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卫红  吴晓琴 《吉林医学》2013,(30):6424-6425
目的:探讨有效可行的中心静脉置管的导管维护管理方法,以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方法:选择目标性监测研究ICU中心静脉置管≥48 h的患者分为干预前组与干预后组,采用成人维护组合方案加以干预,比较两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发生率、病原菌分布。结果:干预前CRBSI发生13例,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千日感染率为9.53‰,干预后发生5例,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千日感染率为2.19‰,经统计检验,干预前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革兰阴性杆菌从28.56%上升至63.64%;革兰阳性球菌的构成比从57.16%下降至36.36%。结论:维护组合干预能有效预防CRBSI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系统性护理干预对肝胆外科中心静脉导管发生相关性血流感染事件的影响。方法:选取68例肝胆外科患者,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措施;研究组患者行系统性护理干预。统计两组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护理满意度,并对比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及感染持续时间。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为5.88%、对护理的满意度为94.12%,优于对照组(29.41%、70.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及感染持续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护理比较,系统性护理可有效降低肝胆外科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减少感染持续时间及住院时间、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朱丽  曹相原 《宁夏医学杂志》2011,33(10):963-964
目的探讨ICU内中心静脉导管(CVC)相关血行感染(CRBSI)的发生率和临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ICU内拟诊和确诊CRBSI患者9年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ICU内中心静脉置管情况和CRBSI年度发生率,以及患者基础疾病、住ICU时间、CVC留置时间等相关危险因素等进行研究。结果 ICU重症患者中心静脉置管率为40.97%,CRBSI的发病率为4.32%,病死率24.4%。CRBSI患者的基础疾病、住ICU时间、CVC留置时间、静脉营养为CRBSI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ICU内CRBSI发生率为4.32%。结论随着患者危重病程度增加、住ICU时间和留置导管时间延长,CRBSI的发生几率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预防ICU病人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2年7月入住我院ICU行中心静脉置管的病人18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75例)和循证组(106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方法,循证组采用循证护理方法。比较两组病人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情况。结果循证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3.8%)低于对照组(12.0%),差异有显著性(χ2=4.46,P<0.05)。结论运用循证护理有效地预防了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CRBSI)的有效护理方法。方法:选取158例重症监护病房内行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随机分为运用改良型方法进行中心静脉置管的临床护理(观察组),及采用传统的中心静脉置管的临床护理(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1.9%,较对照组11.3%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和传统的中心静脉置管临床护理方法比较,改良型护理方法能有效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陈燕春  王玺  陈倪  刘敏  田蓉 《四川医学》2013,(4):448-449
目的探讨采用集束化护理措施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11年3月~2011年8月行中心静脉置管(CVC)常规护理的患者和2011年9月~2012年2月行CVC集束化护理的患者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发生率进行比较,观察集束化护理策略的应用效果。结果集束化护理措施实施前,CRBSI平均发生率为5.8‰,集束化护理措施实施后CRBSI平均发生率为1.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留置CVC的患者,严格执行集束化护理的每一项措施,可以降低CRBSI的感染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集束干预策略临床实施的依从性及对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预防作用。方法:采用干预前后对照研究的方法,将2011年4月-2012年3月采用传统的中心静脉导管管理方法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共110例。将2012年4月-2013年3月采用中心静脉导管集束化干预策略管理方法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共131例。观察指标:中心静脉导管集束化干预策略执行依从性、导管使用率和每千个导管日CRBSI感染率。结果:实施中心静脉导管集束化干预策略后,导管使用率和每千个导管日CRBSI感染率均下降,中心静脉导管集束化干预策略执行依从性上升。结论:实施中心静脉导管集束化干预策略(CLB)能降低CRBSI的发生率,同时,其临床实施依从性将直接影响患者的导管留置时间和CRBSI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2):153-156
目的探讨集束干预策略在PICU对CVC导管相关性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应用及对患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2016年12月间收治的留置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患者150例,依据随机数字方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均使用常规手段对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进行护理,研究组的患者则应用集束干预策略对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进行有效护理,记录研究期间两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表达情况及护理结果情况,并对其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组血清TNF-α、IL-6、IL-1β和IL-8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留置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CRBSI发生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对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应用集束干预策略进行干预,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的发生率,有利于防止患者病情的恶化,对降低炎症因子表达水平极为有利,有效缩短了置管时间与住院时间,可以对其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集束化干预策略(central line bundle,CLB)对恶性血液病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的影响效果。方法:参照美国健康促进会(Institution for Healthcare Improvement,IHI)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的集束化干预策略,制定CRBSI集束化干预办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本院留置中心静脉导管行常规护理的252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作为对照组,随机选取同期在我院留置中心静脉导管行集束化干预策略的271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作为实验组,对常规护理与集束化干预策略后的效果进行比较性分析。结果:对照组股静脉GRBSI平均发生率最高,达26.1‰,集束化干预策略后股静脉置管GRBSI平均发生率7.4‰,对照组股静脉GRBSI平均发生率较实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置管GRBSI平均发生率较实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实验组的CRBSI发生率分别为13.5‰、6.1‰,集束化干预策略后实验组的CRBSI率(‰)、CRBSI起始时间、留置天数、住院时间和费用及手消毒剂消耗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RBSI以革兰阳性菌为主,集束化干预策略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病原菌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集束干预策略可有效降低恶性血液病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提高了恶性血液病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预防重症医学科( ICU)患者中心静脉导管( CVC)相关性不良反应及降低非计划拔管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实施循证护理,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比较二者导管相关性不良反应及非计划性拔管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入住ICU时间(26.09±3.61)d及在ICU内CVC置管时间(25.37±3.42)d,对照组患者入住ICU时间(26.11±3.70)d及在ICU内CVC置管时间(25.40±3.49)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CVC相关性不良反应发生6例,发生率15.00%;对照组患者CVC相关性不良反应发生14例,发生率3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发生非计划拔管2例,发生率5.00%;对照组患者发生非计划拔管6例,发生率1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循证护理能有效预防ICU患者CVC相关性不良反应发生,降低非计划性拔管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集束干预策略在预防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情况。方法:选取收治的120例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护理措施不同进行分组,常规护理组45例和集束化干预组75例。观察两组患者血流感染发生率、血流感染发生时间情况。结果:集束化干预组患者血流感染发生率、血流感染发生时间均优于常规护理组,χ2=4.50,12.6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集束干预策略在预防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中应用可以有效地降低血流感染发生率,提高患者预后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CVC专科护理团队预防ICU静脉导管并发症的效果。方法:将108例中心静脉置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基础护理措施,观察组采用CVC专科护理组模型,比较两组患者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护理工作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CVC专科护理小组模型可显著降低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陈欣  温贤秀  夏琪  江华  邓洪飞  李庭  赖永明星   《四川医学》2021,42(11):1155-1161
目的系统评价ICU患者安置在股静脉与锁骨下静脉及颈内静脉的中心静脉导管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及导管病原菌定植的风险。方法系统检索相关的随机对照研究及观察性研究,并使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通过系统的文献检索,得到可能相关的文献834篇,经过筛选后最后纳入11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股静脉导管发生CRBSI及导管病原菌定植的风险均高于锁骨下静脉(P=0.0002,P<0.00001),但与颈内静脉导管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P=0.83)。结论为了降低ICU患者CRBSI的发生率,本研究建议在患者病情允许的前提下,将CVC导管的安置时间控制在7 d以内,否则应尽量选择锁骨下静脉作为置管部位,且在安置导管期间根据患者病情适当运用有抗菌效果的敷料及导管。而股静脉与颈内静脉置管的CRBSI发生风险是否有差异性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证明。  相似文献   

14.
ICU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文 《医学综述》2011,17(6):864-867
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是ICU中最常用的监测和治疗措施,但其同时存在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风险,从而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和病死率升高。选择锁骨下穿刺径路、使用抗生素导管可减少CRBSI的发生。应用集束化预防措施进行置管及日常护理是预防CRBSI发生的重要措施,包括严格的手卫生、应用2%氯己定和70%乙醇混合液消毒皮肤、最大消毒屏障以及定期更换辅料。定期更换导管及使用抗生素封管对预防CRBSI效果不明确,不作为常规推荐。  相似文献   

15.
中心静脉导管(CVC)广泛应用于临床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监测、长期静脉营养、血液净化等.但中心静脉导管也可以带来各种并发症,最常见的是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CRBSI的高发生率,不仅延长了住院时间、增加了医疗费用,也造成了患者的高病死率[1].本文就如何近年来CRBSI的诊治及预防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多式联运干预对降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发生率的影响,改进预防CRBSI措施。方法:将ICU 1 573例中心静脉置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第一阶段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721例、5 884个导管日采用传统的血液导管管理方法,为对照组;第2阶段2011年10月至2013年3月632例、4 376个导管日为干预组,采用多式联运干预措施包括集束化综合管理、人员培训、CRBSI发生率调查及反馈,比较两组CRBSI发生率、住ICU时间、平均置管时间及血液病原学检查结果以及预防措施执行情况。结果:干预组CRBSI发生0例,发生率0%,对照组CRBSI发生20例,发生率为0.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CRBSI危险因素(年龄、APACHE评分、SOFA评分、输血、静脉营养、休克)和ICU住院时间及28d死亡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多式联运干预能有效预防CRBSI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ICU患者采用集束化干预策略预防由中心静脉导管所致的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CRB—SI)的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本院ICU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78例采用集束化干预策略,包括严格手卫生,置管时提供最大的无菌屏障,洗必泰消毒皮肤,选择最佳置管位置及每日评估是否需要保留导管。观察CRBSI发生率及菌株分布情况和住ICU时间。取本科2009年1月至2008年10月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70例作为对照。采用t检验和)c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集束化干预组CRBSI发生5例,发生率为5.2例/1000导管留置日。对照组CRBSI发生13例,发生率为14.2例/1000导管留置日,两组CRBSI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87,P〈0.05)。集束化干预组住ICU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9.0±4.5)dVS(14.8±6.6)d,t=2.15,P〈0.051.结论集柬化干预策略能有效降低中心静脉导管所致的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心静脉导管在ICU广泛使用,临床上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并发症也逐渐为医护人员重视。现就我院综合ICU2010年1~12月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不同的处理措施对危重患者并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发生的73例确诊为CRBSI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71.2%患者有>3个基础疾病,68.5%患者有≥4个危险因素.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股静脉导管及单腔导管、双腔导管留置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病原菌中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真菌分别占64.3%、26.0%、9.7%.发热12h内拔除中心静脉导管(CVC)且及时应用敏感抗生素者,退热和血培养转阴时间早于其他患者(均P<0.05),病死率亦较低(均P<0.05).结论 危重患者并发CRBSI多发生于有多个基础疾病和多个危险因素情况下,以股静脉处和双腔CVC较易发生感染,以革兰阳性细菌较多见.及时拔除CVC和给予恰当抗生素可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应用护理管理在对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性血液感染进行控制的效果。方法将本院在2014-2016年收治的实施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共计100例作为研究资料,这100例患者全部来自ICU的老年患者,对中心静脉置管的位置和血液感染(CRBSI)的发生率及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在实施护理管理的前、后CRBSl的发生率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颈内与锁骨下静脉CRBSI的感染率显著的比股静脉CRBSI的感染率要低,经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和加强护理管理前进行对比,加强了护理之后CVC患者CRBSI的发生率显著的下降了,经过比较统计,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患者实施护理管理措施对于控制中心静脉置管的相关性血液感染的发生有重要的作用,能够显著地使导管相关性血液感染的发生率下降,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