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豆粕为主要原料,通过测定6株枯草芽孢杆菌固态发酵豆粕的粗蛋白、酸溶蛋白含量,并利用SDS-PAGE对发酵豆粕中的大豆抗原蛋白降解情况进行定性分析,比较枯草芽孢杆菌对豆粕的作用效果,筛选出发酵豆粕优势菌株。试验结果显示,与豆粕相比,6株枯草芽孢杆菌固态发酵豆粕48、72、120 h的粗蛋白和酸溶蛋白含量均有所提高,但提高的程度有所差异;菌株Y6发酵豆粕效果优于其他五株枯草芽孢杆菌,发酵120 h的粗蛋白提高了15.7%,酸溶蛋白含量可达9.85%,抗原完全降解。  相似文献   

2.
为有效检测发酵豆粕中的抗原蛋白水平,试验选择0.6%的KOH来破坏发酵豆粕因干燥形成的蛋白质变性表层,有效释放可溶性蛋白,使用Gelanalyzer软件对其SDS-PAGE电泳图进行蛋白质条带分析,从而得出抗原蛋白所占可溶性蛋白比例及其降解程度。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豆粕蛋白质利用率和动物生产性能,分析了不同来源的蛋白酶对豆粕中抗原蛋白(大豆球蛋白和β-伴大豆球蛋白)含量的影响,将经过蛋白酶处理的豆粕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同等酶活的不同蛋白酶对豆粕中的抗原蛋白降解程度有较大差别。经过发酵条件的优化,最终选择酸性蛋白酶、中性蛋白酶、乳酸菌和枯草芽孢杆菌混合发酵方式,最终使得发酵豆粕乳酸含量达到2.76%,酸溶蛋白含量14.76%,大豆球蛋白含量降低至25.3 mg/g。  相似文献   

4.
本实验选用多种微生物发酵豆粕原料,对降解豆粕抗原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枯草杆菌05降解抗原蛋白的性能较强,发酵后的豆粕经SDS-PAGE检测,从球蛋白亚基条带颜色深浅的变化,判断该发酵豆粕的β-球蛋白和大豆球蛋白被完全降解,小分子肽含量明显升高。使用湿发酵豆粕对断奶仔猪进行饲喂试验,结果表明添加10%湿发酵豆粕有效提高了仔猪的日采食量、日增重、料肉比比对照组低0.37。  相似文献   

5.
文章研究了3种发酵增效剂对发酵豆粕肽含量的影响。在复合菌剂接种量为0.5%,无氧发酵48 h后有氧发酵24 h条件下,以正交试验的方式对发酵增效剂在发酵豆粕基质中添加量、发酵温度、料水比进行优化。分别得到3种发酵增效剂最适宜的添加条件。发酵豆粕肽含量随3种发酵增效剂添加量增大而提高(P<0.01)。发酵增效剂Ⅰ组中,发酵温度为41℃时最佳,料水比4:6最适宜,最优条件组合发酵豆粕肽含量观测值为18.99%;发酵增效剂Ⅱ组中,发酵温度39℃或41℃时最佳,料水比3:7最适宜,优化后发酵豆粕产肽量观测值为17.57%;发酵增效剂Ⅲ组中,料水比3.5:6.5或3:7时最适宜,优化后发酵豆粕肽含量观测值为19.67%。通过抗原蛋白抽提及SDS-PAGE分析可知,在发酵基质中添加发酵增效剂可以改善豆粕中抗原蛋白降解程度。比较最适宜添加条件下3种发酵增效剂对肽含量的提高效果可知,发酵增效剂Ⅲ对发酵豆粕肽含量提高效果最佳,在39℃、3:7料水比、5kg/t添加量条件下可使发酵豆粕肽含量提高208.31%。  相似文献   

6.
芽孢杆菌在豆粕固态发酵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利用芽孢杆菌对豆粕进行固态发酵试验,通过监测发酵前后的酸溶性蛋白(TCA-N)含量的变化来评价发酵的效果。菌株组合JM1+JM3正交实验后得到的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料水比为1:0.6,初始发酵温度为34℃,接种量为10%,菌种比(JM1:JM3)为1:1,灭菌时间为20 min,发酵时间为48 h。发酵后样品中粗蛋白含量从50.6%增加到54.1%,TCA-N含量从2.4%增加到38.8%,大豆肽含量从1.8%提高到29.5%,乳酸含量从0.7%增加到4.7%,游离氨基酸含量从5.57 mg/g增加到92.65 mg/g。SDS-PAGE电泳分析的结果表明,发酵后大豆抗原已经完全被分解,大分子蛋白质基本上都被降解成10 kD以下的小分子肽,各种主要抗营养因子的降解率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7.
研究不同菌种发酵豆粕发酵指标,可以改进发酵豆粕工艺或选用合适类型的发酵豆粕。笔者分别用乳酸菌、枯草芽孢杆菌、乳酸菌+复合蛋白酶以及枯草芽孢杆菌+复合蛋白酶发酵豆粕,在3个周期内,每组分别测定发酵豆粕的粗蛋白质含量、酸溶蛋白含量、总酸含量、还原糖含量、消化率、胰蛋白酶抑制剂、植酸含量、大豆抗原蛋白含量等指标。结果显示,枯草芽孢杆菌提高粗蛋白含量最优,乳酸菌发酵豆粕产酸量最高,枯草芽孢杆菌和复合蛋白酶制剂提高酸溶蛋白含量作用明显,枯草芽孢杆菌和复合蛋白酶制剂发酵豆粕抗营养因子含量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8.
两步发酵法降解大豆抗原蛋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混菌和枯草芽孢杆菌、乳酸菌混菌发酵生豆粕,研究表明,酵母菌及乳酸菌对枯草芽孢杆菌降解抗原蛋白的能力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以枯草芽孢杆菌好氧发酵作为前发酵,乳酸菌及酵母菌厌氧发酵作为后发酵对生豆粕进行两步发酵,结果表明:前发酵时间对豆粕中抗原蛋白的降解影响最大,后发酵温度其次,前发酵温度影响最小;当前发酵温度为35℃,前发酵时间为48 h,后发酵温度42℃,后发酵时间32 h,豆粕中两种主要抗原蛋白的残留量仅0.15%。  相似文献   

9.
《饲料工业》2017,(15):21-26
发酵豆粕是断奶仔猪日粮中应用比较广泛的蛋白原料之一,然而其质量评估体系还不完善,关键指标的检测方法还有改进的空间。通过评估发酵豆粕中抗营养因子含量的降解程度,蛋白质量受热处理的影响程度,同时改善相关指标的检测方法,才能够真实有效的综合评估发酵豆粕的品质。我们建议发酵豆粕的质量控制指标如下:蛋白溶解度≥70%、酸溶蛋白(占蛋白比)≥20%、大豆球蛋白+β-伴大豆球蛋白≤10%、水苏糖+棉籽糖≤1%、赖氨酸/粗蛋白≥6.0%。  相似文献   

10.
分离纯化获得高纯度的大豆11S抗原蛋白后,以100μg/ml为浓度梯度差,制备100~2 000μg/ml浓度的11S抗原蛋白标准溶液,用SDS-PAGE电泳法制得梯度清晰的11S抗原蛋白浓度标准图。将待测定样品SDS-PAGE电泳后,通过与标准图比较可方便读出样品中11S抗原蛋白的浓度C0,并结合运用公式W=2.15×10-5.C0×100%,可快速计算出样品中11S抗原蛋白的含量。该测定方法具有方便、准确、灵敏度高等特点,适合进行大规模样品11S抗原蛋白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11.
本实验研究了菌酶融合制作高肽发酵豆粕的新工艺,经过新工艺制作出的高肽发酵豆粕,不仅可以去除豆粕中的抗原蛋白和不良寡糖,而且使豆粕中酸溶蛋白含量由2豫提高到了36.5%(是普通发酵豆粕酸溶蛋白含量的4倍)。经过动物实验,在保育料中可以用4%的发酵豆粕T替代3%的鱼粉,而不会降低仔猪的生长性能。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分别选择米曲霉、芽孢杆菌及乳酸菌菌株进行豆粕固态发酵,以考察不同发酵方式对豆粕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组合发酵方式处理的豆粕产物,其各项发酵指标均为最优,在大豆抗原蛋白去除效果方面,米曲霉与芽孢杆菌菌株的单菌种发酵均能起到较好的大豆抗原蛋白降解效果,乳酸菌降解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XZ35株固态发酵豆粕的效果,试验以纯化水和市售枯草芽孢杆菌B1株为对照,在最优工艺条件下固态发酵豆粕,对发酵产品进行大豆抗原蛋白残留率、三氯乙酸可溶性氮(TCA-NSI)、粗蛋白、水分和挥发性盐基氮含量测定。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XZ35株发酵豆粕后抗原蛋白残留率为5.9%,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和枯草芽孢杆菌B1株对照组(P0.05);TCA-NSI含量为7.24%,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和枯草芽孢杆菌B1株对照组(P0.05);枯草芽孢杆菌XZ35株和B1株发酵豆粕后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各组水分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挥发性盐基氮含量为30.37 mg/100 g,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和枯草芽孢杆菌B1株对照组(P0.05)。说明枯草芽孢杆菌XZ35株在豆粕发酵过程中能够将豆粕中大分子蛋白降解为小分子多肽,同时具有较强的抗原蛋白降解能力,进而提高豆粕蛋白质的消化率和利用率,提高豆粕在饲料中的应用范围和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豆粕是一种优质植物性蛋白质饲料,但其含有如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抗原蛋白以及植酸盐等抗营养因子。微生物发酵可以改善豆粕的营养价值,发酵后各种抗营养因子降解,小肽含量增加,赖氨酸、色氨酸、蛋氨酸等必需氨基酸含量提高。本文综述了豆粕中的主要抗营养因子对反刍动物的危害,并就发酵豆粕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应用进行概述,以期为今后深入的研究豆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试验旨在实时监测豆粕发酵过程中抗营养因子的降解效果。以β-甘露聚糖酶高产菌株HTGC-10为发酵菌株,降解甘露聚糖,使用薄层层析及实时电泳检测菌株HTGC-10的降解效果。结果显示,菌株HTGC-10可将甘露聚糖降解为小分子的甘露寡糖;使用HTGC-10发酵10%的豆粕,在发酵的0~24 h内,菌株HTGC-10可以很好地降解豆粕中的大分子蛋白。在发酵的0~24 h内,菌株HTGC-10可以很好地降解抗营养因子,将豆粕中的大豆球蛋白、β-伴大豆球蛋白和KTI抗营养因子分别降解至原含量的11.9%、18.5%和2.0%,继续发酵24~48 h对豆粕抗营养因子的降解作用不大。研究表明,豆粕发酵以24 h为宜,可以更好地利用豆粕资源。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兽医学报》2017,(11):2206-2210
用木瓜蛋白酶和酵母菌在液态状态下对豆粕进行酶解发酵,研究豆粕酶解发酵前后营养成分的变化,并通过猪消化试验对其进行了营养价值评定。结果显示:豆粕酶解发酵24h后,粗蛋白含量变化不显著(P>0.05),水溶性蛋白和小肽的含量显著提高(P<0.05);SDS-PAGE凝胶电泳图显示豆粕的大分子蛋白大部分已经被降解到了相对分子质量35 000以下;高分子蛋白质、中分子蛋白质的含量显著下降而低分子蛋白质的含量提高2.64倍(P<0.05);天冬氨酸、脯氨酸、丙氨酸、亮氨酸、赖氨酸含量以及总氨基酸含量有了显著的提高(P<0.05),精氨酸含量降低18.87%(P<0.05);猪消化试验表明豆粕液态酶解发酵物的粗蛋白、苏氨酸、甘氨酸、丙氨酸、胱氨酸、缬氨酸、蛋氨酸、异亮氨酸和酪氨酸的粪表观消化率和豆粕相比显著提高(P<0.05)。结果表明:豆粕经液态酶解发酵后蛋白质品质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7.
米曲霉发酵豆粕营养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米曲霉对豆粕进行发酵,对发酵后豆粕的常规营养组成,粗蛋白质的组成、蛋白质的营养特性进行了分析,并将分析结果校正至发酵前的底物含量,探讨微生物发酵对豆粕中各营养组分的改造程度。结果表明:经检测,与未发酵豆粕相比,发酵豆粕中粗蛋白含量无显著变化,但其组成发生了改变,真蛋白质降低了19.19%(P<0.05),生成了2.02%的微生物蛋白,非蛋白氮水平增加了369.08%(P<0.05);发酵豆粕中大分子蛋白(>60 ku)和中分子蛋白(30~60 ku)被降解为小分子蛋白(<30 ku),有效消除了大豆抗原和抗营养因子。同时,发酵使豆粕中NDF、ADF和NFE的含量分别显著降低了16.77%(P<0.05)、12.57%(P<0.05)、22.25%(P<0.05),粗脂肪含量增加了179.25%;但豆粕发酵后底物重量、蛋白质和总能分别损失了5.14%、3.06%和3.86%。这表明米曲霉发酵过程中以损耗一部分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作为代价,使豆粕本身蛋白质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分解,从而获得了一种饲用特性更高的蛋白饲料。  相似文献   

18.
饲用酶与芽孢杆菌协同作用发酵豆粕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酸溶性蛋白(TCA-N)含量为主要评价指标,研究饲用酶酶解、芽孢杆菌发酵、饲用酶加芽孢杆菌协同处理豆粕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酶菌协同处理的结果优于酶和菌单独作用的结果,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料水比1:0.7、初始发酵温度40℃、加酶量0.05%(蛋白酶活力50 U/g)、接种量1%(0.5%1号菌+0.5%3号菌)、处理时间为48 h。在此条件下,豆粕经过处理后,其酸溶性蛋白含量从2.74%增加到24.55%,乳酸含量从1.26%增加到4.70%,各种抗营养因子也大都得到降解。SDS-PAGE电泳分析结果表明,处理后豆粕中的大分子蛋白质被降解为分子量20 kD或以下的小分子物质。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综合感官、酸溶蛋白提升、抗原蛋白去除、p H值与L-乳酸、益生菌种类与数量等指标,对几种发酵剂的豆粕固体发酵样品进行比较。结果发现,4号与5号发酵剂的发酵效果较好,极显著提高酸溶蛋白含量(P0.01),并有效去除抗原蛋白,极大地降低了在动物体内的应用风险。豆粕原料经4号或5号发酵剂发酵后,极显著降低p H值(P0.01),提高L-乳酸含量,形成酸香发酵风味,可实现乳酸菌、酵母菌、芽孢菌等益生菌的增殖,调节动物肠道微生态平衡。5号发酵剂还可实现酪酸菌的增殖,极显著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P0.01)。  相似文献   

20.
几株益生菌发酵豆粕及其产物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多株微生物菌株发酵豆粕,在优化豆粕发酵技术参数基础上,对豆粕发酵前后的多项指标进行了对比,筛选出可用于豆粕发酵的优良微生物菌种,并对发酵后蛋白肽含量检测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经过发酵,豆粕的大分子蛋白得到有效降解,发酵产物中小分子蛋白肽含量显著增加,同时发酵产物中还含有高活力蛋白酶和大量的益生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