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9 毫秒
1.
提升食品安全监管效能需要发展和遵循食品安全监管科学,食品安全监管科学强调风险管理理念。当前情况下,科技创新支撑构建食品安全全过程的风险监测、预警、管治和共享技术体系,为食品安全综合治理提供了解决方案。本文论述了食品安全监管对科技创新的需求,科技创新的重点内容,当前创新技术手在食品安全监管科学中的应用。未来,科技创新手段的应用需从当前的局部试点试用,向全国统一、系统配置推进,对监管科学发挥更重要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2.
科技是食品安全的重要支撑要素,在防控食品安全风险、保障食品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中国对食品安全科技研发的支持力度明显增强,食品安全保障技术支撑作用不断强化。文章从基础研究、共性技术与装备研发、全产业链安全控制等关键领域,全面阐述中国食品安全科技创新取得的成果,剖析食品安全科技仍存在的问题,总结国际食品安全科技创新经验,旨在为中国食品安全科技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针对地市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管理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索其深化发展的思路。目前,地市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的政府主导作用有待加强,针对地域特点的主动监测有待提高,地域性食物消费量参数急需储备,信息共享互通不畅,检验检测能力有待提升。建议强化政府主导作用,促进监测和监督联动,加快风险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提升检验检测能力,注重监测数据的利用发挥监测作用。结合地级市自身实际情况,开展地域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基础理论以及体系建设,对于推动地域食品安全城市建设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食品安全一直是国家和人民关注的重点民生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食品生产加工技术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尽管如此,食品添加剂等影响食品安全的问题也随着技术的发展频发出现状况,状况的出现将直接关系成千上万人口的健康福祉,因此食品安全监督及风险监测工作对于居民身体健康、国家稳步发展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食品安全监督和风险监测工作规范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改革开放30年来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品卫生的工作内容,从实验室能力建设、食品安全主动监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为政府食品安全监管的保驾护航、开展食品安全领域的科学研究4个角度进行分析。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充分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使监测检验和科学研究能力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充分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在保障全市人民的食品安全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食品安全问题作为人类生存的基本问题,关系到国家生存和发展,国家对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风险监测一向非常重视。近年来,为了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隐患、判断食品安全总体状况、确定食品安全监管重点领域和品种以及为风险管理提供政策建议,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理念也从事后查处向事前预防转变。本文从覆盖面、资源共享程度、资源投入和体系方面浅析了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风险监测现状,并在提高风险监测与评估的科技水平、提升数据收集能力和共享程度、完善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运行机制、健全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法律体系方面为我国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实施措施提出建议,旨在提升我国食品安全与社会稳定,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管理体系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的发展方向。当前监测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有待建立指导监测工作开展的基础理论,监测目标有待集中,能力水平有待提高以及公众信息交流有待加强。今后的发展对策包括加强机制建设促使承担监测工作的技术机构主动提升工作水平,改进工作方式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并确保监测工作的效果,推进技术革新以全面提升监测水平,深入数据挖掘发挥监测作用。通过开展设计理念和工作方式创新并加强数据利用,势必会更好地发挥出监测工作的作用和效果。  相似文献   

8.
柔性监管的兴起与广泛应用为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推动市场监管朝民主、高效、透明方向发展,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选择。而食品行业的安全问题仅仅依靠政府采用单一片面的刚性监管难于有效应对。本文以提升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质量、创新方式方法、挖掘风险监测潜能为主旨,对柔性监管的概念、特征、作用方式进行深入分析,了解基于柔性监管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存在的不足。在现有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的基础上,结合柔性监管所具备的协作、服务、激励、引导等特点,促使被监管主体采取改进措施实现高质量发展,与监管部门共同承担食品安全质量建设。为新时期基于柔性监管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赋能,提升风险监测工作质量,发挥风险监测作用,严守食品安全质量红线。  相似文献   

9.
食品安全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食品中化学性风险是影响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食品安全化学性风险可分为已知化学风险和未知化学风险、内源性化学风险和外源性化学风险。本文重点介绍了食品安全内源性化学风险和外源性化学风险的主要来源,并结合海南食品安全状况,系统分析了海南建设自由贸易港新形势下食品安全化学性风险的主要挑战。建议海南发挥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制度优势,实施大部制改革,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无缝监管体制,探索食品安全地方立法,建立海南食品安全风险管理平台,在提升食品和食用农产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等方面作出有益探索和创新,为全国食品安全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提升提供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0.
从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的基本概念开始,系统地介绍了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的法律法规、发展现状、近2年的工作目标以及下一步的具体工作。我国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工作在保障食品安全和确保食品食用安全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存在许多不足。进一步提高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体系的国际认可度,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体系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掌握我国食品安全状况、发现食品安全隐患,为风险评估,安全标准制定以及其他相关监管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食品化学污染物风险监测计划制定、工作手册编制、技术培训、质量控制考核、督导检查、数据审核等措施在全国开展监测工作。结果 2010年在我国30个省市共监测了14大类食品,约7.02万份食品样品,144项化学指标,获得约69.4万个监测数据;结果表明我国食品安全形势总体较好,但也发现了一些食品安全问题;由于受监测能力、经费、机制的制约,监测工作还不能系统、动态、全面地开展。结论根据我国食品安全的整体概况,提出需要加强监管,加大监测经费投入和能力建设,加强监测制度和监测机制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食品安全是世界范围内都极为重视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科学、完善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对于政府掌握食品安全情况和解决食品安全隐患意义重大。我国现已初步建成能够覆盖全国、覆盖食品生产经营各环节的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体系。但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制度建设、计划实施、技术支撑和数据应用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一定差距。该文对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先进经验进行了比较,分析了我国目前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现状。通过比较研究,对我国在建立科学有效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保证监测工作的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十三五"时期,北京市拟通过系统开展食品安全"二四六"规划建设,即建设京津冀食品安全生产加工技术集成和京津冀食品安全风险控制协同创新两个体系,建设检测装备研发与协同应用、安全检测与防控技术研发、风险评估与预警科技支撑以及食品安全智慧监管信息化四个平台,优先实施农产品安全生产与安全投入品研发科技促进工程、食品生产加工与现代物流技术升级工程、营养健康促进与功能食品研发科技创新工程、食品安全智慧监管科技保障工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预警应急科技支撑工程和食品安全高通量检测技术研发科技提升工程六项工程,有力推动京津冀食品安全和质量控制关键技术和产业升级,提升北京市风险发现、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14.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 IOT)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为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保证, 有利于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进一步发展。本文首先对物联网的概念、技术和层面进行了分析, 指出了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现状, 并基于物联网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系统的构建思路, 从风险监测原则、内容、技术应用和监测标准4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以期为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系统的构建、解决食品安全和质量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食源性疾病的风险监测是国内外公共卫生管理中的重点,当前的监测体系缺乏主动全面的患者信息收集,人工填报存在的较多漏报问题是国内外关注的焦点。本研究针对上述问题,开展了省市两级食源性疾病主动挖掘信息平台框架设计,前端通过医院HIS系统自动汇总和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主动挖掘信息化手段,有助于打破过去的人工填报导致的数据采集瓶颈、全面采集全省范围内食源性疾病监测病例及相关信息,能够提高与医院信息系统的对接程度,提升食源性疾病数据采集工作的自动化能力。后端设计的食源性疾病关联性分析功能,通过对病例信息、 标本检验信息、暴露食品信息等的关联性分析,有助于识别散发性和聚集性食源性疾病,更好的了解各省食源性疾病发生、发展情况与规律,提前发现食源性疾病暴发迹象并进行及干预。对提升各地食源性疾病的“早发现、早预防、早控制”能力,完善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管理工作流程,创新信息化业务模式将产生积极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6.
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方法标准体系是食品安全科学监管的重要支撑。“十三五”期间,在“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的支持下,我国共研制形成各类检验检测标准377项,对进一步提升我国食品安全的科学监管能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对“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研发的、拟申报纳入或已经纳入标准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方法进行了系统梳理,分析了致病性微生物与寄生虫、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真菌毒素、食品接触材料、加工过程或内源性有毒有害物质、非法添加物和食品掺假物等8个方面检验检测方法标准成效,同时针对食品安全标准科技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以期为规划食品安全标准研制和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