定白细胞介素2水平。结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分析差异显著性。结果:对照组术后白细胞介素2水平明显下降,从术前72.0±3.5(U/L,下同)降至术后第5天29.1±5.2,第7天35.8±3.9,约2周恢复正常。用药组下降幅度较小,术后第5天46.7±4.2,第7天70.1±4.4(组间差异P<0.05),约1周已接近术前水平。结论:精氨酸对体外循环术后白细胞免疫功能恢复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增加术后白细胞介素2的产生可能是其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4.
患儿男,8 d,因发现口唇、甲床发紫8 d入院。孕38周,足月顺产。入院体检:T 36.8℃, HR 150次/min,R 40次/min,体质量3200 g,四肢血氧饱和度65%~68%。精神反应可,口唇、甲床紫绀,双肺呼吸音粗糙,未闻及干湿罗音,心音有力,律齐,心前区未闻及明显杂音。入院心脏彩超示:心脏位于左侧胸腔,心房正位,心室右袢,房室连接一致;主动脉连接右心室,肺动脉连接左心室,两大动脉为前后位关系,主动脉在前、肺动脉在后;冠状动脉起源未见异常;主肺动脉、左右肺动脉发育可;主肺动脉间可探及3 mm动脉导管,房间隔卵圆窝处探及3 mm分流,室间隔完整。入院后给予前列地尔静脉泵入,患儿血氧饱和度未见明显改善,于入院第2天在全麻体外循环下行大动脉调转+动脉导管结扎术。术中见动脉导管直径3 mm切断缝合,卵圆孔直径3 mm直接缝闭。患儿停机顺利,因心脏较大,采取延迟关胸,术后第3天行关胸术。患儿术后 HR、血压稳定,乳酸值渐降至正常,但氧分压偏低波动在50~55 mmHg,改变吸氧浓度未见明显改变。复查胸片为肺少血型表现,复查心脏彩超肺动脉主干发育正常。于术后第6天撤离呼吸机,术后第8天患儿生命体征稳定,转出ICU,转出ICU前复查血气分析示氧分压50 mmHg。  相似文献   

15.
李杨  张海洲 《山东医药》2011,51(38):117-117
病历摘要 患儿男,7个月,体质量4 kg。因查体发现心脏杂音5 d于2011年3月6日入院。根据查体及心脏超声结果确诊为左向右分流室间隔缺损,重度肺动脉高压。全麻体外循环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手术过程顺利,主动脉阻断时间24min,体外循环时间52 min。术后常规液体入量(50 ml/kg)时患儿血压进行性下降,尿量也随之减少,术后1 d患儿血压80/55 mmHg,24 h尿量200 ml。予多巴胺8μg/(kg·min)、肾上腺素0.1μg/(kg·min)静滴血压不升。加大每  相似文献   

16.
温脾汤治疗肝癌介入术后腹痛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温脾汤对治疗原发性肝癌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TACE)术后以及原发性肝癌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部分脾栓塞术(PSE)术后出现腹痛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符合入选标准的33例77人次肝癌介入(单纯TACE或者TACE+PSE)术后腹痛患者,分成治疗组(n=46)和对照组(n=31)。治疗组采用消炎痛栓塞肛和中药温脾汤为基本方随证加减口服治疗,连用5天。对照组采用消炎痛栓塞肛,连用5天。结果:两组腹痛缓解程度和缓解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中药温脾汤随证化裁可以减轻肝癌患者介入术后出现的腹痛。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对甲状腺激素代谢的影响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测定14例心脏直视手术的血浆甲状腺激素浓度在体外循环中及术后的变化。结果T3和游离T3在体外循环最低温度时下降至最低,术后第5天仍低于术前水平(P<0.05)。T4和游离T4在术中出现短暂下降,在术后2小时已恢复正常;TSH在术后第1、3天比术前下降。2例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第5天T3和游离T3仍明显低于同组均值  相似文献   

18.
临床资料患儿女性,年龄3岁,体质量9.5kg。因“发现心脏杂音3年”入院。心脏超声示:室间隔缺损(室缺)、动脉导管未闭。主动脉弓未见异常。于全麻体外循环下行动脉导管结扎及室缺修补术。术者分离导管后套10号线用阻断管试阻断。观察血压变化,断前平均动脉压(MAP)48minHg(1mmHg=0.133kPa),阻断后29mmHg,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经右腋下直切口行体外循环直视心脏手术的临床经验,探讨其适应证及技术要点。方法2008年6月至2011年1月我们共完成79例经右腋下直切口的sJ,JL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患者年龄6个月至12岁,平均(7.4±3.3)岁,体重6.5-42.0(17.8±8.7)kg。其中房间隔缺损19例,同期行三尖瓣成形5例;室间隔缺损55例,其中合并动脉导管未闭2例;部分房室管畸形5例。所有手术均在全身麻醉、体外循环下进行(房间隔缺损修补在不停跳下进行)。患者取左侧卧位,切口位于右侧第3肋间腋中线与第5肋间腋前线之间,皮肤切VI长度3.5-6.0(4.7±1.3)12111,经第3或第4肋间进胸,切开并悬吊心包,行升主动脉及上、下腔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经主动脉根部灌注心脏停搏液,单纯房间隔缺损采用心脏不停跳下手术,经右心房切口修补房、室缺及三尖瓣成形。结果全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手术死亡;1例因术后心内膜炎致室缺残余漏,再次正中开胸行室缺残余漏修补术。体外循环时间(63.4±18.2)min,主动脉阻断时间(37.6±14-3)min,术后24h胸腔引流40-130(85.3±26.5)ml。68例患者术后未输血。全组无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右腋下小切口直视心脏手术安全、可靠,可减少用血量,术后切口隐蔽美观,患儿及家属满意率高,值得临床椎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紫绀型与非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心内直视修补术围手术期输血量。方法:选取北京儿童医院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直视手术的患儿,根据患儿疾病分为2组: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组(法洛氏四联征、完全型肺静脉异位引流、完全型大动脉转位、肺动脉闭锁等)和非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组(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主肺动脉间隔缺损、心内膜垫缺损等),分别比较体重7kg以下、10kg以下、20kg以下2组患儿围手术期输注红细胞和血浆的量。结果:紫绀型组患儿平均用红细胞(4.02±2.33)U,非紫绀型组则平均用(3.08±1.07)U,紫绀型组多于非紫绀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浆用量紫绀型组平均(445.07±155.64)ml,非紫绀型组平均为(298.77±103.97)ml,前组亦显著多于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围手术期用血量多于非紫绀型,尤其是血浆用量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