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新国  周莉玲  邹吉利  吴金虎 《中成药》2012,34(8):1469-1473
目的 建立模拟环维黄杨星D透皮贴剂体外经皮渗透过程的BP神经网络模型.方法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4个药物浓度环维黄杨星D透皮贴剂(分别为0.25 mg/cm2、0.50 mg/cm2、1.00mg/cm2、2.00mg/cm2)在9个不同时间点的大鼠腹部皮肤累积透过量作为输出神经元计算数据,使用SPSS17.0软件神经网络分析工具建立模拟贴剂体外经皮渗透过程的神经网络模型.建模过程中训练样本与测试样本的比例根据模型的拟合精度进行调整.结果 根据训药样本与测试样品比例选择的结果,以80%数据作为训练样本,20%数据作为测试样本建立的模型拟合精度较高.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比较分析表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结论 环维黄杨星D透皮贴剂BP神经网络模型较经典动力学方程拟合方法均具有较高的拟合精度.  相似文献   

2.
《中成药》2016,(5)
目的采用微透析法研究环维黄杨星D透皮贴剂经皮给药后的药物动力学行为。方法线性微透析探针植入Wistar大鼠真皮在线取样。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法测定透析液中环维黄杨星D的回收率与其体内稳定性。结果环维黄杨星D在0.1~90 ng/m 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34),定量限为10 pg/m L。透皮贴剂的皮肤局部药物动力学行为符合单室模型,药物平均滞留时间在12 h以上。基质药物质量浓度越高,单位时间透皮量越大,但不呈比例增加。结论经皮微透析在微创条件下,可满足环维黄杨星D透皮贴剂连续取样及动态分析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环维黄杨星D透皮贴剂的药动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测定环维黄杨星D透皮贴剂在新西兰兔体内环维黄杨星D的药-时曲线,并与静脉注射和口服给药相比较,计算其体内药动学参数和生物利用度.方法 采用柱前衍生化RP-HPLC法,测定给药后不同时间段兔体内血浆中环维黄杨星D的含量,用3p87药动学软件进行药动学参数模拟.结果 经皮给药的血药浓度明显较口服平稳,达峰时间推后,持效时间延长,贴剂中环维黄杨星D的绝对生物利用度为30.465%.结论 环维黄杨星D透皮贴剂具有明显控释特征,可较长时间维持稳定有效的血药浓度.  相似文献   

4.
脉炎宁透皮贴剂成型工艺及体外透皮释放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原素敏  倪健 《中国中药杂志》2009,34(13):1654-1657
目的:制备脉炎宁透皮贴剂并优化其处方.方法:通过单因素考察,筛选透皮贴剂的处方组成.结果:采用聚丙烯酸树脂MD-607为控释骨架和压敏胶材料,5.0%氮酮作为渗透促进剂制备胶黏剂骨架型经皮给药系统,药物从胶黏剂骨架/药物储库(压敏胶层)中恒速释放,体外释放度表明,贴剂的释放符合零级方程.结论:所研制的透皮贴剂具有理想的释药特性.  相似文献   

5.
痹痛宁贴剂的制备及体外释放、透皮吸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继勇  顾清  胡晋红  田景振 《中成药》2004,26(6):437-439
目的:制备痹痛宁贴剂(洋金花、麝香、樟脑等)并研究其体外释药性能和透皮吸收行为.方法:以水溶性高分子材料为基质制备痹痛宁贴剂,采用高效毛细管电泳法测定制剂中东莨菪碱的含量.按中国药典方法进行了体外释放度的测定,利用Franz扩散池研究了贴剂的透皮吸收行为.结果:制备的痹痛宁贴剂含量稳定,体外释药符合Higuchi方程,释放速率为0.4698mg·cm-2·h-1/2.其透皮吸收为零级动力学过程,渗透速率为0.067mg·cm-2·h-1.结论:痹痛宁贴剂为皮肤控释型透皮给药系统.  相似文献   

6.
《中成药》2020,(10)
目的制备环维黄杨星D包合物微孔渗透泵控释片,并优化处方。方法将环维黄杨星D制成包合物以提高溶解度后,进一步制备微孔渗透泵控释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聚氧乙烯(PEO)用量、聚乙二醇400(PEG 400)用量、增塑剂(邻苯二甲酸二乙酯)用量、包衣增重为影响因素,累积释放度为评价指标,正交试验优化处方。结果最佳处方为PEO用量8 mg/片,PEG 400用量25%,增塑剂用量18%,包衣增重3%,12 h内累积释放度为90.82%。所得微孔渗透泵控释片的体外释药符合零级方程(R~2=0.992 4),并且不受释放介质pH值的影响。结论微孔渗透泵控释片可使环维黄杨星D包合物缓慢恒速释药,从而抑制血药浓度波动,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考察野菊花总黄酮生物黏附双层缓释贴片中蒙花苷的体外释放规律与体外透膜机制。方法:选择蒙花苷为指标成分,考察野菊花总黄酮生物黏附双层缓释贴片的体外释放规律;采用牛蛙的腹皮,通过透皮扩散试验探索药物的透膜机制。结果:体外释放和黏膜渗透的拟合方程分别为lnQ=1.387lnt-0.461(r=0.990),lnQ=0.969lnt+3.240(r=0.994 3),均符合Ritger-Peppas方程,该制剂在释放介质中释药体系为Fick扩散和凝胶骨架溶蚀的协同作用。结论:该缓释贴片的释药性较好且具有一定黏膜透过性。  相似文献   

8.
高乌甲素贴剂的体外释放度与经皮渗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新国  李居怡  王雄  吴金虎 《中成药》2012,34(9):1692-1695
目的采用3种不同分子聚合度的聚异丁烯为基质,研究高乌甲素贴剂的体外释放和经皮渗透行为。方法按中国药典方法考察高乌甲素贴剂的体外释放度,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接受液中高乌甲素含有量。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以离体大鼠皮肤为透皮屏障,比较3种高乌甲素贴剂的经皮渗透特性。结果 3种高乌甲素贴剂的体外平均释放速率分别为170.040μg/(cm2.h)、122.060μg/(cm2.h)、88.740μg/(cm2.h),体外平均经皮渗透速率分别为96.786μg/(cm2.h)、32.033μg/(cm2.h)、33.270μg/(cm2.h)。结论 3种高乌甲素贴剂在20 h内体外释放曲线和经皮渗透曲线均以Higuchi动力学方程拟合较好,该制剂属于骨架型释药系统。药物从贴剂基质中的释放速率均大于渗透通过皮肤的速率,其透皮过程以皮肤限释方式进行。贴剂的累积释药量与累积透皮量具有因聚异丁烯分子聚合度的增加而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丹黄凝胶体外释放和经皮渗透特性考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丹黄凝胶体外释药特性和体外经皮渗透性.方法: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以大黄酚、小檗碱为评价指标,运用动力学模型描述指标成分在体外的释药规律和经皮渗透规律.结果:大黄酚以零级动力释放模型拟合优度最好,小檗碱以Ritger-Peppas模型拟合优度最好;大黄酚和小檗碱在体外皮肤均以一级动力学渗透吸收;大黄酚、小檗碱体外释药特性与经皮渗透性的相关方程分别为Y=0.468 7X +4.972 2(r =0.966 4),Y=0.666 9X+2.487 4(r =0.974 0),体外释放速率均>体外经皮速率.结论:大黄酚、小檗碱体外释药特性与经皮渗透性存在较好线性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刘晓昱  赖瑛 《中草药》2018,49(2):313-317
目的制备白芷香豆素储库型贴剂,考察其体外释药特性和离体皮肤渗透性,筛选有效的透皮吸收促进剂,提高白芷香豆素的透皮吸收速率。方法选取羟丙甲纤维素为储库介质,以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膜为控释膜,制备白芷香豆素储库型透皮贴剂。用Franz扩散池进行乳猪离体皮肤渗透实验,用HPLC测定欧前胡素量,考察凝胶用量、药物用量、促渗剂对药物透皮速率的影响,并对优选的贴剂进行体外释放研究。结果最佳处方为1%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1%白芷香豆素、3%肉豆蔻酸异丙酯、3%氮酮;由该处方制得的贴剂稳态透皮速率(Js)达到0.713μg/(cm2·h),体外释放速率接近零级。结论储库型白芷香豆素贴剂有较高的经皮渗透速率,体外释药完全,有望成为新型的透皮制剂。  相似文献   

11.
徐月红  徐莲英  蔡定国  陈宝  何岚 《中成药》2004,26(6):444-446
目的:通过体外释放和透皮实验,优选全缘千里光碱凝胶剂基质,为制备全缘千里光碱透皮给药抗肿瘤的新制剂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溶出仪建立体外释放实验,体外透皮采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法,并通过RP-HPLC法测定释放液和接收液中全缘千里光碱的含量.结果:全缘千里光碱三种基质的凝胶体外释放符合Higuchi方程,释放速率CMC-Na凝胶>HPMC凝胶>Carbopol凝胶.体外透皮符合零级动力学过程,稳态透皮速率HPMC凝胶>CMC-Na凝胶>Carbopol凝胶.结论:凝胶剂作为全缘千里光碱透皮吸收新剂型是可行的,首选HPMC作为凝胶基质,不宜选择Carbopol作基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制备银杏叶提取物胃漂浮滞留缓释片,并考察其体外释放度。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法确定影响处方的关键因素;以释放度为指标,采用正交实验设计优化筛选最佳处方与制备工艺。结果:确定了最佳处方组成;释药动力学模型符合Higuchi方程。结论:本文制备的胃滞留漂浮片外观及可压性良好,具有良好的缓释性能,释药机理为扩散和溶蚀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盐酸青藤碱胃滞留型择时释药片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制盐酸青藤碱胃滞留型择时释药片,考察处方和工艺因素对其体外释药的影响,解析其释放机制.方法:以盐酸青藤碱为模型药物采用压制包衣法制得胃滞留型择时释药片;以膨胀率和释药时滞为指标,筛选片芯用崩解剂;通过体外药物释放试验,考察影响择时释药片漂浮性能和释药时滞的包衣处方和工艺因素;通过溶蚀试验探讨其释药机制.结果:体外释放时,盐酸青藤碱胃滞留型择时释药片经一定时滞后药物均呈脉冲释放.片芯选用羧甲基淀粉钠作为崩解剂;随包衣处方中羟丙甲纤维素与卡拉胶的比例和凝胶材料用量增加,释药时滞延长;包衣压片压力和衣膜材料制备工艺对时滞无显著影响;释药机制为衣膜溶蚀和片芯溶胀协同作用.结论:盐酸青藤碱胃滞留型择时释药片经一定时滞后药物呈脉冲释放,调节其包衣处方可获得具有适当时滞的择时给药系统,满足时辰治疗要求.  相似文献   

14.
酮基布洛芬经皮吸收涂膜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制备酮基布洛芬(KTP)经皮吸收涂膜剂,研究其经皮吸收性能及抗炎作用。方法:采用双室渗透扩散装置,进行体外渗透试验;用大鼠为炎症模型,考察KTP涂膜剂的抗炎作用。结果:KTP涂膜剂体外透皮释药方程为:Q=0.4385t-0.1030(r=0.9998),8h累积渗透量为3.507mg·cm-2;本品对大鼠角叉莱胶性足趾肿胀,棉球性肉芽组织增生及大鼠佐剂性关节炎的原发病变和继发病变均有显著抑制作用。结论:涂膜剂使KTP以零级动力学透过皮肤,可以提供比口服制剂稳定的血药浓度;KTP具有显著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优化氢溴酸西酞普兰(citalopram hydrobromide,CTH)鼻用温敏凝胶的处方并对其体外性质进行评价。方法以泊洛沙姆407(F127)和卡波姆940(CP940)作为凝胶基质材料,胶凝温度与胶凝时间为观察指标,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和单因素实验法优化凝胶基质处方;同时,以离体羊鼻黏膜为模型,采用Franz透皮扩散池法筛选药物透皮吸收促渗剂,最后采用冷法制备CTH鼻用温敏凝胶并进行体外性质评价;采用无膜溶出法测定制剂的体外溶蚀率及体外释放率;采用透析膜法测定其体外释放度。同时,考察温度及pH对该制剂黏度的影响。结果CTH鼻用温敏凝胶最优处方组成为:CTH 8.0%、F12720.27%、CP9400.17%、DM-β-003.0%、尼泊金乙酯0.05%及适量水。该制剂的胶凝温度为32.5℃,胶凝时间为42s,PH值为5.0,55 min时体外累积溶蚀率与药物累积释放率均大于90%,且二者具有良好线性相关性(r^2=0.9986);该制剂在8 h内体外累积释药为92%,其释药过程符合Higuchi动力学方程。温度及pH对该制剂的黏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结论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和单因素法优化处方所制备CTH鼻用温敏凝胶其肢凝温度、胶凝时间及pH值适宜,符合鼻用制剂要求,其体外释药具明显缓释特征。  相似文献   

16.
徐月红  叶卉  官素桃  郭秀彩  刘霞  吴传斌 《中成药》2011,33(12):2068-2072
目的研究白芥子涂方(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等)凝胶膏剂的体外释放和透皮特性,为开发白芥子涂方贴敷预防和治疗哮喘的药物新型给药系统提供实验支持。方法分别以透析膜和大鼠皮肤为屏障,以扩散池法进行体外释放和透皮实验,以方中君药白芥子的有效成分芥子碱硫氰酸盐为指标,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测定白芥子涂方凝胶膏剂释放介质和透皮接收液中的药物浓度,分别以累积释放量和透皮量对时间做图,计算释放和透皮速率。结果芥子碱硫氰酸盐自凝胶膏剂中体外释放的方程为QR=45.65t+3.193,r2=0.994 6,释放速率为45.65μg/(cm2.h);其透皮特性方程为QT=0.502 1t+0.178 0,r2=0.997 1;透皮速率0.502 1μg/(cm2.h)。结论芥子碱硫氰酸盐的释放速率远大于透皮速率,释放速率可保证其稳定透皮的动力,其透皮过程不受其释放的限制,限速步骤主要是由于皮肤的屏障作用导致,寻找合适的透皮促进剂对白芥子涂方凝胶膏剂发挥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银杏内酯固体分散体的制备和体外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优选银杏内酯固体分散体的制备工艺,提高银杏内酯的体外溶出度.方法:以银杏内酯B的体外溶出度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处方和工艺因素对银杏内酯固体分散体中药物溶出的影响;以X-射线衍射法和差示扫描量热法对固体分散体进行表征.结果:差示扫描量热法和X-射线衍射分析试验表明药物以无定形态存在于固体分散体中.银杏内酯B从PVP固体分散体中的溶出速率比原药粉末显著提高,且药物中银杏内酯A,B,C和白果内酯从固体分散体中的溶出相似性(f_2值均大于50)优于原药粉末.结论:将银杏内酯制成固体分散体能显著提高药物的溶出速率,可用于进一步制备其固体剂型.  相似文献   

18.
紫玉盘属植物乌藤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离鉴定乌藤中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各种色谱法进行分离,运用多种波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了7个化合物,分别是乌藤素C(1),β-senepoxide(2),2,4-二羰基六氢-1,3-二氮杂卓(3),山柰酚-3,7-O-α-L-二鼠李糖苷(4),安诺洛宾(anolobine,5),(-)-lyoniresinol(6)和schizandriside(7).结论:化合物1是新化合物,化合物2~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岩黄连生物碱在大鼠胃肠道的吸收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以脱氢卡维丁为指标成分研究岩黄连总生物碱在大鼠胃、肠的吸收动力学特征.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胃、肠吸收模型,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胃、肠灌注液中药物的含量.结果:药物在胃和小肠中的每小时吸收百分率分别为8.88%,2.08%;药物在大鼠十二指肠、空肠的吸收速率常数略高于回肠和结肠部位,但无显著性差异;药物中、高浓度的吸收速率常数基本一致,低浓度的吸收速率常数明显降低;随灌流液pH升高,药物吸收速率常数增大,但也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药物在胃、全肠道均有吸收,但吸收均较差,胃中高于小肠中;不同肠段和灌流液不同pH对吸收无显著性影响;中、高浓度范围内表现为被动扩散吸收机制.  相似文献   

20.
无梗五加果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对五加科五加属植物无梗五加Acanthopanax sessiliflorus果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与鉴定.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方法对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及纯化,根据化合物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oleanolic acid-3-O-6'-O-methyl-β-D-glucumnopyranoside(1),22-α-hydroxychiisanogenin(2),齐墩果酸-3-o-β-D-葡萄糖醛酸苷(momordin Ib 3),齐墩果酸-3-O-β-D-葡萄糖苷(oleanolic acid-3-O-β-D-glucopyranoside 4),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 5),ehiisanogenin(6),(-)-芝麻脂素[(-)-sesamin 7],胡萝卜苷(daucosterol 8),β-谷甾醇(β-sitosterol 9).结论:化合物1是首次从五加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5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