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随着因特网的出现、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中国接触世界的机会越来越多了。然而,在一些美国人的眼中,现代中国依旧是贫穷、落后、愚昧、无知的代名词。文章通过对美国人对于中国印象的认识,试图从文化研究的视野,探析中国的文化自觉和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提出在全球化语境中中国文化如何避免落入极端的"他者"陷阱,如何在融合西方文化的同时使西方正确认识中国,获取中国文化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西方翻译研究出现了从"语言翻译"向"文化翻译"的转向,从而进一步扩大了翻译研究的学术视野,并且为中国翻译研究提供了思考和认识问题的新视角。文章分别对西方翻译研究和中国翻译研究从语言翻译向文化翻译的转向进行了评介和分析,并对中西方翻译研究的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产生和保存了许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优秀遗产.西方自近代启蒙运动以后,一大批思想家都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在融合中西文化上所作出了贡献.重新研究中国古代文化与西方现代文明之间的渊源关系,调整国人近百年来的"文化观",对于反思19世纪末到20世纪末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特别是从"打倒孔家店"到"文化大革命"的文化立场,完成"中国特色"文化观念的变革与自觉,使中国文化民族文化重新走向世界,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文化霸权"亦称文化殖民,其实质就是通过文化侵蚀起到现实社会条件下依靠单纯的军事、政治、经济霸权所不能起到的"霸权"作用。以某西方大国为代表的西方世界采用多样的方式和手段实现其文化霸权;面对文化霸权带来的冲击和挑战,中国的文化建设须在中国文化发展的战略选择上、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具体构建上、在文化霸权的方式和手段上采取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渐频繁。从清末被迫打开国门到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主动向西方寻求强国之路,到改革开放的部分开放,再到中国加入世界经贸组织,中国一步步地融入了世界的场域之中。自"西学东渐"思潮以来,中国的文化艺术不断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在中国境内,如何对待传统艺术和西方艺术的对立或融合,以及以何种方式融合,是几十年来艺术家和艺术批评家争论不休的话题。"前卫艺术"就是近些年来西方艺术冲击的一个结果,也从一个角度反映出中西文化融合的一种方式。在中国本土,"前卫艺术家们"借西方艺术话语建构了一个表面看似独立的前卫艺术框架。在当前各种文化思潮喧嚣、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中国"前卫艺术"的现状令人忧虑:一方面,体现在对于西方现代艺术的依附,对于西方艺术场的献媚性、投其所好的倾向;另一方面,前卫艺术和体制下艺术的融合导致前卫性的消解。  相似文献   

6.
中国儿童文学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多元文化影响下发生了深刻变化,逐步构建起融贯中西的新儿童文学文化坐标。通过分析陈丹燕创作的儿童小说,探讨中国儿童文学在中西方文化碰撞中产生的多元文化主题,关注透视儿童的心灵世界,形成中国独立的儿童文化世界。  相似文献   

7.
在英语教学中,对西方文化的照搬和移植甚为重视,而对本土文化在英语教学的作用重视不够。人们习惯于强调中国人如何适应西方文化,却很少关注本土文化如何用英语表述,或者在跨文化交际中如何用英语传递中国文化的信息。本土文化的缺失是很普遍的事情,在文化交流中既要重视西方文化的输入,同时也要引入本土文化的内容,在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的原因一是西方文化在政治强权和军事、经济霸权的支撑下,取得了世界文化的话语霸权。二是中国在传播文化过程中采取的是单向性的传播方式,造成了文化交流的不平衡性。在外语教学中引入本土文化的问题应从三方面入手:首先应选择具有代表性中国文化核心内容,其次强化本土文化术语表达的统一性,再次加强中国文化的研究能力,提升中国文化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外贸易不断增加,中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大国,拥有巨大的贸易顺差。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文化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严重逆差。中国的文化逆差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近现代历史上的"崇洋媚外""全盘西化"是中西文化交流中文化逆差的症结所在。导致文化逆差的原因除了历史因素外,还有因为中西文化价值观不同而产生的文化误读,更有由于西方媒体不实报道在西方民众中引起的对中国的不解和误解。中国要成为世界大国,文化必须与政治、经济同时强大。  相似文献   

9.
20世纪科技的重大发展,迫使人类在时间意识和空间意识上发生了根本变化,加上20世纪人类生活的苦难历程,使得人类精神不得不发生空前的大变革。在此基础上,西方和东方的文化自觉使全球文化的多元共存成为可能。在世界新文化的重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将可能为人类社会作出特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早在20世纪60年代,西方已经开展对国家形象的研究。西方中国国家形象研究的"始作俑者"是西方在华传教士,此后,不断有西方学者开展中国国家形象研究,产生了大批中国学著作,其中,西方媒体也是西方文化形象的重要建构者。中国应该积极构建自身形象,输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1.
列宁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开创了20年代出现的历史上著名的"黄金时代"。为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探索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之路积累了宝贵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在当前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面对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如何抵制住西方的文化渗透,将是我们所面临的巨大考验。列宁的文化建设思想又应当如何在当前的环境下发挥指导作用,他思想的活的灵魂将是我们需要深层次挖掘的宝藏。  相似文献   

12.
在20世纪上半叶儒学宗教性的讨论中,两代新儒家由于其文化攀附态度而持守两种截然相反的立场:第一代新儒家梁漱溟和熊十力主张"儒学非教"说,第二代新儒家唐君毅和牟宗三则主张"儒学是教"说。当代新儒家的文化攀附态度不仅使他们陷入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藩篱,而且也使他们陷入文化民族主义的藩篱。梁漱溟的拿来主义、熊十力的"返本开新"说、唐君毅的"心通九境"说和牟宗三的"圆实之教"说,都是其文化民族主义趋向的表征。无论是西方文化中心主义还是文化民族主义都既无助于儒学宗教性问题的讨论,也无助于中国文化或儒学的自强。文化攀附的根本问题在于"外骛",走出文化攀附的关键在于"求其放心",进行文化自省。惟有悟自,堪称觉自。惟有觉自,才能自觉。惟有自觉,才能自强。故而,文化自省实乃文化自觉的机关所在和文化自强的历史正途。  相似文献   

13.
林莎萍 《文教资料》2008,(21):41-43
林语堂具有超越种族和地区的多元文化意识,是跨文化的学者和作家.在"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下,林语堂担当了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向西方国家展现了一个客观真实的中国形象,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及中国人的生活智慧,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输出.林语堂的文化传播活动在"西方中心主义"盛行的当下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李安的艺术创作,不仅代表个体,而是代表了一个文化群体——台湾的"外省人"。他们一次次经验着文化认同的问题,一次次被视作"局外人",李安将其外显为电影中的"父亲形象"和"父子关系"。然而,电影中的父亲,已不仅仅是家庭中所出现的由郎雄所扮演的中国父亲形象,而是映射了国家层面和世界层面上的大陆与台湾、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李安借此表达了作为一名导演的雄心,同时也表明了一种文化的雄心。  相似文献   

15.
世界正在经历一个文化碎片化的过程。一个冲突的西方文明历史在遭遇一个"和而不同"的中华文明后,其文化方面出现对峙格局,因此中美之间必会经历一个和政治经济同样甚至更惨烈的博弈,中国想解决文化公平问题,跨越那条鸿沟,就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获得平等的话语权,并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在与世界的文化交流中对抗、融合,不断前行。  相似文献   

16.
在"全球化"浪潮席卷而来之时,中国高等教育如何在文化上坚持民族文化主体地位、体现中国文化特色、实现本土化而不至于被西方文化霸权推入西化的单一化文化轨道?对这一关系中国文化及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的根本性问题的思考,本文通过研究大学的文化选择,力图为中国高等教育文化发展的方向定位及中国文化的现代性重构提供一个成功的范本.  相似文献   

17.
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是我国"双一流"大学建设的旨归,理性的文化选择是"世界一流大学"走向中国和"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走向世界的关键。但由于西方话语体系下的文化依附的窘境、跨文化交流中文化霸权的困扰以及我国本土大学文化底蕴不深厚等阻抗因素的存在,"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必须在保守与创新的文化选择中不断提升文化自觉;在求同存异的文化选择中持续增强文化自信;在借鉴与超越的文化选择中最终实现文化自强。  相似文献   

18.
费孝通的"文化自觉"理论不仅回答了中华文化的发展路径和前景问题,而且对中国艺术的繁荣发展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新时期以来,中国艺术获得欣欣向荣的发展,但亦存在着不良的倾向。经历了"文革"之后,许多艺术家重视西方的艺术理念和方法,以西方艺术作为导向标,忽略了本土的艺术传统,缺乏"文化自觉"的意识。如果想迎来中国的文艺复兴,艺术界首先要树立起"文化自觉"的意识,重视传统艺术和民间艺术的发掘和保护,使更多隐匿在民间艺术中的精品呈现在大众媒体中,丰富当代国民的精神世界;其次,艺术界要更多地从传统中汲取滋养,推陈出新,实现艺术传统的再创造。  相似文献   

19.
艺术歌曲在西方音乐文化中的概念有着特定的含义与内涵。在中国音乐文化中,"艺术歌曲"则泛指那些艺术性很高且思想深刻的"歌曲",因而相较于西方音乐中的"艺术歌曲",这个概念在中国音乐语境中其含义本身就富有很大的包容性和不确定性,一般人们讲到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艺术歌曲",则特指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受外来音乐文化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直接影响,以上海国立音乐学院为中心的学院派作曲家创作的声乐作品。艺术歌曲,在新文化中不仅是某些特殊气质的歌曲类型,而且在中国现代文化建设中起着文化认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语境与当代传媒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世界范围的现代性思潮中,全球化带来了更多的问题。西方重要学者对这一问题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中国学者同样在面对这一问题。如何对全球化话语的合法性加以思考,并对全球化中的传媒文化加以定位,进而表明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文化身份,即强调差异性、边缘性、少数话语与西方中心主义的多元互动对话,均是亟待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