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腹盆腔内活体征象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通过术前中医辨证,将112例行开腹或腹腔镜手术的结直肠癌患者分为5型:湿热内蕴、瘀毒结阻、脾肾阳虚、气血两虚、肝肾阴虚型,收集术中患者腹盆腔内活体征象,分析患者腹盆腔内活体征象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结果结直肠癌湿热内蕴型患者肠管或肿块以红色为主;瘀毒结阻型患者以紫暗色泽为主;气血两虚型患者多以淡红为主;脾肾阳虚型患者表现以苍白为主;肝肾阴虚型患者以浅白或红白相间为主。肠管水肿,与脾肾阳虚型相关;腹盆腔积液以湿热内蕴患者多见,多为淡黄色,量少;腹盆腔内粘连以瘀毒结阻患者多见;肿块最大径与各证型无相关性。结论结直肠癌腹盆腔内活体征象与中医证型分型存在相关性,可作为结直肠癌患者辨证分型的参考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大肠癌术前中医证候分布特点。方法:应用描述性分析、聚类分析以及主成分分析等方法,研究大肠癌术前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结果:大肠癌术前证候以湿热蕴结型最多,其次依次为瘀毒内阻型、气血两虚型、脾肾阳虚型及肝肾阴虚型。结论:大肠癌术前主要证候群:湿热蕴结型、瘀毒内阻型、气血两虚型、脾肾阳虚型及肝肾阴虚型,以湿热蕴结型、瘀毒内阻型和气血两虚型最常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并对其建立判别函数.方法:收集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肿瘤科诊断为结直肠癌的患者107例,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分为湿热瘀滞证、肝郁脾虚证、气阴两虚证、脾肾阳虚证、气血亏虚证,通过统计学探索中医证型的分布特点,并根据该证型的患者的症状、体征及部分临床特征进行逐步判别分析,有序变量分为"有"和...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索酒精性肝硬化(AC)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整理323例AC患者中医四诊信息,进行描述性统计。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结合的方法提取27项主要证候条目并进行非线性降维研究。结果 通过因子分析提取11个公因子,结合中医证素辨证结果、专业知识和临床实践归为4种证型,依次为脾虚湿盛兼瘀热证108例(33.44%)、肝郁脾虚兼血瘀证86例(26.62%)、脾肾阳虚证70例(21.67%)、肝胆湿热兼血瘀证59例(18.27%)。肝功能Child-Pugh A级以脾虚湿盛兼瘀热证居多,肝功能Child-Pugh B级以脾虚湿盛兼瘀热证和肝郁脾虚兼血瘀证为主,肝功能Child-Pugh C级以肝郁脾虚兼血瘀证和脾肾阳虚证为主。结论 AC基本中医证型为脾虚湿盛兼瘀热证、肝郁脾虚兼血瘀证、脾肾阳虚证、肝胆湿热兼血瘀证,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不同的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亦不同。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影像学检查(B超、CT)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进行定性定量诊断分析,探讨NAFLD影像学指标与中医各证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NAFLD患者200例,辨证分为肝郁脾虚、痰湿内阻、湿热内蕴、痰瘀互结、肝肾不足5个中医证型,同时运用B超、CT两种影像学方法对脂肪肝进行分度和定量诊断,分析脂肪肝严重程度与各中医讧型之间的关系。结果:(1)NAFLD中医辨证分型以湿热内蕴最常见(37.00%),肝肾不足最少(6.00%)。2种检查方法均提示从肝郁脾虚型、痰湿内阻型、湿热内蕴型、痰瘀互结型到肝肾不足型,非酒精性脂肪肝严重程度逐渐加重,经’X^2检验,各中医证型间的脂肪肝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与正常对照组相比,NAFLD各中医证型肝/脾CT比值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各组间比较,从肝郁脾虚型、痰湿内阻型、湿热内蕴型、痰瘀互结型到肝肾不足型,肝/脾CT比值逐渐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NAFLD各中医证型与影像学指标(B超、CT)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B超、CT检查可为脂肪肝的中医辨证规范化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及中医证型与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实验室结果等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统一的量化表格,进行流行病学问卷调查,根据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判定证型,结合数理统计方法,比较各证型与年龄、性别、BMI、实验室结果等的相关性。结果:证型分布:肝郁脾虚型147例(52%),湿热内蕴型81例(28%),痰湿内阻型34例(12%),痰瘀互结型21例(7%),肝肾不足型2例(1%)。各证型出现的高峰期主要集中在30-50岁,男性发病率多于女性,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BMI越大,脂肪肝检出比例越大,二者呈正相关,体重超重、肥胖是NAFLD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在痰瘀互结型、湿热内蕴型患者中升高较肝郁脾虚型、、痰湿内阻型明显,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护〈0.01),提示这2种证型的患者肝脏炎症活动可能较明显。肝郁脾虚型患者的总胆固醇(TC)较其余3种证型降低,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本研究中NAFLD中医证型主要为肝郁脾虚型、湿热内蕴型、痰湿内阻型、痰瘀互结型,中老年是NAFLD发病的高峰期,体重超重、肥胖是NAFLD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赵骞  杨燕  舒静 《北京中医》2010,(8):575-577
目的研究婴儿肝炎综合征的中医证候学特点。方法将161例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按中医辨证分为湿热内蕴、脾虚湿困、气血瘀滞3种证型,进行证候学资料调查及统计分析。结果三证之间身黄程度差异显著(P〈0.05),从重到轻为:气血瘀滞证〉脾虚湿困证〉湿热内蕴证;湿热内蕴证目黄程度轻于其余两证(P〈0.05);脾虚湿困证出现食欲不振症状例数多于其余2证(P〈0.05);脾虚湿困证、湿热内蕴证间出现便溏症状例数无显著差异,但均明显多于气血瘀滞证(P〈0.001);在腹膨隆、腹壁青筋暴露、肝脏质地、舌质及大便颜色的比较上,气血瘀滞证均与其余两证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身黄、目黄、食欲不振、腹膨隆、腹壁青筋暴露、肝脏质地、舌质、大便颜色等可作为婴儿肝炎综合征的中医辨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8.
激素治疗肾病综合征不同阶段中医证型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求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 e,NS)在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不同阶段的中医证候特点,为确定中医治疗方案奠定基础。方法:采用人工检索和计算机检索结合的方法对1984-01-2007-12国内期刊中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性总结和分析。结果:共检出符合要求的文献35篇,涉及NS激素治疗不同阶段证候患者1 466例。主要证型分布分别为:在激素首始阶段,阴虚火旺型占59.84%,肝肾阴虚型占18.28%,湿热内蕴型占9.60%,脾肾阳虚型占5.22%,脾虚湿困型占3.11%,肝阳上亢型占2.82%,瘀血内阻型占1.13%;在激素减量阶段,气阴两虚型占46.41%,脾肾阳虚型占28.52%,阴阳两虚型占11.90%,湿热内蕴型占4.64%,瘀血内阻型占4.34%,脾虚湿困型占3.29%,阴虚火旺型占0.90%;在激素维持阶段,脾肾阳虚型占82.65%,肝肾阴虚型占6.62%,肾精不足型占6.29%,瘀血内阻型占2.93%,气阴两虚型占1.52%。结论:在NS使用激素首始阶段,以阴虚火旺、肝肾阴虚型为主要证型;撤减阶段,以气阴两虚、脾肾阳虚型为主要证型;维持阶段,以脾肾阳虚为主要证型。瘀血内阻贯穿整个疾病病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结直肠癌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微卫星不稳定性(MSI)结直肠癌的临床特征,探讨二者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方法:回顾性分析109例结直肠癌患者,运用免疫组化检测法进行微卫星不稳定性的判定,并根据指南进行中医辨证和病理诊断。结果:109例结直肠癌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0.63,年龄(68.55±11.21)岁。其中12例(11.0%)患者为MSI,右半结肠占58.3%,而在微卫星稳定(MSS)组中,右半结肠占26.8%。脾虚气滞47例(43.1%)、湿热蕴结12例(11.0%)、瘀毒内阻8例(7.3%)、脾肾阳虚6例(5.5%)、肝肾阴虚4例(3.7%)和气血两虚32例(29.4%)。微卫星状态与各中医证型之间无明显关联。结论:MSI结直肠癌的发生率约为11.0%。MSI肿瘤更好发于右半结肠,而在其他方面未发现明显差异。结直肠癌的中医证型以脾虚气滞证为主,微卫星状态与各中医证型之间无明显关联。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T定量诊断脂肪肝严重程度及血液生化指标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脂肪肝病例及健康对照者各100例,对脂肪肝病例进行中医证候分型,测定各组中的肝、脾CT值,同时测定血液生化指标,结果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肝郁脾虚、痰湿内阻、痰瘀互结、肝肾不足、湿热内蕴5个中医证候分型均以弥漫型脂肪浸润为主(P〈0.05);脂肪肝5个中医证候分型在不同CT分度中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脾虚型和湿热内蕴型以轻度为主;痰湿内阻型及痰瘀互结型以中度为主;而肝肾不足型以重度为主;肝脾CT比值最高的为肝郁脾虚型,最低为肝肾不足型;5个中医证候分型患者血液中谷丙转氨酶及谷草转氨酶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肝肾不足型患者血液中甘油三酯及总胆固醇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及其他中医证型脂肪肝患者(P〈0.05)。结论:不同中医证型脂肪肝患者的肝脾CT值及血液生化指标具有一定的差异,可以成为区分脂肪肝中医证型的客观性指标。  相似文献   

11.
舒静  闫慧敏  杨燕 《北京中医》2010,(11):813-816
目的探讨婴儿肝炎综合征中医证型的特点及其与实验室客观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100例,填写中医证型研究观察表,辨证分为湿热内蕴、脾虚湿困、气血瘀滞3型,并检测各证型肝功能、凝血功能等实验室指标,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湿热内蕴型64例,脾虚湿困型17例,气血瘀滞型19例。3种证型的临床特点及实验室客观指标检测数据有所不同。结论 (1)巨细胞病毒(CMV)肝炎证型以湿热内蕴为主,胆道闭锁证型以气血瘀滞为主。(2)婴儿肝炎综合征证型规律:病程初期以湿热内蕴型为主,以后随着病程增加,逐渐由湿热内蕴型转为脾虚湿困型或气血瘀滞型。(3)实验室指标中丙氨酸氨基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球蛋白、白蛋白/球蛋白、总胆汁酸、谷氨酰转肽酶、凝血功能对于婴儿肝炎综合征中医证型的判断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揭示其证候分布规律。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和手工检索国内外有关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文献,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的522篇文献进行证型分布情况统计和评价。结果出现频次前8位的证型分别为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瘀血阻络、湿热中阻、肝胆湿热、气滞血瘀、肝郁气滞。其中,湿热中阻、肝胆湿热、湿热蕴结、湿热内蕴、湿热蕴脾可以用“湿热内阻”统括。结论肝郁脾虚和湿热内阻是慢性乙型肝炎最主要的证型。  相似文献   

13.
不同中医证型痛风患者的临床指标对比分析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痛风患者中医辨证不同证型的临床指标差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2011年11月—2012年12月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风湿门诊和住院的257例男性痛风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以50名男性健康体检者为对照,并收集临床及实验室数据,所有研究对象均排除感染及其他炎性疾病。结果 在痛风患者中存在痰瘀互结、湿热瘀阻、脾虚湿困、气血亏虚4个证型,其中痛风急性期痰瘀互结证53例,湿热瘀阻证41例,气血亏虚证25例,脾虚湿困证17例;痛风非急性期气血亏虚证41例,脾虚湿困证40例,湿热瘀阻证24例,痰瘀互结证16例。 不同证型痛风患者血液常规(WBC、GR、LY、MO)及血生化指标(UA、Ur、Cr、ALT、AST、ALB、GLOB、TG、HDL C、VLDL C、apoA、apoB100)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P<0.01);不同中医证型组间比较,各项指标存在不同差异,并存在相关性。结论 在痛风的急性期以痰瘀互结证、湿热瘀阻证2个证型为主,而在痛风非急性期多见气血亏虚证、脾虚湿困证2个证型。在痛风痰瘀互结证与湿热瘀阻证2型患者中炎症与免疫反应较为明显,提示对该类患者若采用清热化瘀等相关抗炎与调节免疫反应的治疗可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在痛风气血亏虚证与脾虚湿困证2型患者中肾功能受损较为显著,提示对该患者以健脾补肾为主的治疗可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中医证型慢性结肠炎患者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变化,为临床辨证提供客观化指标。方法:采用快速免疫比浊法检测70例不同中医证型慢性结肠炎患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结果:1)不同证型慢性结肠炎患者IgA、IgG、IgM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P〈0.05);2)不同证型之间IgA无差异(P〉0.05);湿热内蕴证和气滞血瘀证组IgG、IgM水平显著高于脾胃虚弱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和阴血亏虚证(P〈0.05),湿热内蕴证和气滞血瘀证两组之间IgG、IgM水平无差异(P〉0.05),脾胃虚弱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阴血亏虚证之间IgG、IgM水平无差异(P〉0.05)。结论:IgG、IgM水平增高可以做为湿热内蕴证和气滞血瘀证的客观化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针对晚期结直肠癌围化疗期的证型变化分布进行前瞻性研究,总结出围化疗前后中医证型变化规律。方法设计临床病例调查表,分别在每次化疗开始的第1天、2周期化疗结束后、4周期化疗结束后观察中医证候,填写调查表,确立证型。将所选106例结直肠癌患者用频数分析的方法分别对化疗前后的证型、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对化疗前后的证型分布进行方差分析和卡方检验,推断化疗前后的证型变化是否有统计学意义。最后引进相关分析对化疗前后中医证型与相关因素做出总体评估,得出结论。结果结直肠癌组化疗前以痰瘀毒结、湿热下注型较多。随着化疗的进行,实证:痰毒瘀结、湿热下注证型明显减少;虚证:脾虚痰湿、肝肾阴虚、气血两虚、脾肾阳虚证型明显增多,其中脾虚痰湿证型增加明显。结论通过观察化疗药物对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中医证型的变化影响及相关因素分析,得出肿瘤的病机为本虚标实,脾虚贯穿消化道肿瘤患者的始终。进一步应证"药毒伤正,脾肾受损""药毒致虚致瘀"的理论。指导化疗期间根据不同的证型予以不同的中药改善症状,减轻化疗毒副反应,为围化疗期中医中药的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秦皇岛地区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中医证型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方法:编制中医证候四诊信息采集表,采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进行426例患者临床调查,体检合格的40例健康人群设为对照组。运用统计方法,探讨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中医证候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结果: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在各证型出现从高值到低值排列为脾虚湿瘀证〉湿热内蕴证〉肝胃郁热证〉气阴两虚证〉脾肾阳虚证〉热盛伤津证。其脾虚湿瘀证的患者IMT较其他组高(P〈0.01)。湿热内蕴证与脾虚湿瘀证二者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但余证型与脾虚湿瘀证比较有差异(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应该筛查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在脾虚湿瘀证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患者最重,提示临床上可应用健脾清热、化湿活血法治疗糖尿病,对患者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可能起到一定的减低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结直肠息肉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其与血脂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176例结直肠息肉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对客观指标和中医证型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其相关性。结果:结直肠息肉中医证型分布根据构成比从高到低依次为湿热瘀阻证、脾虚湿滞证、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脾胃虚弱证;腺瘤性息肉以湿热瘀阻证为主,非腺瘤性息肉则以肝郁脾虚证最为常见;血脂异常与结直肠息肉发病相关,从中医证型与血脂变化来看,总胆固醇(TC)及低密度脂蛋白(LDL-C)升高以湿热瘀阻证为主,而甘油三酯(TG)的变化则可能以脾肾阳虚证常见。结论:结直肠息肉的中医分型中,湿热瘀阻证型与腺瘤性息肉病理最密切,而湿热瘀阻证与血脂异常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医证候要素分布情况,为中医临床治疗提供诊断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70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临床资料,运用中医辨证方法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主要临床证型为肝郁气滞、脾虚湿盛、痰瘀互结、湿热内蕴。且轻度脂肪肝以肝郁气滞多见,而重度脂肪肝以痰瘀互结多见,男性患者多发。结论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多与气滞、痰凝、湿热因素有关,临床证型主要有肝郁气滞、脾虚湿盛、痰瘀互结、湿热内蕴,而且证候分布与病情轻重有密切的联系,对于中医临床诊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磁共振LAVA-Flex定量分析在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中医辨证分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78例NAFL患者按照中医证型分成肝郁脾虚、湿热内蕴、痰湿内阻、痰瘀互结、肝肾不足5组,分别行肝脏磁共振LAVA-Flex序列检查,并测量HFF值。结果:5个中医证型组的HFF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个中医证型组的肝脏脂肪浸润程度依次为肝郁脾虚型﹤湿热内蕴型﹤痰湿内阻型﹤痰瘀互结型﹤肝肾不足型。结论:磁共振LAVA-Flex定量分析与NAFL中医证型密切相关,HFF值反映了肝脏脂肪浸润程度,可以作为NAFL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性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及与临床生化参数的相关性。方法 统计分析210例MAFLD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比较不同证型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生化指标及肝弹性测定差异。结果210例MAFLD患者单一证型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湿热蕴结证、肝郁脾虚证、湿浊内停证、痰瘀互结证、脾肾两虚证;性别比较,湿热蕴结证的男性患者比例高于女性患者(P<0.05),肝郁脾虚证、痰瘀互结证的女性患者比例高于男性患者(P<0.05);年龄比较,不同证型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质量比较,湿热蕴结证、湿浊内停证患者体质量高于其他3种证型(P<0.05)。湿热蕴结证患者ALT、GGT均高于其他证型患者(P<0.01),湿热蕴结证、湿浊内停证患者TG、TG/HDL-C均高于其他证型患者(P<0.01)。轻度脂肪肝占比最高的是肝郁脾虚证、脾肾两虚证,其中肝郁脾虚证和湿热蕴结证、湿浊内停证、痰瘀互结证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瘀互结证和脾肾两虚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脂肪肝占比最高的是痰瘀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