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生儿湿肺     
新生儿湿肺又称暂时性呼吸增快,是常见于近足月儿、足月儿和较大胎龄早产儿的自限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生后短期出现呼吸窘迫,严重者可发展为呼吸窘迫综合征。  相似文献   

2.
代银凤  李秀杰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2):1653-1654
目的:了解肺表面活性物质在预防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上的疗效,为预防该疾病提供依据。方法:将26例胎龄28~35周、体重900~2 850 g的早产儿,在生后1 h内给予气管内滴入肺表面活性物质;观察其用氧时间、呼吸症状改善情况、住院时间等。结果:预防组小儿住院时间、用氧时间、呼吸症状改善情况及发病率等明显低于对照组小儿(P<0.05或P<0.01)。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能有效预防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明显降低了其发病率,改善了早产儿预后,提高了早产儿存活率。  相似文献   

3.
顾建华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0):1578-1580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38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随机分为A、B两组各19例,均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固尔苏),气管内给药,A组200 mg/kg,B组100 mg/kg。比较两组疗效。结果:生后6 h、12 h、24 h吸入氧浓度,用氧时间,机械通气使用率,生后12 h X线胸片表现,A组均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200 mg/kg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4.
许冬梅 《现代养生》2014,(18):116-116
目的:对肺表面活性物质在足月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观察。方法:临床选取我院在2013年4月-2014年5月实施治疗的68例急性呼吸窘迫征新生儿,对其均实施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对患儿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过治疗,68例患儿治疗总有效64例,其总有效率为94.12%;治疗前后患儿的PaO2、PaCO2、a/AP O2、OI指标具有明显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足月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实施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能够对患者的肺功能进行显著改善,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通过肺复张手法将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萎陷的肺泡打开,序贯BiPAP通气保持肺张开,同时保留了患者自主呼吸。使患者血氧饱和度和氧舍指数迅速改善、血液动力学稳定、肺顺应性增加、带机时间缩短、人机配合好。本文报告了14例肺复张手法联合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的护理。护理重点:呼吸参数的监测、血液动力学监测、保持气道通畅及密闭性、镇静药物应用、并发症观察。血压下降及时终止7例次。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产科出生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120例,采取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均采取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予以氨溴索药物治疗,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96.7%,高于对照组78.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机械通气能明显提高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7.
产前促胎肺成熟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早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多数研究表明产前应用糖皮质激素或盐酸氨溴索能促进胎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合成,降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病率,降低早产儿的死亡率,并在临床上得到应用。但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仍存在争议,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李素萍 《中国卫生产业》2014,(3):150-150,152
目的探究肺表面活性物质在足月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取在2011年10月-2013年5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60例足月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将这60例患儿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两组患儿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机械通气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治疗组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的方式进行治疗,对两组患儿的PaO2、PaCO2、PaO2/FiO2等血气情况进行测量,分析和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采取的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1.5%。采取常规机械通气治疗的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3.2%,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具有显著的差异,P值小于0.05,统计学有意义。同时,治疗后对照组的PaO2以及PaO2/FiO2明显高于对照组,而PaCO2则比对照组低,两组患者的血气情况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在足月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中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9.
王承峰  陈光明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10):1602-1604
目的:分析肺表面活性物质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0年7月~2012年7月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收治的5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观察患者用药前、用药后2 h、用药后8h、用药后24 h、用药后48 h的肺功能变化,治疗前后的机械通气参数、X线胸片及胸肺总有效顺应性的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5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经治疗后,显效31例,有效1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4.00%。新生儿用药后与用药前相比,肺功能均明显改善,应用呼吸机参数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FiO2、PIP、PEEP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X线胸片、VT、Cdyn与治疗前相比明显改善(P<0.05)。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可改善肺功能与肺泡充气程度,减少机械通气时间,且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方法?本次实验以该院2009年6月—2012年6月所收治的2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为治疗组,以2006年6月—2008年6月收治17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患儿(未行NCPAP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心率、呼吸、平均氧和指数以及需要转为机械通气的比例.结果?治疗组临床改善情况,心率、呼吸、平均氧和指数明显改善,需要转为机械通气的情况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P<0.05).结论?本研究表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具有较为理想的临床疗效,可降低使用机械通气的几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0年8月-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确诊为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新生儿43例,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对患者进行治疗,并对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后患者各项血气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共计21例显效,14例有效,8例无效,总治疗有效率为81.4%;本次研究中,共计发生1例肺出血,3例肺炎及5例肺气肿,所有患儿经对症治疗后均顺利痊愈。结论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有利于改善患儿血气状况,提高患儿的生存治疗,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2.
体外膜肺氧合治疗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评价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效果。方法 22例机械通气效果不佳的ARDS患者,应用体外膜肺氧合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统计分析治疗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和氧代谢的变化。结果 应用体外膜肺氧合后,患者氧代谢情况明显改善,血流动力学变化不大,16例患者治愈,6例死亡。结论 机械通气效果不佳的ARDS患者应尽早应用体外膜肺氧合,体外膜肺氧合为治疗重症ARDS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缺乏而导致的呼吸窘迫征,多发于早产儿,死亡率达20%[1]。机械通气是NRDS最常用的治疗手段,疗效肯定,但易对原本就存在肺泡萎陷的患儿造成气压伤、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等并发症[2]。因此,目前国内外学者  相似文献   

14.
《临床医学工程》2019,(11):1515-1516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15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57例)和观察组(58例)。对照组采用机械通气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固尔苏)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血气分析指标及康复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83%,高于对照组的80.70%(P <0.05)。治疗后,观察组的PaCO2水平低于对照组,PaO2、 SaO2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的呼吸机撤机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0.05)。结论机械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可有效改善患儿血气分析指标和呼吸功能,促进患儿尽快脱机,并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告高白细胞急性白血病7例。其周围血白细胞为198~362×10 ̄9/L,原始细胞绝对计数均>100×10 ̄9/L。病人均发生了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其中4例于入院后72小时内死于呼吸衰竭,1例死于颅内出血,另2例经吸氧、机械呼吸、化疗、抗凝、胸部放疗及抗高肿瘤细胞溶解综合征等治疗后缓解。本病伴发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可能机理为:(1)高凝状态;(2)高原始细胞肺内淤滞;(3)肺血管调节的不适应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分析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辅助通气治疗早产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0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患儿接受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辅助通气治疗,对照组患儿仅接受机械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呼吸机相关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 h、24 h及48 h观察组各参数均比对照组明显更低(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总吸氧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比对照组更短(P<0.05).结论:临床治疗早产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辅助通气能有效提升治疗效果,缩短通气、吸氧时间,促进患儿恢复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方法:收取我院80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按照不同治疗方式分为两组,收取时间为2013年2月到2014年5月期间,观察组患儿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对照组患儿实施无创机械通气治疗.结果:观察组患儿经过治疗后住院时间(15.23±2.11)天、氧疗时间(240.21±50.11)h显著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实施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7.50%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无创机械通气治疗,不仅能缩短患儿住院时间、氧疗时间,还能减少肺出血、气漏、肺气肿、肺炎等多种并发症,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对ICU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进行急救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7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按发病原因分为肺外源组与肺内源组各35例.两组患者均接受急救治疗,在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的住ICU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结果:肺外源组的住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短于肺内源组(P<0.05).结论:在对ICU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进行急救时,应依据患者的发病原因对其实施针对性的治疗,能提高治疗的有效性,进而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19.
胡培艳 《现代保健》2014,(8):155-156
目的:探讨给予早产孕妇使用激素以预防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预防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98例早产孕妇,所有孕妇孕周均&lt;34周,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未应用激素进行治疗,研究组应用激素的时间均〉24 h,比较两组早产儿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几率。结果:研究组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几率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应用时间越长差异越明显。结论:早产孕妇产前应用激素时间越长,早产儿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几率就越低。  相似文献   

20.
孙文慧 《中国保健》2009,(18):746-746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o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又称新生儿肺透明膜病(HMD),是由于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pu-huonary surfactant,PS)及肺结构发育不成熟所致,多见早产儿,是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应引起临床儿科医生的注意。现将我院对其预防和诊治的认识与体会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