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刘伟胜教授治疗大肠癌的临床用药规律进行分析。方法: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2.2),对2014年1月至2019年11月于刘伟胜教授门诊就诊的大肠癌患者用药进行药物频次统计、四气五味和归经分析、药物关联度分析、聚类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结果:研究共纳入处方205首,涉及中药151味,药性以平、温、微寒及甘、苦、辛味为主,多归脾、肝、肺、肾经。高频中药频次前3位为茯苓、全蝎、党参,高频药对及关联规则分析前三位为"党参-茯苓""全蝎-茯苓""党参-全蝎",聚类分析得出4类组合药物,复杂网络分析挖掘药物核心组合为党参、茯苓、柴胡、白芍、女贞子、白术、砂仁、全蝎、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甘草。结论:刘伟胜教授治疗大肠癌常用健脾与疏肝并举的治法,通过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在益气扶正、解毒抗癌的同时注重疏畅气机,体现了平调气机、以通为宜的整体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2.
目的:借助数据挖掘分析的方法,探讨刘伟胜教授治疗肝癌的处方用药规律。方法:收集于刘伟胜教授肿瘤专科门诊治疗的患者病案,筛选出456 份肝癌病案处方,构建病案处方数据库,经数据整理后,进行频数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刘伟胜教授治疗肝癌的常用药物包括柴胡、女贞子、白芍、预知子、全蝎等,多为苦寒之药。对使用频率较高的前30 味中药依照主治功效分类,可得出疏肝健脾、化瘀抑瘤的核心治法。基于聚类分析结果,可得出刘伟胜教授治疗肝癌1 个核心处方(柴胡、白芍、甘草、女贞子、预知子、全蝎、党参、黄芪、茯苓) 以及4 组核心中药组合。结论:刘伟胜教授辨治肝癌以“辨病-辨证-辨症”思路贯穿诊治过程,辨病以攻毒散结药物进行抑瘤,辨证选用疏肝理气、健脾化湿、活血化瘀药物,并辅佐利湿退黄、健胃消食等药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分析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以中医药治疗大肠癌方剂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筛选及纳入CNKI中中药治疗大肠癌的相关文献,并将其中组方信息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建立数据库,运用平台中关联规则分析、无监督熵层次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治疗大肠癌方剂组方规律。结果:对筛选出的156首组方,279味中药进行分析,其中高频用药为补气类中药,如白术、甘草、黄芪、党参等;高频药对有白术-茯苓、茯苓-薏苡仁、黄芪-茯苓等;进一步聚类分析得到药物核心组合20个、新处方9个。结论: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大肠癌的临床辨治特点以扶正为主,攻补兼施,合用抗癌中药,组方规律分析结果符合临床实际情况,其挖掘的核心组合及新处方可为临床治疗应用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陈晖  李治  胡申  王荣  张丽  孙冰  孙闵 《新中医》2022,54(8):16-20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分析孙冰教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不孕的处方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孙冰教授2017年1月—2020年1月治疗的PCOS不孕病案,筛选处方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 (以下简称“平台”)建立数据库,利用平台进行用药性味、归经、使用频次、配伍组合的统计和新方挖掘,运用SPSS Modeler 18.0软件及Cytoscape 3.7.2软件进行中药关联规则和共现分析。结果:收集处方123首,涉及中药116味,多为甘味药,辛味和苦味药次之,药性多温、平,归经以肝经居多,归脾、肾两经者次之。使用频次排在前6位的中药为当归、党参、女贞子、墨旱莲、菟丝子、桑寄生,不同药味数量下应用频次较高的药物配伍分别为党参-当归,菟丝子-党参-当归,党参-当归-女贞子-墨旱莲等。核心处方为党参-当归-菟丝子-女贞子-墨旱莲-桑寄生-炙甘草-熟地黄-白术-枸杞子-砂仁-黄芪。基于熵聚类算法,获得10个新方组合、4首新处方。结论:孙冰教授治疗PCOS不孕总体用药虚实兼顾,以补肾填精为基础治法,以八珍汤合二至丸为基本方,配合活血、祛湿、理气等法,强调补而不滞、动静结合,以顺应卵泡生长发育和排...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探讨刘伟胜教授治疗肺癌的中医用药经验及组方规律。方法:收集刘伟胜教授在广东省中医院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门诊接诊的肺癌病例为研究对象,提取处方,建立数据库,采用该软件集成的规则分析、改进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及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挖掘分析用药经验。结果:纳入患者290例,并录入处方290个,使用中药共148味。确定处方中药物的使用频次和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其中使用频次高于65的中药共24味,使用频次最高的前5味药依次为半枝莲(267),白花蛇舌草(265),全蝎(238),桃仁(228),淫羊藿(221),5味药所对应的常用剂量分别为20,20,10,10,15 g;支持度为185,置信度为0.95时,共有药物组合32组,使用频次最高的前5位药物组合依次为白花蛇舌草-半枝莲(259),全蝎-半枝莲(226),白花蛇舌草-全蝎(223),白花蛇舌草-全蝎-半枝莲(220),桃仁-半枝莲(218);设置相关度为9,惩罚度为2,演化出22个药物核心组合及11首新方。结论:刘伟胜教授临证以"攻毒扶正"为根本,强调癌毒是肺癌发生的直接因素,而正气不足是肺癌发病的关键,临证主张清热毒、破瘀毒、化痰毒并注重顾护脾肾之气,尤以温补肾阳为主。  相似文献   

6.
目的:运用名医传承平台系统探讨李莹教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2019年5月至2022年1月李莹教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医案,运用名医传承平台系统统计高频药物使用频次,以及药物性、味、归经频次,分析核心药物、药物协同性、药证关联性、药物聚类。结果:收集符合录入条件的105份处方资料,涉及95味中药,使用频次超过36次的中药有10味。药性频次以温性最多,其次是寒性、平性,热性和凉性出现频次较少。药味频次以甘味最多,其次是辛味、苦味,涩味、淡味、酸味出现频次较少。归经频次以肝经最多,其次为脾经、胃经、肾经、肺经、心经、膀胱经,大肠经、小肠经、心包经、胆经、三焦经出现频次较少。核心药物有14味,分别为白术、茯苓、党参、黄芪、山药、丹参、杜仲、甘草、泽泻、肉桂、陈皮、干姜、黄柏、川芎。脾肾气虚型慢性肾小球肾炎常用中药组合是白术-党参;肺肾气虚型慢性肾小球肾炎常用中药组合是山药-白术;气阴两虚型慢性肾小球肾炎常用中药组合是丹参-枸杞子;脾肾阳虚型慢性肾小球肾炎常用中药组合是附子-党参;肝肾阴虚型慢性肾小球肾炎常用中药组合是牛膝-山茱萸;水湿型慢性肾小球肾炎常用中药组合是土茯苓-泽...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中医治疗自发性气胸的组方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有益参考。方法:收集中国知网、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等4个数据库建库至2023年2月28日发表的中医治疗自发性气胸的相关文献,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统计用药频次、常用药对及药物组合,采用关联规则、改进的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对药物关联规则及核心药物组合进行分析,采用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进行新处方分析。结果:共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方剂187首,涉及中药237味,使用频次≥10的中药有甘草、黄芪、茯苓、五味子、白术等55味,主要由补虚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清热药及利水渗湿药组成;由关联规则分析得到白术-茯苓、甘草-茯苓、黄芪-当归、党参-黄芪、麦冬-甘草等24种高频药物组合,其中甘草、黄芪、茯苓、白术、五味子、当归等是关联网络的核心;熵聚类分析得到药物核心组合30个、潜在的新处方15个。结论:中医治疗自发性气胸围绕虚、痰、瘀、郁的特点,以益气护肺、祛痰止咳、活血化瘀、行气利水等为核心治法,体现了肺、肝、脾、肾同治及虚实兼顾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陈为教授治疗岭南地区原发性头痛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2016 年 1 月—2021 年12 月在陈为教授门诊治疗的岭南地区原发性头痛患者的病历资料。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 台(V3.0) 提供的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统计处方中的用药频次,分析与挖掘 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和核心组合等。结果:共收录处方200 首,涉及152 味中药,其中用药频次较高的有甘 草、白芷、葛根、柴胡、党参、牛膝、白芍、陈皮、茯苓、泽泻等。药性以温为主,平、寒次之。药味以甘为 主,辛、苦次之。药物归经分布较广,涉及十二经脉,其中频次居前5 的为肺、脾、胃、肝、心经。常用的药 物组合有甘草-白芷、甘草-白芍、葛根-柴胡、陈皮-泽泻、白芷-白芍、柴胡-茯苓、柴胡-白术等。形成3 种 处方聚类药物核心组合,分别为“党参、牛膝、泽泻、陈皮、甘草”“白芷、茯苓、葛根、白芍、甘草”“白 术、川芎、蔓荆子、白芷、甘草”。结论:陈为教授治疗岭南地区原发性头痛以“温、补、和”三法为主,“扶 正御邪、平调阴阳”学术思想贯穿治疗始终。  相似文献   

9.
万军  杨祥正 《新中医》2023,55(21):203-208
目的:挖掘杨祥正教授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用药规律,为中医儿科临床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提供诊疗依据。方法:收集2020年8月—2021年8月杨祥正教授治疗咳嗽的验案验方,录入MicrosoftExcel及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统计药物频次;运用Apriori算法及关联规则对处方核心组合进行统计分析(支持度为0.6,置信度≥0.95);根据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法提取内在核心组合和新方组合(相关度为6,惩罚度为2)。结果:共收集整理得217首处方,涉及143味中药,其中用药频次较高的有甘草、茯苓、百部、五味子、杏仁、橘红等;常用药物组合有甘草+茯苓,甘草+百部,茯苓+五味子,茯苓+百部,甘草+五味子等;并挖掘出内在核心组合10个以及新方5首。结论:杨祥正教授针对于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以化痰止咳平喘为治疗大法,由内在关联聚类而成的5首新方,分别应用润肺敛阴止咳、清热化痰、疏散风热、祛湿化痰,温阳散饮等法,可对临床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分析中医药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的中医用药经验及组方规律。方法:检索2010年1月1日—2021年6月15日期间发表的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相关的文献,提取处方,建立数据库,采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集成的关联规则分析法、改进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方法等数据挖掘方法,挖掘分析用药经验和组方规律。结果:录入313首处方,使用中药共160味。有24味中药使用频次>55次,使用频次排在前5位的中药分别是黄芪、茯苓、白术、丹参、葶苈子。对这5味药分别进行药物用量点分析,可得黄芪、茯苓、白术、丹参、葶苈子常用剂量分别为30 g、15 g、15 g、30 g、20 g。使用频次≥50次的药物组合有29组,使用频次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白术-茯苓、黄芪-茯苓、丹参-茯苓、丹参-黄芪、桂枝-茯苓。演化出20个药物核心组合及10首新处方。结论:中医药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有“正虚、瘀血、痰浊、水饮”为四大特点,临证以“益气活血为主,化痰逐水为辅”为根本治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中医药从脾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录的从脾论治FD的所有文献,根据纳入标准、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将相关数据录入"古今医案云平台(V 1. 5)",采用中药频次分析、属性分析、关联分析等方法进行数据挖掘整理。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49篇文献,含364首方剂。使用频次排名前四味的中药分别为白术、甘草、茯苓、党参;药性以温为主,药味多为辛、苦、甘,归经以脾、胃经最多;使用频次最高的药物组合为白术-甘草,关联度最高的为甘草,茯苓,党参→白术,核心处方为四君子汤。结论:从脾论治FD以健脾益气为基础,调理气机为要,扶正祛邪,标本兼顾。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胡欣主任中医维持治疗乳腺癌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并筛选2019年1月―2021年12月胡欣主任中医维持治疗乳腺癌患者的门诊处方102首,录入中医传承计算平台系统(V3.0),运用频数统计、关联规则等方法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1)药物频次分析:102首处方共涉及中药133味。用药频次≥40的药物有18味,使用频次居前10位的药物依次是山药、槲寄生、夏枯草、党参、浙贝母、山慈菇、薏苡仁、红景天、甘草、茯苓。(2)药物性味归经:平性药物使用频数最多,达724次,占比42.12%;五味以甘、苦为主,占比分别为45.12%和30.76%;归经多归肺、脾二经,其次为胃、肝、心、肾经。(3)组方规律分析:药物组合67个,包含中药13味,组合频次从高到低依次是山药和槲寄生、山药和薏苡仁、山药和山慈菇、山药和夏枯草、夏枯草和浙贝母等;30条药物关联规则,关联度较高的组合分别为薏苡仁、红景天-山药;槲寄生、薏苡仁-山药;夏枯草、薏苡仁-山药;竹茹-山药;浙贝母、薏苡仁-山药等。结论:胡欣主任中医维持治疗乳腺癌强调其“本虚标实”的病机,临床采用“补脾养胃益肺以固护其本,清热化痰散结以兼顾其标”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探索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用药特点和组方规律。方法: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及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中搜索应用中医处方治疗CAG的相关文献,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所提取的全部处方,分析用药特点及组方规律,并对得到的新处方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到CAG相关处方207首,剔除重复处方和不合理处方后得到180首待分析处方,涉及中药203味,其中用药频次≥20次的中药有32味,排名前5位的药物分别为茯苓(89)、党参(85)、白术(84)、黄芪(63)、炙甘草(61);药物分类中,多使用补虚药、理气药、消食药等,用药多甘温,多归脾、胃经;排名前5位的高频药对为白术-茯苓(63)、党参-茯苓(56)、党参-白术(54)、陈皮-茯苓(47)、炙甘草-茯苓(46);得到68个3味药、14个4味药核心组合,新处方12首。结论:中医治疗CAG主要通过益气健脾、理气消食,兼顾祛湿化痰的治法,为临床发展新型处方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预防感冒专利中药复方的用药规律。【方法】 收集整理国家专利数据库中关于预防感冒的中药复方,录入Microsoft Excel及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统计药物频次,对药物组合和药物关联规则进行分析,提取内在核心组合和新方。【结果】 共录入68首处方,涉及232味中药。其中用药频次较高的有甘草、金银花、黄芪、白术、防风、茯苓、板蓝根等;常用药物组合有“黄芪-白术”“黄芪-防风”“甘草-茯苓”“白术-防风”等,频率较高的药物关联规则有“白术,防风→黄芪”“黄芪,防风→白术”“枸杞子→甘草”“连翘→金银花”等;挖掘得到核心组合12个以及新方6首。【结论】 预防感冒多以扶正祛邪为法,三因制宜拟定处方;扶正多用玉屏风散、四君子汤,祛邪多用板蓝根、金银花、连翘疏风清热;亦可采用养血滋阴、疏散风寒等法。由核心组合衍化而成的6首新方,可适用于不同的目标人群,为感冒的预防用药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蒋益兰教授治疗乳腺癌的用药规律。方法:筛选整理2022年9月至2023年4月蒋教授门诊治疗乳腺癌的处方,采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3.5)进行中药频次、属性、归经、功效、复杂网络和聚类等分析。结果:共纳入300首方剂,150味中药,累计使用频次为5266次,获得甘草、茯苓、百合、郁金、黄芪、半夏、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党参、白术、枳壳、女贞子、墨旱莲、灵芝、首乌藤15味核心药物,药味以甘、苦、辛、酸为主,药性以平性为主,主要归肝、脾、肺、心经,功效以清热解毒、滋补肝肾、燥湿化痰为主。中药复杂网络分析得到核心组方药物为:百合、党参、黄芪、茯苓、半夏、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白术、郁金。聚类分析获得4首聚类方。结论:蒋教授治疗乳腺癌多从肝郁、脾虚、冲任失和入手,采用疏肝解郁、燥湿化痰、补益肝脾、调理冲任之法,可取得佳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借助"中医处方辨证论治特征分析及数据挖掘软件",采用数据挖掘方法总结范忠泽教授治疗大肠癌的处方用药规律。方法收集范忠泽教授治疗大肠癌的门诊处方,运用"中医处方辨证论治特征分析及数据挖掘软件"中的药物频次统计及关联规则等方法,挖掘其中的用药规律和组方特点。结果 (1)本研究共纳入病例212例,处方762首;其中高频次使用的药物有茯苓、白术、半枝莲、黄芪、野葡萄藤、党参等16味,高频药对有茯苓-白术、茯苓-半枝莲、半枝莲-黄芪等32对,3味药物组有茯苓-半枝莲-黄芪、茯苓-白术-黄芪、白术-半枝莲-黄芪等23组,4味药物组有茯苓-白术-半枝莲-黄芪、茯苓-白术-黄芪-党参、茯苓-半枝莲-黄芪-党参等17组。结论总结出范忠泽教授治疗大肠癌的16味高频用药,32个常用药对,23个3味药组,17个4味药组;数据挖掘方法可用于名老中医经验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挖掘肺结节的中医证候与用药特点,为肺结节的中医治疗提供诊疗思路。方法:收集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PubMed等数据库自建库到2022年12月肺结节相关的中医证候和中医处方,筛选并用Excel软件和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建立证候和方剂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挖掘中医证型规律、药物频次,提取内在核心组合和新方组合。结果:纳入文献145篇,筛选出中医证型93种,中医验方211首,中药268味,其中频次≥80的证型有14种。肺结节常见证候以痰瘀互结证为主,病性证素以气虚、痰、气滞、血瘀、阴虚为主;病位证素以肺、脾、肝为主。使用的药物类别以补虚药、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利水渗湿药和活血化瘀药为主。常用的高频次中药有16味,前3味是甘草、茯苓、浙贝母。挖掘出药物内在核心组合16个,如党参-金荞麦-玄参、紫菀-款冬花-麻黄等;得到新方组合8组,如党参-金荞麦-玄参-牡蛎-浙贝母、紫菀-款冬花-麻黄-枇杷叶-土茯苓。结论:肺结节以脏腑辨证为主,证型多为虚实夹杂,治疗上多运用补益扶正、化痰散结、软坚散...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常用健脾类中成药组方规律。方法:收录《新编国家中成药》中的健脾类中成药处方,采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和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方法,确定处方中药物的使用频次及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等。结果:高频次药物包括茯苓、白术、甘草、党参、陈皮等;高频次药物组合包括“白术、茯苓”“甘草、茯苓”“甘草、白术”等;置信度较高的关联规则包括“陈皮->白扁豆”“陈皮->半夏”等。结论:处方用药中除常见的健脾类中药外,尚包括具有健脾作用的部分理气药、消食药及其他类药物。  相似文献   

19.
收集陈纪藩教授门诊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有效病例的中药处方,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录入处方,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和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方法,分析陈纪藩教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组方规律,探索新组方。结果共纳入278首中药处方,使用中药95味;用药频次大于50次的有17味,其中杜仲、牛膝、七叶莲、桑寄生、巴戟天、炙甘草、丹参、宽筋藤、川萆薢、茯苓、鹿衔草等11味中药使用频次超过100次,为高频用药;高频药对组合124组,强关联组合56个,从中推演得到核心组合12个,新组方6首。分析结果提示陈纪藩教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处方用药以攻补兼施为原则,重在补益肝肾、利湿化痰,辅以祛风除湿、渗利湿邪、活血化瘀,以达到缓解症状、预防筋伤骨损、调理体质的治疗目标。分析结果可为临床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研究中医药治疗青光眼的用药规律。方法 纳入1970年1月—2022年10月收录于古今医案云平台、中国知网、万方医学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使用中医药治疗青光眼的病例分析、医案及文献。将处方组成和治法录入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对中药名称规范化处理后,采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3.5)软件,利用数据挖掘模块对四气、五味、归经及高频中药使用频次、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等进行分析。结果 (1)一般情况:(1)急性青光眼。共纳入103首方剂,涉及206味中药,共1,128频次。四气以寒性最多(61味,29.61%),五味以甘味药最多(76味,36.89%),归经以肝经用药最多(59味,28.64%)。(2)慢性青光眼。共纳入103首方剂,涉及中药203味,累计频次为1,157次。四气以寒性最多(47味,23.15%),五味以甘味药最多(74味,36.45%),归经以肝经用药最多(87味,42.85%)。(2)高频用药频次:(1)急性青光眼。用药频次≥20次的药物有16味,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茯苓(41次,39.81%)、车前子(39次,37.86%)、甘草(36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