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省血技术在心脏直视手术中的综合应用,以期在心内直视手术围手术期少输血或不输血。方法选择2000年7月~2003年2月心脏瓣膜直视手术的回顾性病例80例为A组(对照组1),选择2004年3月~2007年6月瓣膜直视手术病例160例,随机分两组,单纯精确手术操作、仔细止血、加用或不用止血药病例80例为B组(对照组2),省血技术综合应用病例80例为C组(实验组)。监测3组病人围手术期输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前及出院前1dHCT及相关临床记录(包括体外循环灌注温度,血流动力学稳定情况,电解质,pH,凝血分析,术后病人转归等)。结果A组:围手术期平均用血量812±196ml,术后24h引流量622±124ml,引流总量822±106ml;B组:围手术期平均用血量410±113ml,术后24h引流量305±138ml,引流总量398±126ml;C组:围手术期平均用血量376±105ml,术后24h引流量200ml以下,引流总量346±108ml。C组和B组围手术期输血总量、24h引流及引流总量少于A组(P<0.01);C组围手术期输血量、24h引流及引流总量少于B组(P<0.05)。结论省血技术综合应用能减少心内直视手术输血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自体血回输技术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应用及自体血库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03年1月6日~2004年12月12日,我院治疗膝关节置换36例病人、46个膝关节行表面置换手术。其中30例行40个膝关节置换术后采用自体血回输技术;10例病人在术前收集自体血液保存再在术中回输,并收集术后出血及时输注给病人,减少使用同种异体血,统计输血量及术前、术后2天、术后7天血常规,并与未行自体血回输技术的同种病人的数据对照。结果:20例单膝置换病人术后回输红细胞150~600ml,平均450ml;10例双膝置换病人术后回输红细胞450~1650ml,平均1060ml,单个膝关节置换术后平均输注同种异体血480ml。合并使用自体血库者术后回输红细胞200~500ml,平均360ml,术后输入同种异体血平均280ml(0~500ml),较未行自体血回输技术的同种手术病人输血量明显减少。结论:在行膝关节置换中,采用自体血库及血液回输技术,提高手术安全性,减少围手术期同种异体血的输血量,降低病人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自体血液回收技术在血液保护中的作用。方法 :运用ZITI—2000型血液回收机回收与回输自体血116例。监测术前、术中HR、MAP、SPO2、HB、Hct、plt的变化 ;测定红细胞悬液的Hct;记录每例回收血量、回输血量和异体输血率。结果 :(1)平均每例回收血3379ml,回输血液1235ml,异体输血率为25.8 %。(2)回输后HR、MAP、SPO2、HB、Hct显著上升 (P<0.01) ,plt无显著变化。(3)回输红细胞悬液Hct为0.41~0.49。结论 :自体血液回收技术是一种安全、可靠的血液保护技术 ,可大大节约血源和减少异体输血  相似文献   

4.
骨科手术创伤大、出血多,手术常需输血。但手术中输异体血的风险较大。自体血液回输在外科领域的应用,能够避免和减少输异体血,而自体血液回输对老年骨科手术相关血液指标的影响尚不十分清楚。本研究选择80例老年骨科手术患者,探讨自体血回输对老年骨科手术病人的应用效果及对病人围手术期血液指标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自体血回输技术在同期颈椎后前路联合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47例病人行同期颈椎后前路联合手术 ,术中采用自体血回输技术 ,回收手术中出血并及时输注给病人 ,减少使用同种异体血 ,并与未行自体血回输技术的同种手术病人的输血量对照。结果  47例病人术中平均回输红细胞 2 50~60 0ml,平均 450ml,部分病人术中无须输注异体血 ,但其中 2 7例病人术后平均输注同种异体血 2 50ml,较未行自体血回输技术的同种手术病人输血量明显减少。结论 在行同期颈椎后前路联合手术中 ,采用回收式自体输血技术 ,提高手术安全性 ,明显减少同种异体血的输血量 ,降低了病人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6.
了解自体血液回收回输技术在高原的应用效果。方法 :用国产自体— 2 0 0 0型血液回收机进行外科手术中自体血液回收回输。结果 :术中血液回收 1 4例 ,平均每例回收原血 1 1 4 0ml,经血液回收机处理后获得浓缩血 649ml,均回输给病人 ,病人术后恢复顺利 ,均痊愈出院。结论 :自体— 2 0 0 0型血液回收机在高原上的初步应用效果良好 ,能有效减少术中血液的丢失 ,减少输血后并发症 ,解决血源紧张和因输异体血而致传染疾病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预存自体输血在全髋关节置换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减少异体输血的措施,介绍一种较理想的自体输血方法。方法自1997年12月至2005年1月对80例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进行了预存自体输血。采血前、采血后第4天检测血红蛋白(HGB)、红细胞(RBC)、红细胞压积(HCT)。结果预存自体血23700ml,平均409ml。58例(72.5%)患者无需异体输血顺利度过围手术期,22例(27.5%)患者补充异体输血7392ml,平均336ml。而同期未做预存自体输血者输异体血69741ml,平均567ml。没有发生与预存自体输血相关的并发症。结论预存自体输血简便、经济、安全、有效。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基本上依靠预存自体输血能安全度过围手术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心脏术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的新方法,减少异体输血用量。方法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围术期采用血液稀释、自体输血、控制性降压、微创小切口、合理应用抗纤溶制剂和促红细胞生成素等方法,减少手术中出血,促进血细胞生成,从而减少异体血用量。结果本组260例患者中,只有28例患者输注异体血,异体血输注率仅为10.77%。结论围术期血液保护是减少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异体输血用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反序式回输方法在稀释性自体血回输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将90例择期骨科手术患者(预计出血量〉800ml,ASAⅠ~Ⅱ级)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A组采用反序式回输法-自体血回输技术,B组采用顺序式回输法-白体血回输技术,C组不采取以上血液保护措施。三组在手术过程中有输血指征时,分别输入自体血或异体血。结果A组只有1例输注异体血,B组只有3例输注异体血,而C组60%以上输注异体血。结论稀释性自体血回输能达到少输异体血,节约血源和减少输血风险的目的,而其中反序式回输方法效果更佳,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评价术前急性高容血液稀释联合术中控制性降压和自体血回输在脊柱手术中的血液保护作用。方法择期80例脊柱手术患者,连续分为2组,每组40例,组Ⅰ CH+自体血回输,组Ⅱ AHH+CH+自体血回输。分别于麻醉前、术毕30min、术后第2天,测定Hb、Hct、PT、APTT,计算失血量、输血量(自体、异体)、尿量。结果组Ⅱ术中失血量显著减少,无异体输血,术中尿量高于组Ⅰ,组Ⅰ7例(18%)患者需要异体输血,平均输血(1.1±2.3)ml,两组术毕PT、AP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院采用的多途径血液保护措施,可减少异体输血起到节约用水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用围手术期综合血液管理方法降低心脏手术中输血量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收集中山医院2015年9月—2016年3月接受心脏手术患者148例,分为对照组76例,采取常规管理;研究组72例(未输血48例,输血24例),采用围手术期综合血液管理。比较两组的主要临床指标,并采用多因素回归法分析影响输血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均无死亡病例。研究组输血率为33.33%,平均输血量327.08 ml;对照组输血率为67.11%,平均输血量608.55 ml;两组患者输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输血组和输血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术前血红蛋白和血球压积、术后血红蛋白和血球压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体重为输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围手术期综合血液管理方法能有效降低心脏手术输血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止血芳酸在心肺转流(CPB)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CPB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44例中,21例术中给予止血芳酸50mg/kg(A组),23例不用止血芳酸(B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引流液量、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输血量。结果 A组术后引流液量和术后输血量均显著少于B组[(934.33±196.95)ml vs.(1542.96±1315.75)ml和(966.67±478.89)ml vs.(1410.87±914.52)ml](P<0.05)。结论大剂量止血芳酸能明显减少CPB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后的失血、输血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等容血液稀释自体输血(ANH)对肝癌手术患者围术期机体内环境和凝血功能的影响,探讨ANH的节血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肝癌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等容血液稀释性自体输血组(I组):于麻醉后手术切皮前经桡动脉放血400-600 ml,同时经静脉输入相当容量的万汶血浆替代品,手术后半阶段将自体血回输。未做血液稀释组(II组):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1)、ANH后30 min及术始(T2)、输血后(T3)、术毕(T4)和术后24 h(T5)测定pH值、HCO3-、K+、Na+、PT、APTT、PLT和血浆蛋白。结果 II组有8例输异体血而I组只有2例,2组在输异体血后pH值和HCO3-下降较未输异体血者明显(P〈0.05)。PT、APTT在各测定点2组变化一致,2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I组PLT在T3后回升明显而II组继续下降。I和II 2组血浆蛋白在T2都下降明显(P〈0.05),但I组在T3后回升。结论等容血液稀释自体输血(ANH)对肝癌手术患者的围术期机体内环境和凝血功能影响较小,节血效果明显,安全有效,更具优越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rhEPO)纠正胃癌患者术前贫血的临床疗效,以尽可能减少异体输血。方法:2002-01-01-2004-12-31期间114例经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中术前出现贫血(Hb<110 g/L,Hct<0.3,下同)的46例(40.4%)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3例。研究组在手术前后分别给予rhEPO1×104U,皮下注射,隔日1次,共6次,同时口服琥珀酸亚铁;对照组除按常规输异体血外,未作其他处理。结果:对照组中有21例在围手术期作了输血治疗,平均输异体血1 150 mL;研究组12例输入异体血,平均输血600 mL。研究组无术后并发症;对照组有4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同时研究显示,研究组手术当日Hb<90 g/L和Hct<0.3的病例数比对照组显著减少。结论:应用rhEPO可以减少异体输血,并使患者较平稳地度过围手术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奥美拉唑预防口服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方法262例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按有机磷农药中毒常规治疗,治疗组按有机磷农药中毒常规治疗同时使用奥美拉唑预防上消化道出血。比较对照组和治疗组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病率、输血情况和死亡情况。结果对照组上消化道出血18例,发病率为14.51%(18/124),输血14例,平均输血量为(343±199)ml,死亡率为4.03%(5/124)o治疗组上消化道出血7例,发病率为5.07%(7/138),输血3例,输血量均200ml,死亡率为1.44%(2/138)。结论奥美拉唑可预防口服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降低发病率,减少临床输血量。  相似文献   

16.
季巍  周晓辉  王水云  魏志凌  崔鹏  方丹 《中国医药》2013,8(8):1066-1068
目的 分析经胸骨上段小切口(SPMS)行心脏瓣膜手术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 2012年10月至2013年2月,由北京市海淀医院门诊收治的病例中,经SPMS完成心脏瓣膜手术20例作为小切口组,平均年龄(51±15)岁,平均体重(66±11)kg.另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择同期行常规胸骨正中切口手术的20例心脏瓣膜病例作为常规切口组,平均年龄(57±10)岁,平均体重(65±12)kg.观察2组患者的围术期数据并进行比较.结果 2组均无围手术期死亡.小切口组无术后新发房性心律失常;术后24h胸液量为(345±160)ml,较常规切口组的(436±101)ml明显减少(P =0.036),术后红细胞用量为(1.6±1.4)U,较常规切口组的(3.2±2.7)U明显减少(P =0.029).结论 经SPMS行心脏瓣膜手术安全可靠,创伤小,出血少,早期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输液袋加压法在宫腔镜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进行宫腔镜检查的102例患者按入组时间分成2组:输液袋加压组50例,采用输液袋加压法用于宫腔镜检查;液体膨宫泵组52例,采用液体膨宫泵法用于宫腔镜检查.均采用局部麻醉下检查,按需进行相应操作,如取异物、取活检、摘除息肉、定位诊刮等.术中观察2组患者恶心、呕吐、下腹胀痛、血压变化等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 2组患者术中恶心、呕吐、血压下降及下腹胀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液袋加压组患者行宫腔镜检查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液体膨宫泵组[(7.0±1.2)min比(16.0±1.2)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液袋加压组膨宫液用量明显少于液体膨宫泵组[(450 ±3)ml比(1 000 ±2)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输液袋加压法用于宫腔镜检查,安全、简便、有效,替代液体膨宫泵,使宫腔镜检查趋于简便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在ICU护理中,采用静脉留置针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间在我院ICU科输液患者120例,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头皮针进行输液,观察组则采用安全型静脉留置针输液。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90.0%,血液污染率为10%,对照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71.7%,血液污染率为26.7%。且观察组患者的平均穿刺次数和抢救时间均比对照组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安全型静脉留置针在ICU护理应用中安全可靠、便捷可行、还可以减少患者的痛苦,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对我院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进行调查分析,以寻找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的有效措施.方法 通过查阅我院2007年1月至2011年6月期间3455例输血患者的病历和输血反应回报单,对输血不良反应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本次调查输血病人3455例,输血不良反应有30例(发生率为0.87%),其中以悬浮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和机采血小板等三种血液成分引起输血反应发生率最高.30例输血不良反应均为非溶性输血反应,包括有发热反应19例、过敏反应9例及全身不适2例,其中1h内发生的有23例,2h内发生的有5例,3h内发生的有2例.结论 坚持科学合理的用血原则,输血前有针对性采取适当措施可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