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引黄济青建成运行27年来,沉沙池工程老化和淤积严重,需要修建新的沉沙池解决引黄济青的泥沙出路问题。受黄河调水调沙影响,黄河河槽下切,同等流量条件下,黄河水位降低1.0 m左右,造成引黄济青工程引水困难,需要修建引黄济青渠首泵站,确保了引黄水量。  相似文献   

2.
本文全面介绍了引黄济青渠首引水工程规划设计以及运行方案的调整优化过程。原设计采用自流沉沙和扬水沉沙方式,考虑资金等问题,改为以挖待沉方案。面对需水量加大、渠首沉沙工程严重老化的情况,本文针对渠首引水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提出了延长调水时间、新建沉沙条渠、加大清淤力度等措施,尽可能地增大渠首引水工程的引水能力,以期长效解决引黄济青工程的泥沙淤积问题。  相似文献   

3.
<正>一、工程建设背景山东引黄济青工程利用黄河打渔张引黄闸引水。自2000年起,打渔张引黄闸前黄河河底冲刷较为严重,同流量水位降低1 m左右,引黄济青工程实测分流比平均为0.14,只达到引黄济青工程原设计的56%,并呈递减趋势。引黄济青工程2010—2011年度输水实测分流比小于0.1,仅达到原设计的24%,黄河有水却引不出  相似文献   

4.
侯奔  于航 《东北水利水电》2023,(7):20-21+24
胶东调水渠首沉沙池是胶东调水工程和引黄济青工程共用的重要性控制工程,集沉沙、引水、蓄水和生态补水等功能于一体。本文通过充分挖掘沉沙池沉淀泥沙的功能潜力,探索泥沙综合开发利用方式,从而解决了引水必引沙的水沙矛盾问题。加强沉沙池的顶层规划设计,合理安排引水调度运行时机,完善工程配套设施建设,形成人水和谐的绿色生态体系,推动山东调水事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引黄济青亭口泵站土建工程主要设计特点李学前董武义(水利部天津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天津300222)关键词水泵站结构设计地基防渗引黄济青工程引黄济青工程是以解决青岛市严重缺水为主,兼顾沿途高氟区和严重缺水的农业灌溉的供水工程,自黄河打渔张闸引水至青岛...  相似文献   

6.
引黄济青青岛段冬季输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汪于鸿,元文珂,于忠华,王化坤(省引黄济青管理局青岛分局)(胶州管理处)1问题的提出引黄济青冬季冰冻期输水是对引黄济青工程设计、施工质量的检验;也是利用原设计留有冰冻期不输水的余地,在黄河可引水的条件下,挖掘工程...  相似文献   

7.
引黄济青工程从建成通水至今已运行10年。10年来引黄济青工程依法管理,对保证向青岛供水和为工程沿线服务,发挥了重大作用。 一、引黄济青工程依法管理概况 1986年,山东省引黄济青工程经国务院批准,经省、市人民三年艰苦奋斗,于1989年11月25日建成通水,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供水、灌溉、防洪体系。到目前为止,从黄河共引水近20亿立方米,向青岛市区供水5.6亿立方米,向农业供水9亿多立方米,为青岛市及山东省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  相似文献   

8.
横跨齐鲁大地的引黄济青工程是建国以来山东最大的跨流域、远距离调水工程。通水 15 年来, 为青岛市及沿线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总结该工程建设与管理的特点, 对搞好山东目前的重点工程建设与管理有一定裨益。1 明渠方案是引黄济青工程建设的基础引黄济青渠首位于黄河下游, 每当灌溉季节上、中游大量用水, 下游无水可引。如果采用管道输水方案, 则因引水流量小、时间长, 无法适应黄河水量不稳定的状况。采用明渠输水方案可利用冬季中游用水低谷加大引黄流量, 缩短引水时间, 解决黄河水源不稳定的问题, 并利用大型水库调蓄,…  相似文献   

9.
随着第九次引黄济津开闸放水时间的一天天逼近,引黄济津渠首位山闸,把引水测流测沙设施检修调试工作,当成确保第九次引黄济津引水测量精度的头等大事来抓. 工作中,该所组织测流测沙工作人员,认真学习黄委领导有关认真做好第九次引黄济津渠首引水测流测沙的指示精神,强化目标,责任到人,建立起一套引黄济津引水测量规范;与山东黄河水文局有关水文专家和技术人员一道,认真积极做好引水利水电技术 第35卷 2004年增刊  相似文献   

10.
2011年12月10日8时,引黄济青渠首打渔张闸开启,标志着2011~2012年度引黄济青正式启动。2011~2012年度引黄济青调水,计划从黄河打渔张闸调水6000万m3,因为目前打渔张闸正为博兴县冬灌储备水源,引水流量10m3/s左右,引黄济青需要开启20m3/s的流量,打渔张闸引水流量增至30m3/s左右。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胶东调水工程渠首沉沙池运行30多年来泥沙淤积、处理情况进行了分析,阐述了泥沙淤积对引水带来的影响,沉沙池循环利用中存在的难点问题,引黄济青沉沙池工程可持续利用进行的探索和实践,对引黄灌区泥沙处理与利用、生态治理、持续高质量发展都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黄云国 《山东水利》1999,(11):37-40
引黄济青渠首沉沙池是本系统工程的组成部分,它起着处理引黄泥沙的重要作用,其功能的开发程度、使用寿命长短,直接关系着整个引黄济青工程的兴衰存亡。 现已征用的2~#沉沙地,设计长度6.09km,平均宽度571.5m,沉沙面积3.48km~2,原设计自流沉沙与扬水沉沙相结合方案,沉沙容积为1740万m~3,使用年限4—5年。1989年工程建成通水后,我们在运用方式上不断探索、改进,从尽量减少沉沙池占用耕地和渠首群众工作难度出发,科学研究泥沙处理措施,努力开发沉沙池功能,使2~#沉沙池至今一直保持自流进水沉沙。截止1998年底已调蓄过水17.99亿m~3,共沉积泥沙833万m~3,时处超设计运行状态,但沉沙效率仍保持在98%以上(见表1),运行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引黄济青工程渠首沉沙池生态环境的建设,将直接影响着沉沙池周边群众及胶东地区的用水安全。在确定沉沙池生态建设目标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现有建设工程,提出沉沙池与水土保持、泥沙治理相结合,与引水沉沙功能相协调以及与打渔张森林公园建设相适应的生态建设模式,建立合理有序的渠首生态建设机制,从而真正把胶东调水渠首工程的"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  相似文献   

14.
黄河下游引黄泥沙处理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国安 《中国水利》2000,(10):32-32
经过40余年的引黄灌溉,历史上沿黄两岸留下的沙荒盐碱低洼地,通过引黄放淤改土大都变成了良田。两岸的洼地,也已沉沙基本利用完毕,现在沉沙征地已十分困难,但是每年从黄河引进泥沙仍超过1亿t。这已成为黄河下游引黄灌溉事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是亟待认真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引黄泥沙处理的主要途径 黄河下游均为无坝引水,由于黄河泥沙多而细,引水必然引沙。大量泥沙入渠,必须妥善处理,走综合处理与开发利用相结合的道路。 1.选择合适的取水口位置 从黄河实测的含沙量沿水深分布来看,水面含沙量小而颗粒细,近河床含沙量大而颗粒粗,泥沙沿水深分布很不均匀。从各种粒径含沙量沿水深分布分析,  相似文献   

15.
山东省引黄济青工程是从多泥沙河流引水的跨流域、远距离、大型调水工程,途经4市(地)的10个县(市、区),全部工程包括输沙渠、沉沙池、输水河、泵站、水库以及桥、涵、闸、倒虹等各类建筑物400余座,全长253km。面对这样一个复杂的、管理难度大的工程,引黄济青管理局的全体干部职工群策群力,出注意,想办法,使管理工作每年都有新内容,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近几年簸箕李引黄闸引水沙资料及同期闸前黄河的水沙资料对比分析可知,年内各引水季节的引水量与引水得点全年的冠是不同步的;小水期引水含沙量一般大于黄河含水得,引沙粗于黄河泥沙;大水期间引水含沙量略小于黄河含沙量,引沙也较细。文中造成上述的情况的原因进行了详细分析,引入引水比和引沙比的概念,并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人民黄河》2014,(3):67-69
山西省中部引黄工程存在引水必引沙的问题,为充分认识黄河泥沙对山西省中部引黄工程的影响,笔者采用实测资料分析方法,通过对天桥库区入库水沙条件和取水口附近水流流态及含沙量分布情况分析得出,黄河泥沙会给取水工程带来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取水口附近河道局部淤积,滩面抬升影响取水;二是取水隧洞及长距离输水干支线隧洞泥沙淤积。建议山西省中部引黄工程设计及工程运行要对引黄泥沙问题给予高度重视,采取必要的防淤措施,以确保引水工程的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18.
浅谈引黄济青工程管理与经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黄济青工程,是山东省跨流域、远距离、大型调水重点工程,从滨州黄河引水,向青岛送水,兼顾沿途农业和人畜用水,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工程于1986年开工建设,1989年建成通水,现已发挥了重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目前,如何对其加强管理和经营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鉴于此,前不久,笔者特意到引黄济青工程沿线作了一次调研.现就工程管理和经营情况谈几点认识.1基本情况1.1工程管理现代化程度在提高随着党和国家对水利问题的高度重视,山东省引黄济青工程管理局提出建设山东水利现代化示范工程目标要…  相似文献   

19.
山东潘庄引黄闸位于齐河县上界,为钢筋混凝土三联九孔涵闸,设计引水流量100秒立米。由于黄河河床逐年淤高,闸底板相对降低,引水灌溉时,黄河底部泥沙往往大量流入渠道。为减少泥沙入渠,潘庄闸管理所在检修门槽下部安装了拦沙板,取得一定的拦沙效果。  相似文献   

20.
简要介绍了黄河下游40多年来利用引黄泥沙淤填淤筑堤防、洼地和利用河道、滩地泥沙淤临淤背的基本概况;各种淤填淤筑工程的布置;不同淤筑方式引水、沉沙、挖淤、输沙和筑堤技术经验以及施工组织管理形式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