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6 毫秒
1.
《欲望都市》是一部描述逃避现实者的完美幻想和女性主义者欲望的热门剧集。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对种种争议进行评析,旨在表明《欲望都市》不仅论述了女性主义,还通过置同性友谊于浪漫关系之上的手法来体现该剧对传统异性恋规范的挑战;并且帮助我们在对女性存在的追问与诠释中,从生命本体的角度来更好地理解女性自我与他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电影《地久天长》在柏林电影节上好评颇丰,但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却处于被规训的他者地位。该影片以符号化的视觉形象,男性凝视下的创作视角展示的是男权话语下作为附属品存在的女性人物。这些女性人物没有独立的人格意识,恪守传统伦理道德,她们对于丈夫、孩子、家庭以及整个社会都持有一种温柔、平和、贤良的态度。本文试图通过对电影中塑造两性关系的在线模式和行为模式进行女性主义批评,表现电影业对女性创造力的压制和银幕对女性形象的剥夺。  相似文献   

3.
《末路狂花》一直被视为经典女性主义电影,但文章通过“男性的凝视”、“被看的快感”、“变性和毁灭”三个方面的探讨,发现在这部影片中的女主人公女性意识一片模糊,她们依然处在男性的凝视之下无法逃离,甚至以这种“被凝视”为乐。而影片事实上也描绘了一个女性愚钝而弱小、男性丑陋而强大的荒诞世界,远不能被看作是一个描写女性觉醒和成长的范本。  相似文献   

4.
20世纪60年代起,西方女性主义运动迅速发展,女权主义者开始关注媒介中的女性形象。90年代后期,中国的男性杂志逐渐兴起,21世纪才得以繁荣发展。女性在我国男性时尚杂志中呈现出多样的特点,成因很多。本文选取国内具有代表性的《男人装》与《时尚先生》两本男性时尚杂志对比研究,从凝视视角剖析男性时尚杂志中女性形象的成因及其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电影《人鬼情》与《立春》中的女性人物进行分析,指出女性人物的自我抗争都有着深刻的内部动因。无论是秋芸执著的钟馗梦还是王彩玲沉迷的北京梦,都是以被他者所承认的方式来实现对自我欲望的填补,都是以看似坚忍的反抗书写着他者的欲望甚至是男性的欲望。因此,她们的主体身份是永恒的缺位。  相似文献   

6.
沈琦  陈婧 《视听》2022,(2):95-97
随着女性主义运动的不断兴起与发展,越来越多关注女性视角的影视作品开始出现.由黄家康执导的《白蛇2:青蛇劫起》是我国为数不多的以女性视角展开叙述的动画电影.从符号学相关理论来看,主角小青代表了女性主义的觉醒与发展,配角法海隐喻了男性主义的霸权与压迫,蒙面少年代表了身为男性的女性主义者,修罗城、无池、黑风洞分别隐喻了男权秩...  相似文献   

7.
以广受好评的《美国恐怖故事》第一季《凶宅》出发,观察美国历史上家庭恐怖(family horror)影视作品中的隐喻意象及其文化意义,用女性主义的视角从叙事情节、角色人物和经典场景对文本进行解读,论述了当代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下男性和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关系,女性在承担母亲生育和养育角色时的焦虑情绪,以及女性身体在观众和男性的"凝视"之下是如何被描述为"卑贱"和引诱性的。家庭、女性与恐怖题材的接合,在后现代恐怖片中得到了更为浓烈的文化描摹。  相似文献   

8.
中国大陆的女性媒介形象研究自1990年代中期兴起后,逐渐成为新闻传播学界探讨女性问题的重要取径。女性媒介形象研究在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推动下,产生研究热潮,并保持了稳定的学术产出。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召开为节点,相关学术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94年至2008年,在西方女性主义学术话语霸权主导下,女性媒介形象研究呈现出自发与理论依附状态;而从2008年至今,中国学者逐渐超越以男性凝视和消费主义为核心的西方女性主义理论表述,关注中国革命建设和社会改革对女性媒介形象呈现的决定性影响,扬弃了西方女性主义理论框架。以历史向度关注国家在场不仅照亮了西方女性主义研究的盲区,也释放了中国女性媒介形象研究的本土动力,更凸显了将以女性媒介形象为表征的妇女问题与国家发展相结合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9.
索菲亚·科波拉凭借电影《牡丹花下》(The Beguiled)在2018年的戛纳电影节摘得了最佳导演奖,但这部隐含着女性主义色彩的电影却备受争议。导演在电影中着重表达女性与男性博弈过程中的软弱和迷茫,这也为女性主义者的思考与追寻提供了一个答案。  相似文献   

10.
现实军旅题材电视剧中的女军人被赋予国家意识形态话语的同时,也因其性别成为男性凝视和欲望的对象。女军人的身体、情感以及行为往往表现出男性视角下的塑造,这无疑是在传统文化和消费主义角度下对女性的歧视和消费,缺失了对女性自我性别意义的关照。  相似文献   

11.
崔涛 《出版广角》2013,(4):80-81
中国女性主义并不是意味着与男性的对立,它最终追求的目标不仅仅是解放女性,而是通过解放女性达到全人类的解放,两性如何和谐共处才是《中国女性主义》第12卷一书真正探究的问题。《中国女性主义》创刊于2004年春,截至目前已经有12卷了。该刊由综合实力均居中国大学出版社前列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该套丛书展示了全球女性主义思潮前卫动态,介绍全球女性主义最新理论成果,并深  相似文献   

12.
王娟 《大观周刊》2011,(37):20-20,25
本文在女性主义翻译观视角下,选取夏洛蒂·勃朗特极具女性主义的作;品《简·爱磅,对比分析女性译者和男性译者在《简·爱》中译本中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和语言特色,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探讨翻译过程中女性主义译者主体性的凸显。发掘译者的女性意识对译本的影响,以此丰富当前的翻译研究多元化趋势。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今社会,女性主义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在电影中的体现也越来越丰富。本文以电影《后会无期》为例,以电影中的四次“告别”为线索,结合对影片中不同人物命运的分析,把不同时期的“告别”和女性形象结合在一起,并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分别以女性对男性初始感情观的影响、对男性世界观形成的影响、对男性行为成熟塑造完成的影响以及在男性视角下的女性形象四个方面,分析在电影《后会无期》中女性对男性的影响和改造作用。  相似文献   

14.
《白日焰火》讲述了一个由一起碎尸案引发的三人爱情救赎的故事。影片中桂纶镁饰演的吴志贞成为三位不同身份男性的爱恋对象,将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电影《白日焰火》中在男性权力结构下的女性形象,以及三位不同的男性形象对女性的压制,进而揭示女性在男性霸权社会的艰难处境。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从后殖民女性主义的视角解读《相助》一片中身为双重他者的美国黑人女性在种族、性别双重压迫下的生存图景,进而探讨美国黑人女性无身份、无发声、无自主权的边缘化状态。此外,借助艾丽丝·沃克提出的“完整生存”的概念,分析《相助》所体现的后殖民女性主义所具备的崇高使命感和人文关怀的精神。  相似文献   

16.
王晶晶 《新闻世界》2014,(11):137-138
电影作为再现社会的主要传播媒介之一,对创造和确立各种社会成规与性别成规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在传统电影中,女性形象往往处于"他者"的地位,处于男性视觉监管之下。那么女性主义电影针对这种现状是如何反击的呢?本文将从"去他者化"说起,从几个方面去尝试剖析女性主义电影对女性主体形象的构建途径。  相似文献   

17.
关锦鹏电影中的女性形象颠覆了传统的女性他者角色,建构了一个个独立、勇敢而又有鲜明女性意识的女性形象群体,本文将从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的视角出发,对关锦鹏电影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探讨关锦鹏电影叙事中的女性主义策略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女性意识,并分析关锦鹏电影中女性主义存在的困境。  相似文献   

18.
在女性主义意识逐步觉醒的年代,我国“她综艺”的热度随之水涨船高,女性追求性别平等、寻求自我表达的欲望愈加强烈,男女平等的性别意识正在成为社会普遍共识。《听姐说》作为我国首档以女性主义为批判视角的网络脱口秀,为“她综艺”的女性主义话语表达带来新的契机。本文通过分析《听姐说》节目女性话语传播内容,探究女性在家庭和职场的生存状态;通过分析《听姐说》的女性话语传播方式,建构新时代女性多元化形象。基于此,本文提出我国“她综艺”的女性话语传播困境,包括平民女性的缺席、女性成长的忽视、母职惩罚的掩盖等,并提出解决脱口秀女性话语传播困境的解决方法,即重构平民意见领袖、拓宽节目话题范围、引导观众展开母职讨论等。  相似文献   

19.
李牧 《文化遗产》2017,(5):84-94
性别成为民俗学重要理论视角的历史,是在特定社会文化语境中的政治化过程。随着女性主义运动第二阶段以及美国民权运动的兴起,北美民俗学呈现出较为强劲的性别化倾向。这一倾向在女性主义第三阶段特别是"酷儿"理论的推动下,逐渐启发民俗学者摆脱男女性别对立的窠臼,转而关注性别取向的表演性和不确定性。与此同时,女性性别意识的彰显以及性别政治的多元倾向,使得男性也开始"发现"和强化自身的性别体验。然而,与女性主义和"酷儿"理论强化性别意识不同,男性民俗研究者开始试图将性别问题进行去性别转化。学界对于职业民俗的关注即代表了这一"去性别化"的理论和实践倾向。  相似文献   

20.
随着微信的广泛使用,发朋友圈越来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选择,而展现自我精彩生活片段的"晒"逐渐为不同年龄阶段的网民所青睐。本文主要通过思辨研究方法,借助弗洛依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以及拉康的欲望和镜像理论对微信朋友圈中的"晒"行为进行解析。"晒"是在"他者"的凝视中"我"的主动选择,"我"欲望着"他者"的欲望,"晒"过程有助于缓解焦虑情绪,促进人格的稳定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