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根据典型沼泽剖面^14C测年及其树木年轮校正、孢 粉分析、粘土矿物X-衍射分析、泥岩植物残体鉴定和沉积物的化学元素聚集与迁移资料,研究了中全新世以来西辽河平原东部沼泽发育过程与古环境演变及其二者的关系,结果表明,位于生态环境过渡带、脆弱带的沼泽发生、发育对环境变化尤为敏感,中全新世早期以来,环境变化频繁,由此导致沼泽发育出现多次形成、发育、退化、消亡 、再生循环变化,沼泽发育与古环境演变可划分为6个时期;中全新世早期沼泽孕育与萌芽发育期;中全新世中期沼泽旺盛发育期;中全新世中晚期沼泽间断发育期;中全新世晚期沼泽退化发育期;晚全新世早期沼泽复苏期;苏全新世晚期沼泽消亡期,距今5800年左右为本区全新世沼泽最早发育期,沼泽发育也遵循富营养沼泽长期发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2.
世界所有受冰期低海平面控制的外流性大河,普遍发育了一期古河流相沉积。该河流切入末次冰期间冰阶地层中,为冰期鼎盛期和早全新世砂砾石充填,被中全新世海相或湖沼相地层掩埋,形成了埋藏古河道,这些埋藏古河道在世界各个地区普遍发育,并可相互对比,具有全球性质。其形成原因与机制是海平面升降与气候冷暧变化而引起的河流溯源侵蚀和堆积。  相似文献   

3.
中国东北沙地埋藏土壤的成因和环境指示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我国东北沙地沙丘埋藏土壤的形成原因重新进行了探讨。新的观察和证据表明,中晚全新世沙丘埋藏土壤的形成主要是过去人类活动等非气候因子导致附近沙丘活化或沙漠化所引起的,气候变化所起的作用可能比原来认为的小得多;中晚全新世的埋藏土壤及其风沙层序列因而不能被用来指示过去气候变化,但可以被用来重建过去人类活动与沙地环境相互作用历史。  相似文献   

4.
黄海南部陆区全新世埋藏潮沙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报章  李从先 《地理学报》1995,50(5):447-458
本文依据8个孔样品分析数据和数十个参考钻孔资料,讨论了全新世沉积层序,发现了埋藏潮沙体,并阐述了其沉积特征、形成机制和发育演化过程。埋藏潮沙体可区分为潮沙堤、潮沙波和潮沙脊3个亚相,它们是在冰后期海进-海退过程中,随着长江三角洲前展、南偏,长江携来的砂质物质在强潮流作用下诊次形成并得以保存地层中的。现代辐射状潮流沙脊群是埋藏潮沙体的发展延续。  相似文献   

5.
西辽河平原东部沼泽发育与中全新世早期以来古环境演变   总被引:11,自引:9,他引:11  
根据典型沼泽剖面14 C测年及其树木年轮校正、孢粉分析、粘土矿物X 衍射分析、泥炭植物残体鉴定和沉积物的化学元素聚集与迁移资料 ,研究了中全新世以来西辽河平原东部沼泽发育过程与古环境演变及其二者的关系。结果表明 ,位于生态环境过渡带、脆弱带的沼泽发生、发育对环境变化尤为敏感。中全新世早期以来 ,环境变化频繁 ,由此导致沼泽发育出现多次形成、发育、退化、消亡、再生循环变化。沼泽发育与古环境演变可划分为 6个时期 :中全新世早期沼泽孕育与萌芽发育期 ;中全新世中期沼泽旺盛发育期 ;中全新世中晚期沼泽间断发育期 ;中全新世晚期沼泽退化发育期 ;晚全新世早期沼泽复苏期 ;晚全新世晚期沼泽消亡期。距今 5 80 0年左右为本区全新世沼泽最早发育期。沼泽发育也遵循富营养沼泽长期发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6.
关中平原全新世环境演变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根据陕西歧山等剖面高分辩率孢粉分析和古土壤类型研究得知,全新世大暖期关中地区发育的土壤为淋溶型森林土壤,而非过去所认为的半干旱气候下的森林草原型的黑垆土;该区全新世可分为三个时期9个阶段,全新世早、晚期分别包括2个阶段,中期包括5个阶段;植被类型以落叶阔叶林为主,间有森林草原出现;中全新世气候最佳阶段年均温比今高约3℃,年均降水量比今多200mm左右。  相似文献   

7.
杨萍  叶玮 《中国沙漠》2013,33(6):1670-1677
古土壤是发育于地质历史时期埋藏的自然土壤,是记录古环境信息的重要载体。本文基于对内蒙古沙区古土壤研究文献的梳理,通过古土壤测年数据统计,对比区内其他信息载体的研究成果,分析内蒙古沙区沙漠/沙地形成时代及全新世环境变化。结果表明:内蒙古沙区全新世环境变化可分为3个阶段:全新世早期(10~8.5 ka BP)为升温阶段,气候以干冷为主;全新世中期(8.5~2.5 ka BP)为气候适宜期,古土壤普遍发育,同时存在短期干冷波动;全新世晚期(2.5 ka BP以来)为降温期,气候逐步干冷,部分沙地气候波动频繁,形成古土壤。  相似文献   

8.
论述全新世中期,滦河冲积扇平原上的古河型是曲流河,晚全新世之后,演变成现在的辫状顺直和微弯曲河型。并探讨它的成因与古环境。  相似文献   

9.
全新世滦河冲积扇的发育和河型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述全新世中期,滦河冲积扇平原上的古河型是曲流河,晚全新世之后,演变成现在的辫状顺直和微弯曲河型。并探讨它的成因与古环境。  相似文献   

10.
依据珠江三角洲及其附近地区超过24条河流、80处河流阶地、97个沉积物年龄等情况,可知本区第一级半埋藏阶地具有天然堤地貌和加积型特征,与全新世河漫滩组成冲积平原.山前半埋藏洪冲积阶地与全新世洪冲积扇组成山前倾斜平原.这两种平原地貌衔接过渡,沉积物同期异相,全新统通常是上更新统阶地面被蚀低后的补偿性沉积.多项证据显示新构造运动趋势:在中更新世以间歇性构造抬升为主,自晚更新世以来却变成间歇性下沉或稳定.自晚更新世以来包括珠江三角洲及其汇入的各大河流中下游地区一起构造下沉,所以珠江三角洲不是断块型三角洲;横穿广从断裂和瘦狗岭断裂的众多小河河谷地貌在该断裂处无显著变化,显示自晚更新世这些小河河谷形成以来该两断裂无明显造貌运动.  相似文献   

11.
鲁北平原黄河古河道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张祖陆 《地理学报》1990,45(4):457-466
鲁北平原黄河古河道可分为地面古河道(埋藏深度0—8m)和浅埋古河道(埋藏深度8—40m)。两类古河道部大致可分为三条古河道带,呈SW-NE向近平行展布,每带一般宽5—15km,最宽处可达20km。 古河道沉积层主要由细砂或粉砂组成,为古河床之曲流砂堤或天然堤沉积。各期古河道沉积层之顶、底板主要为粘土或亚粘土和淤泥层所构成,为古黄河泛滥相沉积物。 本区古河道按形成时间顺序可分为三期,下部第一期古河道大约形成于晚更新世晚期—全新世早期,中部第二期古河道形成于全新世早—中期,上部第三期古河道形成于全新世中—晚期。  相似文献   

12.
NorthShandOngPlain(NSP)ispartofalluvialplainthatlocatestonorthOftheYellowffiveradjoiningShandongPrOvince.ThedistributionofPaleochanne1sinNSPcontrolsthedeveloPinganddistributionregUlationsofmicrolandscapes,soilandshallowgrOundwaer.I.TheDistrihutiveTendencyofPale0channels1.Distribution0fgroundpale0channelsAneochannelsinNSPtooktheirsourcesmainlyfromn0ttheastHenanandsouthHebeiProvinces.PelethYellowmverg6nerallystretchedfromSWtoNEalongthebountwofShandOng.ThegroundPaeochannelsinNSPc…  相似文献   

13.
西江和北江及珠江三角洲西北部汇流区广泛发育全新世的泥炭-淤泥腐木地层,结合剖面的沉积相特征和14C测年数据,对全新世沉积环境和含腐木地层的分布和环境变化进行探讨,获得以下认识:1)在西江和北江下游海侵北界以上的陆相沉积序列中,厚层泥炭主要形成于中晚全新世(7.5―1.5 cal. ka B.P.),集中堆积时间为5.0―1.5 cal. ka B.P.;2)珠江三角洲全新世海侵对三角洲边缘区陆相泥炭沼泽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早全新世(约9―7 cal. ka B.P.)三角洲西北端的高速率河口相粉砂黏土沉积为后来的半咸水沼泽发育奠定了淤泥深厚的物质基础,而西江―北江下游陆相洪冲积或河漫滩沉积则在8 cal. ka B.P.左右开始发育,也为之后的水松泥炭沼泽繁盛奠定了基础;3)三水西南一带是中全新世西江―北江下游泛滥平原至古河口湾的过渡区,潮汐流与河流的双重作用是造成三角洲边缘区大面积泥炭沼泽湿地形成的主要原因;4)泥炭湿地生态环境大多在2.0―1.5 cal. ka B.P.前后在西江和北江被高位洪水平流沉积物埋藏,而在三角洲区域多被泛滥平原洪积物覆盖。多数剖面泥炭腐木迁移的原因与三角洲的快速加积作用导致的潮流与河流空间位置平衡被破坏和水文条件改变有关,晚全新世不断增强的人类农业活动和森林破坏与水土流失也是导致三角洲天然沼泽湿地消失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全新世以来永定河洪水的发生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姚鲁烽 《地理研究》1991,10(3):59-67
本文通过对永定河流域内全新世地层、考古遗址和历史文献的综合分析,表明在距今约10000—9500年、7700—7500年、5200—4600年、3200—3000年、1900—1700年前以及公元1801—1896年间,永定河流域曾出现过六次暴雨洪水频繁发生的时期。  相似文献   

15.
《自然地理学》2013,34(5):343-365
Soils buried by alluvial fan deposits in southwest Nebraska record several intervals of increased sediment yield from small watersheds during the Holocene. These intervals, which began at ca. 9000, 5800, 4000, 3000, and 1000 14C yrs. B.P., were probably caused by some sort of change in regional climatic conditions. Existing evidence of Holocene climate change suggests that increased sediment yields were caused by periodic shifts toward drier climatic conditions, except for the intervals that began at 5800 and 4000 14C yrs. B.P. The cause of increased sediment yields at those times is unclear, although an increased frequency of large intense storms may have been a contributing factor. The record of soil burial exhibits considerable spatial variability both within individual fans and between fans. This is partly due to practical limitations on the number of buried soils that could be sampled on each fan. But it is also due to the inherent spatial variability of depositional processes and to differences in the geomorphic development of the four fans. Thus, researchers who use data from fans to reconstruct sediment-yield histories need to investigate several sites on several fans in order to obtain as complete a record as possible of changing sediment yields.  相似文献   

16.
吉兰泰盐湖的形成,发育和演化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耿侃  陈育峰 《地理学报》1990,45(3):341-349
吉兰泰盐湖的演化过程有着明显的阶段性。根据地貌结构、沉积特征、盐化学特征以及人为活动对盐湖的影响,可以认为:全新世以来,吉兰泰盐湖演化大致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早全新世的咸水湖、中全新世早期的硫酸盐型盐湖、中全新世晚期的硫酸盐-氯化物型盐湖、晚全新世的氯化物型盐湖和现代干盐湖。现今由于人为活动的影响,盐湖正向沙下盐湖转化。  相似文献   

17.
大鹏半岛位于广东省深圳市东部,海岸地貌类型多样,可分为基岩海岸、堆积海岸和生物海岸3大类型。文章根据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分析的结果论述了大鹏半岛海岸地貌类型、分布和成因,并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讨论了大鹏半岛海岸地貌演化过程:由于大鹏半岛处在构造隆升区,海岸类型以基岩海岸为主。多处基岩海岸保留了完好的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槽穴、海蚀柱等各类典型的海蚀地貌。该半岛的堆积海岸主要发育于岩石岬角间的海湾内,在有河流流入的海湾处形成岬湾沙坝―澙湖海岸,在无河流的海岸处则形成湾顶海滩。半岛中段狭窄的呈哑铃状腰部的东岸,因深入内凹、波浪减弱,有淤泥质海岸发育;红树林发育于淤泥质海岸以及各澙湖内,而半岛周边浅海区有珊瑚群落生长。大鹏半岛以及邻近地区海岸地貌特征和海岸沉积物年代数据显示:1)地质构造与海平面升降是塑造该半岛海岸地貌的主要因素;2)该半岛的海岸地貌是在中全新世早期以后才开始发育的;3)该半岛全新世以来不存在强烈的地壳抬升;4)该半岛海岸中全新世出现过高于现代海平面的高海面。  相似文献   

18.
渤海湾西北岸全新世海侵问题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王一曼 《地理研究》1982,1(2):59-69
渤海湾西北岸的全新世海侵问题,已往对它缺乏系统研究。本文从全新世地层特征及其所含植物孢粉和微体古生物等方面,证实了本区在中全新世期间遭受过海侵,并根据海相生物分布和微地貌差异等进行综合分析,划出了这次海侵的范围。最后从河流—海洋水文动力条件,解释了渤海湾西北岸与西岸各自发育了牡蛎礁和贝壳堤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