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为研究高温高湿环境下热习服犬肢体火器伤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变化情况,将18只犬随机分为热习服组、常温常湿组、高温高湿组,分别在火器致伤前、后不同时间点检测伤道肌组织中SOD、MDA含量。结果发现,热习服组和高温高湿组中MDA含量均在伤后lh开始升高,其中前者升高幅度明显低于后者,前者达峰值时间为10h,较后者推迟4h且峰值减低(P<0.05),18h后三组MDA含量无明显差异;热习服组SOD含量在伤后即开始上升,较其他两组早lh,且其4h以后的SOD值高于高温高湿组;高温高湿组在10h时SOD值降至测不出结果,比其他两组早4h。以上结果说明,SOD、MDA参与了高温高湿环境下肢体火器伤后机体的病理生理过程;热习服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伤后机体的病理变化,可作为高温高湿环境下防治肢体战创伤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高温高湿环境下犬肢体火器伤后细胞免疫学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研究高温高湿环境下犬肢体火器伤后的细胞免疫学变化,将18只杂种犬随机分为常温常湿组、高温高湿组、热习服组,用流式细胞仪荧光抗体技术检测犬肢体枪伤后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CD4^ 、CD8^ 、CDlla^ 、CDllb^ 亚群及中性粒细胞表面CDlla、CD11b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高温高湿组伤后lh淋巴细胞CD4^ 亚群表达水平短暂升高,随后下降,10h后明显降低;CD8^ 亚群4h后表达水平显著增高,相应导致CD4^ /CD8^ 比值8h后持续降低;CDlla^ 亚群8h后降低,而CDllb^ 亚群的变化轻微;热习服能够增加CD4^ 的表达值,抑制CD8^ 大量表达。常温常湿组CDlla、CDllb在致伤后即刻以及伤后4h显著增高;与常温常湿组比较,高温高湿组第2峰表达水平显著增高,但下降时间提前;犬热习服后可以降低第2峰的高度并且延长其平台期。提示高温高湿环境及火器伤等复合因素共同抑制了机体免疫功能,热习服则能减轻这些不利因素造成的损害,提高机体的耐受力。  相似文献   

3.
高温高湿环境下犬肢体火器伤后伤道病理学改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高温高湿环境下犬肢体火器伤后伤道的病理学改变,将8只犬随机分为高温高湿(HHE)组和常温常湿(NE)组,分别于火器伤后4、8、12、24h进行大体和病理形态学观察,测定挫伤区、震荡区和震荡外区的ATP、ADP、AMP及能荷含量。结果发现,HHE组大体病理改变较NE组明显加重;光镜及电镜观察到HHE组各区肌肉纤维的病理变化均较NE组显著,且呈进行性加重,而NE组的震荡区及震荡外区24h伤道组织病理变化均有减轻趋势。ATP在HHE组伤后8、12、24h挫伤区及伤后24h震荡区较NE组低。ADP在HHE组伤后8h挫伤区及伤后12、24h震荡区较NE组低。AMP在HHE组挫伤区12h后明显高于NE组。HHE组伤后8h震荡区及伤后12、24h挫伤区能荷较NE组降低。说明高温高湿环境下肢体火器伤伤道肌肉组织病理损伤严重,且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加重;肌组织能量储备匮乏,且随时间延长能量储备显著下降;其处理更应强调及早、彻底的清创。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高温高湿环境下肢体火器伤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热休克蛋白70(HSP70)含量变化的规律,将犬随机分为常温常湿组,热适应组,高温高湿组,分别在致伤前和火器伤后1,3,4,6,8,10,14,18,24h检测TNF-α与HSP70含量,结果发现,(1)伤道骨骼肌中TNF-α较血浆中升高明显,常温常湿组4h 开始升高,14h达高峰,高温高湿组1h升高,10h达到高峰,其峰值显著高于常温常湿组(P<0.05),热适应组变化基本和高温高湿组一致,只是升高幅度较低(P<0.05),(2)淋巴细胞中HSP70含量在高温高湿组有两个高峰,分别为伤后4h,14-18h,热适应组3h达到高峰,持续高峰至6h,常温常湿组6h达到高峰,且其伤道骨骼肌HSP70含量在伤后14-18h也出现一个增 明显的高峰期,说明高温高湿环境下肢体火器伤后与HSP70含量增高,且有独特的规律。  相似文献   

5.
将12只犬随机分为高温高湿组和常温常湿组,分别于火器伤后0、2、4、6、8、12、24h抽取外周血检测碱性磷酸酶(ALP)、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等指标。结果显示,ALP、LDH、CK含量随时间变化呈逐渐增高,其中CK含量变化较ALP、LDH明显;高温高湿组较常温常湿组变化提前且各酶含量升高显著。表明组织释放酶含量与局部组织损伤程度一致;CK含量对组织损伤的反应更敏感;高温高湿环境因素与火器伤因素同时作用后机体变化更为显著,组织损伤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6.
寒冷干燥环境下肢体火器伤的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方法,探讨寒冷干燥环境下火器伤的病理变化特点,为临床救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将30只新西兰大白兔一侧后肢枪击,于伤后1、3、6、12、24、48h进行大体和光镜、电镜的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所有伤道均为贯通伤。伤后12~24h肢体肿胀,伤道内有较多坏死组织和凝血块,伤后48h伤口有少量分泌物;光镜和电镜观察示寒冷干燥环境下伤道病理形态学改变随伤后时间的推移呈进行性加重,但明显轻于常温常湿条件下,挫伤区深层还残存有部分成活肌组织。结论:寒冷干燥环境下肢体火器伤与常温常湿条件相比,其感染出现晚、病理变化轻,因此,救治时不应过分强调彻底清创。且其清创时限可适当延长到12~24h。  相似文献   

7.
袁方  李亚洁 《临床军医杂志》2011,39(6):1049-1051
目的探讨高温高湿环境下局部负压伤口治疗对兔创面组织水肿及病理变化的影响。方法以兔背部皮肤全层皮肤缺损的急性创面为模型,将24只创伤兔随机分为常温对照组、常温实验组、高温对照组、高温实验组,每组6只。实验组给予局部负压伤口治疗,对照组用纱布覆盖,不给予负压引流,在创伤后0、4、6 h分别通过光镜对创面组织病理形态学进行观察及用干湿法对各组动物的创面组织含水率检测。结果高温组较相应的常温组创面的组织含水率高(P<0.05)、病理变化严重,实验组较相应的对照组创面的组织含水率低(P<0.05)、病理变化轻。结论高温高湿创面肌肉组织水肿及病理损伤严重,局部负压伤口疗法可以有效减轻创面水肿及组织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高原寒区平战时环境下枪弹伤后伤道感染的特点和规律。方法将30头小型猪随机分为高原战时致伤组(GZ)、高原平时致伤组(GP)和平原平时致伤组(PP),分别于伤后不同时相点观察伤道入口感染情况,并取伤道人口内1.0cm深处组织进行细菌学和内毒素水平测定。结果(1)高原两组伤道污染细菌的总量较平原组少一个数量级。(2)PP组伤后细菌复活定植的时间在伤后0~3h;GP和GZ组在伤后6~12h完成复活定植。(3)PP组伤道细菌数从6h的10^5繁殖到12h的10^7,用了6h;而GP组伤道细菌从24h的10^5繁殖到48h才达到10^7,用了24h。(4)GP和GZ组伤道污染菌的总内毒素水平显著低于PP组。(5)PP组引起伤口感染的细菌临界数量为10^5cfu/g湿组织,感染时限在伤后6~12h;GP组枪弹伤伤口感染的细菌临界数量为10^7cfu/g湿组织,感染时限为48—72h;GZ组枪弹伤感染的临界细菌数量为10^6cfu/g湿组织,伤道组织感染时限为伤后24~36h。结论(1)高原枪弹伤伤道细菌污染较平原地区轻;(2)高原细菌的复活定植时间较平原地区晚3~9h;(3)高原伤道内细菌的繁殖速度较平原地区慢;(4)高原伤道污染菌的内毒素毒力显著较平原地区低;(5)高原感染时限延迟,引起感染的细菌临界数量提高,依次为GP〉GZ〉PP。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沙漠干热环境下猪腹部肠管火器伤后肝脏组织TNF-α的表达和肝功能的变化。方法沙漠干热环境组和常温环境组健康长白仔猪各42头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伤后1、2、4、8、12 h和24 h组,实验组建立腹部火器伤肠管穿透模型后,用免疫组化及图像分析法测定各组肝脏组织内TNF-α的表达,同时测定血清中AST水平。结果伤后各组肝组织TNF-α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沙漠干热环境组于伤后2 h和8 h出现2个高峰;常温环境组于伤后2 h和12 h出现2个高峰。血清AST水平于伤后显著增高,并于伤后2 h出现第1个高峰,沙漠干热环境组和常温环境组分别于伤后8 h和12 h出现第2个高峰。结论沙漠干热环境下腹部肠管火器伤后肝脏TNF-α的表达增加并与AST的变化趋势一致,而且峰值较常温组提前出现,提示TNF-α在腹部肠管火器伤后肝损伤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温高湿环境下局部伤口负压引流治疗对兔体温的影响。方法以兔背部皮肤全层皮肤缺损的急性创面为模型,将24只创伤兔随机分为常温对照组、常温实验组、高温对照组、高温实验组,每组6只。实验组给予局部伤口负压引流治疗,对照组用纱布覆盖,不给予负压引流。创伤后每1 h监测肛温(Tr)1次。结果高温暴露的两组兔肛温较常温环境下的两组明显增高(P<0.05),与高温对照组比较,高温实验组肛温明显降低(P<0.05)。结论高温高湿环境是导致创伤兔肛温升高的重要因素,局部伤口负压引流疗法可有效缓解高温复合创伤兔的肛温,阻止热损伤对创面局部及全身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笔者根据高温高湿环境下肢体火器伤的动物模型实验研究结果,运用系统分析法和总结归纳法对高温高湿环境下的战创伤早期救治问题进行综合论证研究,为我军卫勤准备提供参考。通过研究表明,高温高湿环境下战创伤的早期救治与常温常湿环境有很大不同,表现在救治时间应提前、救治机构应前伸,应根据受伤时间的不同及伤情确定相应的清创方法,救治范围应拓宽、救治能力应完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海水中犬肢体火器伤后伤道早期细菌变化,结合文献探讨初期外科处理。方法:将17只普通级毕格犬分为海水中致伤组(n=14)和地面致伤组(n=3)。海水组于海水中枪伤后救出,伤后0.6、12、24h进行伤道细菌检测和药敏试验。地面组为观察对照。结果:伤肢肿胀、组织坏死和动物死亡时间,海水组均较地面组严重和提前;海水组革兰氏阳性球菌和革兰氏阴性杆菌较多,以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为主的混合感染,头孢菌素、氨基糖甙类对多种细菌敏感。结论:海水中火器伤后细菌数量种类多,感染时间提前且严重,处理更应强调尽早彻底清创、早期使用广谱抗生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高原寒区战时肢体枪弹伤对肝酶谱和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24只实验猪随机分为高原战时致伤组(GZ)、高原平时致伤组(GP)和平原平时致伤组(PP),分别于伤前、伤后不同时相点采静脉血,测定ALT、γ-GT、LDH和Cr、BUN含量.结果 (1)PP组在伤后早期ALT、γ-GT、LDH均有一个轻度升高,GP组在伤后ALT、γ-GT、LDH变化与PP组基本一致,但变化的程度较重 而GZ组伤前肝酶谱有轻度改变,伤后改变的程度较GP组显著,而且持续的时间较长.(2)PP组动物伤后早期肾功能有轻度改变,2 d基本恢复.GP组伤后肾功能改变与PP组基本一致,但改变的程度稍重.GZ组伤后肾功能改变显著重于GP组,而且出现的时间早、恢复时间晚.结论 高原高寒地区战时环境肢体枪弹伤后,肝酶谱和肾功能异常出现早、程度重、持续时间长.  相似文献   

14.
热习服和热应激生物学效应差别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热应激和热习服生物学效应的差别。方法:通过观察日本大耳白兔在热应激时和热习服时心肌酶谱、肝功能、肾功能、免疫力及电解质等的变化。结果:(1)热应激组动物体温较热习服组升高快、幅度大;(2)热习服组动物心肌酶谱、肝功能、电解质指标的异常程度明显高于热应激组;(3)热习服组血糖和免疫功能较热应激组降低更明显。结论:热习服动物虽然体温升高不明显,但其生理机能的异常程度明显高于热应激组,而其组织和器官的损伤程度更重。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次报告了高原地区(海拔3658米)火器伤感染特点。通过32条犬动物试验研究证实,高原火器伤感染的细菌临界标准数量高要于平原地区才引起伤口感染,感染时限明显延长,光镜下发现组织挫伤区范围大,损伤重,震荡区损伤亦较平原重。这些现象与高原地区特定的地理环境有关。笔者认为,本研究结果对高原平时创伤及战时火器伤的治疗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A new approach to heat acclimatization has been shown to be feasible during laboratory experimentation. Wearing microclimate suits containing dry ice as the coolant, three groups of men were subjected to a moderate work rate in three different environments for 4 h/d for 8 d.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on a subsequent heat tolerance test indicate that the group subjected to an environment of 32.0 degrees C W. B. and 33.5 degrees C D.B. were fully heat acclimatized. The 33/35 degrees C group were also well-acclimatized but developed dangerously high body temperatures during the first 2 d. Only partial acclimatization was achieved by the 31/33 degrees C group. The reason why the men acquire heat acclimatization while wearing the microclimate suits in a hot environment is probably that microclimate cooling does not prevent body temperature from rising--it only prevents it from rising excessively. It should be remembered that only one-third of the body is cooled while the rest shows the normal sweating respon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