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腔内治疗后支架内再狭窄的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支架内再狭窄的31例下肢ASO患者(49条肢体)资料,其中狭窄病变37条肢体,闭塞病变12条肢体;病变长度8.5~35 cm,平均(25.2±7.5)cm。结果:所有患者均接受腔内治疗,包括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术35例,球囊扩张后导管溶栓术3例,球囊扩张后支架植入术3例,导管溶栓后球囊扩张术7例,斑块旋切术1例。术后所有患者症状均不同程度缓解,平均踝肱指数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28例获得随访3~32个月,平均(16.2±5.8)个月,期间出现再狭窄6例(21.4%),均再次行球囊扩张成形术,无截肢及死亡病例。结论:结合其他腔内疗法,球囊扩张术治疗下肢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以小球囊预扩张联合导管溶栓治疗髂股动脉硬化闭塞症伴急性血栓形成的价值。方法 纳入33例接受小球囊预扩张联合经导管溶栓治疗及血管成形术的单侧髂股动脉硬化闭塞症伴急性血栓形成患者,其中14例病变仅累及髂动脉、8例仅累及股动脉、11例同时累及髂股动脉;记录治疗情况及随访资料,包括临床症状、下肢动脉彩超及CT血管造影。结果 33例均治疗成功,经导管溶栓时间为3(2,4)天,25例血栓完全溶解、8例血栓部分溶解;溶栓后22例接受单纯球囊扩张、11例接受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治疗后复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示33例靶血管及膝下流出道血流均通畅。共随访(19.5±8.2)个月,期间7例出现下肢动脉再闭塞,经二次球囊扩张及植入支架后恢复通畅;无截肢及死亡病例。结论 小球囊预扩张联合经导管溶栓治疗髂股动脉硬化闭塞症伴急性血栓形成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3.
血管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45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方法采用经皮穿刺股动脉或切开动脉直视下穿刺,造影明确病变动脉部位及病变长度后,利用导丝或超声消融导管开通闭塞段,球囊导管行扩张成形后置入血管内支架。结果45例(53条患肢)血管腔内支架均释放成功,踝肱指数由0.36±0.14增至术后7 d 0.77±0.21(t=2.397,P=0.021),45例随访6~54个月,平均23个月,一期肢体通畅率90.6%(48/53)。结论血管腔内支架成形术操作简便、微创、安全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血管腔内成形术联合旁路术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obliterans,ASO)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引起的慢性动脉闭塞性疾病,主要侵犯腹主动脉下段、髂股动脉等大、中型动脉,表现为下肢动脉缺血。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摄入含脂肪、胆固醇食物增多,ASO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目前已是国内外血管外科的主要疾病之一。目前,治疗ASO的方法主要有传统的动脉旁路术、动脉内膜剥除术,血管腔内技术包括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激光血管成形术、机械经皮腔内斑块旋切术、腔内血管超声消融、支架放置术及腔内联合旁路术。本文将对ASO的治疗方法进行总结比较,并着重讨论血管腔内…  相似文献   

5.
介入再通技术治疗肾动脉慢性完全闭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介入再通技术治疗肾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患者的方法及初步疗效。方法以肾动脉球囊扩张术、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动脉溶栓术对12例慢性肾动脉完全闭塞患者进行介入再通治疗。行血管造影评价介入再通治疗的疗效,随访临床症状、血压及肾功能变化。结果10例患者肾动脉再通成功,技术成功率83.33%,10例临床获益。结论介入技术可以有效开通慢性闭塞肾动脉并使患者临床获益。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超声引导下腔内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ASO)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2015年3月至2021年6月期间超声引导下腔内治疗股腘ASO患者的临床资料,腔内治疗方法包括动脉球囊扩张、支架置入、Rotarex机械血栓清除、溶栓导管接触性溶栓(简称“溶栓导管溶栓”)等。结果 共收集到符合研究条件的112例患者(121条患肢)。Rutherford分级2、3、4级者分别有13、68、40条患肢,泛大西洋协作组织第2版分级A、B、C级者分别为41、39、41条患肢。121条患肢中,单纯动脉球囊扩张61条,球囊扩张+Rotarex机械血栓清除27条,球囊扩张+支架置入12条,球囊扩张+支架置入+Rotarex机械血栓清除6条,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溶栓导管溶栓3条,球囊扩张+溶栓导管溶栓+Rotarex机械血栓清除7条,球囊扩张+溶栓导管溶栓5条。完全超声引导下完成手术118条患肢(成功率97.5%),有3条患肢未能在完全超声引导下完成。术后有5条患肢穿刺部位出现假性动脉瘤,7条患肢穿刺部位血肿,均经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合并有血栓形成的主髂动脉闭塞性病变血管腔内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 2006年6月至2008年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对18例伴有血栓形成的主髂动脉闭塞病人进行了血管腔内治疗。3例行股动脉切开取栓,同期腔内治疗髂动脉病变;9例行一期髂动脉导管溶栓(CDT),二期髂动脉病变腔内治疗术;6例行一期髂动脉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治疗,然后对髂动脉残留血栓进行CDT。结果 18例接受治疗的病人,术后有1例死亡。操作成功率83.3%,病死率5.6%,保肢率100%。随访时间12~26个月,平均14.5 个月。术后1年一期通畅率69.2%(9/13), 一期辅助通畅率84.6%(11/13), 二期通畅率92.3%(12/13)。行一期球囊扩张、支架置入病人CDT时间及所需尿激酶量均较一期CDT,二期球囊扩张、支架置入者显著减少(P<0.05)。结论 对伴有血栓形成的主髂动脉病变,可根据患肢缺血的严重程度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案。大部分无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症状的病人可通过血管腔内治疗结合CDT来恢复髂动脉血流,其创伤较小,操作成功率高,一期辅助通畅率和二期通畅率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血管内介入治疗肝移植术后门静脉狭窄或闭塞的效果。方法 对肝移植后3例门静脉狭窄及2例闭塞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对3例门静脉狭窄、1例门静脉闭塞行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术,术后造影示狭窄消失,血流通畅;对1例门静脉闭塞行球囊扩张并置管溶栓术,术后3天造影示门静脉通畅,血栓减少。1例术中发生肋间动脉出血,未见门静脉治疗相关并发症。术后4例症状逐渐消失、肝功能逐步恢复,随访期间门静脉通畅,1例支架内见少许附壁血栓;1例术后胆总管狭窄,植入胆道支架后,因重症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性休克死亡。结论 血管内介入治疗肝移植术后门静脉狭窄或闭塞效果良好;对移植后急性血栓形成可行球囊扩张术联合置管溶栓。  相似文献   

9.
髂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的介入治疗技术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IA)联合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介入治疗髂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的技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对15例伴有严重缺血症状的髂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患者,采用顺行途径穿刺,经左肱动脉穿刺3例,经对侧股动脉穿刺12例。通过SIA对闭塞段动脉进行再通,应用球囊扩张成形并植入支架(裸支架18枚,覆膜支架4枚)。结果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技术成功率100%,支架植入后髂动脉闭塞段管腔形态良好,血流通畅,无严重并发症出现,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患肢踝肱指数由术前的0.41±0.12增至术后7天的0.81±0.13(t=8.76,P0.0001)。近中期随访2例发生再狭窄,经PTA解除,术后12个月支架一期通畅率为85.71%(12/14)。结论 SIA联合支架植入术治疗髂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安全、有效,近、中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后再闭塞的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7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0例单纯股-腘动脉旁路术、15例单纯腔内成形术、25例联合治疗后下肢单侧动脉再次闭塞.70例患者共发生98次动脉闭塞.10例次在发生末次闭塞时保守治疗(组),余88例次行手术治疗[包括单纯股或人工血管取栓15例次(单纯取栓组),取栓+局部动脉微导管置入(组)抗凝溶栓13例次,取栓+远端动脉成形+微导管置入抗凝溶栓60例次].结果 保守治疗组膝上截肢5例,失访2例.单纯取栓组膝上、下截肢各1例,失访2例.取栓+微导管置入组膝下截肢1例,死亡2例.取栓+动脉成形+微导管置入组急性肾衰转透析后失访1例.本组63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60个月,平均(24±5)个月.其中44例血管通畅,通畅率69.8%.8例患者血管闭塞后截肢,总截肢率为12.7%.结论 对于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后再闭塞的患者,取栓+腔内血管成形+微导管置入局部抗凝溶栓近期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覆膜支架在主髂动脉闭塞介入治疗中的应用经验.方法 45例主髂动脉闭塞患者,其中男37例,女8例,年龄38 ~ 94岁,平均(61±12)岁.临床表现间歇性跛行28例,静息痛11例,足趾坏疽6例.单侧髂动脉闭塞22例,一侧髂动脉闭塞合并对侧狭窄8例,主动脉及双侧髂动脉同时闭塞15例.病变长度6 ~18 cm,平均(12 ±3) cm.4例在介入溶栓3d后置人覆膜支架,其余病例均一期置入覆膜支架.结果 所有病例均成功完成操作,单侧放置覆膜支架19例,使用Kissing技术放置覆膜支架26例.所有病例术后下肢缺血症状均得到缓解,仅1例患者因感染最终截肢.随访6 ~21个月,平均(12±4)个月,除1例单侧髂动脉闭塞病例因远端流出道差于术后14个月闭塞外,其余支架均通畅,通畅率97.8%.结论 使用覆膜支架介入治疗主髂动脉闭塞,效果是满意的.  相似文献   

12.
诸锡奇  赵伟 《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0):169-170
目的:总结血管腔内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该方案的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月我院行血管腔内介入治疗的38例ASO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导丝疏通、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治疗,少数配合股深动脉成形术疏通血管。结果:38例患者治疗成功率较高(97.37%),术前和术后7天患者各病变部位ABI值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管腔内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可以获得满意疗效,该方案创伤小,病死率和术后并发症低,使用范围广,手术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13.
下肢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联合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下肢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3月至2005年11月,采用髂动脉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结合动脉旁路术、股深动脉成形术或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术治疗下肢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17例(19条肢体),术前踝肱指数(ABI)为(0.26±0.13),术前常规行血管彩超及CTA检查评价下肢动脉病变情况。结果髂动脉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19条,股深动脉成形11条,股-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12条,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3条,均获得成功。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ABI(0.64±0.17)(P<0.05,t检验),随访期间,4例残余间歇性跛行,3例术后3个月行干细胞移植术后症状明显好转。结论多方法联合是治疗多节段多平面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有效方法;股深动脉的病变范围与手术治疗效果密切相关;术前正确评价股深动脉的通畅程度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联合血管内支架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1月~2009年12月,对采用股动脉血管内支架治疗的26例下肢ASO患者的跛行距离及踝肱指数(ABI)进行观察。结果术后1个月,间歇性跛行距离由(124.6±32.2)m增加到(552.7±137.5)m,ABI由0.62±0.04增加到0.94±0.06,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支架通畅率为100%,2年通畅率为92.3%。结论 PTA联合血管内支架置放是治疗下肢ASO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导管溶栓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后对病变肢体行按摩护理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3月-2011年3月,我科对19例ASO患者,在动脉置管溶栓的同时,应用系统、科学的按摩护理。结果本组患者中17例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经造影证实血管再通良好;2例因就诊时间晚,动脉硬化严重,最终截肢,但截肢平面降低。结论经导管动脉内溶栓治疗下肢血管病变的同期,配合系统的按摩护理,可明显提高血管再通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血管腔内治疗长段股咽动脉硬化闭塞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6年4月~2009年1月采用血管腔内治疗长段股咽动脉硬化闭塞10例(共14条肢体),术中同时行股咽动脉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结果 手术技术成功率为90%,放置12个支架,术后12个月通畅率为70%,术后血管再狭窄率30%.结论 血管腔内成形治疗长段股咽动脉硬化闭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对泛大西洋协作组织(TASC)-ⅡC/D级髂动脉闭塞患者采用腔内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血管外科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期间收治的25例TASC-ⅡC/D级髂动脉闭塞(共28条髂动脉,其中TASC-ⅡC级病变19条,TASC-ⅡD级病变9条)患者行腔内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2条髂动脉闭塞未能开通,开通率为92.86%;其余26条髂动脉均行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踝肱指数由术前的0.23±0.18增至术后的0.76±0.19(P0.05)。2例穿刺处血肿,经保守治疗好转;1例出现支架内血栓,经置管溶栓后通畅。20例患者24条髂动脉获得随访,随访率为85.71%。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8个月,其6个月、1年、2年累积一期通畅率分别为85%、80%、73%。结论 TASC-ⅡC/D级髂动脉闭塞腔内治疗的近期疗效好,创伤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应用Turbo Hawk斑块切除系统联合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16年4月—2017年10月,对17例股腘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患者应用Turbo Hawk斑块切除系统联合DCB治疗。17例患者平均年龄(66.9±10.5)岁;其中男14例,女3例;股腘动脉狭窄病变13例,闭塞性病变4例;术前Rutherford分级2~5级;术前踝肱指数(ABI)为0.49±0.18。结果:17例患者的血管病变全部经腔内开通成功,其中1例股动脉穿孔患者行补救性覆膜支架植入术,另1例远端栓塞患者经股动脉切开球囊导管取栓后血流恢复通畅,技术成功率88.2%。术后ABI为0.99±0.27,明显高于术前(P=0.03)。术后3、6个月一期通畅率分别为94.1%,88.2%,二期通畅率100%。结论:Turbo Hawk斑块切除系统联合药物涂层球囊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安全有效,早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9.
<正>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是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慢性动脉闭塞性疾病,是全身动脉硬化性病变在下肢的重要表现,亦是周围动脉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病理基础为动脉内膜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动脉中层变性和继发血栓形成,进而导致管腔狭窄甚至闭塞。传统的治疗方式有旁路血管移植术、血管内球囊扩张支架成形术,术后晚  相似文献   

20.
锁骨下动脉闭塞的血管腔内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血管内成形术(PTA)和血管内支架置放术治疗锁骨下动脉起始段闭塞的疗效。方法:应用经皮血管内成形术(PTA)和血管内支架安置术治疗5例锁骨下动脉起始段闭塞的病人。结果:5例手术均获成功。术后患肢动脉搏动恢复正常,多普勒测压双上肢血压压差由术前平均54mmHg降至术后9.6mmHg.术后随访1~3月;彩超提示支架无脱落及移位,病变部位血流通畅,椎动脉恢复为正常人颅血流。结论:PTA和血管内支架安置术是治疗锁骨下动脉起始段闭塞的一种微创、安全可行和疗效满意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