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IPv6,Mobile IPv6技术的日益成熟,其与无线接入技术相结合,必将广泛应用于未来的移动终端市场.本文在详细分析IPv6,Mobile IPv6模块的主要功能,数据结构,层间接口,函数流程的基础上,给出了移动终端中IPv6,MobileIPv6协议模块具体的实现过程.  相似文献   

2.
IPv6对移动通信支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提出了IPv6的协议设计在移动方面提供的支持,描述了IPv6条件下移动结点的通信方式,并通过比较MoblieIPv4与MobileIPv6在路由、地址配置等方面的异同,指出IPv6能够更好地支持移动通信。  相似文献   

3.
IP移动性是IPv6标准的一部分。由于移动终端的移动性特征,当移动终端发生切换时,保持正在进行的通信,是IPv6支持移动性的一个关键因素。本文研究在IPv6中优化移动节点的移动切换管理,提出分级切换和快速切换机制来优化IPv6网络中的移动切换管理。  相似文献   

4.
目前由于IPv4地址空间的短缺,基于IPv4的移动终端的通信效率受到了影响,限制了新业务的开展,使对基于IPv6的移动终端问通信的研究显得更为重要.本文首先分析了IPv6对移动终端的支持和实现机制,然后研究了移动终端在IPv6环境下的通信实现,最后讨论了移动IPv6越区切换技术和安全性问题.  相似文献   

5.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现有的互联网协议 IPv4 已逐渐不能适应发展的需求。IPv6 协议相比 IPv4 协议有很多优点,但是在我国 IPv6 的应用和普及程度还远远不够。实现移动终端使用 IPv6 访问网络,对 IPv6 的应用推广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对移动终端市场进行分析,选定测试目标,介绍如何构建测试环境并设计测试方案,对测试过程及测试情况进行说明,并对主流移动终端对 IPv6 的支持情况进行总结。最后,对下一步工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基于IPv6的移动通信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IPv6协议是下一代的因特网协议,在其制定之初就考虑到了要解决移动性问题。该研究基于IPv6的移动通信机制,通过分析传统IP技术对Internet移动通信的制约,研究IPv6通信注册的过程、双向隧道传输的策略和路由优化的功能,明确了IPv6移动通信机制及IPv6对通信节点和路由器的要求。由分析和研究可知,IPv6的移动通信机制,突破了传统IP技术对移动主机通信的制约,完全支持路由优化,彻底消除了三角路由问题,并能为移动终端提供足够的地址资源,使得移动终端的IP数据服务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7.
作为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采用IPv6技术的下一代互联网主干网,CERNET2提出了基于IPv6的移动教育设想。移动教育(M-Education)是利用手机、PDA等网络设备终端来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打破传统教育的固定模式,满足信息时代人们越发膨胀的求知欲。IPv6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的提出,为移动教育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IPv6的海量地址、高安全可靠性、高移动性,是IPv4技术无法比拟的。这些使移动教育在IPv6时代有着非常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8.
移动IP作为网络层的移动解决方案,能够为移动节点在不同网络间移动提供不间断的网络连接。本文在深入分析移动IPv6协议的基础上,设计了一套移动IPv6的整体实现框架;同时针对嵌入式系统的特点,提出一种移动IPv6在嵌入式终端上的实现方案,并完成了一套实验系统。  相似文献   

9.
目前互联网对移动性需求的增强,MIPv4已不能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针对这种状况,出现了下一代互联网协议MobileIPv6。本文从多个方面对MobileIPv6进行了探讨,特别是MobileIPv6在Linux环境下的应用技术,作了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10.
移动互联网是Internet发展的一种趋势.移动IPv6为移动互联网提供了保障.本文概述了移动IPv6技术,指出了现有的QoS体系结构在移动IPv6网络中存在的问题,并详细分析了预先资源预留、QoS对象选项、RSVP和移动IPv6协议结合等几种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1.
移动IPv6是建立在IPv6的体系结构上的,并作为IPv6协议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成为IPv6本质性的功能之一。移动IP提供了一种IP路由机制.使移动节点可以以一个永久的IP地址连接到任何的链路上。本文首先讨论了移动IPv6网络,其次对其安全性展开了简单的讨论。  相似文献   

12.
多操作系统平台可移植Mobile IPv6协议栈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海峰  张大方  李军  蒋海  王嘉 《计算机应用》2007,27(5):1113-1115
阐述了在多种操作系统平台上可移植的Mobile IPv6协议栈设计与实现方法。给出了实现的详细过程,并基于模块划分的策略提出了一种简化的移植方法,将可通用代码和非可通用代码分离并将其模块化,移植过程被简化为非可通用模块的替换。同时简单介绍了该协议栈中网络安全的实现方法。对于其他互联网协议以及移动设备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移动IPv6是建立在IPv6的体系结构上的,并作为IPv6协议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成为IPv6本质性的功能之一。移动IP提供了一种IP路由机制,使移动节点可以以一个永久的IP地址连接到任何的链路上。本文首先讨论了移动IPv6网络,其次对其安全性展开了简单的讨论。  相似文献   

14.
详细介绍、分析了移动IPv6的基本原理,说明了移动IPv6的基本工作流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移动IPv6的关键技术,对移动IPv6的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并讨论了移动IPv6关键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未来应用。  相似文献   

15.
移动IPv6技术可支持网络访问的双向性、移动性,以及实时多媒体业务等。当前的移动IPv6协议及NEMO协议虽然较支持了移动性。然而其仅能支持单一的网络接口通信。本文对移动IPv6多接入问题,开展了研究。本文对IPv6协议及NEMO协议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提出了一种移动IPv6多接入技术详细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6.
移动节点在两个子网之间移动时将产生切换,而基本的移动IPv6切换延迟太大,不能满足实时业务的要求,因此IETF提出了移动IPv6快速切换协议.本文对移动IPv6的切换原理和性能进行了分析,对目前快速移动IPv6和层次移动IPv6切换进行了比较,并提出快速层次移动IPv6的切换方案,减小移动IPv6的切换时延,提高网络性能.  相似文献   

17.
移动IPv6协议的测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移动IPv6作为IPv6协议族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协议,对它的一致性测试和互操作性测试将有助于协议的完善,发现协议实现中存在的错误,保证不同厂商产品之间的正确协作,本文分析了移动IPv6协议的测试方法和技术,提出IPv6协议一致性测试系统的参考实现扩展方案,使之适用于移动IPv6协议的一致性测试和互操作性测试,既增强了测试能力,又提高了测试过程可配置和自动化程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测试实践,最后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移动IPv6尤其是层次化移动IPv6技术中,地址重复检测过程严重影响了移动节点的切换速度。这篇论文通过从搭建的层次化移动IPv6实验床收集的数据,分析了造成上述性能下降的原因,并据此提出了基于多播侦听者发现机制的快速重复地址检测方案,最后论证了此方案相对于传统方案的性能优势。  相似文献   

19.
移动IPv6作为一种全新的Internet网络标准出现,不但继承了移动IPv4的优点,同时也在安全性方面做出了很大程度的修改和补充。该文对移动IPv6面临的主要安全问题进行了探讨,并且介绍了移动IPv6的几种安全机制。  相似文献   

20.
Mobile IPv6 provides the mobility management for IPv6 protocol. To establish a reliable Mobile IPv6 network, fault tolerance should be also considered in the network design. This paper presents an efficient fault-tolerant approach for Mobile IPv6 networks. In the proposed approach, if a failure is detected in the home agent (HA) of a mobile node, a preferable survival HA is selected to continuously serve the mobile node. The preferable survival HA is the HA that does not incur failure and is neighboring the current location of the mobile node. The proposed approach is based on the preference of each mobile node to achieve the fault tolerance of the HA. Finally, we perform simulations to evaluat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proposed approac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