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 总结同期实施心脏瓣膜手术、冠脉搭桥手术及双极房颤射频消融手术治疗心脏瓣膜病、冠心病及房颤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手术治疗的心脏瓣膜病、冠心病并发房颤患者188例的临床资料,由患者及其家属自愿选择是否同期实施房颤射频消融术。分为同期消融组(n=96)和非消融组(n=92)。同期消融组患者行同期心脏瓣膜手术、冠脉搭桥手术及双极房颤射频消融手术,非消融组患者仅进行心脏瓣膜手术和冠脉搭桥术。通过对比两组患者体外循环转机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呼吸机插管时间、心外科ICU监护时间和术后普通病房住院时间,出院后随访12个月,根据随访结果,记录术后6个月、12个月窦性心律转复率、心功能指标;12个月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CE,包括恶性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脑血管栓塞)发生率,评价其临床疗效。 结果 体外循环转机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呼吸机插管时间,心外科ICU监护时间和术后普通病房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12个月窦性心律转复率,同期消融组优于非消融组(P<0.05),患者术后6个月、12个月心功能指标(左心房内径、NT-proBNP、左室射血分数),同期消融组优于非消融组(P<0.05);同期消融组12个月内MACCE发生率显著低于非消融组(P<0.05)。 结论 对同时患心脏瓣膜病、冠心病及房颤患者,同期实施心脏瓣膜手术、冠脉搭桥手术及双极房颤射频消融手术,窦性心律转复率更高,临床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单极与双极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在心脏瓣膜手术中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连续入选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行心脏瓣膜手术,同期行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的患者137例.根据射频消融系统的不同,分为单极射频消融组(n=56)及双极射频消融组(n=81).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射频消融时间、围术期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术后房颤消除率及心功能等临床指标. 结果:两组围术期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术中两组消融所需时间亦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术后1年的心功能分级均较术前改善,左房内径明显减小(P<0.01).与单极消融组相比,双极消融组同期的房颤消除率显著提高(P<0.05). 结论:心脏瓣膜手术同期行射频消融迷宫术是治疗心脏瓣膜疾病合并房颤安全、有效的方法.与单极射频消融相比,双极射频消融的房颤消除率更高,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心脏瓣膜手术同期行射频消融术治疗永久性心房纤颤术后三尖瓣中、重度反流的发生情况。方法 758例瓣膜病合并房颤患者,其中行瓣膜手术+房颤射频消融374例(观察组),仅行瓣膜手术384例(对照组)。术后随访6~54个月,对比分析两组病例术后三尖瓣中、重度反流的随访数据。结果观察组术后三尖瓣中、重度反流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同期行射频消融术治疗永久性心房纤颤的远期疗效确切,可降低三尖瓣中、重度反流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心功能和远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我院2001年1月至2007年1月297例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临床经验。方法手术在全麻体外循环中度低温下进行,全组共297例,其中行二尖瓣置换术(MVR)152例、主动脉瓣置换术(AVR)46例(其中主动脉根部拓宽主动脉瓣置换8例)、双瓣膜置换术(DVR)97例、三尖瓣置换术(TVR)2例。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rR)者行DeVega或Kay成形术,术中同期行冠状动脉搭桥4例、行射频消融Maze手术治疗房颤1例。结果早期死亡10例,死亡率3.4%,其中MVR、AVR、DVR的死亡率分别为2.6%、6.5%和3.1%。结论瓣膜置换术是治疗心脏瓣膜病变的可靠、有效手段。加强围术期处理,选择恰当的手术时机,缩短手术时间,加强心肌保护,提高手术技巧,保留二尖瓣下结构,积极处理三尖瓣反流。主动脉瓣置换时,尽可能置入大一号的瓣膜,减少跨瓣压差,以利术后左室重构,可提高远期疗效,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对重症瓣膜病患者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心脏瓣膜手术同期行射频消融术治疗永久性心房纤颤(房颤)术后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方法:回顾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758例瓣膜病合并房颤病例,其中行瓣膜手术+房颤射频消融374例(射频消融组),仅行瓣膜手术384例(对照组)。术后随访6~54个月,平均(32±6.23)个月,对比分析2组病例术后脑血管事件随访数据。结果:术后随访证实消融组在术后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生存率、窦性心律转复率等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同期行射频消融术治疗永久性房颤的远期疗效确切,可降低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并提高远期生存率、窦性心律转复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评价二尖瓣手术同期行射频消融治疗慢性心房纤颤的疗效.方法:以具有二尖瓣置换手术指征并合并慢性心房纤颤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150例为研究对象.据不同疗法分为两组,瓣膜置换并行消融治疗68例为消融组,瓣膜置换后药物治疗82例为对照组.术后随访2年,比较两种方法对房颤的治疗效果及预后.结果:术后随访2年,治疗组窦性心律恢复率(63.2%)明显高于时照组(13.1%).消融组心脏功能恢复情况.左房内径41.6mm±7.5mm,左室射血分数(57.3±9.6)%,肺动脉收缩压(35.7士5.1)mmHg,心功能≤Ⅱ级94.1%.对照组分别为46.7mm±11.4mm;(53.2±7.1)%;(39.1±6.8)mmHg;86.4%,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术后病死率、二次开胸率等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手术同期行射频消融治疗慢性持续性心房纤颤转复率较高,严重并发症发生少,心功能恢复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心脏瓣膜手术同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8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外科心脏瓣膜手术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45例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对其进行整理统计分析,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患者术后左心室舒张末径较前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早期(住院期间)死亡3例,其中2例发生低心排综合征、1例室颤均抢救无效死亡.通过电话及门诊复查,随访3~24个月,2例失访,失访率4.44%,无一例死亡.结论 心脏瓣膜手术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治疗效果满意.充分的术前准备、合理的手术方案、有效的心肌保护措施、熟练的手术技术及术后的重症监护治疗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同期施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与心脏瓣膜手术益处的临床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经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与心脏瓣膜手术患者,其中两者同期施行有24例为同期组,非同期施行有28例为非同期组,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及远期随访预后的临床资料。结果与非同期组相比,同期组在机械辅助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发生率明显减低(P〈0.05);而远期随访中永久性起搏器植入率、瓣周漏及死亡率也明显降低(P〈0.05)。结论同期施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与心脏瓣膜手术对于患者有明显的近期及远期临床益处。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应用双极射频消融系统同时行迷宫术(MazeⅢ)治疗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长期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的近期疗效。方法2007年5月至2008年5月,13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长期持续性房颤患者在瓣膜置换术同时行双极射频消融Mazem术。患者年龄56.5(44—65)岁,房颤持续时间5(2—11)年,左心房内径(55.1±5.9)mm。随访并评价手术疗效。结果本组无死亡等严重并发症,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10min,术后即刻、出院时及平均随访(9.2±3.2)个月时房颤消融成功率分别为100%、84.6%及92.3%。结论瓣膜置换术同时行双极射频消融MazeⅢ术治疗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长期持续性房颤安全可行,近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瓣膜置换同期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合并心房颤动的早期疗效。方法2006年9月至2011年5月,124例患者接受瓣膜置换同期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其中男性36例,女性88例,年龄29-69岁,房颤时间1-12年,左心房直径为43-82(57.48±15.14)mm。全部患者均在全麻体外循环下先行双极射频消融手术,124例患者中同期接受二尖瓣置换103例、双瓣膜置换21例。另外,同期血栓清除术17例、三尖瓣成型41例(包括16例使用成型环),术毕均置人心外膜临时起搏器。记录术前,手术当日,出院时,出院后6个月、12个月心电图。结果返监护室后窦性心律113例(91.13%),交界性心律7例(5.64%),房颤4例(3.23%)。手术死亡1例(0.8%),123例痊愈出院。出院时窦性心律105例(85.37%),交界性心律4例(3.25%),房扑4例(3.25%),房颤10例(8.13%)。术后6个月内常规口服胺碘酮200mg,1次/d。术后6个月后窦性心律转为房颤1例,房颤转为窦性心律4例,房扑转为窦性心律3例,窦性心动过缓2例。结论瓣膜置换术联合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合并房颤,操作简单、安全,早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行心脏瓣膜手术的临床经验。方法30例患者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进行瓣膜手术,年龄40-76(62.9±10.4)岁。其中缺血性瓣膜病变22例,风湿性瓣膜病变8例。术前冠状动脉造影诊断26例,术中发现冠脉严重病变4例。全组共移植血管133支(平均4.43支)。同期行主动脉瓣置换术3例、二尖瓣置换术12例、二尖瓣成形术8例、双瓣膜手术7例。结果术后住院死亡1例(3.3%),死于严重低心排血量。术后心功能Ⅰ级22例、Ⅱ级7例,均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瓣膜手术安全、有效。冠心病与心脏瓣膜病同时存在明显加重了心肌损害,完善纠治瓣膜病变、充分心肌再血管化和严格的术中心肌保护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AF)患者同期行瓣膜替换术及双极射频消融迷宫术的近期手术效果.方法 选取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18例(消融组),同期行瓣膜替换术及双极射频消融迷宫术治疗心房颤动.18例配对仅行心脏瓣膜替换术而未行双极射频消融迷宫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患者年龄36~65岁,平均53.5岁,房颤持续时间1~10年,平均5年,左心房内径为44~67 mm.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结果.结果 消融组18例患者术后窦性心律16例,房颤心律1例,结性心律1例;随访8个月,15例维持窦性心律,3例阵发性房颤心律.对照组13例术中心脏复跳后即为房颤心律,5例心脏复跳后为窦性心律,术后24 h内均转为房颤心律,应用胺碘酮不能持续恢复窦性心律.两组术后左房内径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消融组术后左房内径小于对照组[(33.06±2.88)mm比(36.16±2.43)mm,P<0.05].结论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慢性心房颤动患者在行瓣膜替换术的同时行附加的双极射频消融手术疗效良好,安全简便.  相似文献   

13.
老年人钙化性心脏瓣膜病六年随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95例超声心动图检出的老年人钙化性心脏瓣膜病及95例年龄、性别与其相匹配的无瓣膜钙化者的六年对照观察发现,瓣膜钙化组患者心前区杂音、心脏扩大、窦房结病变、传导障碍及房颤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梗塞、脑血管病及晕厥的发生率也高于对照组(P<0.05)。合并二尖瓣环钙化者的心前区杂音、心肌梗塞、充血性心力衰竭及心源性病死率均显著高于无二尖瓣环钙化者(P<0.05)。由于合并瓣膜钙化的患者窦房结病变及心脏传导阻滞发生率高,起搏器的植入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瓣膜钙化组的总病死率为14.7%,其中心源性死亡占64.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2%及30.0%(P分别<0.01及0.05)。  相似文献   

14.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射频消融(RFCA)对药物难治性心房颤动(Af)治疗有益。 过去认为Af是无意义的心律失常,但现在Af成了研究的热点。Af中永久性Af指心脏自身或经治疗不能恢复窦性心律的Af,是阵发性或持续性Af自然发展的终点。最近,Earley等研究表明,RFCA似乎已成为心脏电生理专家治疗永久性Af的合理方法,那么是否所有药物难治性Af都应采取RFCA治疗呢?  相似文献   

15.
49例儿童心脏瓣膜替换术的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报告儿童心脏瓣膜替换术的经验。方法:49例儿童心脏瓣膜替换者,男34例,女15例,年龄5~14(平均116)岁。其中行二尖瓣替换术32例、主动脉瓣替换术10例、二尖瓣加主动脉瓣双瓣替换术5例、三尖瓣替换术2例,所用心脏瓣膜均为机械瓣。同期处理合并的心脏病变。结果:术后早期并发症包括:低心输出量综合征5例,呼吸衰竭2例,心律失常2例。其中早期死亡3例,死亡率612%。随访05~13(平均547)年,晚期死亡3例(652%)。结论:儿童心脏瓣膜替换时,人工心脏瓣膜尽量选用成人型号,术后常规行华法林抗凝,并要重视对风湿性心脏病瓣膜替换患儿风湿活动的治疗  相似文献   

16.
瓣膜置换同期直视下射频消融治疗房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瓣膜置换手术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心房纤颤(AF)的效果.方法 选择40例有瓣膜置换手术指征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瓣膜置换合并房颤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组20例(治疗组)和同期行经典迷宫组20例(对照组),比较两种手术方法的早期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16例术后恢复窦性心律,转复率为80%.对照组12例术后恢复窦性心律,转复率为60%,两组相比房颤转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瓣膜置换手术期间使用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心房纤颤是安全有效的,能使绝大部分患者恢复窦性心律及心房正常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心脏瓣膜手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心脏瓣膜手术患者2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早期死亡3例,死亡率为15.0%,其中1例患者因左室破裂死亡,1例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1例因呛咳导致室颤死亡。对余下17例患者手术治疗,随访3个月~18个月,患者心功能得到有效改善,无严重心绞痛发生。结论风湿性瓣膜病患者,且存在冠心病高危因素,则应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患者,如果瓣膜成形效果不显著,则应保留瓣下结构的瓣膜置换。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和比较我院冲洗式射频消融迷宫手术治疗不同病因永久性心房颤动(房颤)的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1 1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外科冲洗式射频消融迷宫手术治疗永久性房颤502例病例资料进行分析。根据病因(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瓣膜置换并发冲洗式射频消融迷宫手术(瓣膜病组)406例;非瓣膜置换并发冲洗式射频消融迷宫手术(非瓣膜病组)96例。分别于术中心脏复跳、术后1周、3个月和6个月行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检查,观察左房、左室大小及窦性心律维持情况。结果:两组术后各时点心脏转复率均无显著差异,两组左房内径均较术前显著缩小。就全部患者而言,术中心脏转为窦性心律者为358例,转复率为71.3%;术后1周为376例,转复率为74.9%;术后3个月为347例,转复率为69.1%。术后6个月为339例,转复率为67.5%。总体手术死亡3例,2例死于低心排,1例死于恶性心律失常(室颤),手术死亡率为0.6%。结论:冲洗式射频消融迷宫手术治疗不同病因永久性房颤的疗效没有显著差异,疗效均较好。  相似文献   

19.
樊学东 《山东医药》2011,51(6):88-89
目的观察心脏瓣膜置换术同期直视下射频消融治疗对慢性风湿性瓣膜病合并心房纤颤的疗效。方法选择80例有瓣膜置换手术指征并伴有慢性心房纤颤的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在心脏瓣膜置换同期行冲洗式射频消融,对照组则未给予射频消融治疗。结果随访(8.6±3.1)个月,治疗组中34例术后恢复窦性心律,转复率为85%;对照组术后11例恢复了窦性心律,转复率为27.5%;两组房颤转复率相比,P〈0.05。两组均无明显并发症出现。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同期直视下射频消融治疗能安全有效地治疗风湿性瓣膜性心脏病伴慢性房颤。  相似文献   

20.
目的:明确在对瓣膜性心脏病伴永久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手术中进行房颤消融的有效性,以及影响消融成功率的主要因素.方法:从2005-09至2007-12,对57例患者施行了瓣膜手术,并在术中进行了房颤消融.术前测量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心房直径、肺动脉压,并与年龄、性别、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进行随访,分析影响消融成功的关键因素.结果:全组围手术期死亡2例,随访2~24个月,保持窦性心律者为39例(70.9%,n=55).结论:在瓣膜手术中施行房颤消融安全、有效,影响消融成功率的唯一因素为左心房大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