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目的探讨双重血浆置换(DFPP)的临床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对8例抗肾小球基底膜病(GBM)患者进行DFPP治疗,总结DFPP的护理要点,包括治疗前加强心理护理,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有无并发症的发生,及早发现、及早纠正,严密观察机器各种参数的变化,尤其是血浆入口压和跨膜压,从而保证DFPP顺利进行。结果8例患者共进行53例次DFPP,治疗后血清抗GBM抗体全部下降至阴性(〈20RU/ml);8例患者症状均有所改善,仅有1例次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反应。结论血浆置换治疗能迅速降低血浆中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的滴度改善患者预后,护理干预可提高该治疗的寄伞件.  相似文献   

2.
抗肾小球基底膜病是一种罕见的以影响肾脏和肺部基底膜毛细血管为主的小血管炎症疾病,该病的特征为咯血、肺部浸润、肾小球肾炎,以及体内可检测到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anti-GBM)。采用血浆置换、糖皮质激素和环磷酰胺等联合治疗,可有效清除或降低体内anti-GBM水平,从而减轻和改善肾脏和肺部的病变。临床实践中,如何有效监测患者治疗效果并适时调整治疗方案是一种挑战。现报道1例通过连续观测血肌酐和anti-GBM水平变化,从而实现患者治疗效果监测的临床病例。  相似文献   

3.
抗肾小球基底膜(GBM)病是指循环中枢的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在脏器中沉积所引起的一组自身免疫性疾病.我科收治了1例"Castleman病、抗GBM病"患者,经激素冲击、血浆置换、规律口服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等一系列治疗和护理,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马建英  徐宝花  冯莉 《护理与康复》2011,10(11):967-968
总结45例慢性肝衰竭患者采用拉米夫定联合血浆置换治疗的护理.护理重点为做好拉米夫定用药护理,使患者按医嘱服药;血浆置换前做好心理护理,同时完善各项准备,血浆置换治疗后加强病情观察,做好管道护理及基础护理,以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5.
总结1例狼疮性肾炎合并血栓性微血管病患者的护理。护理要点包括: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做好血浆置换及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的护理;做好利妥昔单抗的用药护理、预防院内感染及心理护理等。经上述措施的实施,住院45天后患者病情好转出院。  相似文献   

6.
总结10例患者于ABO血型不相容活体肾移植术前接受血浆双滤置换的护理经验。护理要点包括做好血浆双滤置换前准备,加强血浆置换专用机器压力指标的监测,做好并发症的观察及处理。经过治疗与护理,10例患者无一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康复出院。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双重血浆置换(DFPP)清除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2月至2013年10月采用DFPP治疗的I型肾小球肾炎男性患者8例,对比分析治疗前后GBM抗体浓度、白蛋白、Ig G和纤维蛋白原(FIB)的水平。结果治疗后GBM抗体浓度呈线性下降,下降斜率(-20.3±1.1)RU/ml/次。FIB下降平均值(49.2±7.9)%,而Ig G水平下降程度可以用指数形式表示。结论采用双重血浆置换清除可以同时有效清除Ig G和GBM抗体,还可清除纤维蛋白原。  相似文献   

8.
目的血浆置换治疗是清除循环中抗肾小球基底膜(glomerular basement membrane,GBM)抗体的重要手段,本研究分析了血浆置换治疗清除循环中抗体的效率、影响因素、及其与肾脏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2009~2015年确诊抗GBM病且行血浆置换治疗的患者60例。血浆置换采用单重或双重置换,置换液采取5%白蛋白或新鲜冰冻血浆。计算血浆置换前后抗体下降的百分比,并收集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预后资料。结果 (1)血浆置换疗程结束后,有33/60例(55%)患者循环中的抗GBM抗体转阴,27/60例(45%)患者抗体未转阴、但抗体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抗体未转阴的患者,治疗前的抗体水平更高(123.00比200.00 RU/ml,Z=-3.976,P0.001)、联合激素冲击治疗的比例更低(30.80%比61.70%,χ~2=3.937,P=0.047)。抗体水平是决定血浆置换治疗后抗体能否转阴的独立危险因素(OR 7.727,95%CI 1.911~31.240,P=0.004)。(2)本研究的60例患者均存活,有38例(63.3%)进入终末期肾脏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这些患者诊断时的血肌酐(Z=-2.454,P0.001)和抗GBM抗体的水平(Z=-2.089,P=0.037),少尿/无尿的比例(χ~2=6.334,P=0.012),均显著高于非ESRD患者,且血浆置换后抗体转阴的比例更低(χ~2=6.962,P=0.008)。2组患者接受血浆置换的次数(Z=-1.534,P=0.125)没有显著差异。诊断时的血肌酐水平(600μmol/L)是患者最终ESRD的独立危险因素(OR13.824,95%CI 2.332~81.939,P=0.004)。结论血浆置换可以有效清除循环中的抗GBM抗体,抗体能否转阴主要取决于诊断时的抗体水平。血浆置换的次数与肾脏预后没有显著的相关性,诊断时血肌酐的水平是患者最终ESRD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抗肾小球基底膜(GBM)抗体介导的急进性肾炎属新月体肾炎Ⅰ型,国内较为少见。临床特点为起病急,进展快,短期内即可出现进行性肾功能不全,预后很差。我们对4例抗GBM抗体性肾炎进行了血浆置换、甲基强的松龙冲击等综合强化治疗,其中2例患者行经皮重复肾活检观察治疗的近期疗效,旨在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一定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浆置换联合连续肾脏替代疗法治疗妊娠期高脂血症性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护理经验.方法 总结11例应用血浆置换联合连续肾脏替代疗法治疗妊娠期高脂血症性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护理体会.结果 11例患者全部经血浆置换,其中5例联合连续肾脏替代疗法,同时经呼吸机支持、穿刺引流、抗感染、纠正电解质紊乱、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除2例胎儿、1例孕妇死亡外其余母儿均救治存活.结论 加强血浆置换与连续肾脏替代疗法治疗期间的护理是保证妊娠期高脂血症性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顺利进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总结5例热射病患者应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降温的护理体会.护理要点是做好患者心理护理,准确配制置换液及抗凝剂,加强导管维护,根据患者病情及时调节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各参数,密切观察病情及降温效果.5例患者体温在2 h内下降至38° C以下;治愈3例,死亡1例,自动出院1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以肾脏损害为首发症状的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临床特征,提高对其发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1年1月,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肾内科收治住院的27例以肾脏损害为首发症状的MM患者,分为肾功能不全组16例和肾功能正常组11例,对其发病特征、疗效及转归进行分析。结果肾功能正常组中,肾病综合征5例,尿检异常4例(血尿、蛋白尿),泌尿系感染1例。5例肾活检肾脏病理显示轻链蛋白、免疫球蛋白和补体C3主要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及系膜区、肾小管基底膜及小动脉壁,2例肾活检确诊为肾淀粉样变性。肾功能不全组中,Ⅲ期病例占83.3%,明显高于肾功能正常组的55.6%。肾功能不全组患者病程进展更快,贫血更重,血乳酸脱氢酶(LDH)和β2微球蛋白(β2-MG)值更高,同时对化疗的反应更差,生存时间更短。16例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9例行血液净化治疗,其中5例行血浆置换治疗,治疗效果良好。结论以肾脏损害为首发症状的MM易误诊。MM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异常沉积于肾组织,诱发肾损害。合并肾功能不全的MM患者临床症状更重,同时对化疗的反应更差;血浆置换同时化疗有助于肾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人工肝血浆置换串联血液灌流治疗重症肝炎病人的护理要点。【方法】进行119次血浆置换串联血液灌流治疗,每次置换同型血浆2400mL,做好术前准备,密切配合好术中护理与术后观察。【结果】顺利完成56例患者119次人工肝血浆置换串联血液灌流,患者治愈16例,好转出院26例,转外院肝移植2例,自动出院7例,死亡5例。【结论】术前加强心理护理,充分的准备;术中加强无菌操作,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处理不良反应;术后做好病情观察和穿刺部位的护理,做好饮食指导和管理,对重症肝炎的恢复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总结7例急性妊娠脂肪肝患者应用血浆置换联合血液滤过治疗的护理。认为护理重点是做好心理护理,密切观察病情,血浆置换联合血液滤过治疗期间,加强参数监测、导管维护、并发症观察等护理,做好产褥期护理。6例患者痊愈出院,1例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抢救无效死亡。  相似文献   

15.
陈玉琴 《当代护士》2016,(1):108-109
总结了26例血浆置换治疗重症肝炎患者的护理,主要包括血浆置换前、中、后的护理。认为做好血浆置换前各项准备工作,尤其要重视患者心理护理,血浆置换中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各项治疗参数,及时发现并发症先兆,是保证治疗顺利进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抗NMDA受体脑炎患者行血浆置换术的护理措施及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抗NMDA受体脑炎患者共25例次行血浆置换治疗过程及护理资料。结果 6例患者治疗结束后,症状均缓解,血浆置换25例次,出现各种轻度不良事件共17例次,未发生严重不良后果。结论术前护理及准备、术中病情观察和并发症处理、术后观察维护是抗NMDA受体脑炎患者行血浆置换术顺利进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总结54例重型肝炎患者进行血浆置换治疗的护理经验。包括心理护理、病情观察、并发症的护理等。认为做好心理护理、病情观察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是血浆置换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双重血浆置换清除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与单纯血浆置换相比,双重血浆置换(DFPP)仅需少量血浆或白蛋白即可实现对致病抗体的清除。但DFPP用于清除抗肾小球基底膜(GBM)抗体的效率和安全性尚不明确。方法入选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2008年收治并接受DFPP治疗的抗GBM病的全部患者,共8例。所有患者接受免疫抑制治疗,同时进行每日或隔日一次DFPP,收集每次治疗前后的血样。用ELISA法检测DFPP前后的抗GBM抗体浓度,同时检测血IgG、白蛋白和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结果共进行53例次DFPP,每人最少治疗4次,最多9次。每次使用白蛋白或血浆量为(1.26±0.14)倍的人体血浆体积,使用OP-08W血浆分离器和EC-20W或30W血浆成分分离器。患者治疗前平均抗GBM浓度为(159.94±67.02)RU/ml,DFPP治疗后抗体呈线性下降(r=0.88-0.995),不同患者抗GBM抗体浓度下降斜率相似(-16.3RU/ml/次至-29.9RU/ml/次),平均斜率(-20.27±1.10)RU/ml/次。用新鲜冰冻血浆作为置换液治疗后患者血白蛋白水平显著下降,用8%白蛋白溶液置换对白蛋白没有影响。每次DFPP治疗后IgG水平和FIB水平均显著下降。IgG呈指数下降,而每次治疗后FIB下降(49.5±8.9)%。结论DFPP可以有效地清除抗GBM抗体和IgG。抗GBM浓度呈线性下降,有助于医生在治疗前估计清除抗体需要的DFPP次数。用高浓度白蛋白作为置换液可以避免血白蛋白下降。DFPP对纤维蛋白原也有很大清除,应该注意出血合并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双膜血浆置换对需肾替代治疗的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血管炎的疗效及对生存率的影响。方法纳入2015年1月~2017年3月在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确诊为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 antibody,ANCA)相关性血管炎的患者25例,确诊时即需要肾替代治疗,随机分为接受激素联合环磷酰胺免疫抑制治疗+双膜血浆置换(double-filtration plasmapheresis,DFPP)治疗的DFPP组(12例)和只接受激素联合环磷酰胺免疫抑制治疗的对照组(13例),分析入组时患者一般情况,测定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ANCA、IgG水平,记录随访12个月患者的存活情况。结果 DFPP组治疗后髓过氧化物酶抗体(myeloperoxidase-ANCA,MPO-ANCA)及IgG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下降率分别为53.2%(t=12.131,P0.001),47.4%(t=10.798,P0.001)。对照组治疗后MPO-ANCA水平较治疗前下降16.7%(t=10.319,P=0.069),对照组治疗后IgG水平较治疗前下降14.1%(t=10.134,P=0.035)。DFPP组治疗后IgG水平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下降3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34,P=0.012)。随访12个月,累计存活率DFPP组为61.5%,对照组为58.3%(χ~2=0.193,P=0.046),2组中存活患者均未摆脱透析。结论双膜血浆置换能有效降低患者IgG及MPO-ANCA抗体水平,提高患者1年存活率,但不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摆脱透析率。  相似文献   

20.
总结6例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行血浆置换治疗的护理。血浆置换前做好治疗用物准备及并发症预防处置;血浆置换时,安置患者舒适体位,建立有效的血管通路,做好出血、神经系统及血流动力学的观察与护理;血浆置换治疗结束正确拔针及按压。5例治愈出院,1例因未早期连续置换导致病情加重转院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