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分析浮针现象,论证浮针疗法的传统针灸学属性、创新点及对传统针灸学的发展作用。笔者认为,浮针去经络化现象与汉代以前的经络内涵大致无异;去腧穴现象重现了穴位演变过程,浮针进针点与传统腧穴存在部分重叠;操作手法脱胎于传统针刺手法,同时借鉴了肌肉能量技术、筋膜学等现代医学理论和方法;浮针针具及扫散手法为浮针疗法的最大创新点。浮针疗法具有鲜明的传统针灸学属性。  相似文献   

2.
张玉  周胜红 《河南中医》2023,(5):777-782
浮针疗法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作用机理:以皮部浅刺理论为基础,五脏论为依据;以针至病所理论和刺皮刺卫理论为操作、作用方式;肺主皮毛理论中皮毛对肺的影响。浮针进针点具有非穴位性和多向性,常选择反阿是穴和肌筋膜触发点,反阿是穴实质上归属于汉代以前经络学说的内容,肌筋膜触发点具有反阿是穴穴位性质。慢性咽炎、支气管炎、慢性咳嗽这类与肌肉相关性较大的气管、咽部疾病都选择了患肌上的肌筋膜触发点作为浮针进针点,而感冒、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这类与肌肉相关性较小的外感或肺部疾病选择穴位作为浮针进针点。目前,浮针疗法机理的研究依然不足,势必影响学科的发展,日后的工作重心应该放在大样本双盲对照实验和动物实验上,对内科病的治疗浮针进针点究竟应该选择患肌还是穴位,暂未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应尽快建立浮针治疗内科病的进针点选取原则和规范。  相似文献   

3.
浮针疗法治疗肩周炎探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临床治疗肩周炎的方法颇多 ,浮针疗法是第一军医大学符仲华老师随着针灸研究不断深入 ,将传统针灸学和现代医学结合的一种新型的物理治疗方法。  浮针疗法 ,是因其针刺部位只在病痛皮下疏松结缔组织 ,象浮在肌肉上一样而命名。根据肩周炎患者的实际情况 ,寻找最痛点 ,用一型号适宜的浮针针具 (即浮针 ,是由不锈钢的针芯 ,软套管及针座和保护套管三部分组成 ) ,在距痛点 6~ 10cm处进针 ,透皮后 ,退至皮下 ,沿皮下向前推进 ,针尖直对痛点 ,对小范围的疼痛病灶 ,取出针芯固定即可 ,而较大范围的疼痛病灶 ,可先作扫散动作 ,即以进针点为支…  相似文献   

4.
简要探讨了针灸临床治疗中,部分腧穴针灸技巧、不同病种的施术原则及无痛针法等,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减轻进针疼痛及针后不适。  相似文献   

5.
为加深对腧穴主治的理解,明确腧穴的靶向性,为针方的组成提供依据,建议于《经络腧穴学》中加入腧穴鉴别内容,并进行了初步设想,可以以主治、部位、经脉为纲对相关腧穴进行鉴别。本文以治疗胃病腧穴、眼部腧穴、肺经五输穴为例,结合古代文献和现代科研成果进行腧穴主治鉴别,对学科发展、人才培养、成果转化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浮针疗法是一种侵入性的物理治疗方法,主要运用一次性特制浮针针具为治疗工具。以局部病症为基础,主要是进入浅筋膜层。留针时间长,主要用于治疗局部病不深入肌肉层,而是在皮下疏松结缔组织,操作时特别注意扫散动作,使整个针宛如浮在肌肉上一样,浮针操作时好比针体漂在地下水面上游泳。浮针疗法脱离了经络、腧穴、气血理论与传统针灸学有着很大的差别。这种新疗法可用来治疗全身各部位的一些常见病症。进针时沿皮下浅刺,不引起酸、麻、胀、重、痛等感觉。  相似文献   

7.
武连仲教授治疗疾病辨证、辨病准确,突破前人的腧穴理论,灵活选择应用最合适的刺法和手法,注重穴位的针刺方向,深度研究至深。武老进针及运针,讲究轻、巧、快、弹(即反弹力量)、借(借劲以激发经气),而且对针的刺激量讲究量化,得气即止,见痛即止,并注重患者的自身感觉,充分发挥针与穴的作用,并在临床应用中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8.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说明针灸治疗之前,必须先有明确的诊断。在长期从事针灸临床工作中,笔者体会到腧穴检查简便易行、实用可靠,对诊治疾病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特别是对椎管外软组织损伤的诊治更具临床价值。1 腧穴的意义及其作用  腧穴俗称穴位、穴道等,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腧穴各归属于某一条经,而每一条经又各隶属于某一脏腑,其作用与经络、脏腑有密切关系。在病理上,腧穴是邪气出入的门户,作为疾病的反应点而存在,当机体罹病时,常在体表的某些穴(…  相似文献   

9.
熊济明 《针刺研究》1998,23(3):178-179
按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记载:人体十四经脉大约有三百六十腧穴。腧穴的作用从中医经络学说论述,是人体经脉与脏腑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与脏腑组织器官在生理上是息息相通,密切联系的。因此脏腑有病都会反映干腧穴部位,故有“以痛为腧”之说。腧还有“转输”气血之意。《灵桓》指出腧穴的主治作用及基本功用规律“经脉所至,主治所及。”以十四经脉各经循行分布所至之处,为各经腧穴主治范围。临床各经腧穴根据疾病轻重程度反映出刺激敏感程度,及调节脏腑功能作用。十四经脉中的许多腧穴,尤其是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除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力敏腧穴的分布规律,为临床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选穴依据.方法:纳入240名符合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照力敏腧穴探查标准,对相应部位腧穴进行探查.随后根据穴位敏化特征的出现与否判断其是否为力敏腧穴,按骨度分寸记录其位置,并对探查所得的力敏腧穴归经、部位进行归纳总结.结果:共纳入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40例,脱落4例,纳入有效研究病例236例,其中出现力敏腧穴的受试者有219例,LDH患者腧穴力敏化率92.80%,共探查力敏腧穴568个,经过对比,共有492个力敏点在传统腧穴穴区内,涉及传统腧穴32个.其中分布最密集的前5名穴区及频次如下:委中(59,25.00%)、环跳(51,21.61%)、风市(44,18.64%)、肾俞(38,16.10%)、阳陵泉(34,14.41%);力敏腧穴归经前3名分别为足太阳膀胱经(235,41.37%),足少阳胆经(195,34.33%),足阳明胃经(76,13.38%).结论:LDH患者力敏腧穴大部分与传统腧穴的位置重合,主要分布在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和足阳明胃经经脉循行上.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浮针治疗经皮椎体成形术后残余痛的疗效。方法:将64例经皮椎体成形术后残余腰背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2例。治疗组采用浮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小针刀治疗。比较2组VAS评分、ODI指数及每个进针点止血棉签使用量。结果:2组VAS评分、ODI指数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2组平均每个进针点止血棉签使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结论:浮针与小针刀均能显著改善经皮椎体成形术后残余腰背痛症状,但椎体内因素引起的残余痛可能是这两种治疗方法共同的盲区,而浮针相对于小针刀治疗经皮椎体成形术后残余痛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2.
赵京生 《中国针灸》2005,25(5):366-368
目的:阐明腧穴部位与其主治关系的规律性.方法:通过分析腧穴理论中的类穴(特定穴)、经络理论以及针灸歌赋中的配穴经验等,揭示隐含其中的前人对腧穴主治规律性的认识.结论:腧穴主治的特点和规律与腧穴部位相关.对腧穴主治规律的认识,古代针灸文献中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内容,即:经络理论,腧穴理论,配穴经验.经脉是对纵向部位腧穴主治规律性的表达,类穴是对称部位腧穴主治规律性的表达.一般重视前者,后者因理论性较弱和间接性表达而被忽略.  相似文献   

13.
对浮针疗法与反阿是穴疗法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计臣 《国医论坛》2007,22(2):18-20
浮针疗法和反阿是穴疗法在临床上疗效迅速确切,通过对二者特点及原理分析,结合同仁的研究成果,提出临证选穴与教科书上的固定经穴有别.临床上把传统的埋线疗法融合二者之中,即以反阿是穴为进针点,采用浮针疗法中的进针方向、扫散手法,最后把羊肠线埋置于皮下,取得十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浮针是进针点选择在病痛局部周围,针体行进在皮下,针尖直向病灶的一种新型针法。运用本法治疗37例腱鞘炎,并与常规体针法进行比较,发现浮针首次针刺镇痛效应显著好于常规针法,15天内浮针组的治愈率也高于常规组,表明浮针有肯定、迅速的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国家腧穴定位标准1990年版《经穴部位》(GB12346-90)和2006年版《腧穴名称与定位》(GB/T12346-2006)进行对比研究。方法:结合现代解剖学、古代文献记载及临床经验,从骨度分寸法和腧穴定位两大方面进行比较和探讨。结果:对国家腧穴定位标准1990年版《经穴部位》(GB12346-90)和2006年版《腧穴名称与定位》(GB/T12346-2006)中的不同之处提出了一些看法。结论:国家腧穴定位标准2006年版《腧穴名称与定位》(GB/T12346-2006)相较于1990年版《经穴部位》(GB12346-90)来说,进一步促进了针灸的规范化、标准化及国际化。  相似文献   

16.
谈腧穴深度与针刺深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建军  解秸萍  付平 《针刺研究》2006,31(4):246-248,251
本文讨论了腧穴的深度与针刺深度之间的关系。认为腧穴的深度取决于经脉所在位置的深度;虽然腧穴的深浅决定针刺的深浅,但针刺深度不能等同于腧穴的深度,针刺的深度也不应以安全深度为准;腧穴的深度及针刺深度应以腧穴位于体表的点至最佳针感的深度为标志。  相似文献   

17.
进针方向,即将针刺入肌肉应保持的角度。目前临床中较多应用的直刺、斜刺、横刺均指此而言。因腧穴的部位和治疗的目的不同,则针刺方向随之亦异。笔者于多年临床实践中,体会到掌握和运用不同的进针方向,不仅是为了于不同的穴位针刺,也是构成得气和施行补泄手法的主要组成部分。故既使同一腧穴,通过不同的方向进针,确能取得不同的治疗效果。1腧穴的作用与进针方向腧穴的作用:必须通过刺或灸才能表现出来,就刺法而言,由于手法不同,同一穴位,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甚至可以完成相反。如合谷穴进针后针尖向上可以止上牙痛,针尖向下…  相似文献   

18.
浮针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4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人从2001~2008年来应用浮针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45例,效果满意,介绍如下。一般资料诊治患者45例,其中男14例,女31例;年龄41~93岁;疼痛最短半个月,最长12年。治疗方法取疼痛比较明显的区域,在距离疼痛部位2~3寸的上、下、左、右四点,任选对称的两点作为进针点,常规皮肤消毒后,用2寸或2.5寸的毫针快速刺入皮下,然后沿纵向或横向将毫针平贴于皮肤进针,针尖直对病灶疼痛的周围。进针时可见毫针所过之处皮肤微微隆起,患者一般无酸胀痛麻的感觉。病变范围局限,  相似文献   

19.
谷忠悦  王哲 《辽宁中医杂志》1998,25(12):575-576
腧穴是针灸施治有效的部位,是针灸疗法的刺激、作用点。如何选穴、配穴将直接影响针灸治疗的效果。如何将人体的腧穴,特别是361个经穴,灵活、自如、准确地运用,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与临床体会试述如下,以飨读者。1以特定穴的理论为指导原则特定穴是十四经穴中具有...  相似文献   

20.
浮针治疗腱鞘炎37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符仲华  黄泳 《江苏中医》1998,19(11):38-39
浮针是进针点选择在病痛局部周围,针体行进在皮下,针尖直向病灶的一种新型针法。运用本法治疗37例腱鞘炎,并与常规体针法进行比较,发现浮针首次针刺镇痛效应显著好于常规针法,15天内浮针组的治愈率也高于常规组,表明浮针有肯定,迅速的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