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检测临床再治疗根管内的粪肠球菌,分析粪肠球菌检出率与临床症状及体征之间的关系。方法临床收集需根管再治疗的患牙108颗,记录症状和体征,根管内采集细菌样本,提取细菌基因组DNA,用聚合酶链反应定性检测粪肠球菌。结果根管内粪肠球菌的检出率为47.2%。在有症状病例、有体征病例、既有症状又有体征病例中,根管内粪肠球菌的检出率分别为52.6%、57.9%、62.5%,其中,有体征病例与无体征病例粪肠球菌的检验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既有症状又有体征病例与无体征病例组粪肠球菌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有症状的病例组中,有咬合痛的病例粪肠球菌的检出率为66.7%,与无咬合痛病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再治疗根管内粪肠球菌的存在与临床症状或体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粪肠球菌可在恶劣的环境中持续生长和繁殖,而在生物膜中具有的极强的生存和致病能力,使其成为根尖周炎复发的重要的致病因素。粪肠球菌的毒力因子,可引起健康组织损伤,增强细菌的黏附能力。粪肠球菌的检出率,在原发性感染根管内为7.5%,但在治疗失败的感染根管中可达到70%以上,即粪肠球菌在原发性根尖周炎患牙的根管内并非主要致病菌。粪肠球菌在根管冠1/3段的感染较重,在根中1/3和根尖1/3段的感染较轻。粪肠球菌对常规的根管消毒和抗菌药物有极强的耐药性,很难用传统的方法将其于根管内彻底清除,因此研发可以有效地抑制或杀灭粪肠球菌药物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3.
感染根管中6种厌氧菌与症状或体征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应用16S rRNA—PCR技术测定感染根管内6种细菌的检出率,分析根管内细菌种类与临床症状及体征的关系。方法:采集48例感染根管样本,按照临床症状或体征分为自发痛、叩痛、窦道3组,提取样本细菌基因组DNA,用PCR扩增细菌16S rRNA基因片段的方法检测细菌种类,计算检出率。结果:共检测48例样本,其中35例检测到待检细菌,检出率达72.9%。检出率最高的是牙髓卟啉单胞菌(35.4%),其次是牙龈卟啉单胞菌(31.2%)和粪肠球菌(29.1%),咽峡炎链球菌为(18.7%),有2例能检出古菌,轻链球菌未检出。统计学分析显示,牙龈卟啉单胞菌与自发痛、粪肠球菌与窦道分别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根管感染是由多种细菌造成的;5种细菌是感染根管的优势菌;感染根管内牙龈卟啉单胞菌和粪肠球菌检出与临床相应症状或体征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根管治疗失败病例根管内微生物的分子生物学检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通过对根管治疗失败病例根管内微生物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研究失败病例根管内各种细菌的检出率及优势菌;分析临床症状和体征与特殊微生物的关系.方法:选择40 例根管治疗失败病例共40 颗患牙,根据症状分为疼痛组、窦道组和无症状组,去除根管内充填物,根管内细菌取样,PCR检测鉴定.结果: 根管治疗失败病例根管主要呈混合感染,共检出6 种细菌,粪肠球菌是最常检出的细菌,产黑普氏菌与疼痛、衣氏放线菌与瘘管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根管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根管内的微生物感染持续存在,根管治疗失败病例根管内微生物组成有其特殊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三重抗生素糊剂对乳牙根尖周炎不同分期感染根管中微生物样本的影响。方法: 将2017年4月—2020年4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口腔科收治的89例儿童乳牙根尖周炎患儿纳入研究,根据临床症状及根尖X线片,将患儿分为急性炎症组和慢性炎症组。收集感染根管内感染样本,对样本进行细菌鉴定、分离与纯化,分析2组患儿感染根管内微生物检出情况和厌氧菌构成情况。制备标准菌液,采用纸片扩散法比较三重抗生素糊剂和氢氧化钙糊剂对常见厌氧菌的抑菌性以及不同厌氧菌对三重抗生素糊剂的敏感性。采用SPSS 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急性和慢性炎症组患儿感染根管内微生物均以厌氧菌为主;2组患儿感染根管内需氧菌和厌氧菌检出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根管内厌氧菌检出率前5位依次为消化链球菌、拟杆菌、粪肠球菌、牙龈卟啉单胞菌、具核梭杆菌,急性炎症组患儿感染根管内牙龈卟啉单胞菌、具核梭杆菌、拟杆菌检出率高于慢性炎症组,粪肠球菌检出率低于慢性炎症组(P<0.05)。三重抗生素糊剂对消化链球菌、拟杆菌、粪肠球菌、牙龈卟啉单胞菌、具核梭杆菌形成的抑菌环直径显著大于氢氧化钙糊剂(P<0.05);各细菌对三重抗生素糊剂敏感性从大到小依次为粪肠球菌、消化链球菌、牙龈卟啉单胞菌、具核梭杆菌、拟杆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重抗生素糊剂对急、慢性乳牙根尖周炎感染根管中常见菌均有较好的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粪肠球菌在再治疗根管内的检出率及其相关特性(生长情况、生物膜形成能力及耐药性)。方法:收集临床病例样本54例,使用粪肠球菌选择性培养基和胆盐七叶苷琼脂进行分离培养。分离株通过16SrRNA测序法鉴定。将鉴定正确的粪肠球菌临床分菌株和作为对照的粪肠球菌标准株(EfATCC29212)用BHI培养基进行培养,分别对比其生长曲线、生物膜形成能力及耐药性。结果:收集临床病例样本54例,分离鉴定为粪肠球菌的有18例,检出率为33.33%。经统计分析:粪肠球菌在再治疗根管内的检出率在病人性别、年龄、患牙尖周稀疏大小及距离上次根管治疗时间长短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与上次根管治疗根充是否到位有关,欠填根管中粪肠球菌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恰填根管(P<0.05),但不同欠填长度组间粪肠球菌的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此外,粪肠球菌临床分离株与对照菌株在生长曲线、生物膜形成能力及耐药性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粪肠球菌在再治疗根管内的检出率为33.33%,其检出率与上次根管治疗根充情况有关。同时,粪肠球菌临床分离株与标准株的生长情况、生物膜形成能力及耐药性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再治疗根管内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毒力因子gelE表达情况,分析gelE表达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采集临床需要根管再治疗病例的根管内细菌样本53例,利用Real Time Quantitative PCR技术来检测gelE的表达情况。统计学分析gelE表达与患者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结果:再治疗根管内粪肠球菌毒力因子gelE在有临床症状或体征和有根尖暗影的病例中表达增强(P<0.05)。结论:再治疗根管内粪肠球菌毒力因子gelE的表达增强与临床症状或体征的出现有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将叠氮溴化丙锭(PMA)与定量PCR(q PCR)技术结合,用于计算根管治疗失败感染根管中粪肠球菌活菌数量。方法:选取34名根管治疗失败患者,提取感染根管内细菌DNA,每个样本分成2份,一份经PMA处理(实验组),一份未用PMA处理(对照组),然后通过q PCR方法检测样本中粪肠球菌的活菌数量和细菌总量。结果:20例患者(58.8%)细菌样本中检测出粪肠球菌。实验组和对照组Ct值分别为25.12±2.04和24.62±2.02(P=0.001)。结论:对于根管治疗失败感染根管内活菌的研究使用PMA结合定量PCR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根管内粪肠球菌感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粪肠球菌(E.faecalis)在治疗失败根管内的检出率较高,是根管持续感染和再感染的重要微生物之一。粪肠球菌在治疗前后根管内的感染特点不同,并且对抗菌药物有较强耐药性。目前的根管清理和消毒方法难以将定植于根管中的粪肠球菌彻底清除。本文就有关根管内粪肠球菌的感染特点及其对抗菌剂的敏感性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粪肠球菌是根管治疗后疾病最常见的细菌,在再感染根管内的检出率为24%~77%。粪肠球菌的致病性与其形成的生物膜高度相关,而其耐药性也与其致病性密不可分,是引发根管内慢性感染的关键。粪肠球菌的检测以细菌培养和聚合酶链反应(PCR)为主,而PCR用于检测感染根管内粪肠球菌较细菌培养更为敏感。根管治疗后疾病中粪肠球菌的清除方法多种多样,结果各不相同。有研究显示抑菌率,质量分数2%的氯己定为100%,10%的盐酸氯丙嗪为88.8%,4%的利多卡因凝胶为76.4%和5%的盐酸阿米洛利为71.4%;有研究则显示,混合物-四环素-异构体-酸-去污剂、QMiX和次氯酸钠皆较2%氯己定更有效。还有研究显示,铒:钇-铝石榴石激光对粪肠球菌生物膜有清除作用。  相似文献   

11.
作为人类口腔中根管再感染和难治性根尖周炎中的主要致病菌,粪肠球菌能够在根管内恶劣的环境中长期生存,对大多数根管治疗药物和清理消毒的方法都具有一定的抗性,是目前根管治疗的棘手之处。除此之外,它还与一些全身系统性感染,如胃肠道感染、尿道感染等有关。粪肠球菌的致病性与其对宿主的初始黏附、生物膜形成和入侵感染有关。粪肠球菌主要通过表达各种蛋白和糖脂等黏附相关因子实现初始黏附,随后通过调节各种生物膜相关基因的表达形成成熟的生物膜,以对抗机体的杀伤并实现细胞间的交流,最终定植到人体各个部位乃至引起全身感染。本文就粪肠球菌的致病相关因素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根管治疗失败病例根管内微生物进行培养检测,了解失败病例根管内菌群特征,同时对检测出的细菌进行药敏试验,为临床根管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86例根管治疗失败病例共86颗惠牙,去除根管内充填物后,对根管内细菌取样,进行培养和鉴定,用琼脂稀释法对根管内分离的优势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根管治疗失败病例根管中微生物菌群组成以兼性厌氧菌为优势菌,主要以1-2种革兰阳性菌为主,肠球菌是最常检出的细菌。失败病例根管内检出的兼性及专性厌氧菌对青霉素G、甲醛甲酚、甲硝唑敏感。结论细菌与根管治疗失败密切相关,根管治疗失败病例根管内微生物组成有其独特性。临床应选择敏感性药物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根管治疗期间炎症急性发作及慢性根尖周炎患牙根管内8种厌氧菌检出情况,分析急性发作时根管内定植细菌种类及其相关性。方法:分别提取26例根管预备后约诊期间炎症急性发作患牙根管样本和23例慢性根尖周炎患牙根管样本,提取样本细菌DNA,利用细菌16S rRNA引物通过PCR扩增方法鉴定细菌。结果:慢性根尖周炎样本根管细菌检出率达100%(23/23),根管治疗期间急性发作样本细菌检出率为92.31%(24/26);产黑普氏菌、齿垢密螺旋体和直肠弯曲杆菌在急性发作样本中的检出率较慢性根尖周炎样本显著增高(P<0.05)。急性发作样本中牙龈卟啉菌与福赛氏类杆菌的检出显著相关(OR>2,P<0.05)。结论:根管内感染是根管治疗期间炎症急性发作的重要原因,厌氧菌在急性发作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粪肠球菌是一种最常见的导致根管治疗失败的细菌,如何控制根管内的粪肠球菌是研究的热点。根管冲洗剂是杀灭和抑制粪肠球菌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就根管内粪肠球菌的感染特点、常用根管冲洗液以及冲洗剂联合使用对其的作用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在根管治疗失败的病例中,粪肠球菌是最常见检出菌种之一。氯仿是根管再治疗时常用的牙胶溶解剂。本实验旨在体外模型中研究氯仿作为牙胶溶解剂时对粪肠球菌的抗菌作用。  相似文献   

16.
再感染根管内粪肠球菌生物膜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粪肠球菌是顽固性和继发性根管感染中最易分离到的细菌,其主要致病机制之一是形成生物膜.笔者下面就再感染根管内粪肠球菌的分离与鉴定、影响粪肠球菌生物膜形成的相关因素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未经治疗和根管治疗失败的慢性根尖周炎的细菌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比较未经治疗和根管治疗失败的慢性根尖周炎患牙根管内的感染状态并分析临床表征与特殊细菌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临床诊断为慢性根尖周炎的病例90 例,包括未治疗患牙和根管治疗失败患牙各45 例,根据临床症状分为疼痛组、窦道组和无症状组.详细记录患牙的临床表征并拍摄X线片.经根管内取样、接种、培养后检测根管内的细菌种类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难治性根尖周炎根尖生物膜内的粪肠球菌的检出率,分析粪肠球菌的检出率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按纳入标准收集需要进行根尖外科手术的单根管患牙42颗,记录症状和体征,采集根尖生物膜样本,各样本均采用生化鉴定和聚合酶链反应(PCR)两种方法检测粪肠球菌。统计学分析两种方法对粪肠球菌的检出率差异及其与患者症状体征之间的关系。结果生化鉴定和PCR检测难治性根尖周炎根尖生物膜内粪肠球菌的检出率分别为52.4%和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R检测发现在疼痛组粪肠球菌的检出率高于无疼痛组(P<0.05)。结论 PCR检测难治性根尖周炎根尖生物膜内粪肠球菌检出率较高,且粪肠球菌的检出与疼痛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根尖周炎感染根管中古细菌分布的基线信息,初步探讨古细菌与根管感染及再感染发生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原发性根尖周炎感染根管(31例)及根管治疗失败再感染根管样本(17例),提取总RNA并逆转录为cDNA,古细菌通用引物PCR扩增,比较分析两组样本中古细菌的检出率.结果:古细菌的检出率为27.08%,其中在原发性感染根管和根管治疗失败再感染根管中的检出率分别为35.48%和11.76%,两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古细菌稳定存在于不同类型感染根管中,提示古细菌可能参与根管感染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粪肠球菌属于人体的正常菌群,但在牙齿根管充填后的顽固性根尖周感染中常被检出。此菌在根管治疗失败的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目前,根管治疗中常规的机械预备和冲洗消毒方法并不能完全清除已定植于根管中的粪肠球菌。笔者对有关根管内粪肠球菌的感染机制以及治疗方法等方面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