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关于"人性"的理论本身并无优劣之分,但是在不同人性观影响下所作的不同法律制度安排和司法实践却截然不同、渐分优劣。以"经验人"和"人性恶"为立法人性基础,必将带来法治和程序法的发达,并使刑事诉讼法防止司法权滥用和保障人权的独立价值得以充分体现。以"理性人"和"人性善"为立法人性基础,有可能导致程序法相对不完善和不发达,并使刑事诉讼法沦为人治的附庸,其防止司法权滥用和保障人权的独立价值也无法真正实现。本文在比较中西方法律人性对刑事诉讼立法和司法影响的基础之上,对我国刑事诉讼立法人性基础的应然性进行相应研究,认为我国刑事诉讼立法和刑事司法应以"人性恶"作为人性基础。  相似文献   

2.
《政法学刊》2018,(5):6-13
在肯定技术侦查立法在总体上进步的同时,不能忽视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刑事诉讼法》)第二章新增第八节存在的立法设计上的缺陷,存在与刑事诉讼相关制度相冲突、与"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相背离的情况,不利于刑事诉讼的程序控制功能的发挥以及惩治犯罪与保障人权两大目的的有效实现。在《刑事诉讼法》再修改之际,有必要再次提出关于"技术侦查措施"一节在立法设计上存在的问题,以期法律及相关司法解释的内容得以进一步完善,尤其是其中"秘密侦查"措施与"技术侦查"实属不同的特殊侦查方法的事实加以澄清,对二者的性质及刑事诉讼制度之于两者的不同运用加以厘界,从而使刑事诉讼法在司法实践中的实施得以按照立法原意更有效地开展。  相似文献   

3.
熊秋红 《中国司法》2023,(12):27-31
<正>一个国家刑事诉讼的法治程度,直接反映了该国人权保障的水平,也是检验该国宪法实行情况的关键指标。(1)自改革开放以来,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刑事诉讼法》)的通过和施行,开启了刑事诉讼法治建设的崭新阶段。伴随着国家的昌盛、民族的振兴和社会的繁荣,《刑事诉讼法》经历了1996年、2012年、2018年三次修改,以《刑事诉讼法》等法律为主体、以中央政法部门的有关法律解释和规范性文件以及地方性规则为补充的刑事诉讼规范体系逐步健全完善,刑事诉讼法治建设取得了显著进步,虽然其中也有曲折和徘徊。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的时代背景下,《刑事诉讼法》的第四次修改被纳入了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规划,刑事诉讼法治建设面临着继往开来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4.
莫湘益 《海峡法学》2012,14(2):83-92
立法语言必须逻辑严谨地表达法的价值,法的规范类型和结构须与法的价值取向一致,条文的整体设计须契合法价值的生成环境.这些一般规训应为立法语言所遵循.厘清刑事诉讼法的价值结构及影响因素,对刑事诉讼立法的语言完善有指引意义.  相似文献   

5.
刑事诉讼法的再修改已成为诉讼法学界当前讨论的热点,如何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侦查程序也是近来探讨较多的问题。考察域外一些国家刑事诉讼法典中的侦查立法体系,可以借此审视当前我国侦查立法体系所存在的问题。刑事诉讼法再修改时,必须立足于刑事诉讼制度的整体性考虑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侦查立法体系。  相似文献   

6.
刑事诉讼撤销案件是侦查终结的一项重要程序,但目前与此有关的刑事诉讼法及司法解释中还存在诸多缺陷,应通过完善立法,详细规定刑事诉讼撤销案件的原因,加强对撤销案件的检察监督,赋予撤销案件当事人知情权和异议权,合理处置涉案财物,从而实现撤销案件制度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刑事诉讼原则是对刑事诉讼主体进行刑事诉讼活动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行为准则。一方面,刑事诉讼原则是作为刑事诉讼的具体制度、规则和程序的基础和依据而存在的;另一方面,它又是刑事诉讼法律规范本身。由于我国学者就这一问题的理论研究多局限于对刑事诉讼法条文的注释上,从而在总体上尚未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刑事诉讼原则体系。笔者借《刑事诉讼法》修改之机,提出一个初步的刑事诉讼原则体系的框架,以飨学界同仁,同时供立法部门参考。一、“刑事诉讼原则”称谓的确定名不正,则言不顺。就本文的主题而言,我国刑事诉讼法学界长期存在着“刑事诉…  相似文献   

8.
刑事诉讼双重目的论之批判与重构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郝银钟 《法商研究》2005,22(5):53-62
长期以来,刑事诉讼目的一直被视为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这种传统的双重目的论曾经极大地椎动了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但由于这种理论范式脱离了现代法的价值目标体系,与民主法治社会的核心理念相悖,违背刑事诉讼基本原理,与有罪推定思想有先天的契合性,司法实践中容易助长法律虚无主义和程序虚无主义,导致冤假错案不断滋生,对宪政秩序和公民权利都构成严重威胁,应予废止。刑事诉讼法是人权保障法,是维护正当程序的限权法。重构以正当程序和保障人权为诉讼目的范式的新刑事诉讼法学,是当前最紧迫的学术任务。  相似文献   

9.
刑事诉讼法再修改与被追诉人财产权的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卫民 《现代法学》2012,34(1):135-143
强化对被追诉人财产权利的保护是当代中国刑事诉讼制度与实践的应然内容。当下的刑诉法修正案虽然从价值理念、制度设计与技术规范层面对此展开初步调整,但其价值取向的明确度及对现实需求的回应度尚显不足。未来刑事诉讼法修改应综合考量中国社会的整体变迁、域外法治发达国家司法经验,进一步观照被追诉人的财产权利,建构更契合人权保障要求的程序性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0.
刑事诉讼价值目标的转换与推证--一种法理学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刑事诉讼价值目标是立法群体对刑事诉讼法及其实现活动的基本期望,是关于刑事诉讼法的绝对超越指向的一般要求.一国刑事诉讼价值目标应与其社会现实基础相互动.当前,我国刑事诉讼价值目标顺应社会的变迁,在立法层面上已经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转换,由实体正义趋向现实正义.但要在立法层面和司法层面上完全实现现实正义,还有赖于我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的进化、社会大众刑事诉讼价值观的更新和刑事司法制度体系的完善.  相似文献   

11.
徐静村 《政法学刊》2009,26(2):5-10
立法理念是立法的先导,立法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立法的走向。法律修改亦是如此。我国刑事诉讼法从立法到修改,再修改,立法理念经历了一个嬗变过程,这个过程反映了我国刑事程序立法的不断进步。正确确立我国刑事诉讼法再修改的理念,是我们当前的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12.
污点证人作证豁免制度的发展历史表明,刑事审判前的程序中存在着一种合作模式。这种合作模式的产生有其必然性。由于它对传统审前程序形成了强烈的冲击,所以遭遇到来自法律与道德的双重责难。为使刑事司法领域中的合作模式获得正当性,西方国家作出了相应的程序设计与安排。我国的刑事立法既有支持合作模式的因素,也有限制性因素,司法实践中既有成功的典范,也有失败的例子。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我们对审判前的合作模式应该持慎重的态度。  相似文献   

13.
意大利行政程序法于1990年获得通过后,已接受了37次部分性修改和解释,目前仍在发展、变化中。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原则、行政程序负责制、行政程序的参与、简易行政程序和行政知情权。这部法律既有运作良好的方面,也有实践效果较差的方面。意大利立法部门正在积极制定配套法律,以便能够与现有规定相协调,从而改变实施现状。  相似文献   

14.
樊凤林 《时代法学》2005,3(5):61-64
加强刑事立法,对推进依法治国、构建和谐社会和提高执法能力与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国刑法应设立见死不救罪,提高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法定刑,把经济性犯罪的死刑规定减少到最底限度;同时建议将测谎仪等问题纳入我国的刑事诉讼法中。  相似文献   

15.
孙莉 《法律科学》2007,25(2):145-152
就对权力的规制而言,一个合理分权的权力结构当是最为根本和富有实效的,然在这一根本性前提尚未具备且短期内难有实质性变化的境况下,程序对于控权的意义更应被特别强调,尤其在如《行政诉讼法》这样的程序性立法中.因为对权力的规制需要程序要件的满足;权力行使的过程性要求对其制约的程序性;程序特别是正当程序本身即为控权机制;程序制约的过程正当性是法治之德的核心;程序的牵制性有助于催发权力结构的合理变化.但遗憾的是,在如《行政诉讼法》这样的控权性质相当浓厚的程序性立法中,由立法目的所体现的对于权力刻意维护的立法指向却是需要深刻检讨的.  相似文献   

16.
杨帆 《法学杂志》2022,43(1):112-122
在刑事合规的制度设计中,程序法承载了治理犯罪、保护权利、提升经济效率等多项重要职能。当前,全球范围内企业合规的刑事程序运行呈现出如下发展态势:立案管辖范围扩张,侦(调)查措施更加灵活多样,检察官主导实现多样化的诉讼激励,刑事合规的司法审查逐步加强,律师充分参与刑事合规得到保障。我国刑事合规的理论研究逐步兴起,实践中企业合规试点单位进行了相应的刑事程序改革与探索。随着刑事合规的全面深入发展,我国刑事诉讼程序应从立案、侦查、起诉、审判、辩护等多个环节进行系统、科学改造,以满足企业合规对刑事程序的实质需求。  相似文献   

17.
孟静 《政法学刊》2008,25(4):37-40
日本的刑事诉讼制度是公认的大陆法与英美法的“混血儿”,因其移植立法较早,大陆法传统与英美法形式结合较好.并形成独具的特色而著称于世。研究日本刑事诉讼制度,对于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改革.是具有借鉴价值的。  相似文献   

18.
程序正义的中国语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程序正义在中国的语境中已被曲解,这种曲解不仅与我国传统的法律文化中程序工具主义、纠问式诉讼模式、法治基础薄弱有很大关系,与现实的程序价值理念及立法与司法的严重脱节密切相连。中国语境下的“程序正义”既是我国在迈向法治社会进程中传统文化与制度的缺陷的现实表现,又是我国法治现代化的一种必然产物。中国要走向程序法治,不仅需要相应的人文环境和相关的法律制度作为支撑,还需要在程序法治的实践中不断地加以检验并修正自己。  相似文献   

19.
李晓英 《行政与法》2007,(6):102-104
资格刑并不是一个法定的附加刑,而是刑法理论上对剥夺犯罪人一定资格刑罚的统称和概括。随着社会的发展,资格刑在刑法体系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我国刑法关于资格刑的规定还有许多不合理之处,也存在着一定的立法缺失。因此,需要立法完善和补足。  相似文献   

20.
在刑事程序领域,程序性制裁理论的提出与系统诠释,不仅凸显着程序正义理念与程序规则的独立性价值,而且为我国构建程序性违法行为的规制、预防机制提供着重要的理论依托。但经由反思与检讨,程序性制裁不仅在理论上存在自恰性欠佳与前瞻性不足等缺陷,而且针对那些隐性的、消极性的、随意性的、非致力于起诉或审判的程序违法侵权行为,也表现出治理效果欠佳的实践局限。重估程序性制裁之价值、肯认程序性制裁之局限,目的是为了我国未来构建一套针对程序性违法的综合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