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观察鼻肠管早期肠内营养辅以肠外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7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6例,实验组留置鼻肠管,对照组留置鼻胃管,均给予早期肠内营养辅以场外营养的营养支持方式,观察两组生活指标、胃肠道耐受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营养支持后7d血清蛋白呈上升趋势,但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血糖均较营养支持前下降,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病患者鼻肠管早期肠内营养辅以场外营养支持方式,可以明显改善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于患者预后的影响,为临床科学应用肠内营养、减少患者创伤应激、改善患者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0例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EEN组)和早期完全肠外营养组(TPN组),用ELISA法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c.反应蛋白(CRP)。记录各时相点血糖和部分血液检验学指标,并观察各组患者继发感染、营养相关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2组血清TNF-α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0.01)。EEN组的TNF-α值变化较为平坦。整体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TPN组TNF-α值在第4天显著增高(P〈0.05)。所有颅脑损伤患者伤后24h内CRP即升高达峰值,随着病情的好转而逐渐下降,到伤后7d时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升高(P〈0.01)。给予营养治疗后,2组血清CRP含量随时间变化而下降,且EEN组CRP含量下降幅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伤后血糖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O.01),第4和第7天时EEN组血糖低于TPN组(P〈0.05)。伤后第7天EEN组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以及总淋巴细胞计数均优于TPN组(P〈0.05);体重丢失显著少于TPN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EEF组小于.rPN组(P〈0.05);EEF组GCS评分均比TPN组明显改善(P〈0.05)。结论EEN能有效遏制TNF-α的过量释放,保护胃黏膜结构和功能,对预防应激性溃疡起到了积极作用;EEN可以降低血清中CRP水平,减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因创伤应激所引起的全身炎性反应;EEN可以抑制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糖水平应激性升高,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康复有利。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1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80例、观察组8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给予常规营养,观察治疗10 d后CD3^+、CD4^+、IgE、IgG等免疫因子的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10 d后,观察组血清IgG、IgM、IgA显著高于对照组(t=2.18、3.42、11.23,均P<0.05),IgE显著低于对照组(t =4.76,P<0.05);观察组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水平值均高于对照组(t=21.41、5.38,均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3.7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5.00%(χ^2=4.73,P<0.05).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可显著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免疫功能,减少并发症,从而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治疗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05年2月至今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8例,随机分为实验组(肠内营养)和对照组(肠外营养)。结果两组患者比较:治疗前BG、WT/IBW、TSF、Hb、ALB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上述指标均有改善,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上述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之间并发症比较,上消化道出血,感染及水电解质紊乱较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肠内营养较肠外营养治疗效果好,并发症少,有较明确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早期肠内营养对急性胰腺炎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沈吉君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7):2369-2370
目的观察早期肠内营养对急性胰腺炎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急性胰腺炎患者5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早期肠内营养,对照组给予常规全胃肠外营养。观察营养支持治疗前后患者血尿淀粉酶恢复时间、平均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检测治疗前后患者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Ⅱ(APACHEⅡ)评分、血清总蛋白、白蛋白、C-反应蛋白以及CD3^+、CD4^+、CD8^+以及CD4^+/CD8^+等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APACHEII评分、血清总蛋白、白蛋白、C-反应蛋白以及CD3^+、CD4^+、CD8^+以及CD4^+/CD8^+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观察组改善更为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血尿淀粉酶恢复时间、平均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对急性胰腺炎患者行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可很好地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和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实施胃肠营养支持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对21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采用早期实施胃肠营养支持作为治疗组,21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采用传统的延迟性胃肠内营养的同类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有关的营养指标、并发症、预后的临床观察及统计学处理,并进行比较。结果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能从早期的肠内营养途径中获得比较充分的能量和蛋白质合成所必需的成分,治疗组营养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早、晚期并发症均少于对照组,预后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采用进行胃肠营养支持可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江坤 《中国当代医药》2014,21(21):44-46,49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本院2010年1月~2014年1月收治入院的符合条件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性治疗,观察组在治疗期间给予合理的早期营养支持,对两组患者的身体指标及胃肠道功能进行评估,并记录有无并发症发生。结果两组患者伤后第1天氮平衡、肌酐/身高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伤后第4、7、28天氮平衡、肌酐/身高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伤后第14天肌酐/身高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伤后第1天血清白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伤后第7、14、28天血清白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伤后第l、7天TSF和AM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伤后第14、28天r11sF和AM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平时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伤后第28天体重、体重减少及体重减少百分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出现并发症46例次,对照组出现并发症113例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3.926,P〈0.01)。结论严重颅脑损伤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有利于脑损伤患者尽早康复。  相似文献   

8.
马才林  潘怀富 《淮海医药》2010,28(4):321-322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本院ICU 2006年7月~2009年6月收治重型颅脑损伤及手术后患者10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6例早期应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照组50例按传统方法鼻饲流质,其余治疗2组无差异。分析2组患者的营养指标、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营养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并发症明显减少。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中非常重要、方便、经济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9.
12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早期营养支持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早期营养支持治疗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合理应用。方法:12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60例,A组早期同时给予肠内营养(EN)和肠外营养(PN);B组早期给予PN,1周后逐渐过渡到EN。进行有关临床观察及统计学分析。结果: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伤后早期能从不同营养途经获得营养成分,A组2周时各项营养指标均优于B组(P〈0.05),且A组2周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B组,预后亦优于B组,A、B两组间比较,A组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低于B组,费用更节省。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联合进行EN、PN是临床较合理的营养支持方法.对减少并发症和改善预后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营养与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66例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 EN组)与肠外营养组( PN组)各33例,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第7天的营养指标: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氮平衡及免疫功能指标:T细胞亚群( CD4+;CD8+)、免疫球蛋白IgM、IgG。结果治疗7d后EN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及氮平衡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EN组CD4+细胞、CD4+/CD8+比值、IgM、IgG水平高于PN组,CD8+细胞低于PN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可明显提高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营养指标,增强患者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创伤患者早期T细胞亚群的变化规律以及与创伤后发生感染的关系。方法60例创伤患者按损伤严重度评分(ISS)分为2组,即严重创伤组(A组,ISS≥16)和非严重创伤组(B组,8≤ISS〈16),A、B组在伤后第1、4、7天抽取外周静脉血2ml,健康对照组20例(C组)一次性抽取外周静脉血2ml,分别检测各标本T细胞亚群的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在伤后的第1、4天CD3+,CD4+,CD4+/CD8+值及第7天CD4+/CD8+值显著低于C组(P〈0.05),第7天的CD8+值显著高于C组(P〈0.05),而第1、4天的CD8+及第7天的CD3+,CD4+与C组无统计学差异。B组在伤后的第1、4、7天内CD3+,CD4+,CD8+,CD4+/CD8+值与C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此外,A组第7天的CD3+,CD4+比第1天的CD3+,CD4+显著下降(P〈0.05),而B组第4、7天的CD3+,CD4+,CD8+,CD4+/CD8+值与第1天均无统计学差异。A组第1天CD3+、CD4+、CD4+/CD8+值与ISS呈负相关(P〈0.05),其余的各组值与ISS均无明显线性相关(P〉0.05)。结论严重创伤患者在伤后早期存在细胞免疫抑制,而非严重创伤患者无明显细胞免疫抑制,伤后细胞免疫功能下降及发生感染的机率与创伤的严重程度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联合自体骨髓干细胞(BMSCs)动员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联合BMSCs动员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间格拉斯哥评分(GC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及临床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患者伤后治疗14d、28d的GC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并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提高更为显著(P〈0.05),而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并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更为显著(P〈0.05);观察组外周血CD34+CD133+占外周血单核细胞比率治疗3w时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联合自体BMSCs动员可安全有效的促进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神经损伤修复,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强化胰岛素治疗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130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65例和对照组65例,分别接受强化胰岛素治疗和传统的胰岛素治疗,观察两组感染率、住院时间、病死率及随访6个月的总体病死率等指标.结果 观察组感染率(32.4%)明显低于对照组(46.7%)(x2=1.946,P<0.05),观察组的住院时间[(23.7±2.4)d]明显短于对照组[(36.3±2.9)d](t =9.247,P<0.05);观察组院内病死率、随访6个月的总体病死率分别为27.6%、56.8%,对照组分别为26.8%、55.2%,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086、0.484,均P>0.05);随访6个月,观察组格拉斯哥评分4~5分(37.2%)明显高于对照组(19.8%)(x2=6.407,P<0.05).结论 强化胰岛素治疗能有效改善重型颅脑外伤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盐酸纳洛酮与盐酸纳美芬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后迁延性昏迷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6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3例患者给予盐酸纳洛酮治疗,观察组63例患者给予盐酸纳美芬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生命体征、颅内压、头颅CT变化和远期疗效,治疗期间严密观察有无药物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呼吸循环较快恢复稳定,呼吸异常较对照组明显减少俨〈0.05),伤后1周内观察组患者生命体征较快恢复稳定,颅内压及头颅CT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GCS评分和GOS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盐酸纳美芬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更安全、更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丙种球蛋白辅助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效果及其对患儿免疫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选择本院2012年1月-2014年3月收治的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者7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治疗,治疗4周后评价两组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测定患儿T细胞亚群(CD3+、CD4+、CD8+)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6.32%,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1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CD3+、CD4+、CD8+、CD4+/CD8+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CD3+、CD4+、CD8+明显高于对照组,CD4+/CD8+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种球蛋白辅助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可提高治疗效果,并且能有效改善患儿的免疫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七叶皂苷钠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重度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急性重度颅脑损伤患者98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七叶皂苷钠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颅内压、脑水肿、GCS评分、GOS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的颅内压减轻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脑水肿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7、14 d的GCS评分及治疗3个月的GO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7、14 d的GCS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基础治疗上采用七叶皂苷钠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可提高疗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乌司他丁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子军  崔明  江永  左延卿 《安徽医药》2009,13(10):1271-1272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价值。方法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乌司他丁治疗组(n=32)和对照组(n=28),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乌司他丁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静脉滴注乌司他丁20万U,3次/d,连用10d,观察两组的治疗第1,4,8,12d的GCS记分及6个月后GOS评分。记录两组的血生化指标及生命体征变化。两组进行对照。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GCS记分明显升高(P〈0.05),6个月后GOS评分的治疗组神经功能恢复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病死率亦明显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司他丁能够有效地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降低死亡风险,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全胃切除胃癌患者早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70例全胃切除患者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EEN)组和肠内、肠外联合营养(EN+PN)组各35例。比较2组术后早期恢复情况及实验室指标:血红蛋白(HB)、血白蛋白(ALB)、血前白蛋白(PA)、血淋巴细胞数(LYM)及血淋巴细胞百分比(LYM%),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尿素氮(BUN)、血肌酐(Cr)。结果营养治疗后(术后第8天)EEN组各指标改善情况优于EN+P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与(EN+PN)组相比,EEN组的肛门排气时间明显缩短,术后住院天数明显缩短,住院费用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是可行的,其可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减少对肝、肾功能的影响,促进肠道功能的快速恢复,缩短住院天数,降低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19.
纳络酮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早期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纳络酮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影响。方法对127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成纳络酮治疗组(n=67)和对照组(n=60),观察治疗后患者生命体征、远期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纳络酮组患者呼吸循环较快恢复稳定,呼吸异常(27%)和心律异常(64%)明显减少(P〈0.05),脑水肿较对照组明显减轻(P〈0.05)。纳络酮组治疗两周后GCS评分及伤后6个月GOS评分均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大剂量运用纳络酮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疗效确切,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