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易并发骨折的代谢性骨病。近年来关于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研究不断深入,发现异补骨脂素有促进骨形成、抑制骨吸收、改善软骨细胞状态等作用,具有成为治疗OP有效药物的潜质。该文结合相关研究总结了异补骨脂素对骨代谢、软骨细胞、OP动物模型的影响,并且从药物安全性进行了探讨,为后续异补骨脂素的开发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补骨脂盐炙前后对去卵巢(OVX)大鼠骨质疏松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炮制机理。方法 制备大鼠骨质疏松模型,分别用补骨脂生、盐品灌胃,给药12周后称重,取子宫,测血清中钙(Ca)、磷(P)、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OC)以及雌二醇(E2)含量,测骨生物力学强度和骨密度(BMD),观察骨小梁微结构。制备补骨脂生、盐品含药血清,检测含药血清对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影响。检测补骨脂生、盐品水煎液和含药血清中主要有效成分含量。结果 补骨脂生、盐品均能有效抑制去卵巢所致的大鼠体重增加和子宫萎缩,升高血清Ca、P含量,降低ALP、OC和E2含量,显著提高BMD、骨生物力学强度,改善骨小梁结构的完整性。补骨脂生、盐品对成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且盐品效果优于生品。此外,补骨脂盐炙后有效成分的煎出和入血成分的含量存在明显差异。结论 补骨脂生、盐品对OVX所致的大鼠骨质疏松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并且补骨脂盐品的抗骨质疏松作用更强,这与补骨脂盐炙促进补骨脂苷、异补骨脂苷等有效成分煎出和盐炙后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等入血有效成分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3.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随社会老龄化进程加速在全球的发病率呈逐渐增长的态势,且致残、致死率较高,临床治疗效果尚不满意。补骨脂作为目前中医药防治OP的研究热点,疗效显著,其活性成分能够干预骨代谢相关信号通路,促进成骨细胞的分化、增殖,抑制破骨细胞的形成,维持骨稳态。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围绕骨质疏松相关信号通路,对补骨脂活性成分治疗OP的作用机制展开综述,为OP靶向治疗提供依据,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抗骨质疏松新药提供前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异补骨脂素对骨质疏松大鼠骨代谢的改善作用和机制。方法建模后测量治疗前后大鼠的骨密度和骨代谢水平;观察大鼠的骨组织结构改变;检测大鼠骨组织Runx 2、MMP13 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异补骨脂素提高了骨质疏松大鼠的骨密度,改善了骨代谢和骨组织结构,增强了骨组织Runx 2 mRNA及蛋白的表达,抑制了MMP13 mRNA及蛋白的表达,且其作用呈浓度依赖。结论异补骨脂素可提高骨质疏松大鼠骨密度,改善其骨代谢和骨组织结构,还可上调骨组织Runx 2表达,抑制MMP13表达。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补骨脂中二氢黄酮类化合物在破骨细胞分化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RANKL+M-CSF诱导骨髓单核细胞向破骨细胞分化,在分化过程中给予补骨脂二氢黄酮、异补骨脂二氢黄酮、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干预3 d后,根据各组细胞的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活性计算EC50,筛选抑制作用最强的化合物进行下一步试验。采用Western blot分析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干预下的破骨细胞中NF-κB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的关键蛋白的水平,探索其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 补骨脂二氢黄酮、异补骨脂二氢黄酮、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的EC50分别为15.89、15.18、12.39 μmol/L。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可以明显下调破骨细胞分化过程中p65、AKT、p38、JNK、ERK的磷酸化水平。结论 补骨脂二氢黄酮、异补骨脂二氢黄酮、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中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对破骨细胞的分化抑制作用最强,其作用机制与抑制NF-κB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为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临床应用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生物信息学挖掘补肾活血胶囊的活性成分靶点和骨质疏松症的靶点,探究补肾活血胶囊抗骨质疏松的分子机制。方法通过采用网络药理学和生物信息学的相关手段,对补肾活血胶囊进行活性成分筛选、药物疾病靶点预测,明确补肾活血胶囊防治骨质疏松症的特异性靶点,分析其信号通路富集程度以探究其分子机制。结果通过TCMSP数据库检索共发现补肾活血胶囊相应成分1186个,根据OB值和DL值筛选出入血活性成分249个,在此基础上获得其预测靶点145个。通过二次挖掘GEO数据库的基因芯片筛选出明显的差异基因124个;检索疾病基因相关数据库共发现与骨质疏松症发生发展相关的已知的靶点基因356个。通过cytoscape构建并结合网络拓扑分析共筛选出关键基因229个;利用Clue GO富集分析显示,补肾活血胶囊除与直接作用于骨质疏松症关键节点涉及的信号通路,如Wnt信号通路、TGF-β信号通路和Notch信号通路等有关,还对P13 K-AKT信号通路、VEGF信号通路和甲状腺素信号通路等同时进行调控。结论补肾活血胶囊治疗骨质疏松症具有多成分、多靶点的特点;其主要通路不仅直接参与骨重建的细胞分化,调节成骨、破骨代谢平衡,还通过全身其他系统,如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等来干预和影响骨微环境,与目前抗骨质疏松的作用机制相符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异补骨脂素联合锌治疗对1型糖尿病大鼠骨强度和骨量的影响,并探索可能的机制。方法通过链脲佐菌素注射(60 mg/kg)建立了1型糖尿病大鼠模型;随后1型糖尿病大鼠随机分为1型糖尿病组(Con)、锌治疗组(Zn)、异补骨脂素组(Bgz)以及锌联合异补骨脂素组(Zn+Bgz),每组10只;其中异补骨脂素组和锌治疗组以及联合治疗组大鼠分别接受硫酸锌、异补骨脂素以及两者联合治疗12周;待治疗结束后使用Micro-CT、HE染色切片、骨生物力学检测以及蛋白质印迹观察治疗效果以及可能的机制。结果治疗12周后,与Zn组及Bgz组相比,Zn+Bgz组的大鼠骨小梁数量和骨密度得到明显改善。Zn+Bgz组大鼠BMD、TV/BV、Tb.N、Tb.Th和Tb.Sp较Zn组及Bgz组明显改善(P0.05)。治疗12周时,Zn+Bgz组最大负荷、刚度和最大功耗较Zn组及Bgz组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Zn组及Bgz组比较,Zn+Bgz组的大鼠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被激活,Wnt 1、Wnt 5a、p-GSK-3β、GSK-3β、β-catenin水平显著上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异补骨脂素及锌均可以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激活介导对1型糖尿病大鼠骨骼的保护作用,且联合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8.
补肾方药对骨质疏松防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0,自引:5,他引:45  
目的 探讨补肾方药对骨质疏松的防治作用及其机理。方法 本研究选用3种模型,即地塞米松和卵巢切除所诱发的骨质疏松模型,自然衰老的大鼠骨质疏松模型,并给予中药治疗。测定大鼠骨密度、骨代谢相关生化指标及骨形态计量学指标及基因表达分析。结果 补肾方药可显提高地塞米松所致骨质疏松大鼠的骨密度、血清骨钙素水平,降低尿钙排泄,同时,促进骨组织中I型胶原和LMP-1 mRNA表达,补肾方药还提高小肠黏膜CaBp-D9K基因表达,从而使小肠黏膜钙结合蛋白(CaBp)的合成增加,促进小肠对钙的吸收;补肾方药可提高卵巢切除所诱发的骨质疏松大鼠的骨密度,促进骨组织中I型胶原mRNA及小肠黏膜中VDR mRNA的表达,提高卵巢切除大鼠血清雌激素的水平,同时,提高骨组织中雌激素受体α和β(ERα,ERβ)的表达,增加雌激素对骨代谢的调节作用;补肾方药改善老年骨质疏松大鼠骨代谢,降低尿钙排泄,通过提高骨转换,主要是促进骨形成防止骨量丢失。结论 补肾方药通过多环节、多途径,调节骨质疏松大鼠的骨形成与骨吸收,使其达到骨形成与骨吸收相偶联,而防治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异补骨脂素对去卵巢大鼠骨代谢的影响。方法取3月龄雌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对照组,模型组,雌二醇组(苯甲酸雌二醇0.2 mg/kg,皮下注射,每周1次),异补骨脂素组。手术6 w后,异补骨脂素组用25 mg/kg(此浓度经过前期浓度筛选得到)异补骨脂素灌胃,每天1次,1周停止1次,模型组灌胃与用药组等体积生理盐水,假手术组正常饲养。12 w后双能X骨密度仪检测全身骨密度后处死,分离骨组织,于AG-X系列台式电子万能试验机检测左侧股骨和椎骨生物力学指标,血清中骨钙素(osteocalcin,OC)和抗酒石酸性磷酸酶5b(tartrate 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 5b,TRACP5b)检测,右侧股骨护骨素(osteoprotegerin,OPG),RANKL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剥离心、肝、脾、肺、肾、肾上腺和子宫称重,计算器官指数,并做常规病理学检测。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质量、全身骨密度、股骨骨密度、腰椎骨密度及血清OC、TRACP 5b,胫骨微组织结构和股骨生物力学性能差异极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骨质疏松造模良好;与模型组比较,异补骨脂素组大鼠体质量、全身骨密度、股骨骨密度、腰椎骨密度及血清OC、TRACP 5b,胫骨微组织结构和股骨生物力学性能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P0.05)。与模型组比较,阳性对照组大鼠全身与股骨骨密度、血清OC、TRACP 5b和股骨生物力学性能极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药物处理组与阳性对照相比无统计差异。结论 25 mg/kg的异补骨脂素能增加SD大鼠骨密度,改善骨组织微结构,有效提升骨生物力学性能,促进骨形成,降低骨质疏松骨折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补肾法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临床与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补肾法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临床与实验研究窦永起,赵美玲骨质疏松症是中老年妇女绝经后常见的代谢性骨疾病,其特点是骨量减少,骨折危险性增大及非创伤性骨折,其主要病因是雌激素缺乏造成骨质吸收超过骨质形成。雌激素替代疗法可抑制骨代谢,防止骨丢失,被广泛应用于...  相似文献   

11.
摘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是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向成骨细胞分化的多能干细胞,其增殖分化与中医“肾主骨生髓”理论及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 OP)关系密切,大量研究表明传统补肾中药诱导BMSCs增殖分化治疗OP疗效显著。本文以中医“肾主骨生髓”理论为指导,探讨“肾藏精-主骨生髓-BMSCs-OP”之间的科学内涵,并探讨“补肾生髓”理论指导下传统补肾中药通过诱导BMSCs成骨分化与OP的关系,结合补肾中药及复方诱导BMSCs治疗OP的现代医学研究,为进一步探索有效的中医药治疗方案及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和总结,对干细胞归巢在防治骨质疏松的作用机制与中医“补肾法”进行相关性分析,从细胞和分子水平来探讨“补肾法”与防治骨质疏松的关系。干细胞归巢在抗骨质疏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现代研究也证实,补肾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的机制与干细胞的归巢有着紧密的联系。SDF-1/CXCR4轴是促干细胞归巢的关键信号轴,与干细胞治疗骨质疏松密切相关。中医补肾法中认为“阳化气,阴成形”。干细胞归巢与中医补肾法中“阳化气”功能有着相似内涵,SDF-1/CXCR4轴可能是补肾法“阳化气”功能在分子水平上的具体表现形式,通过激活SDF-1/CXCR4轴增强干细胞“阳化气”功能促进归巢,归巢后的干细胞可通过调节骨免疫、抗凋亡等途径为具有“阴成形”特征的骨形成创造有利环境或成骨分化直接参与成骨防治骨质疏松。该文对补肾法与干细胞归巢的关系进行探讨,丰富了补肾法防治骨质疏松的理论内涵,总结了中医补肾法促干细胞归巢防治骨质疏松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可能的发展方向,为中医中药联合干细胞防治骨质疏松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骨质疏松症常见于中老年人群,是由多种原因导致骨组织显微结构受损、易发脆性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代谢障碍疾病。中医学认为肾虚是骨质疏松症发病的重要病机,因此以补肾壮骨为主要治法已达成普遍共识。笔者通过大量文献搜索发现,脾虚在骨质疏松症的致病过程中亦起着关键作用。肾、脾两脏为先后天之本,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根本所在。因此本文着眼于“脾肾相关”理论,从中医基础理论、实验研究及临床观察等角度综述其防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科学内涵,并试探讨中医“脾肾相关”理论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找寻中医基础理论在防治骨质疏松症中的理论渊源,优化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诊疗方案,为更好得将祖国医学运用于临床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4.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为骨损伤后,骨修复、重建的种子细胞,越来越成为骨组织工程学中的研究热点。骨修复、重建的关键核心是如何能够提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高效增殖和成骨定向分化。以"肾藏精,主骨,生髓"的中医理论为依据,同时实验和临床也证实,补肾中药可以有效地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以及定向成骨分化。为骨损伤之后的修复和重建提供新的治疗途径。笔者就近年补肾中药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中医补肾阴、补肾阳、健脾、补肾健脾不同治法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过程中CXCR4蛋白表达的影响,从而为中药防治骨质疏松症提供依据。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大鼠BMSCs,将SPF雌性SD大鼠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6组,依次分别为:正常组、诱导液组、补肾阴组、补肾阳组、健脾组、补肾健脾组。对大鼠进行7 d灌胃,制备含药血清,各组成骨诱导18 d后,进行茜素红染色检测矿化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上述每组细胞上清液CXCR4、BMP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诱导18 d后,与正常组相比,补肾阳组与补肾健脾组BMP-2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诱导组、补肾阴组BMP-2含量有所升高,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诱导组相比,补肾健脾组BMP-2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补肾阴组与补肾阳组BMP-2含量有所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含药组BMP-2蛋白浓度比较依次为:补肾健脾组>补肾阳组>补肾阴组>健脾组;与正常组相比,各组CXCR4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且补肾健脾组上...  相似文献   

16.
目的运用益肾健脾法中药干预老年髋部骨折术后,观察其对骨代谢及骨密度等临床指标的影响。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40例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根据临床辨证,运用益肾健脾法给予中药口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对照组不予干预,2月后复诊。术前和术后2月对比观察Ca、P、ALP、ACP、PTH、BGP、CT及骨密度指标,两次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最终资料收集完善的18例病例,治疗组8例,对照组10例。术前两组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Ca、ALP、ACP、PTH、BGP、C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P及骨密度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髋部骨折术后运用益肾健脾法进行中药干预,可以改善部分骨代谢指标。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和总结,对外泌体在骨代谢中的作用机制与中医“肾主骨生髓”理论进行相关性分析,从现代分子生物学角度来探讨“肾主骨生髓”理论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在维持骨代谢平衡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现代研究也证实,补肾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机制与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密切相关。外泌体主要含有核酸、蛋白质及脂质等,可进行细胞间的物质交换与信号传导,是细胞通讯的重要介质之一。在现代研究中,外泌体主要是通过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来影响骨代谢。因此,外泌体与“肾主骨生髓”理论在功能上有一定的相关性,从外泌体探讨“肾主骨生髓”理论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将为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补肾方药预防糖皮质激素诱导大鼠骨质疏松发生的机理。方法:通过肌肉注射地塞米松造成骨质疏松模型,观察补肾中药对骨密度的影响,从骨骼中提取mRNA,采用RT-PCR方法对LIM矿化蛋白(LMP-1)进行半定量。结果:病理组大鼠的骨密度及骨骼中LMP-1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而补肾方药组的骨密度及LMP-1的表达明显高于地塞米松组(P<0.05)。结论:地塞米松抑制LMP-1在骨骼的表达,而补肾方药可通过提高LMP-1在骨的表达而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