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中药热敷脐部及中药保留灌肠联合西医对症治疗对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1月—2016年12月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108例随机分两组。西医对症组术后采用胃肠动力药、胃肠减压等常规治疗,中医综合组在西医对症组基础上给予中药热敷脐部及中药保留灌肠。比较两组患者早期炎性肠梗阻治疗总有效率,腹痛腹胀维持时间、恢复排便时间、恢复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治疗前和治疗后患者胃动素、白介素、C反应蛋白等炎性介质的差异;治疗前和治疗后患者生存质量的差异。结果:中医综合组患者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治疗总有效率高于西医对症组,P0.05;中医综合组腹痛腹胀维持时间、恢复排便时间、恢复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短于西医对症组,P0.05;治疗前两组胃动素、白介素、C反应蛋白等炎性介质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中医综合组胃动素、白介素、C反应蛋白等炎性介质降低幅度更大,P0.05。治疗前两组生存质量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中医综合组生存质量升高幅度更大,P0.05。结论:中药热敷脐部及中药保留灌肠联合西医对症治疗对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大,可有效缩短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减少炎性介质水平,促进患者生存质量的提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中药保留灌肠配合穴位按摩对腹部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 48例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术后处理,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药保留灌肠配合穴位按摩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记录两组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饮食恢复时间、腹胀缓解时间及住院天数。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饮食恢复时间、腹胀缓解时间及住院天数均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保留灌肠配合穴位按摩治疗能促进腹部术后患者肠功能恢复,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促进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肠功能的恢复,缩短排气排便时间,加强病情观察,预防并发症.方法 普外科与康复理疗科联合采用营养、药物、灌肠与物理疗法相结合的方法.结果 60例病人全部治愈出院,无一例再次手术,平均非手术观察时间为15 天,比国内报导平均27.6±10天少 2-12天,肛门排气或排便时间5.9天,比国内报导平均8.9天少3天,物理治疗的病人排气时间比未理疗缩短5天.结论 外科保守观察治疗护理加上康复科的物理治疗可缩短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排气排便时间,治疗护理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大肠癌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发病原因、临床特点和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05年28例大肠癌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结果28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经禁食、胃肠减压、全肠外营养支持、抗生素以及配合复方大承气汤保留灌肠等疗法,痊愈26例,中转手术2例。平均发生时间是术后8.9d。平均治愈时间13.2d。结论大肠癌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多发生在术后1周左右,临床上有典型的肠梗阻症状和体征.但以腹胀和肛门停止排气排便为主,腹痛和呕吐相对较轻。可能的发病原因是手术创伤、腹腔内炎症、积液积血或异物刺激导致术后小肠出现炎性水肿,浆膜表面渗出增加,产生一系列免疫反应,造成腹膜间粘连而成,采用禁食、胃肠减压、抗炎、营养支持、中药灌肠或手术等疗法.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大肠癌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罗劲根  谢志荣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8):1262-1262,1269
目的 探讨大肠癌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发病原因、临床特点和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2005年28例大肠癌术后早期爽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结果 28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经禁食、胃肠减压、全肠外营养支持、抗生素以及配合复方大承气汤保留灌肠等疗法,痊愈26例,中转手术2例。平均发生时间是术后8.9d,平均治愈时间13.2d。结论 大肠癌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多发生在术后1周左右,临床上有典型的肠梗阻症状和体征,但以腹胀和肛门停止排气排便为主,腹痛和呕吐相对较轻。可能的发病原因是手术创伤、腹腔内炎症、积液积血或异物刺激导致术后小肠出现炎性水肿,浆膜表面渗出增加,产生一系列免疫反应,造成腹膜间粘连而成,采用禁食、胃肠减压、抗炎、营养支持、中药灌肠或手术等疗法,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刘璞  张雨青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9):122-123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大承气汤术后灌肠在急腹症病人肠功能早期恢复,预防肠粘连及粘连性肠梗阻的疗效。方法:将207例急腹症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就肠功能恢复时间、进食时间、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发生、1年内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率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各项指标总体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术后中药灌肠在急腹症病人肠功能早期恢复,预防肠粘连及粘连性肠梗阻疗效明显、方法简单实用。  相似文献   

7.
张二勇  张春军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5):122-122,128
目的探讨生长抑素治疗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96例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禁食水,胃肠减压,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肠外营养支持,抗感染基础上酌情使用激素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生长抑素6mg持续24h微泵静脉注入,症状好转后改用奥曲肽0.1mg皮下注射,每8h注射1次。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胃管引流量少、腹痛缓解时间短、肛门排气排便恢复时间快、平均住院时间少、中转手术率低(P〈0.05)。结论生长抑素治疗腹部术后早期炎眭肠梗阻效果良好,是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安全的、有价值的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2013年3月期间50例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分为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组和普通鼻胃管组进行治疗,观察患者腹痛、腹胀等腹部症状缓解情况、肠鸣音变化、腹围、胃肠减压量、排气排便恢复时间、X线立卧位腹平片、气液平面消失时间等指标。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与鼻胃管组相比较,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组患者腹痛、腹胀等腹部症状缓解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与排便恢复时间明显缩短,胃肠减压量显著增加。结论: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能更有效胃肠减压,减轻腹胀,促进肠蠕动,治疗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中药复方承气汤灌肠在腹部外科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该院2010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213例腹部手术后的患者根据疾病种类随机分为二组,分别于术后12h开始给予中药复方承气汤灌肠和温盐水灌肠,观察患者术后第一次肛门排气排便时间.结果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术后第一次肛门排气排便时间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其余腹部疾病术后,中药灌肠组患者第一次肛门排气排便时间明显短于温盐水灌肠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药复方承气汤灌肠在促进腹部手术术后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中有确切疗效,对临床工作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改良保留灌肠应用急性假性肠梗阻治疗效果。方法:我科1999年1月~2006年1月术后急性假性肠梗阻患者15例,观察组9例,应用改良保留灌肠法治疗;对照组6例,应用传统灌肠法治疗,比较两种方法药液肠内保留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及排气、排便时间。结果:应用改良灌肠法,使药液在肠内保留时间、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排气、排便时间均显著短于传统保留灌肠法。结论:改良保留灌肠法治疗急性假性肠梗阻明显优于传统保留灌肠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大承气汤对广泛粘连性肠梗阻小肠排列术后促进肠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广泛粘连性肠梗阻接受小肠排列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术后24h开始用大承气汤灌肠,肛门排气后改胃管注入,对照组不用大承气汤灌肠;比较两组患者肛门排气、排便及腹胀消失时间。结果:实验组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腹胀消失时间均显著早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大承气汤可促进广泛粘连性肠梗阻小肠排列术后肠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与西医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EPI )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预防措施.方法将我科收治的46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中西医结合)和对照组(西医),对照组给予胃肠减压、完全静脉营养支持、抗炎、维持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等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药汤剂复方大承气汤灌肠.观察两组患者症状改善、恢复排气、排便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结果两组患者治愈率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排气、排便时间比较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好发于污染性腹腔手术,只要能够做到及时准确的诊治,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效果更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疗特点。方法对我院32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给予早期肠外营养、肾上腺素及生长抑素,并配合中药大承气汤保留灌肠治疗,后逐渐予肠内营养治疗,观察患者病情恢复情况。结果32例患者在术后15 d内出现肠梗阻,经治疗后均痊愈,平均治疗时间28.7 d。结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以腹胀为主要症状,出现在术后7 d~20 d,以肠外营养、胃肠减压为主的治疗方法效果明显,且可避免盲目手术产生的肠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药通腑汤灌肠在腹部术后对恢复肠道功能的疗效。方法:对45例患者采用中药通腑汤灌肠配合胃肠减压等常规治疗,与仅采用常规治疗处理的45例腹部术后患者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在术后排气、排便时间与对照组术后排便时间存在显著性差异,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通腑汤灌肠在腹部术后对恢复肠道功能有确切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生长抑素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将74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按是否应用生长抑素治疗分为对照组(31例)和生长抑素治疗组(43例),治疗过程中均禁食,进行胃肠减压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和肠外营养支持,此外治疗组每日持续微泵静脉注射生长抑素6mg进行干预治疗。观察两组胃肠减压量、腹胀痛缓解时间、肛门排气、排便时间,以及治疗前后平均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水平。结果:生长抑素治疗组胃肠减压量、腹痛缓解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CPK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而白蛋白水平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长抑素可显著缓解术后患者早期炎性肠梗阻情况,缩短患者治疗时间,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杨寿佐  覃建雄  苏一伦 《吉林医学》2010,31(31):5522-5523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42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20例采用胃肠减压、抗炎、应用生长抑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全胃肠外营养等常规治疗,观察组22例用常规治疗基础上辅以中药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肛门排气时间、治愈时间及胃肠减压量。结果:观察组肛门排气时间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愈时间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采用中西医结合可明显改善胃肠功能的恢复,缩短住院时间,疗效肯定,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对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以肛门恢复每日排气排便,进食后无梗阻症状出现为治愈标准。本组22例保守治愈,1例手术治愈。结论:腹部手术后肠功能一度恢复(进半流食无异常反应),术后1~2周左右出现的梗阻为炎性梗阻,经保守治疗可以治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适合农村基层医院的促进腹部手术后恢复肛门排气排便的实用办法.方法 56例患者按照手术先后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n=28)术后接受中药治疗;对照组(n=28)接受基础治疗.两组基础治疗均为静脉应用抗生素及适当补液、补充营养.以患者肛门恢复排气排便的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出现其他术后并发症情况作为判定疗效的指标. 结果 治疗组恢复肛门排气排便时间为(25±0.85)h,住院时间为(6.0±3.8)d;对照组恢复肛门排气排便时间为(32±1.65)h,住院时间为(9.0±4.2)d,两组比较,t=28.22,2.80,P<0.01,两组恢复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经过6个月以上的随访,治疗组发生粘连性肠梗阻3例(3/28,10.71%),对照组发生粘连性肠梗阻10例(10/28,35.71%),两组粘连性肠梗阻率相比,x2=4.9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腹部手术后患者加用中药承气化瘀解毒汤,能够促进肛门排气排便、缩短住院时间和防治粘连性肠梗阻等并发症,值得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李高祥 《中外医疗》2009,28(36):173-173
目的小承气汤保留灌肠对腹部术后肠麻痹的护理研究。方法腹部术后肠麻痹患者随机分为2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分别予以小承气汤、蒸馏水保留灌肠,观察2组首次排气、排便时间。结果治疗组首次排气、排便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2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中药保留灌肠可以改善术后肠麻痹的胃肠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术后早期使用肠功能恢复汤,提高围手术期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1 280例胃肠道术后患者,在48 h后予以中药鼻饲、灌肠,促使尽早排气,排便,恢复肠功能.结果:1 280例患者中,用1剂中药即排气的987例,占77.1 %,用2剂~3剂恢复占22.9 %.全组病人无严重并发症.结论:术后早期使用肠功能恢复汤,具有提高围手术期治疗效果,预防肠源性感染及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