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膀胱功能训练联用电针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8年5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58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的43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采取传统的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的43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联合采取电针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后的平均单次排尿量明显增加(P <0.05),每天平均排尿次数以及每天平均尿失禁次数明显减少(P <0.05),且观察组更为明显(P <0.05);两组治疗后的膀胱排尿压力、最大膀胱容量、残余尿量以及最大尿流率均明显改善(P <0.05),且观察组的膀胱排尿压力、最大膀胱容量、残余尿量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膀胱功能训练联用电针可以显著改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排尿情况和尿动力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肛肠患者术后导尿管留置时间,为临床提供适宜的拔尿管时间。方法将所选病例随机分成两组,对两组患者拔尿管后排尿情况,尿路感染、尿潴留等不良反应及患者评价满意度进行观察并比较。结果拔除尿管后,实验组患者拔尿管后排尿通畅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尿路感染、尿潴留等不良反应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评价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72h是肛肠患者术后留置尿管拔除的适宜时间,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短期大剂量爱普列特联合坦络新治疗前列腺增生症并尿潴留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2006年6月~2014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5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症并尿潴留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20例)。观察组给予爱普列特10 mg,口服,2次/d;坦络新0.4 mg,口服,每晚1次。对照组给予爱普列特5 mg,口服,2次/d;坦络新0.2 mg,口服,每晚1次。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患者尿管拔除率及拔除时间,两组恢复自主排尿患者最大尿流率、膀胱残余尿量,同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27例拔除尿管,尿管拔除率为90.00%;对照组11例拔除尿管,尿管拔除率为55.00%;观察组尿管拔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尿管拔除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27例恢复自主排尿患者平均最大尿流率为(14±4)ml/s,平均膀胱残余尿量为(25±6)ml;对照组11例恢复自主排尿患者平均最大尿流率为(10±3)ml/s,平均膀胱残余尿量为(40±8)ml;观察组平均最大尿流率高于对照组(P<0.05),平均膀胱残余尿量低于对照组(P<0.05)。50例患者治疗过程中无严重不良事件而停止服药或减量服药。结论短期大剂量爱普列特联合坦络新治疗前列腺增生症并尿潴留安全,有效,可避免或推迟手术及尿流改道。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依据膀胱安全容量行间歇导尿对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排尿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常规依据患者膀胱残余尿量定间歇导尿的时间和频次,观察组通过简易膀胱测压技术确定患者膀胱安全容量,依据膀胱安全容量定间歇导尿时间和频次,观察两组患者的初次排尿时间、结束间歇导尿时间、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及泌尿系感染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初次排尿时间和结束间歇导尿时间都早于对照组(P<0.01);膀胱容量大于对照组,残余尿量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尿路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据膀胱安全容量行间歇导尿可使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初次排尿时间和结束间歇导尿时间提前、有效增加膀胱容量、减少残余尿量、降低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间歇清洁导尿护理技术对神经源性膀胱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间歇清洁导尿护理技术和膀胱训练在神经源性膀胱的应用及护理。方法对23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按随机数目表法随机分为2组,间歇清洁导尿及膀胱训练组12例,留置导尿及膀胱训练组11例,观察其疗效及其并发症。结果经间歇清洁导尿结合膀胱训练组,患者有效率91.67%,留置导尿及膀胱训练组有效率63.6%,两组对照有显着差异(P<0.01),间歇清洁导尿结合膀胱训练组轻度尿路感染1例,尿路感染率8.8%,留置导尿结合膀胱训练4例发生尿路感染和肾盂积水等其他并发症,尿路感染率36.3%,两组对照有显着差异(P<0.01)。结论间歇清洁导尿护理技术和膀胱训练是解除神经源性膀胱排尿障碍的有效方法,极大地减少并发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排尿后膀胱内残留的尿称为残余尿,正常人的残余尿量为5~12ml。有梗阻症状的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排尿后如有一定的剩余尿量意味着膀胱出口梗阻和膀胱逼尿肌失代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热敏灸联合新斯的明穴位注射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宜春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60例脊髓损伤后尿潴留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与试验组(30例),对照组采用新斯的明肌肉注射方案,试验组采用热敏灸联合新斯的明穴位注射。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首次排尿时间、治疗前后最大排尿量、残余尿量、尿路感染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首次排尿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的最大排尿量、残余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最大排尿量多于治疗前,残余尿量少于治疗前,且试验组的最大排尿量多于对照组,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尿路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开展脊髓损伤后尿潴留治疗中施以热敏灸合新斯的明穴位注射方案,能获取更好的效果,降低首次排尿的时间、残余尿量与尿路感染的发生率,且可提高最大排尿量,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王艳华 《哈尔滨医药》2021,41(6):134-136
目的 探讨盆底生物反馈联合膀胱功能训练、激发排尿技术对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伴神经源性膀胱(Neurogenic bladder,NB)患者治疗效果和泌尿症状困扰评分(USDS)的影响.方法 随机抽签法将72例SCI伴NB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各36例,对照组仅行膀胱功能训练治疗,联合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盆底生物反馈仪治疗,进行两组疗效、排尿日记和尿动力指标、USDS评分对比.结果 联合组总有效率97.22%,较对照组的77.78%显著高(P<0.05);两组术后日均排尿的次数、尿量、膀胱容量较术前明显提升,漏尿次数、残余尿量、膀胱压力明显降低(P<0.05),且联合组术后日均排尿的次数、尿量、膀胱容量比对照组增多,漏尿次数、残余尿量、膀胱压力降低(P<0.05);联合组U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比仅用膀胱功能训练治疗SCI伴NB患者,盆底生物反馈联合膀胱功能训练治疗能进一步改善患者排尿功能,降低USDS评分,提高其生活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留置尿管不同的拔管方法对病人自行排尿的影响.方法:选择180例神志清楚,肾功能正常,留置尿管时间(9±2)天的病人,按住院时间顺序分为3组,甲组在随机状态下拔管;乙组在膀胱半充盈状态下拔管;丙组在膀胱高度充盈时拔管;观察3组病人拔管后的自行排尿情况,即第一次排尿的时间、尿量,排尿困难的病例.尿潴留情况.结果:甲组与丙组在排尿困难和尿潴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乙组发生排尿困难和尿潴留的病例数明显少于甲组与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膀胱半克盈状态下拔管更有助于排尿反射的重建,出现排尿困难和尿潴留的病例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医腹部手法按摩配合穴位按摩对产后尿潴留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1月治疗的产后尿潴留患者5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医腹部按摩手法配合穴位按摩护理。观察两组症状改善时间、尿道口疼痛程度、舒适感评分、疗效、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症状改善时间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前尿道口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尿道口疼痛评分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前舒适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舒适感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和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腹部手法按摩配合穴位按摩,可以缩短产后膀胱憋胀感、排尿无力、膀胱尿液残留时间,减轻产妇尿道口疼痛,提高产妇舒适感评分,提高治疗效果,改善产妇产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BPH患者前列腺体积与膀胱残余尿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排尿后膀胱内残留的尿液称为残余尿,正常人的残余尿量为5~12ml。有梗阻症状的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排尿后如有一定的剩余尿量意味着膀胱出口梗阻和膀胱逼尿肌失代偿。一般认为排尿后剩余尿量〉50—60ml者即提示膀胱逼尿肌失代偿,是行前列腺手术的指征之一。膀胱残余尿和前列腺体积有无相关性,文献报道较少。现将本院收治的BPH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以探讨膀胱残余尿3和前列腺体积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自拟方穴位贴敷对肛门疾病术后尿潴留的干预效果。方法 按照1∶1原则和随机数字表法将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我科收治的病例中选取100例肛门疾病术后尿潴留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自拟方穴位贴敷。比较两组疗效、康复进程[首次排尿量、平均自主排尿时间、干预2 h后残余尿量及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尿动力学[最大尿流率、残余尿量、初尿感膀胱容量]。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4.00%高于对照组80.00%(P <0.05);观察组首次排尿量大于对照组,干预2 h后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平均自主排尿时间短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术后24 h 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术后24 h最大尿流率、残余尿量、初尿感膀胱容量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P <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24 h IL-6、TIMP-1、CRP下降(P <0.05);术后3 d观察组躯体功能、身体疼痛、生命力、情绪角色、社会功能等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0.05)。观察组不良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多沙唑嗪对截瘫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尿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2020年5月就诊于我院的60例截瘫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临床资料,将31例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多沙唑嗪治疗的患者资料纳入观察组,将29例采用多沙唑嗪治疗的患者资料纳入对照组,均治疗2个月.比较两组排尿日记及尿流动力学.结果:治疗2个月后,两组24h平均排尿次数、24h平均尿失禁次数、残余尿量均较治疗前降低,24h平均单次尿量、24h平均单次最大尿量、最大膀胱容积、最大尿流速率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变化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截瘫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多沙唑嗪可增加尿量,减少排尿次数及尿失禁次数,改善尿流动力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研究经超声测量膀胱逼尿肌厚度在诊断老年女性膀胱出口梗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本院2009年9月至2012年9月伴有下尿路症状的102例60岁以上老年女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按压力流速测定结果分为梗阻组与非梗阻组,梗阻组Qmax≤12mL/s,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25cmH2O,非梗阻组Qmax>12mL/s,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25cmH2O,分析并比较两组之间的年龄、尿动力学参数、膀胱逼尿肌厚度的差异,并计算膀胱逼尿肌厚度≥1.9mm时在无创诊断老年女性膀胱出口梗阻的特异性及敏感性。结果两组患者之间的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最大逼尿肌压力、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Qmax、排尿量、残余尿量及逼尿肌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膀胱前壁逼尿肌厚度≥1.9mm时,诊断膀胱出口梗阻的敏感性为39%,特异性为100%。结论经超声测定膀胱前壁逼尿肌厚度在诊断老年女性膀胱出口梗阻具有无创伤,简单、方便的特点,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简易膀胱容量压力测定技术在神经源性膀胱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40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0例,对照组常规依据患者膀胱残余尿量定间歇导尿时间和频次,试验组通过优化的简易膀胱测容量压力测定确定患者膀胱安全容量,依据膀胱安全容量及残余尿量确定间歇导尿时间和频次.观察两组患者的初次排尿时间、结束间歇导尿时间、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及泌尿系感染情况.结果 试验组患者初次排尿时间和结束间歇导尿时间都早于对照组(P<0.01);膀胱容量更接近正常成人,残余尿量小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患者尿路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依据优化的膀胱容量压力测定技术确定膀胱安全容量结合残余尿量进行间歇导尿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膀胱扫描仪结合间歇性导尿对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我科30例神经源性膀胱排尿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予以常规实施间歇性导尿,而对照组在患者每次间歇性导尿之前先予以膀胱扫描仪进行膀胱容量测定,若尿量<300 m L暂不予以间歇性导尿,适当推迟导尿时机,若尿量>300 m L立即给予间歇性导尿,6周后观察两组患者膀胱残余尿量和尿路感染发生率。结果两组在膀胱残余尿量比较上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尿路感染发生率方面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膀胱扫描仪结合间歇性导尿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导尿,减轻因频繁导尿所致的尿路感染。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Crede法排尿(间歇人工辅助排尿)与持续导尿对继发尿路感染和远期尿道功能的影响.方法76例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者分别采用Crede法排尿和留置导尿,定期尿液培养进行尿路感染率比较;导尿时间达4~6个月后配合膀胱尿路造影(VCUG)及尿流动力学检查观测尿液返流情况、膀胱颈形态变化和尿道功能指标.结果Crede法排尿组和持续导尿组其尿路感染、尿液返流率分别为16.6%、17.9%和35.1%、4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VCUG及尿流动力学检查提示持续导尿较C rede法排尿明显损害膀胱颈形态和远期尿道功能.结论对丧失自主排尿功能但无严重意识障碍者宜尽可能减少留置导尿的应用范围和时间,采用Crede法排尿对控制尿路感染、维护和促进排尿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膀胱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SCI)神经源性膀胱排尿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综合性膀胱功能训练方法治疗SCI神经源性膀胱排尿功能障碍40例,并对患者日排尿次数﹑平均膀胱容量﹑最大排尿量﹑残余尿量疗效评价。结果:40例患者接受膀胱训练后排尿次数减少﹑平均膀胱容量增加﹑残余尿量减少,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改善(P〈0.01)。结论:综合性膀胱功能训练方法可以显著改善SCI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排尿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开塞露保留灌肠治疗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NB)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SCI后NB诊断标准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三组:A组(开塞露+膀胱功能训练),B组(膀胱功能训练),C组(膀胱功能训练+膀胱治疗仪);标准治疗4周,记录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结束时排尿日记(每日排尿次数、日单次最大排尿量、日均单次排尿量)、膀胱尿流动力学(膀胱容量、膀胱充盈压力、残余尿量)、生存质量评分、国际下尿路症状评分(LUTS)。对比三组治疗前后的疗效,观察膀胱平衡状态,并利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经治疗后,三组患者的日单次最大排尿量、日均单次排尿量、膀胱容量、膀胱充盈压力、残余尿量及与生活质量评分、LUTS评分方面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综合比较三组治疗后的膀胱平衡状态,A组的疗效优于B组(P 0.05),与C组疗效相当(P 0.05)。结论开塞露保留灌肠结合膀胱功能训练对SCI后NB治疗作用显著,是治疗NB的有效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20.
童凤玲 《安徽医药》2015,36(6):750-751
目的 探讨急腹症患者手术后不同时间拔除留置尿管后的护理疗效。方法 安徽省立医院急诊外科2012年9月至2014年12月收治腹部手术后留置导尿管的患者218例, 21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12例, 手术后24 h内在膀胱充盈下拔除尿管;对照组106例, 按常规术后24 h后不定时拔除尿管。观察两组患者拔除尿管后首次下床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拔管后发生尿潴留、尿路感染、尿道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拔尿管后首次下床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 尿路感染、尿道出血、尿潴留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腹部术后24 h内在膀胱充盈状态下拔除尿管, 能促使患者早期活动, 尽早恢复肠蠕动, 减少拔管后再次尿潴留、尿路感染、尿道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