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提高彩超对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诊断认识。方法应用Philips EPIQ7C和东芝SSA-660A彩超对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检查诊断。结果 11例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中,原发腹主动脉4例,胸主动脉夹层蔓延而来7例。结论彩超检查时间短,可重复检查,不受辐射损伤,是早期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腹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与斑块发生率对冠心病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21例冠状动脉单支病变及30例双支以上病变组和50例正常对照组的腹主动脉IMT和斑块发生率,分析并比较三组之间存在的差异.结果 腹主动脉IMT及斑块发生率于各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单支病变组及双支以上病变组冠心病患者腹主动脉IMT和斑块发生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增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双支以上病变组冠心病患者腹主动脉IMT和斑块发生率显著高于单支病变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状动脉病变与腹主动脉IMT变化及斑块发生率有很好的相关性,通过检查腹主动脉IMT及斑块发生率可以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对疑有冠心病的患者具有较好的筛选及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3.
资料与方法 例1:患者,女,29岁,以反复间断呕吐、腹痛2年,近日加重就诊。门诊检查:腹软未触及异常包块,行肝胆胰脾及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彩超检查,彩超所见:肝胆胰脾未见异常。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血流通畅,充盈好,频谱形态未见异常,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之间夹角小,约15^o。超声诊断:提示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主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62例研究对象分成脑梗死组与健康老年人组,均经SONOS 5500彩超检查主动脉。结果 脑梗死组主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87.50%.其中复合型67.86%,而健康老年人组发生率仅为3.33%。同时脑梗死危险因素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主动脉粥样斑块为首位。结论 主动脉粥样斑块特别是复合型粥样斑块是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早期发现主动脉粥样斑块并进行积极预防干扰,对啮梗死的预防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人口老龄化,高血压病、高脂血症不断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也逐年增加.腹主动脉是人体最先受累的血管,其中粥样硬化并斑块形成越来越多,而腹主动脉瘤近年来也比较多见.现就我院几年来经彩超诊断的5例患者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体检中发现的15例腹主动脉斑块其颈动脉与脑血流改变及转归。方法:15例均进行颈动态内斑块及脑血流速度检查,1年以后复查。结果:15例颈动脉内无斑块4例,其余均有程度不同的软、硬及混合斑块,脑血流速度以减慢为主9例(60%),增快3例,1年以后复查,有2例发展为腔隙性梗塞,1例发展为心肌梗塞,经过治疗有2例腹主动脉及颈内动脉斑块缩小和数目减少;有3例脑血流速度减慢经短期治疗转为正常,结论:腹主动脉斑块者多伴有颈动脉及脑血流速度异常,做常规腹部采用超时应注意腹主动脉有无异常,一旦发现应高度重视及时进行相关检查,早期治疗以使其向好的方向转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对腹主动脉疾病的诊断价值及腹主动脉疾病的易患因素.方法:78例老年患者空腹状态行腹主动脉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69例发现腹主动脉内膜毛糙,中内膜增厚,45例发现腹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2例检出腹主动脉真性动脉瘤.结论:腹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相关,超声对于腹主动脉疾病的诊断率较高,可用于腹主动脉疾病诊断的首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主动脉-左室通道的临床诊断及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选择1998年2月~2012年8月收治3~21岁主动脉-左室通道患者5例.回顾分析心脏彩超、升主动脉造影及64层CT造影等检查方法,治疗过程及手术所见、术后恢复等情况.结果 本组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前经彩超、主动脉造影及64层CT造影检查明确诊断2例,术中明确诊断3例.术后7~10 d均顺利出院.术后随访1~10年,所有患者心脏彩超复查主动脉-左室通道闭合良好,心功能正常;胸片示心脏明显缩小.1例7.1岁患儿术后1个月彩超复查发现主动脉瓣反流较术前加重,定期复查.结论 主动脉-左室通道临床表现多样,易误诊、漏诊,术中探查可明确诊断.彩超检查并结合升主动脉造影及64层CT造影检查可于术前明确诊断.一经诊断即尽早手术治疗,同期处理好合并畸形以达到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兔腹主动脉易损斑块模型的建立及其血管内超声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兔腹主动脉易损斑块(VP)模型并探讨其血管内超声(IVUS)影像学特征.方法 20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经球囊扩张损伤腹主动脉,高脂喂养8周后行IVUS检查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15只兔子成功建立VP模型,病理切片发现斑块54层,其中37层(68.5%)为VP.经IVUS检查,VP处斑块面积、管腔狭窄率、偏心指数均明显高于纤维性斑块(P<0.05).VP正性重构的比例显著高于纤维性斑块(71.8% vs 16.7%.P<0.01).与病理组织学比较,IVUS识别VP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6.5%和88.7%.结论 球囊扩张+高脂饮食方法可成功建立兔腹主动脉VP模型,IVUS对识别VP有较好的价值,VP的IVUS特征为偏心狭窄和正性重构.  相似文献   

10.
杨晓雪 《中外医疗》2009,28(27):163-164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方法应用彩超测量腹主动脉内径,观察腹主动脉及其分支内膜的部位和范围,以及间鉴别真假腔。结果内膜分离是本病最可靠的诊断依据。血流分隔现象、动脉扩张和管腔内血栓等具有重要的辅助诊断价值。彩超能很好地鉴别真假腔和诊断夹层动脉瘤破裂。结论彩超能正确地评价本病受累血管,是诊断腹主动脉支动脉瘤的一种较为可靠的影像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主动脉壁弹性纤维发生变性、主动脉扩张、内膜撕裂而形成双层管腔的一种疾病 ,其病因有高血压、马凡综合征、动脉粥样硬化和先天性发育缺陷等[1 ,2 ] 。该病危害性大 ,病死率高 ,需尽早明确诊断 ,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作者对照手术情况和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 (以下简称彩超 )诊断资料 ,分析 7例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 ,旨在探讨彩超在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术前的诊断价值。1 资料和方法1 .1 病例选择 回顾性总结 1 998年 3月至 2 0 0 2年 3月经手术证实的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 7例 ,男 6例 ,女 1例 ,年龄为 4 1…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超声观察兔腹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过程,以及炎症对其的影响.方法 将18只日本大耳兔随机分成对照组、高脂组、炎症组;对照组喂饲普通饲料,高脂组及炎症组均喂饲高脂饲料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炎症组同时腹腔注射酵母多糖A,喂养12周.于实验开始第0周及第12周末分别对3组家兔进行超声检查,观察腹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改变及斑块形成情况.12周后处死各组家兔取其腹主动脉行病理学检查.采用RT-PCR法检测腹主动脉壁中CRP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高脂组比较,炎症组腹主动脉CRP mRNA表达显著增高,IMT显著增厚.超声检查结果与病理学检查结果吻合一致.结论 炎症反应能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进程.超声检查为评价动脉粥样硬化提供一种简便、可靠、经济、实用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95例流产后宫内残留患者的经腹彩超及经阴道彩超的声像图表现,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在流产后宫内残留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大沥医院2009年1月-2010年6月在妇产科行清宫术并经病理证实、影像资料完整的流产后宫内残留患者95例,所有患者术前均同时行经腹彩超及经阴道彩超检查.结果 95例中,经腹部彩超检出70例,经阴...  相似文献   

14.
<正>1病例资料患者男,56岁,2017年04月08日因"突发左侧腰背部及腹部疼痛8小时余"来我院就诊。患者既往高血压病史1年余,最高血压156/95mm Hg,未行规范治疗,血压控制欠佳。腹部彩超示:腹主动脉粥样硬化并多发斑块声像,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并血栓形成,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不除外。收住我科并完善全身体格检查及相关检验学、影像学检查。入院查体:腹部稍膨隆,左侧腹部压痛明显,可触及搏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腹、经腹联合经会阴、经腹联合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多种方法联合诊断前置胎盘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手术证实为前置胎盘的80例患者的彩超检查资料.结果经腹彩超检查准确率为81.3%(65/80),经腹联合经会阴彩超检查准确率为95%(76/80),经腹联合经阴道彩超检查准确率为96.3%(77/80).结论经腹联合经会阴彩超检查诊断前置胎盘更安全、更方便,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诊断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9年4月~2012年3月临床上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疑似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10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并与CT检查结果比较.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10例,确诊10例,准确率100%.CT确诊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9例,诊断率90%.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一种可靠的影像检查方法.具有无创、快捷、简便的优点,成为临床诊断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经腹彩超和阴道彩超在子宫肌瘤患者诊断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郑州市惠济区人民医院收治的疑似子宫肌瘤患者216例,所有患者先经腹彩超检查子宫,后经阴道彩超检查,对两种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216例患者经病理诊断确诊205例,发现肌瘤240个。经腹彩超确诊178例,肌瘤205个;经阴道彩超确诊202例,发现238个肌瘤,两种诊断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阴道彩超诊断子宫肌瘤数和诊断符合率显著高于经腹彩超诊断(P<0.05)。结论子宫肌瘤患者采用经阴道彩超检查显著优于经腹彩超检查,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误诊原因,提高确诊率,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2008年收治并误诊的7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7例误诊为脑梗死患者后经心脏彩超、颈部血管彩超检查方确诊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结论提高对本病的警惕,掌握其病理基础和病理生理特点,及时行超声心动图、颈部血管彩超、心脏彩超、增强螺旋CT、MRI、主动脉血管造影等检查可协助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频彩超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7例以腹痛或反复腹痛就诊或临床拟诊为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患儿进行高频彩超检查.检查时患儿取仰卧位,用高频探头扫查腹腔,观察右下腹、脐周、右中上腹及左侧腹腔.扫查时尉绕脐周,在全腹部有序地来回滑动式扫查,重点探查腹痛部位,仔细扫查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等大血管旁.对较肥胖患儿必要时探头可适当加压,以增加探查深度,可提高对肿大淋巴结的检出率.对探查到的肿大淋巴结进行重点观察,并做对比分析.结果:其中102例探查到肿大淋巴结,5例未探查到肿大淋巴结,检出率95.3%.结论:高频彩超对患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检出率高,能为临床诊断肠系膜淋巴结炎提供可靠诊断依据,而且此检查方法直观、安全、方便、无痛苦、无创伤、可重复性好.因此,高频彩超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有重要的诊断价值,是临床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重要检查之一.  相似文献   

20.
CT和彩超对壶腹周围癌诊断价值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冬盛 《医学综述》2011,17(18):2831-2833
目的探讨CT与彩超对壶腹周围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2003年12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48例壶腹周围癌患者同期行CT和彩超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结果 48例壶腹周围癌患者术前彩超准确检出40例,诊断符合率为83.3%;CT准确检出38例,诊断符合率为79.2%;CT和彩超联合检测出46例,诊断符合率为95.8%。上述方法对壶腹周围癌的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超和CT对壶腹周围癌的检出率均较高,但彩超优于CT,彩超是目前诊断壶腹癌的首选方法,两者结合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