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是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内容,探究两者耦合协调关系及耦合发展驱动因素对实现新型城镇化具有重要意义.以安徽省地级市辖区、县级市、县为研究单元,选取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人口密度、平均高程等相关指标计算人口和土地城市化速率的协调度,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和地理探测器,研究了2000-2016年安徽省人口和城市化速率以及两者的耦合协调演变趋势、空间差异,最后探讨了耦合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安徽省主要的城市化特征为人口城市化滞后型,人口和土地城市化耦合协调关系整体向好但增长缓慢,协调水平仍较低;②人口和土地城市化耦合协调发展的空间差异较为明显,并且有一定的空间集聚性;③对两者耦合影响较大的因素为土地城市化率、人口密度和平均坡度,交互作用最强的因素为人口城市化率和土地城市化率,土地城市化和人口密度与相应的社会经济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对人口和土地城市化耦合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选用人均GDP和城市化率两个指标,选取山西省1978—2009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山西省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关系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度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阐述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度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工业化综合水平指数与城市化综合水平指数之间协调度模型。对改革开放以来24年的中国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度的时空进行分析,其结果显示:(1)从时间上看,改革开放后,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基本经历了两个明显的阶段,即1978-1991年是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不协调发展时期,而1992-2001年是基本协调发展时期;(2)从空间上看,中国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度分布明显存在着地带性差异,东部地区大部分省区的协调度较高,中西部除了少数省区协调度较高外,其它大部分省区的协调度都较低。中国省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度地区分布还似乎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很大的空间对应关系,即经济发展水平高的省区的协调度相对较高,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省区协调度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4.
重庆市城市化趋势预测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重庆市直辖10年以来城市化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从影响重庆市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化经济因子、城市化居民生活因子、基础设施因子中的3方面14项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得到目标权重值,对人口城市化率进行回归,建立回归模型,对重庆市城市化率进行预测.结果1996年至2007年之间的数据拟合较好,回归模型预测2008年重庆市城市化率达到50%,2020年为70%,平均每年增长1.6个百分点.结果表明,重庆市的城市化水平进程可谓是时间短、速度快.重庆市应该根据自身未来城市化的发展趋势,采取有效措施,合理确定发展路径,以推动经济社会整体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5.
一个地区的城市化和高等教育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地,城市化率越高,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也越高,反过来,高等教育的发展又能加快城市化进程。中原城市群城市化及高等教育进程反映了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从滞后到同步发展的过程。要加快中原城市群城市化进程,必须大力发展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  相似文献   

6.
⒈“城市化”水平的探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和城市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设市城市增长近2倍,城市化水平提高很快。关于“城市化水平”的表述,国际国内均以“城镇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城市化率”。鉴于我国户籍制度,对于实际“非农业人口”的数字未能准确反映,以及统计口径上的因素,对我国城市化水平的表述尚可作深入细致的分析。例如:1997年建设部“中外城市与城市化对比研究参阅资料”表述我国平均城市化水平为29%。但据《中国人口统计年鉴1997年》我国非农业人口29891万人,占总人口120583万人的2…  相似文献   

7.
以工业能源消耗和居民生活能源消耗产生的碳排放作为研究对象, 用建成区占总面积的比例、非农工业人口和城镇人口分别占总人口的比例等3 个指标来衡量城市化率, 分析1995-2012 年间城市化过程中碳排放的地区差异及影响因素, 得到以下结论。1) 全国的碳排量以及人均碳排放量在1995-2012 年间整体上呈上涨趋势, 可分为缓慢增长、快速增长和增速下降 3 个阶段。单位产值的碳排放呈整体递减趋势, 递减速度变缓。2) 各省份碳排放随城市化率增加的区域差异明显, 北京、上海、天津均是碳排放相对较低和城市化率相对较高的地区。3) 从 3 种单位城市化率的碳排放来看, 绝大多数省市出现2000 年下降之后再上升的趋势。内蒙古自治区单位土地城市化率的碳排放最高, 单位人口城市化率(非农业人口比重和城镇人口比重)碳排放最高的是河北、河南和山东。4) 城市化过程中碳排放的影响因素也存在一定的地域差异, 对各省份而言, 能源结构对碳排放影响有限, 能源强度对各省区碳排放的贡献为负, 产业结构对碳排放的贡献有正有负, 而经济水平和人口规模对碳排放的贡献几乎均为正。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区域碳排放削减的策略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碳排放与社会经济发展——碳排放与社会发展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全球及主要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的化石燃料人均碳排放和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以及人均GDP历史数据,考察了碳排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结果表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以及社会财富的积累,必然伴随大量碳排放,因此减排势必会限制社会经济发展。初步分析表明,工业化程度达到峰值时对应的人均累计碳排放量因国家不同而异,但这一转折阈值至少为40tC。发展中国家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居民生活水平亟待提高的时期,未来发展需要一定的碳排放空间,因此在气候谈判中应努力争取自身排放权以及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金砖国家城市化发展对环境退化带来的影响,本文基于1960—2020年金砖国家城市化率与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数据,运用分位数对分位数回归方法实证分析了人口城市化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金砖国家人口城市化的不同分位数与各种碳排放分位数之间存在正负两种依赖关系,但正影响程度大于负影响程度,从而推动了金砖国家碳排放的持续增长。此外,金砖国家人口城市化对碳排放的积极影响在各自城市化进程的不同阶段也存在较大差异性。巴西由低等城市化水平阶段进入中等城市化水平阶段后增加了更多的碳排放,俄罗斯在进入高等城市化水平阶段后增加了更多的碳排放,印度在城市化初始阶段末期和进入加速阶段增加了更多的碳排放,中国在低等城市化水平阶段比在中等城市化水平阶段增加了更多的碳排放,南非在进入中等城市化水平阶段后增加了更多的碳排放。  相似文献   

10.
石瑾 《甘肃科技纵横》2005,34(6):7-7,85
城市化是衡量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指标.城市化滞后,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西北地区更因其低城市化率而难以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近20多年是中国城市化和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时期,西北地区如何借助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合理、健康、有序地推进城市化,提升城市化水平,是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城市化是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基于1949-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运用SPSS17.0社会统计软件,从发展阶段、影响因素和模型预测三个方面对韶关市城市化进程与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韶关城市化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诺瑟姆“S”曲线的第二个阶段,即加速发展阶段;韶关城市化受到人均GDP、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等经济增长因素和一、二、三产业产值结构、就业结构的重大影响.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转型,提升工业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着力于以韶关市区和以县城为重点的县域经济和城镇化建设,对于韶关未来城市化进程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利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模型,选取重庆市1995-2006年经济与工业污染数据,建立了单位GDP污染排放量模型和人均GDP污染排放量模型,分析各类典型污染指标与GDP增长的演替关系.研究发现:重庆市单位GDP污染排放总量呈下降趋势,表明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已经产生了明显的环境效益;近年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水平的演替轨迹与库兹涅茨曲线特征的吻合效果不理想,所选各项指标的二次拟合曲线都没有转折点的出现,说明重庆市还应该制定有效的环境政策和措施,以保证经济和环境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徐丽华  王立本 《山东科学》2007,20(2):72-74,82
选取济南市1994-2003年经济与环境数据,建立单位GDP污染排放量模型和人均GDP污染排放量模型,分析工业“三废”与人均GDP增长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从模型模拟结果看,单位GDP污染排放量总体呈现下降趋势,表明济南市产业结构在十几年的演变过程中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发现济南市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水平的关系总体上符合EKC特征;济南市经济目前仍处于工业化进程的中期阶段,环境污染物排放量EKC的转折点尚未达到。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中期阶段或加速阶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经济、社会、人口结构的剧变,必将给我国带来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城市化与耕地保护、城市化与保护环境、城市化与农民利益保护的关系,才能促进城市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城镇化正逐步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基于安徽省1978—2012年的城镇化率和人均GDP数据,建立数学模型与向量自回归模型对安徽省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两者数量水平具有双对数关系,同时经济发展对城镇化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而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则相对有限.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分析原因,安徽省过于注重发展大型城市而忽视小城镇建设,造成城镇化质量滞后于城镇化水平.安徽省需要调整城镇化发展动力,重点开发县域,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城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源所起的作用,而人均GDP是衡量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地区人力资源要素如何对该地区人均GDP发生作用是该研究关注的中心.因此,该研究从经济指标人均GDP入手,通过构建经济量的数学模型进行定量定性分析,以探寻其中的奥秘.研究发现,人力资源是通过劳动生产率与劳动适龄人口率两个路径从需求端与供给端同时作用于人均GDP的机理.  相似文献   

17.
基于线性回归的河南管“十二五”时期GDP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海燕  李海旺  张云峰 《河南科学》2011,29(10):1241-1244
以河南省1978-2009年GDP指数(1952年为100)和人均GDP指数为基础,运用一元线性回归方法建模,对“十二五”期间GDP指数和人均GDP指数进行预测.结果显示,1978-2009年GDP指数和人均GDP指数的预测值与真实值基本相符,“十二五”期间GDP指数和人均GDP指数预测值也与经济发展趋势非常吻合.  相似文献   

18.
马尔可夫链在中国各地区人均GDP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运用马尔可夫方法对中国各地区人均GDP的变化情况进行了预测分析,它对研究中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