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包合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合技术是将药物包合于β-环糊精中。目前有很多制剂利用包合技术提高了稳定性。环糊精包合物在中药制剂的应用方面,近年来研究报告越来越多。从已研究的成果来看,这一技术在提高中药制剂的质量等方面有着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β-环糊精挥发油粉末化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书堂  郑国和  闫亚强 《中草药》1997,(12):749-751
综述β-环糊精挥发油粉末化技术、作用及其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中药历史悠久,疗效显著,但多具有苦味,味苦是影响患者用药依从性的重要原因。中药苦味物质大致可分为生物碱类、萜类、黄酮类三类,而中药常用的苦味掩盖方法可分为两种:添加甜味剂、芳香剂、麻痹剂等矫味剂矫味和运用包衣技术、包合技术、微囊化技术等新型掩味技术,针对不同的苦味物质可选择合适的掩味方法。参考近10年的相关文献,对中药和中药制剂常用的掩味方法及应用进行了综述,以期能为中药掩味技术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β-环糊精挥发油粉末化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刘书堂  郑国和  闫亚强 《中草药》1997,28(12):749-751
综术β-环糊精挥发油粉末化技术、作用及其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辛夷鼻用粉雾剂中辛夷挥发油提取、包合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制备辛夷鼻用粉雾剂的固体粉末。方法:筛选辛夷挥发油提取方法,优选其提取工艺;采用包合工艺使液体药物粉末化,筛选最佳包合方法,优选包合工艺。结果:最佳提取工艺为水蒸气蒸馏法1,2倍水、浸泡4h、提取5h;最佳包合工艺为研磨法,V油∶mβ-CD=1∶103,倍水,研磨60min。结论:提取、包合工艺合理可靠,包合产物可作为鼻用粉雾剂的原料。  相似文献   

6.
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探讨了β-环糊精包合挥发油的特点、在中药制剂上的应用、包合方法、影响包合率的因素和使用注意。指出此技术能提高挥发油的稳定性,可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吴娜  杨诗龙  严丹  彭伟  胥敏  张超  李欣逸  刘玉杰  吴纯洁 《中草药》2015,46(10):1413-1419
粉末中药在医药行业中应用广泛,其真伪优劣直接影响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因此对粉末中药进行真伪优劣的鉴别,保证其质量尤为关键。通过查阅文献,在归纳总结现有粉末中药鉴别方法的基础上,展望了其发展趋势,认为鉴别技术的发展关键在于采用适当的技术和方法对中药特征的挖掘和拓展应用。随着仿生学技术的发展,性状客观化得以实现,因此提出以"气、味"性状特征为切入点,采用电子鼻与电子舌技术实现粉末中药鉴别的新思路,并以川贝母粉与浙贝母粉为例,探索技术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中药制剂中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药制剂中新技术的应用可使药物向着高效、长效和剂量小、毒性低、副作用少的方向发展,固体分散体、包合技术、微囊化技术、毫微囊型胶囊、脂质体、乳剂、靶向制剂等新技术、新剂型的研究及应用将实现这一目标.本文就此作一详实的综述.  相似文献   

9.
随着医药科技的发展,一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辅料与β-环糊精包合技术相结合的研究也不断深入,β-环糊精包合技术在中药挥发油制剂中的应用研究也越来越广泛。本文对β-环糊精包合技术的作用特点、制备方法和验证方法作一综述,期望能对该领域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查阅与市场调研,本文介绍了中药粉末饮片的应用历史与特点、在全国的应用现状、中药粉末饮片常用的质量控制方法(外观形状、粒度与粒径分布、堆密度、流动性、吸湿性、润湿性),针对常见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策略与思考,指出并不是所有中药都适合制成中药粉末饮片,应结合化学成分、成型工艺、药理、毒理、临床用药特点等研究中药制成中药粉末饮片的科学性;针对中药粉末饮片易掺假导致监管困难的问题,提出借助计算机软件等建立中药粉末饮片评价体系的研究思路,在评价体系中可重点引入红外光谱技术,为中药粉末饮片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介绍基因芯片技术在中药领域中应用概况。方法: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结果:基因芯片技术在中药鉴定、新药开发、中药复方、中药药理研究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结论:基因芯片技术在中药现代化研究中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etal organic frameworks,MOFs)是由金属离子中心与有机配体连接而成的杂化多孔晶体材料,具有比表面积大、孔径可调、活性位点丰富、生物相容性良好的优点,被广泛用于气体储存、吸附、提取、催化及药物递送等领域。近年来,MOFs在中药研究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主要用于中药有效成分的缓控释放、靶向递送、改善药物的溶解性、增加药物的稳定性、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等。此外,MOFs在中药成分的提取分离及检测方面也有诸多应用。综述近年来MOFs在中药研究领域的应用进展,以期为MOFs在中药研究中的进一步应用提供参考,为中药成分的新型递药系统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14.
近年来,中药在科研中所占的比例及其临床上的使用量逐渐增高。其研究价值也越来越大,然而中药在使用过程中随之而来的毒副作用也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随着中药毒性研究逐渐深入,一些传统性的无毒中药也被发现有潜在的毒性。除了中草药的本身对肝脏有损伤作用之外。还包括以下原因:1中药在生长、加工、炮制、运输等环节上受到污染或变质也会引起对机体的副作用;2临床上应该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合理用药,应当遵循对症用药,配伍得当的原则;3患者体质皆不相同,除了少部分品种中药是固有型肝毒性中药外,大部分中药的潜在肝毒性具有特异质型的特征。肝脏在药物代谢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容易受到药物的损伤作用,因此中药潜在肝毒性及其毒性成分研究成为中药研究的基本领域之一。该文在查阅肝毒性文献的基础上,归纳了肝毒性的临床分型,靶细胞损伤发病机制,并且系统的对中药潜在肝毒性成分及其毒性机制进行了一定的总结。以期为中药肝毒性研究提供思路,为中药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5.
病毒性肝炎是临床多发的具有较强传染性的疾病,为充分了解其中西药物临床使用特征及合并用药规律,该研究以17家三级甲等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中41 180例病毒性肝炎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频数统计及关联规则方法对其中西药物临床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按药物种类分析,发现西药以还原性谷胱甘肽使用频率最高,共14 079例(支持度为34.61%),中药以甘草酸二胺使用频率最高,共14 058例(支持度为34.56%),中西药物联合使用以甘草酸二铵合并还原型谷胱甘肽使用频率最高,共8 607例(支持度为25.09%);按药物作用分析,中药、西药均以降酶类药物使用比例最高,中药降酶药物使用者10 983例(支持度为27.01%),西药降酶药物使用者9 595例(支持度为23.59%),中西药物合并用药以清热利湿类药合并降酶类药使用频率最高,5 621例(支持度为13.82%)。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应以中西医结合治疗为主;中药清热利湿类药物合并西药降酶类药物是临床最常出现的中西联合用药方案,中药清热利湿类药合并西药降酶类药和核苷(酸)类似物是临床最常出现的三药联合用药方案。  相似文献   

16.
有关中药注射剂安全性问题,应该合理使用健康发展,还是禁止使用全面封杀,一直存在激烈争论,截然相反的观点。有些人对中药的安全性,特别是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存在诸多误解与偏见。中药与西药相比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中药成分复杂,中药研究、临床应用与西药不同。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与大量不合理用药,中药与西药盲目混用,不合法、不合格的假冒伪劣药,静脉输液过程操作不规范,聚氧乙烯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吐温80)等辅料有一定毒性以及中药成分的问题等多种因素有关。发展中药注射剂是治病救人的需要。应加强中药注射剂的系统研究工作,特别是中药安全性研究,要有目的、有针对性、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研究;加强临床合理用药的监督控制;加强各个环节的审批、监督、管理工作,确保广大群众及病人的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17.
结合中医药的历史发展与现状,说明在探讨复杂生命现象时,蛋白质组学技术在对机体的整体性认识与中医理论上的认识有一定的趋同性,显示了两者结合的必然性和重要性,从蛋白质组学在揭示中医证候研究、中药作用机理研究、中药药效评价方面的作用,说明将蛋白质组学技术应用于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对于加快传统中医药与现代生命科学技术的结合,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必将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黄哲  赵祥琦  林学怡  徐凤翔 《中草药》2021,52(17):5465-5474
随着2020版《药品管理法》正式增设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marketing authorization holder,MAH)制度、药品监管科学行动计划以及《关于结束中药配方颗粒试点工作的公告》的正式实施,标志着中药正式进入全生命周期监管时代。当前,我国尚未能建立起一个符合中药规律和发展特点的全生命周期中药监管体系,中药产品疗效不稳定,我国的中医药产品安全性和使用有效性难以取得国际市场的重视和认可。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全生命周期的中药监管体系,加强对中药的科学监管来推动其高质量发展。结合我国中药全生命周期实际监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研制、生产、流通、使用环节指标,构建科学的中药全生命周期监管的评价体系,采用基于模糊群决策的评价方法科学评价各因素,以期规范中药全生命周期监管,促进中药质量标准与国际接轨。  相似文献   

19.
中药超微粉碎之浅析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介绍了中药超微粉碎相关名称与概念以及中药超微粉碎的特点 ,阐述了超微粉碎技术在单味中药、复方中药的应用研究进展 ,概述了常用超微粉碎设备及其工作原理 ,对中药超微粉碎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并指出了今后研究工作中应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该文在概述中药复方作用特点、作用原理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中药复方适度调节原理(moderation-integrated-balance presupposition)新假说,并对中药复方新药转化中的药理学问题作相关讨论,对于加快中药复方新药转化、构建适合中药特点的新药创新与审评体系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