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9 毫秒
1.
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生培养的核心,创新能力的高低与研究生培养质量优劣有着密切关系。目前,中国高校的研究生数量急剧增长,而研究生群体普遍存在创新意识不强、创新思维缺乏和动手能力弱等问题,难以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就业环境。结合农林院校的办学条件和特点,分析了土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改革课程设置、重视外语教学、培养实践能力和开展交叉学科创新研究等方面提出建议,以提高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促进土木工程学科健康发展和毕业生良性就业。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7,(5)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化学工业将随着分子设计、催化、激光和化学仿生等方面的重大技术突破而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这既是化工类研究生的重要机遇,也使他们面临严峻的挑战。高校作为研究生教育的主要基地,任重而道远。化工类院校只有加强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改革研究生课程教学方式,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为之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并不断提高研究生导师的业务素质和创新能力,才能有效提高化工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高层次化工人才。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32)
地方高校土木类研究生更多结合实际工程项目进行培养,产学研合作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本文结合研究生培养产学研合作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加强专兼挂相结合的导师队伍建设、研究生培养产学研合作基地建设、研究生培养产学研项目合作等方式来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其结论可为地方高校土木类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20,(3)
本文以科研需求为导向,分析了目前研究生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了基于科研兴趣、创新思维、专业技能与科研激励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建立了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新机制,以期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与国家发展的、可服务于国家科技创新建设的创新型高层次人才。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4,(14)
本文以工学硕士研究生岩土工程专业为例,对比分析了桂林理工大学与同济大学的学生创新能力,指出相比一些"985"、"211"工程的高校而言,地方普通高校在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存在的不足之处,地方普通高校在研究生培养意识、教学内容、课程安排、培养体制、激励制度、导师指导能力等方面的不足,探讨如何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17)
该文基于湖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研究生培养实践,分析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在研究生培养中的综合应用,探讨如何在行业特色和社会需求背景下进行艺术设计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特性界定,以及构建符合艺术设计专业特色与规律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以期为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20,(1)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现实需要,也是当今地方本科院校的首要任务。开设《创新教育》课程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手段之一。本文对目前我国普通本科院校开设创新教育课程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20,(1)
国家引导部分地方普通高等院校转型向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目的是为了使这些地方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于地区经济的发展需要,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岗位竞争力、创新能力,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大打下扎实基础。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那么实践教学则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10)
在新工科视域下,对地方高校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提出新的要求。课题组通过分析目前地方高校对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现状,通过重构"基础-实践-创新-社会"能力培养体系,打造"平台-模块-专业实践"实验实践平台,搭建开放性、多元性实践活动载体,探索适合地方院校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学习-实践-研究-创新创业"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在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实施,取得了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6,(10)
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创新,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拥有创新人才的社会才能不断发展,为了积极响应时代的号召,社会各界需要培养出大量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高职院校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高职院校美术课程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美术课程对创造性的要求相对较高,能够帮助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其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文章就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性展开讨论,对我国高职院校美术课教学存在的不足提出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希望能对高职院校美术课教学改革的践行有所帮助,从而提高教学水平,为祖国输送更多的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11.
地方高校已经成为我国专硕工程教育的主力军,但教育教学资源的差异可能导致人才培养质量的参差不齐。人才素养对接社会发展需求是增强毕业生发展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扬长避短发展研究生教育是地方高校学科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新基建”和“互联网+”等背景下,工程形态和建设模式变革日益广泛和深刻,T形知识和能力结构是新发展形势下土木水利工程建设对高层次工程人才的素养需求。分析了土木类专硕教育转型发展的紧迫性,讨论了地方高校发展专硕教育的主要局限因素:教学资源配置相对不足,生源基础素养相对不强,师资队伍工程阅历欠缺,以及研究生教育同质化竞争等。同质化竞争表现为校内学硕与专硕培养模式、目标的同质化,以及校际学科发展方向的同质化,导致研究生教育资源和发展空间的相互挤压。基于南华大学土木与水利专硕学位点十余年的建设实践,讨论了地方高校提高专硕研究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思路和成效。立德树人理念之下,创新协同育人模式,发展学科特色,整合教育资源,建设教育共同体,是地方高校传统学科专硕教育破解同质竞争难题,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改革思路和实践模式对地方高校传统工科顺应时代需求发展专硕教育具有较好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建筑行业的形态、分工及组织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地方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作为建筑行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如何在这样的背景下培养适应新时代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是亟需思考并解决的问题。在新工科背景下,通过地方院校传统土木工程专业改造升级的探索与思考,不断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和在建筑行业的影响力,为其他地方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随着“新工科”理念的提出,我国研究生教育迎来了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然而,当前土木与水利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因为受到各类因素的影响而出现了质量下降的问题。立足于农林院校的办学特点和基础条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福建农林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发展现状,引入灰度预测模型预测问卷数据的未来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土木水利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质量系数与实践水平质量系数均呈现出明显的下滑趋势,外语能力也未得到有效提升。为此,从学校和教师层面出发,详细阐述了提升创新能力、实践水平及外语能力的改进措施和建议。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当今土木与水利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符合“新工科”理念和农林院校特点的研究生质量提升方法,这将有助于高校有针对性地培养适应未来发展格局的高素质土木与水利工程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4.
实践导向型土木工程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确立了2020年建设成创新型国家的目标,而提高高等学校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实现创新型国家的人力资源基础.如何培养创新型土木工程人才,是国内外土木工程教育改革的焦点问题之一.文章从强调综合创新能力与社会大环境的协调发展、关注工程实践、加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三方面探讨了土木工程教育的教学改革方式.  相似文献   

15.
建筑产业现代化对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与发展有重要影响。结合连云港市建筑业发展现状,以淮海工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建设为例,分析了建筑产业现代化背景下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以期为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6.
十八大以来,各大高校不断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创了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但如何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切实推进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共进,是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挖掘土木工程专业所蕴含的德育元素,以同济大学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试点课程建设工程法规为例,研究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路径,为进一步探索土木工程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改革提出建议:首先,结合课程特色,以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为重要抓手,将思政教育内容具体化;其次,强调隐式教育,发挥教师“润物细无声”的价值引领作用;最后,提高学生自我认识,培养学生自觉学习政治的意识。  相似文献   

17.
针对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普遍存在的"三多三少"问题,文章在充分重视理论教学和强化常规实践环节的基础上,着重探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研究性学习能力的新途径,构建了院校引导下学生自主管理的土木工程创新管理模式,创建了土木工程创新实践基地并取得了显著运行效果。  相似文献   

18.
从培养方案、学制、专业与课程设置等方面,文章对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教育模式进行分析和比较。该校在本科阶段一般是"宽口径、厚基础"的大土木培养模式,并设置单学位与双学位并重的学士培养机制,课程学时和学分设置紧凑,学生选修课程自由而宽泛。研究生阶段分为课程研究生(硕士)和研究型研究生(硕士和博士)两个培养层次。课程研究生通过完成课程学习,修满指定的学分即获得学位;研究型研究生一般没有学分要求,但对论文的研究质量和创新性要求高,体现了"宽进严出"的培养模式。通过对该校一流学科工程教育模式的比较研究,为国内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科发展和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的推进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新工科”建设对高校工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层次的要求,作为传统工科土建类专业在这一形势下亟需进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围绕新工科内涵和土建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探索改革土建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在分析实践教学现状的基础上,重新梳理各类实验课程和实践训练环节,融合“新工科”建设创新理念,形成课程实验、集中设计、集中实习、创新创业四大教学模块/平台,以及实践教学的基础认识、综合应用、研究创新三个层次,构建“一条主线、四个平台、三个层次”的土建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力求为培养创新型、交叉型、复合型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新农村建设给地方高校土建类专业带来挑战和机遇,只有增强社会服务功能,尤其是农村服务功能,才能谋求自身可持续发展。文章从找准服务新农村的切入点,整合资源完善专业建设,搭建服务平台三方面着手分析,希望为地方高校土建类专业服务新农村,促进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