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1 毫秒
1.
目的:探讨以品管圈活动降低心内科患者腹部注射低分子肝素钠引起皮下出血的概率。方法:由10名护士组成品管圈活动组,收集腹部注射低分子肝素钠皮下出血的原因,制定并实施对策,进行效果评价。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组进行质量改进后,切实降低了腹部注射低分子肝素钠皮下出血率。从改善前的27.94%降至17.64%,完成了目标设定值。结论:采用品管圈活动对心内科患者腹部注射低分子肝素钠皮下出血率进行质量持续改进,有利于降低皮下出血率,同时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护士工作成效,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提高低年资护士手术器械识别率的应用效果。方法组建品管圈,在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基础上,拟定活动目标与实施对策。结果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低年资护士16人工作中对68件手术器械的识别准确率从活动前的87.8%提高到98.5%;医生满意度从活动前的81.8%提高到95.5%。结论品管圈活动不仅能有效提高低年资护士对手术器械的识别率,也保证了手术器械的正常运转和使用。  相似文献   

3.
陈愉  马小霞  王佳丽 《现代养生》2014,(22):168-168
目的:通过采用品管圈的方法,降低护士静脉穿刺失败的发生率。方法 :我科品管圈小组于2013年7月13日成立,通过品管圈活动,运用品管手法对我院特需病房病人静脉穿刺失败率进行调查分析,找出静脉穿刺失败的原因,并进行分析,拟定实施对策,比较实施前后的效果。结果 :实施品管圈活动后,失败率由8%下降到3.3%。经过解决静脉穿刺中存在的问题,特需病房护士静脉穿刺失败率降低,提高了护士自信心。结论 :品管圈活动的实施降低了特需病房患者静脉穿刺失败的发生率,促进了病区临床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品管圈活动在降低骨科患者外周静脉炎发生率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确定活动主题与活动计划,分析外周静脉炎发生的影响因素,由圈员共同制定有效的对策,对比观察实施品管圈前后骨科外周静脉炎发生率,评估骨科护士对静脉输液治疗相关知识与静脉治疗效果,以确认品管圈活动的应用效果。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骨科患者外周静脉炎发生率从7.99%降至3.34%,骨科护士对静脉输液治疗的认知水平也显著提高。结论:骨科实施品管圈活动后,可有效降低骨科患者外周静脉炎发生率,提高护士在静脉输液治疗的风险意识,规范静脉输液行为。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产后出血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以产后出血护理为活动主题,回顾性分析品管圈活动开展前产后出血护理管理,比较品管圈活动开展前后产后出血早期识别率。结果品管圈活动开展后产后出血早期识别率较开展前由64.0%提高至9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对提高产后出血早期识别率有积极作用,有助于提高产科重症监护病房安全性和产科护士素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采用品管圈的方法,降低护士静脉穿刺失败的发生率。方法:我科品管圈小组于2013年7月13日成立,通过品管圈活动,运用品管手法对我院特需病房病人静脉穿刺失败率进行调查分析,找出静脉穿刺失败的原因,并进行分析,拟定实施对策,比较实施前后的效果。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失败率由8%下降到3.3%。经过解决静脉穿刺中存在的问题,特需病房护士静脉穿刺失败率降低,提高了护士自信心。结论:品管圈活动的实施降低了特需病房患者静脉穿刺失败的发生率,促进了病区临床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7.
《现代医院管理》2016,(2):73-75
目的通过借助品管圈的管理手段来降低ICD编码的错误率,提高编码质量。方法严格按照品管圈活动的10个步骤实施,通过计算改善前后编码的错误率和目标达标率,评价活动的有行成果和无形成果。结果改善后的ICD编码的错误率为9.38%,编码错误明显下降。目标达标率为106.78%,较好地实现了预定目标。结论通过借助品管圈的管理方式可以改善编码质量,提高科室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儿科护理管理中实施品管圈活动的作用。方法我院儿科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分析儿科护士工作能力和逾时下班的具体原因,找出主要影响因素,并针对性进行合理改进。评价实施前后护理人员理论和实际操作考核成绩,调查实施后护士逾时下班情况。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护士理论和实际操作考核评分明显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品管圈活动后,护士逾时下班率明显下降,P0.05。结论儿科护理管理中实施品管圈活动可提高护士综合能力,增强护士工作积极性,有利于降低护士逾时下班率。  相似文献   

9.
《临床医学工程》2016,(3):397-398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住院病人动脉采血后皮下血肿形成率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选定"降低住院病人动脉采血后皮下血肿形成率"为活动主题,进行现状调查,要因分析,确定主要因素,制定相应的措施并组织实施,比较品管圈活动前后动脉采血后皮下血肿形成的下降率和病人的满意度。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皮下血肿形成率由活动前的10.84%降到活动后的2.56%,病人满意度由79.52%升至96.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能降低住院病人动脉采血后皮下血肿形成率,提高病人对护士操作技术的满意度,并提高了圈员工作责任心、自信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减少静脉药物门诊配置中心差错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某院门诊静脉药物配置中心2016年9月-12月实施品管圈活动情况,与2015年9月-12月未实施品管圈活动的工作情况进行比较,观察两组(期)间配置工作差错发生情况.结果:药物发放总量、批次分数、冲配错误、放归错误、配送错误是常见的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工作差错种类,经实施品管圈活动后,差错发生率明显低于实施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静脉药物门诊配置中心工作中实施品管圈活动,可有效降低配置差错发生率,对提高配置中心工作质量及工作效率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留置针已经广泛应用于儿科,但是儿科护士对留置针相关知识的知晓还欠全面和专业,本研究探讨品管圈管理对儿科护士留置针知识知晓率及家属满意度影响。方法选取2017-12-01-2018-04-30本院实施品管圈管理的400例患儿及家属为品管圈组,选择2017-08-01-10-30未实施品管圈活动前400例患儿及家属作为对照组。比较活动前后儿科护士留置针知识知晓率及家属满意度。结果品管圈活动后,儿科护士留置针知识知晓率由46.31%提高到74.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059,P<0.001。品管圈组家属满意度为100%,高于对照组的83.75%,χ~2=95.096,P<0.001。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可提高儿科护士留置针知识知晓率,提高患儿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品管圈活动在儿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干预效果.方法:我院自2016年7月起在儿科的护理工作中实施品管圈管理活动,对比品管圈活动实施后的2016年7月-12月与品管圈活动实施前的2016年1月-6月之间儿科护理工作中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品管圈活动实施后儿科患儿家长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品管前活动实施前,护患救纠纷发生率、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低于品管圈活动实施前,品管圈活动实施前后的相关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儿科的护理管理中实施品管圈活动可有效的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和护患纠纷发生率,改善儿科的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品管圈活动降低心电图报告差错率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中山市第三人民医院2017年6-9月期间收治的心电图检查患者400例为研究对象,按收治时间的先后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各200例。其中,2017年6-7月收治的心电图检查患者为对照组,未实施品管圈活动;2017年8-9月收治的心电图检查患者为观察组,患者接受品管圈活动干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心电图报告差错率及满意率。结果观察组心电图报告差错率为2.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率为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应用于心电图检查中能够有效降低心电图报告差错率,提高患者满意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降低静脉采血重复穿刺率的影响。方法:选取开展品管圈活动前2018年7~10月采血的5000例患者为对照组,选取品管圈活动后2019年1月~4月采血的5000例患者为观察组,对实施品管圈活动前后静脉采血重复穿刺率和患者满意度进行效果评价。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患者静脉采血重复穿刺率由2.48%降至1.52%;患者满意度提高到97.84%,增幅达2.5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可降低静脉采血重复穿刺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通过品管圈活动降低胸腔穿刺引流管导管滑脱的发生率。方法选取天津市泰达医院240例留置胸腔穿刺引流管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0例。成立品管圈,确立"品管圈活动降低胸腔穿刺引流管导管滑脱的研究"为活动主题,进行现状把握、解析、对策拟定、遵循PDCA程序,制订对策及实施有效护理措施。观察组实施品管圈护理管理,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管理。结果观察组引流管导管滑脱发生率为3.30%,对照组引流管导管滑脱发生率为10.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的应用能有效降低胸腔穿刺引流管导管滑脱的发生率,同时提高护士知识与技能,并培养护士积极的工作态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将心内科医师与心内科护士对心电图诊断以及心电图治疗认识的差异做对比,逐步认识到远程心电图的诊断系统在心脏疾病治疗中的重要意义.方法:随机找心内科医师对600份心电图进行阅读,让其写书面报告,并根据自己的经验作出治疗;同时对心内科护士做相同调查,并将二者的诊断报告及治疗方案做出对比,并总结其中存在的差异.结果:心内科医师准确诊断593份(98.5%),误诊7份(1.50%),心内科护士完全准确诊断540份(88.8%),误诊60(11.2%),二者之间存在统训一学的差异,即P<0.01,心内科医师需要治疗病例的诊断病例422例(63.02%),不需治疗病例的诊断211例(36.98%);心内科护士诊断中需要治疗的有501例(94.5%),反之31例(0.5%),二者之间存在统训一学的差异,即P<0.01.结论:相比较而言,心内科专业医师对于心电图诊断的准确率要显著高于心内科护士,但是根据治疗需求进行判断的患者比例却比心内科医师低得多.  相似文献   

17.
目的:降低消毒供应中心条形码错误数量,实现科学内部管理。方法遵循品质管理圈(品管圈)活动10个步骤,实施各项活动。结果通过品管圈活动,条形码错误数量由活动前的139.75张/周降至70.00张/周,下降幅度为49.91%,达到保障医疗护理安全,提高工作质量,防止差错发生,降低成本节约资源等效果。结论将品管圈应用到降低条形码错误数量中取得较好效果,完善了无菌物品质量追溯管理,降低了成本,提升了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品管圈活动在改善眼科器械质量规范管理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品管圈小组,进行品管圈活动,找出流程中的影响因素,并制定相应对策,比较、分析品管圈活动实施前后眼科器械的完好率、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和科室满意度等。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前后,眼科器械的完好率分别为96.03%和99.65%,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1.14%和0.39%,科室满意度分别为87.39%和99.3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消毒供应中心对眼科器械质量的规范管理实施品管圈管理活动,可显著改善眼科器械的管理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中的运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分析影响输液外渗的原因及因素,制订相应的活动计划及实施对策,将活动前后的输液外渗发生率、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工作积极性等进行对比。结果:品管圈活动前后输液外渗发生率分别为10.5%、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通过品管圈活动,提高了护士的责任心、工作积极性等。结论:品管圈活动的开展降低了静脉输液外渗的发生率,提升了护士的责任心、工作积极性等,规范了输液操作流程,在保障护理安全的同时,为患者提供了更优质的护理服务。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主检报告内容差错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选定活动主题,拟定活动计划,分析主检报告内容差错的原因,进行目标设定,圈员共同拟定对策并按计划实施,选取活动期间共11738名受检者的体检报告进行差错统计,其中男性6892名,女性4846名,平均年龄为(38.01±11.31)岁,改善前5000份,改善中5120份,改善后1618份,比较改善前、中、后主检报告差错率,评价品管圈的活动成果并进行效果追踪。结果主检报告内容差错率由改善前17.80‰,下降到改善中7.23‰,改善后降至2.48‰,目标达标率达到141.9%,进步率为86.1%。效果追踪8个月,差错率于2016年8月升高至5.25%o,其余月份差错率皆维持在目标值3.40%。以下,成效良好。附加效益:主检室医师工作效率提高,平均每份报告出具时间由5min缩短至4min,人均每天约节约1h来检视报告的准确性及学习;形成“临床各科交流探讨模式”;建立报告发放后差错登记制度;心电图科室频繁出现的同类错误已被规避。结论品管圈活动能够有效降低主检报告内容差错率,保证优质、客观、准确的体检报告,不仅有助于提高团队工作效率与相互协作能力,还有利于医疗机构制度完善与错误的规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