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胃间质瘤与神经鞘瘤的CT表现,以提高对二者的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胃间质瘤及5例神经鞘瘤的临床资料及CT图像,分析肿瘤的位置、大小、生长方式、强化特点等。结果:GS患者以女性多见,好发于胃体大弯侧,可向腔内外生长,呈轻中度均匀性渐进性强化,腔内隆起面可形成溃疡;GIST整体发病年龄较大,密度不均,可有囊变、坏死、钙化,呈不均匀渐进性强化。结论:胃间质瘤及神经鞘瘤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CT平扫及增强有助于两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胃神经鞘瘤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确诊的胃神经鞘瘤11例,术前11例均行平扫加动脉期和静脉期增强扫描.结果 胃体部8例、胃角2例、胃窦部1例.病灶大小1.3~5.4cm,平均3.6 cm.向腔内、外同时生长6例,向腔内生长2例,向腔外生长3例.无淋巴结转移、无邻近组织器官侵犯、无远处转移及腹水征象.增强后呈均匀轻中度强化,并持续强化,无明显钙化及液化坏死.结论 多层螺旋 CT平扫加增强动态扫描是检查胃神经鞘瘤的重要方法 之一,能准确显示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对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神经鞘瘤CT影像特征并分析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但CT检查误诊的胃神经鞘瘤临床资料。结果5例均以上腹部不适、匕腹部肿块、黑便等就诊,均行七腹部CT扫描。CT影像表现为边界锐利的类网形均质肿块.与肌肉组织比较呈低密度,向腔内或腔外生长,病灶长径平均(6.2±2.3)cm,其中4例病变长径〉5.0cm。5例CT检查误诊为恶性胃间质瘤2例,胃平滑肌瘤、胃外肿瘤及偏良性胃间质瘤各1例,均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榆奄确诊胃神经鞘瘤。结论对CT表现为胃肠道壁内均质性、边界清晰的肿块,且无出血、坏死和囊变时,应警惕胃神经鞘瘤。  相似文献   

4.
胃间质瘤的螺旋CT诊断价值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以及螺旋CT对胃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间质瘤25例,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所有病例均行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25例胃间质瘤的主要螺旋CT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向胃腔内、外或同时向腔内外突出,肿块内密度均匀或呈混杂密度影。增强后,肿块强化较明显或呈中心坏死、囊变,周边强化。25例胃间质瘤中,良性7例,肿块直径多小于5cm,边界清楚,多均匀强化;恶性18例,肿块直径多大于5cm,边界多不清楚,17例肿块内有坏死,6例出现转移灶。结论螺旋CT增强扫描显著提高了胃间质瘤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对胃间质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照病理回顾性分析胃神经鞘瘤与胃间质瘤,研究两者病灶增强CT特征及鉴别要点。方法记录并分析14例胃神经鞘瘤(GS)及69例胃间质瘤(GIST)的临床资料、大小、部位、生长方式、强化程度、强化是否均匀、溃疡、坏死、钙化及气体、动脉期及静脉期CT值、动脉期与静脉期CT值差值及差值百分比,并将胃GIST病灶根据病理进行危险程度分级,再与GS组病灶进行比较。结果 GS组患者平均年龄更小(GS组50.5±7.2岁,GIST组57.4±10.0岁,P=0.017),其余两组间临床资料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GIST病灶强化更明显(GS组及GIST组强化程度为弱、中等、明显的病灶分别为8、6、0例和30、16、23例,P=0.005)且更不均匀(GS组及GIST组强化不均匀病灶分别为6、53例,P=0.026),余增强CT征象、动脉期及静脉期CT值、动脉期与静脉期CT值差值及差值百分比在两组间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GIST病灶危险程度分级后,各组间临床资料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与GS病灶相比,高危GIST病灶明显强化多见(P=0.003),在极低危、低危GIST病灶强化也稍明显(P=0.044和0.045),均有统计学差异。与GS病灶相比,坏死在高危GIST病灶中较常见(P=0.047),极低危GIST病灶大小明显较小(P0.001),双期CT值差值及差值百分比较小(P=0.024)。结论与GS患者相比,GIST患者发病年平均龄稍大。相对于GS病灶,GIST中-高危病灶强化程度较高、强化更不均匀,高危病灶坏死征象更多,而极低危GIST病灶较小、双期CT值差值稍低,对于区分两者有一定鉴别意义。  相似文献   

6.
对37例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间质瘤的CT影像特点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行64层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加强病灶位置、大小及有无坏死等情况的研究。胃肠道间质瘤的生长部位和肿瘤的形态特征:胃肠道间质瘤单发患者29例,胃肠道间质瘤多发8例。其中,有2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肿瘤部位在胃部,10例位于小肠,7例位于直肠。37例患者中,22例向腔内外同时生长,7例向腔外生长;8例向腔内生长(其中3例表面凹凸不平)。CT增强扫描有利于胃间质细胞瘤的定位诊断及对肿瘤良恶性质的判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肿瘤的CT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证实,且均行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的胃肿瘤93例,总结本病的CT征象。结果:93例中胃癌47例,胃间质瘤25例,胃淋巴瘤7例,胃平滑肌瘤或肉瘤2例,胃神经鞘瘤4例,胃脂肪瘤2例,胃泌素瘤3例,胃血管球瘤1例,胃腺瘤1例,胃畸胎瘤1例。结论:多排CT能准确显示胃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并对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T, MSCT)对胃部异位胰腺和间质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经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的胃部异位胰腺17例为胃部异位胰腺组,胃间质瘤23例为胃间质瘤组,患者术前增强CT扫描均可见明确病灶;比较2组MSCT影像特征。结果胃部异位胰腺好发于胃窦部,以圆形多见,腔内生长为主,边界较清晰,胃黏膜连续性良好;胃间质瘤好发于胃体部,圆形或卵圆形多见,以腔内腔外混合生长为主,且胃黏膜缺乏连续性;胃部异位胰腺组病灶长径[(34.41±13.92)mm]、长径/短径比值(2.20±0.48)大于胃间质瘤组[(21.76±6.44)mm、1.64±0.20](P0.05),短径[(14.72±5.64)mm]小于胃间质瘤组[(18.76±6.26)mm](P0.05),CT平扫、增强动脉期和静脉期的Ct值与胃间质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检测病灶大小、好发部位、生长方式及胃黏膜连续性等特征对胃部异位胰腺和胃间质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9.
胃神经鞘瘤三期增强CT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胃神经鞘瘤的CT平扫及三期增强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神经鞘瘤的临床资料及CT资料,其中男2例,女3例,年龄36~55岁.5例均行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4例行三期动态增强扫描,1 例仅行动脉期增强扫描.结果 5 例胃神经鞘瘤主体全部位于胃大弯侧,位于胃体 3 例,胃底、胃窦各 1 例.5例均表现为边界清晰的类圆形均质病灶,除 1 例病灶较小呈结节状外,其他 4 例均表现为团块状;表现为腔内生长者 1 例,腔外生长者 2 例,腔内、外同时生长者 2 例;2 例肿瘤表面溃疡形成.5例均无胃周淋巴结转移及胃外浸润.CT动态增强扫捕肿瘤平均CT值分别为50.25、68.00和81.67 HU,呈明显渐进强化.结论 胃神经鞘瘤CT平扫及动态增强表现具有一定特点,对该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提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诊断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 (GISTs)的螺旋CT表现以及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 3 5例 ,均行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结果 :3 5例中 ,食管间质瘤 1例 ,胃间质瘤 2 4例 ,肠道间质瘤 10例。GISTs的主要螺旋CT表现为 :胃肠道软组织肿块 ,向腔内、外或腔内外突出 ,肿块内密度均匀或呈混杂密度影。增强后 ,肿块强化较明显或呈中心坏死、囊变 ,周边强化。 3 5例GISTs中 ,良性 7例 ,肿块直径多小于 5mm ,边界清楚 ,多均匀强化 ;恶性 2 8例 ,肿块直径大于 5mm ,边界多不清楚 ,17例肿块内有坏死 ,6例出现转移灶。结论 :螺旋CT增强扫描显著提高了GISTs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 ,弥补了常规胃肠道造影和内窥镜检查的不足 ,对GISTs的定位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胃间质瘤CT征象与病理及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螺旋CT对胃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胃间质瘤43例,所有病例分别行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所有病例均经病理免疫组化证实,如CD117,CD34,SMA-100及DESMIN。结果GST的大小、形态和均匀与不均匀的强化方式同恶性程度相关(P<0.05),与生长方式不相关(P>0.05);对比分析表明,病理为恶性、高度恶性及5年内复发、转移的CT征象大多表现为>5cm、不均匀强化、腔内/外生长;17例既向腔内生长又向腔外生长的胃间质瘤患者中,16例病理证实为恶性,有5例在3年内出现复发;5例GST呈间隔状强化,病理结果均为恶性,2例在3年内复发。结论瘤体直径大于5cm、不均匀强化、腔内/外生长和浸润与转移提示GST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良、恶性胃间质瘤(GS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GST25例,所有病例均行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对肿瘤部位、大小、形态、强化方式、与周围器官关系及有无淋巴结转移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经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诊断。统计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25例GST中,良性10例(其中交界性2例),恶性15例。GST的大小、形态、生长方式同良、恶性相关(P〈0.05),肿瘤发生部位、年龄、性别和均匀与不均匀的强化方式与良恶性无相关性。结论良、恶性胃间质瘤具有其影像学特征,MSCT可较好的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16排螺旋CT扫描检查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我院2004年10月-2008年12月共12例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化证实的胃肠间质瘤的16排螺旋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胃肠间质瘤的螺旋CT扫描常见表现特征为:①肿块多腔外生长,呈密实性,较大肿块其内可见囊变坏死区;②肿块增强动脉期呈散在斑片样中等强化,静脉期呈均匀明显强化;③肿块范围超过5 cm,且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时考虑肿瘤恶变.结论 16排螺旋CT扫描检查对胃肠间质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多层螺旋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道质瘤患者的多层螺旋CT资料.结果 19例患者中,肿瘤发生于胃7例,小肠9例,食管和小肠系膜及直肠各1例.其中,良性间质瘤2例,潜在恶性3例,恶性间质瘤14例.胃肠道间质瘤表现为不同形式的软组织肿块,其中腔内3例,腔外11例,腔内腔外混合5例;CT平扫呈均匀等密度3例;混杂密度16例.增强扫描病灶呈中度到明显强化或呈中心坏死、囊变,周边强化.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并胃神经鞘瘤的临床特征及诊断方法,减少漏诊。方法回顾性分析胃肠间质瘤并胃神经鞘瘤1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例因间断排柏油样便6 d入院。胃镜及腹部CT检查示胃体部黏膜下层占位性病变,初诊为胃间质瘤,行胃大部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胃肠间质瘤并胃神经鞘瘤,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400 mg/d进行辅助治疗,每3~6个月复查腹部CT,未见肿瘤复发。结论胃肠间质瘤并胃神经鞘瘤临床罕见,提高认识、及时行病理学检查方可减少漏诊。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神经鞘瘤的CT和超声内镜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神经鞘瘤患者的腹部CT及上消化道超声内镜资料。结果 8例胃神经鞘瘤中,1例位于胃底,5例位于胃体,2例位于胃窦。CT表现为起源于胃壁的外生性界清均质的实质性肿块,局灶性结节或肿块型7例、巨块型1例;肿块边缘细点状钙化1例,肿块内见小片状、细条状低密度囊变区4例,增强后8例病灶均见轻中度较均匀强化。7例胃神经鞘瘤超声内镜表现为胃壁肌层起源低回声团块。结论 CT和超声内镜检查可明确肿瘤所在部位、大小、边界及肿瘤内部有无坏死、囊变或钙化,有助于提高该肿瘤的术前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多排螺旋CT在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将从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36例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以分析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多排螺旋CT的表现特点。结果:交感神经源性肿瘤有8例,5例神经母细胞瘤,2例节细胞神经瘤,1例神经节神经母细胞瘤。神经鞘来源肿瘤11例,5例良性神经鞘瘤,4例恶性神经鞘瘤,2例神经纤维瘤。副节瘤17例,6例嗜铬细胞瘤,5例良性副节瘤,6例恶性副节瘤肿瘤。神经节神经母细胞瘤和神经母细胞瘤临床特征为:平扫出现显著的低密度,形态为不规则形状,边界较为光整,增强扫描轻微强化或者无明显强化;会发生无规则较粗大钙化以及腹膜后大血管包埋影像。副节瘤强化现象较为明显,神经鞘肿瘤形态存在着较大差异,强化程度位于上述两者之间。结论: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按照其CT表现及好发部位,并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年龄,一般可术前进行较为准确的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8.
胃间质瘤的多排螺旋CT诊断及病理对照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提高对胃间质瘤(GST)影像征象的认识,评价多排CT(MSCT)检查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7例GST病例的临床及CT影像资料。结果:病变向腔内生长4例,向腔外生长6例,向腔内外同时生长7例。CT平扫呈均匀或不均匀软组织肿块,其内可出现坏死、囊性变及钙化。增强扫描时病灶有不同程度强化,动脉期瘤体旁可见排列成簇状或线状增强的细小血管,静脉期病变强化程度高于动脉期。所有病例MSCT扫描未发现病灶邻近的胃壁增厚。结合手术病理,病变定位准确率为76.5%(13/17)。结论:外生性或腔内外生长肿块、邻近胃壁不增厚是GST的特征性CT表现,增强扫描静脉期病变强化程度高于动脉期也是本病的特点。MSCT的重建能明确病变部位、内部结构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为手术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9.
易正湘  贺李毅  郭一清  毛志群 《医学临床研究》2010,27(7):1295-1297,1300
【目的】分析早期胃间质瘤(GIST)的16层螺旋CT表现,提高对GIST的早期影像诊断率。【方法】对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直径小于5cm的GIST多排螺旋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肿瘤部位、形态、增强特点与病理诊断对照总结(所有病例均行多平面重建、容积再现和最大密度投影等)。【结果】17例GIST患者中,局限于胃壁1例;向胃腔外生长5例;向胃腔内生长11例。肿块呈类圆形或分叶状,密度多不均匀,恶性程度较高肿瘤强化不规则,边缘强化更明显。【结论】多排螺旋CT对早期GIST有较高检出率,特别是多排螺旋CT多方位重建图像能更详尽展现病变形态、密度、累及范围及与周围器官关系;动态增强扫描反映肿瘤血供情况和强化规律,对病变定性诊断提供较大帮助。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消化道钡餐及多层螺旋CT(MSCT)表现,探讨消化道钡餐和MSCT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胃肠道间质瘤病人术前消化道钡餐和MSCT影像学资料,根据影像征象分析病变性质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病理检查显示,29例胃肠道间质瘤中,胃间质瘤17例,肠道间质瘤11例,胃及十二指肠同时发病者1例。消化道钡餐诊断胃间质瘤9例,肠道间质瘤5例;良性11例,包块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腔内生长为主;恶性3例,包块形态不规则,边界清或不清。MSCT诊断胃间质瘤15例,肠道间质瘤10例;良性16例,包块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腔内外生长均有,密度均匀,边界清晰;恶性9例,多为腔外生长的不规则包块,体积较大(〉5cm),增强后多呈不均匀强化,病变中心可出现大片低密度影,其中2例出现肝转移。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消化道钡餐及MS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MSCT能准确诊断胃肠道间质瘤与周围组织关系,对设计治疗方案及评估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