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0 毫秒
1.
背景:指根麻醉是中小成人手外伤手术中常用的麻醉方法,而近年来,改良屈指腱鞘内麻醉逐渐被推崇,具有起效快、效果好、并发症少等优势。 目的: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分析改良屈指腱鞘内麻醉与指根麻醉在急诊成人手外伤临床麻醉效果。 方法:经筛选共60例急诊成人手外伤患者纳入研究,入选患者随机分为改良屈指腱鞘内麻醉组与指根麻醉组,麻醉全由同一名医生完成。记录两组麻醉操作时间、局麻药用量、麻醉起效时间、持续时间、麻醉成功率、目测类比疼痛评分,并观察记录相关并发症。 结果与结论:改良屈指腱鞘内麻醉、传统指根麻醉效果均确切。两组麻醉起效时间、持续时间、麻醉成功率及并发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但在操作时间、局麻药用量、患者目测类比评分方面改良屈指腱鞘内麻醉组优于指根麻醉组(P < 0.05)。结果表明改良屈指腱鞘内麻醉较传统指根麻醉更方便,患者痛苦较少,是一种安全可靠的麻醉方式。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掌侧皮下进针手指麻醉法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从2002年5月至2003年12月,采用掌侧皮下进针手指麻醉283例,423指,其中拇指72指,示指126指,中指133指,环指76指,小指16指。结果 423指中,拇指72指,麻醉效果优良率86.1%;示、中、环指共335指,优良率100%;小指16指,优良率18.8%。注药后平均2min显效,麻醉效果持续约1h,麻药用量2~3ml。结论 掌侧皮下进针手指麻醉法操作简单、安全、效果满意,是临床中值得推广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改良注射肿胀麻醉结合气动取皮刀在头皮取皮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扬州大学附属苏北人民医院收治的62例行头部取皮术患者,将予改良注射肿胀麻醉结合气动取皮刀进行头皮取皮患者设为试验组(34例),予传统肿胀麻醉及滚轴式取皮刀进行取皮患者为对照组(28例)。比较2组患者每100 cm2取皮面积出血量、取皮耗时、单次手术取皮面积,供皮区创面愈合时间,皮片成活率,每100 cm2取皮面积注液量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 结果出血量试验组为(2.5±0.3) g/100 cm2,对照组为(3.7±0.5) g/100 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01,P<0.05);取皮耗时试验组为(3.3±1.4) min/100 cm2,对照组为(6.2±2.7) min/100 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943,P<0.05);单次手术取皮面积试验组为(3.8±0.5)%总体表面积,对照组为(3.3±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805,P<0.05);供皮区创面愈合时间试验组为(5.9±1.6) d,对照组为(7.3±2.8)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695,P<0.05);皮片成活率试验组为97%,对照组9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216,P>0.05);注液量试验组为(125.2± 27.9) mL/100 cm2,对照组为(120.4±24.2) mL/100 cm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886,P>0.05);2组患者术后头发均生长良好,无一例出现头皮坏死、感染及脱发等不良反应。 结论改良注射肿胀麻醉结合气动取皮刀进行头皮取皮术是一种安全、高效的头皮取皮方法,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在基层医院骨科,经常遇到手外伤病人。手指神经丰富,疼痛比较剧烈,因此麻醉尤为重要。传统的麻醉方法为指总神经阻滞麻醉并加扇形浸润,对每个手指常须注射二针以上的麻醉药,但效果难以肯定,我们应用Chiu DTW经屈指肌腱鞘麻醉手指的方法,在临床治疗186例病人中取得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指固有动脉背侧支为蒂的逆行掌指背筋膜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指固有动脉背侧支为蒂的逆行掌指背筋膜皮瓣提供系统翔实的解剖学依据。方法14只新鲜成人尸体手标本,灌注红色乳胶,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测手背和2~5指指背血管的走行、分布、吻合情况及外径。结果手指近、中节每侧各有1~7支间接背侧皮支,2~8支背侧皮支。手指近节中段、近节远段、中节近段或中段每侧较为恒定的存在一支较粗大的指固有动脉背侧皮支,皮支平均外径通常≥0.30mm。掌背动脉终末段和远端掌深弓穿支的指背分支在近节指背与指固有动脉背侧皮支交通。不同节段指固有动脉背侧皮支在指背外侧缘交互吻合,在指背外侧缘形成一条营养血管链。结论以指固有动脉背侧支为蒂的逆行掌指背筋膜皮瓣解剖简单、快捷,旋转弧长,利于修复手指中远节较大面积的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改良指蹼动脉穿支链掌背皮瓣修复手指创面的可行性。方法2009年9~2012年9月,对我们收治25例手指创面患者,采用改良指蹼动脉穿支链掌背皮瓣修复并进行随访。结果术后皮瓣顺利成活,3例皮瓣远端出现张力性水泡,经换药后治愈,18例获随访,随访6~18个月,平均12个月。皮瓣外形良好,手指伸屈功能无障碍,皮瓣两点辨别觉8~10 mm。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手指主动活动度,优15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94%。结论改良指蹼动脉穿支链掌背皮瓣可修复手指近节及中远节较大创面,手术简单、血供可靠。可制成复合组织瓣一期修复肌腱及骨的复合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7.
研究脊椎的CT个体化数据,研制椎弓根螺钉植入专用器械,用于椎弓根螺钉植入手术,提高植入准确率,缩短手术时间。根据椎弓根螺钉植入手术过程中,需要严格掌握椎弓根螺钉进针点位置及水平面角和矢状面角的要求,研制一种能够准确确定椎弓根螺钉进针点及水平面角和矢状面角的专用器械,在CT横截面图像上测量椎弓根轴线与骨结构表面的交点到棘突根部的水平距离,作为进针点左右方向位置参考,在CT矢状面上测量椎弓根轴线与骨结构表面的交点到横突中线的距离,作为进针点上下方向位置参考,利用上述距离数据,结合术中暴露的上述骨结构标志,确定进针点位置,在CT图像上测量每个脊椎椎弓根轴线的水平面角和矢状面角,记录脊椎椎弓根轴线的个体化数据,利用器械上的两个以进针点为顶点相互垂直的量角器,指导椎弓根螺钉植入的水平面角和矢状面角,快速准确完成椎弓根螺钉植入手术,在成人2男2女4具尸体的第三颈椎至第一骶椎上植入 184枚铝合金椎弓根螺钉,验证椎弓根螺钉植入专用器械的使用效果。 结果表明,在4具尸体标本的C3至S1脊椎上共植入了184枚椎弓根钉,进针点左右方向平均误差是(1.4±0.3)mm,头足方向平均误差是(1.6±0.3)mm,椎弓根螺钉水平面角平均植入误差是(1.8±0.5)°,矢状面角平均植入误差是(2.2±0.4)°,无一例椎弓根穿破或骨折。应用脊椎的CT个体化数据,借助椎弓根螺钉植入专用器械,可以使双侧椎弓根螺钉快速、准确地沿椎弓根中轴线对称植入,具有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解剖研究指深屈肌腱及指伸肌腱在远节指骨基底掌侧和背侧止点平面的差别,为西摩骨折发生机制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手部残肢10具,其中左手3例,右手7例,均为男性患者,年龄24~58岁。2~5指分别有10指,全部手指无外伤手术史、无畸形。自远节指间关节水平掌侧及背侧分别切开,于末节指骨水平分离各指的指深屈肌腱及指伸肌腱,记录其与末节指骨掌侧及背侧关节面的距离,比较指深屈肌腱及指伸肌腱在末节指骨掌、背侧的止点水平。 结果 指深屈肌腱止点近端至关节面距离:示指(2.19±0.27)mm,中指(2.50±0.14)mm,环指(2.23±0.16)mm,小指(1.83±0.19)mm;指伸肌腱止点近端至关节面距离:示指(0.12±0.02)mm,中指(0.18±0.02)mm,环指(0.12±0.05)mm,小指(0.06±0.01)mm;各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指深屈肌腱止点中点至关节面距离:示指(3.73±0.45)mm,中指(4.33±0.45)mm,环指(3.53±0.46)mm,小指(3.16±0.41)mm;指伸肌腱止点中点至关节面距离:示指(1.77±0.06)mm,中指(1.76±0.20)mm,环指(1.77±0.06)mm,小指(1.47±0.10)mm;各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指伸肌腱在末节指骨基底的止点较指深屈肌腱的止点距关节面更近,为西摩骨折的发生机制提供了解剖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测与椎弓根外侧浸润麻醉有关的应用解剖学参数,为腰椎椎弓根外侧浸润麻醉的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6年12月至2017年8月重庆市第十三人民医院66例中老年患者的脊椎CT三维重建影像资料,使用CT后处理工作站观测L1、L2、L3、L4、L5的相关解剖学参数,包括矢状面角、皮肤进针点到椎弓根体表投影上缘及外缘的距离(分别为距离AD、距离BC)、水平面角、麻醉针在横突前方的穿刺深度、腰椎前凸角度。结果 L1矢状面角男女患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61),其余各参数男女患者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L1、L2、L3、L4、L5的矢状面角、距离AD、水平面角、距离BC、麻醉针在横突前方的穿刺深度比较,各椎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00)。腰椎前凸角为50°及以上患者的L4、L5矢状面角及AD距离较腰椎前凸角度为50°以下的患者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00)。L1的皮肤进针点为椎弓根体表投影上4 mm、外8 mm,矢状面角8°、水平面角7°; L2的皮肤进针点为椎弓根体表投影上6 mm、外10 mm,矢状面角10°、水平面角9°; L3的皮肤进针点为椎弓根体表投影上9 mm、外13 mm,矢状面角12°、水平面角12°; L4的皮肤进针点为椎弓根体表投影上12 mm、外18 mm,矢状面角15°、水平面角18°; L5的皮肤进针点为椎弓根体表投影上21 mm、外25 mm,矢状面角23°、水平面角24°。结论 掌握好麻醉针的皮肤进针点和穿刺方向,从解剖学的角度可以实现精准的腰椎椎弓根外侧浸润麻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保留肌-关节囊组织瓣的改良后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Garden Ⅳ型股骨颈骨折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山东省文登整骨医院老年Garden Ⅳ型股骨颈骨折患者60例,其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60~75岁。随机分为常规组和改良组,每组30例。常规组行传统后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改良组行保留肌-关节囊组织瓣的改良后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记录并对比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第2天行患髋正侧位 X线摄片,测量髋关节假体髋臼外展角、前倾角。术后1、3、12个月采用 Harris 髋关节功能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髋关节疼痛。术后12个月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估患者生活质量。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手术侧别、致伤原因以及受伤至手术时间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改良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分别为(42.37±4.94)min、(94.83±9.78)mL,常规组分别为(45.53±3.43)min、(107.4±14.60)mL,与常规组比较,改良组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82、3.792, P值均<0.05)。术后第2天复查骨盆正侧位X 线片,改良组髋臼前倾角、外展角分别为16.47°±1.74°、45.53°±1.57°,常规组分别为16.10°±1.18°、46.13°±1.11°,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常规组术中发生股骨大转子骨折1例,术后发生髋关节脱位1例、深静脉血栓形成 1例;改良组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坐骨神经麻痹(踝背伸无力)1例: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 12~15个月。改良组患者术后1、3、12个月的髋关节功能 Harris 评分分别为(81.80±2.87)、(90.00±2.00)、(96.23±0.82)分,高于常规组的(79.40±1.96)、(87.67±1.67)、(93.67±1.1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784、4.908、9.771,P值均<0.01)。术后1、3、12个月,两组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改良组术后12个月SF-36量表中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评分分别为(93.43±0.89)、(77.83±0.91)分,高于常规组的(91.43±1.40)、(74.90±1.4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261、8.837,P值均<0.05),其余项目评分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与常规后侧入路相比,采用保留肌-关节囊组织瓣的改良后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Garden Ⅳ型股骨颈骨折,在准确置入假体的情况下,手术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生活质量更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艾司氯胺酮+七氟烷+小儿布洛芬肛栓在小儿烧伤后增生性瘢痕非插管全身麻醉患者超脉冲二氧化碳点阵激光(UFCL)治疗术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 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4月就诊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与皮肤外科门诊89例烧伤后增生性瘢痕患儿纳入本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将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氯胺酮+丙泊酚组[共42例,其中男22例,女20例,平均年龄为(44.33±14.87)个月]和复合麻醉镇痛组(艾司氯胺酮+七氟烷+小儿布洛芬肛栓)[共47例,男24例,女23例,平均年龄(44.47±14.65)个月];在麻醉前和术中监测患儿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警觉/镇静(OAA/S)量表评分;在麻醉清醒时(T0)、麻醉清醒后1 h(T1)、麻醉清醒后2 h(T2)应用儿童疼痛行为量表(FLACC)对患儿疼痛程度进行评估;分别于术前和术后6个月应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S)对瘢痕进行评分。对数据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χ2检验。 结果(1)麻醉前氯胺酮+丙泊酚组血流动力学及OAA/S量表评分[平均动脉压(63.71±3.40)mmHg、心率(107.21±9.45)次/min、呼吸(25.29±2.34)次/min、血氧饱和度(99.00±0.80)%、OAA/S量表评分(4.64±0.49)分]与复合麻醉镇痛组[平均动脉压(63.87±3.57)mmHg、心率(109.34±12.21)次/min、呼吸(26.473.53)次/min、血氧饱和度(98.77±0.91)%、OAA/S量表评分(4.57±0.50)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13、0.490、-1.840、1.280、0.204,P>0.05);麻醉后手术中氯胺酮+丙泊酚组[平均动脉压(56.29±2.43)mmHg、心率(94.48±7.01)次/min、呼吸(21.07±3.03)次/min、血氧饱和度(96.12±1.64)%、OAA/S量表评分(2.07±0.71)分]与复合麻醉镇痛组[平均动脉压(62.87±3.56)mmHg、心率(108.791±1.93)次/min、呼吸(26.52±3.48)次/min、血氧饱和度(99.23±0.67)%、OAA/S量表评分(1.45±0.50)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068、-6.794、-7.824、-11.960、4.820,P<0.05)。(2)氯胺酮+丙泊酚组患儿麻醉清醒时[T0:(4.40±1.17)分]麻醉清醒后1 h[T1:(2.05±0.88)分]、麻醉清醒后2 h[T2:(0.43±0.63)分]FLACC评分比复合麻醉镇痛组[(1.32±0.96)、(0.43±0.62)、(0.13±0.34)分]评分高,说明患儿疼痛度高,且数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139、13.669、2.794,P<0.05)。(3)术前及术后6个月瘢痕评分:氯胺酮+丙泊酚组[(9.33±1.60)、(4.48±1.11)分]与复合麻醉镇痛组[(8.43±2.04)、(4.26±1.04)分]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2.320、0.940, P>0.05)。 结论复合麻醉镇痛措施在小儿烧伤后增生性瘢痕非插管全身麻醉患者(UFCL)治疗术中应用效果较好,可使患儿术中血流动力学平稳,术中镇静良好,术后疼痛度较低,对于激光治疗效果无影响。  相似文献   

12.
李艳艳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22,44(9):1545-1548
目的:分析不同剂量利多卡因复合丙泊酚在人流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于我院行人流手术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n=30),分别采用丙泊酚与不同剂量利多卡因联合,其中A组为生理盐水组、B组为2%利多卡因1 mL组、C组为2%利多卡因2 mL组.观测并记录患者术中镇痛效果、生命体征变化、注射疼痛与麻醉质量等;统计并记录麻醉前静息状态(T0)、麻醉注射时(T1)、术中均值(T2)时三组患者的心率(Heart rate,HR)、血氧饱和度(Peripheral capillary oxgen saturation,SPO2)、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采用口语等级评分法(Vocal rating score,VRS)评估患者丙泊酚注射时疼痛程度;观察记录三组患者的意识恢复时间、清醒至正常行走时间;统计三组患者麻醉使用不良反应.结果:三组间术中及术后镇痛效果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麻醉注射时,A组HR、MAP高于其他两组,SPO2低于其他两组,B组HR与MAP高于C组、SPO2低于C组;A组术中平均HR与MAP高于其他两组,B组术中平均HR与MAP高于C组(P<0.05);A组患者的注射痛评分最高,C组最低(P<0.05);三组间意识恢复时间、清醒至正常行走时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人流手术采用2%利多卡因2 mL复合丙泊酚麻醉效果好、刺激少、且不会升高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较高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解剖研究指深屈肌腱及指伸肌腱在远节指骨基底掌侧和背侧止点平面的差别,为西摩骨折发生机制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手部残肢10具,其中左手3例,右手7例,均为男性患者,年龄24~58岁。2~5指分别有10指,全部手指无外伤手术史、无畸形。自远节指间关节水平掌侧及背侧分别切开,于末节指骨水平分离各指的指深屈肌腱及指伸肌腱,记录其与末节指骨掌侧及背侧关节面的距离,比较指深屈肌腱及指伸肌腱在末节指骨掌、背侧的止点水平。 结果 指深屈肌腱止点近端至关节面距离:示指(2.19±0.27)mm,中指(2.50±0.14)mm,环指(2.23±0.16)mm,小指(1.83±0.19)mm;指伸肌腱止点近端至关节面距离:示指(0.12±0.02)mm,中指(0.18±0.02)mm,环指(0.12±0.05)mm,小指(0.06±0.01)mm;各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指深屈肌腱止点中点至关节面距离:示指(3.73±0.45)mm,中指(4.33±0.45)mm,环指(3.53±0.46)mm,小指(3.16±0.41)mm;指伸肌腱止点中点至关节面距离:示指(1.77±0.06)mm,中指(1.76±0.20)mm,环指(1.77±0.06)mm,小指(1.47±0.10)mm;各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指伸肌腱在末节指骨基底的止点较指深屈肌腱的止点距关节面更近,为西摩骨折的发生机制提供了解剖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介绍腕部掌侧皮肤带血供游离移植修复手指皮肤缺损的应用解剖学基础。 方法 解剖观测20例成人尸体上肢标本,2例标本做带骨骼动脉铸型,18例标本做肱动脉乳胶灌注。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解剖,观测腕部掌侧皮肤的营养动脉、回流静脉、神经支配来源、其内的掌长肌腱。 结果 腕部掌侧皮肤主要由桡动脉掌浅支分支营养,静脉回流有深浅两种途径,神经支配以正中神经掌皮支为主,桡神经浅支为辅,游离移植可切取面积为2cm×4cm~2 cm×5cm[2cm×(4.42±0.58)cm]。桡动脉掌浅支起始处直径为 (1.25±0.24)mm, 与指动脉直径相仿。 结论 传统的腕部掌侧供皮区皮肤可以形成以桡动脉掌浅支为蒂的复合组织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指的皮肤缺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解剖拇指腕掌关节周围各条韧带及观察其组织形态学特征,探讨其在拇指腕掌关节稳定性中的作用。 方法 采用大体解剖学方法对10例新鲜冰冻手标本进行解剖,识别拇指腕掌关节周围韧带的连接部位与方向性,对韧带的宽度、长度、厚度进行形态学对比分析。并组织学观察拇指腕掌关节背侧和掌侧韧带细胞数。 结果 确定拇指腕掌关节周围存在7条主要韧带:即由3条背侧韧带(桡背侧韧带、背侧中央韧带、后斜韧带)组成的复合体,厚度分别为(1.24±0.12)、(1.91±0.15)、(1.61±0.12) mm。2条掌侧韧带(前斜韧带、尺侧副韧带),厚度分别为(0.78±0.11) mm、 (1.03±0.11) mm。2条尺侧韧带(大多角骨-第1掌骨背侧韧带,第1、2掌骨间韧带),厚度分别为(0.78±0.19) mm、(0.89±0.19) mm。背侧韧带明显厚于掌侧韧带(P<0.01),桡背侧韧带、背侧中央韧带、后斜韧带的细胞数多于前斜韧带,后斜韧带的细胞数也多于尺侧副韧带,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3条背侧韧带组成粗厚坚韧的复合体,在拇指腕掌关节的稳定中,前斜韧带起着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在老年患者传统开腹与腹腔镜下胆囊切除加胆总管探查术围手术期的应用及其在临床中的使用价值。 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6年4月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肝胆胰脾外科择期行胆囊切除加胆总管探查术的老年患者共113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113例患者分为行开腹胆囊切除加胆总管探查术患者60例(O-组)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加胆总管探查术患者53例(L-组),再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两大组分为4个亚组,分别实施ERAS措施和传统措施,即分为O-ERAS组(30例)、O-Control组(30例)和L-ERAS组(27例)、L-Control组(26例)。O-组实施开腹胆囊切除术加胆总管探查术,L-组实施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加胆总管探查术。而O-ERAS组和L-ERAS组采取ERAS相关措施进行处理,O-Control组和L-Control组应用传统方法处理,对不同组别病例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情况进行观察。对数据行t检验。 结果O-Control组手术时间为(2.3±0.7) h、术中出血量为(81.0±77.7) mL、术后排气时间为(3.4±1.0) d、术后住院时间为(12.9±4.0) d,与O-ERAS组的手术时间[(1.9±0.5) h]、术中出血量[(48.0±24.1) mL]、术后排气时间[(2.8±0.9) d]、术后住院时间[(10.5±4.1) d]相比,后者术中出血量减少,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08、-2.099、-2.734、-2.233, P值均小于0.05);而2组住院费用分别为(22 246.9±13 344.3)元、(20 194.4±2 82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L-Control组手术时间为(2.2±0.6) h、术中出血量为(54.0±32.1) mL、术后排气时间为(2.9±0.9) d、术后住院时间为(7.0±2.0) d,与L-ERAS组的手术时间[(1.8±0.5) h]、术中出血量[(37.0±26.3) mL]、术后排气时间[(2.4±0.8) d]、术后住院时间[(5.7±1.1) d]相比,后者术中出血量减少,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79、-2.214、-2.197、-2.660,P值均小于0.05);而2组住院费用分别为(22 672.6±5 446.9) 、(22 404.4±8 482.4)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O-ERAS组相比,L-ERAS组术中出血量减少,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缩短,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但2组住院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老年患者胆囊切除加胆总管探查术中能促进老年患者术后康复,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加胆总管探查术更有利于患者术后快速康复,临床应用效果明显,可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胸锁乳突肌前缘颈丛阻滞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对颈丛神经阻滞麻醉的部位进行了改良。在胸锁乳突肌前缘 ,甲状软骨上缘下 1.5 cm与前正中线外 4 cm的交点处 (麻醉点 ) ,先垂直进针 ,针尖入皮下后向内倾斜 ,进针深度为 1- 1.5 cm,注入局麻药2 m l,退针至皮下后再向前 ,前下方各注药 1.5 ml。通过 3 0具 ( 60侧 )尸体模拟解剖实验研究和 10 0例临床应用观察证明 ,本法操作简便 ,麻醉效果理想。除少数病例有唾液分泌增多外无其它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游离双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全手脱套伤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索游离双侧股前外侧皮瓣瓦合修复全手脱套伤的可行性。 方法 (1)对50例健康、无手部残疾和疾病的成年人,分别测量手部掌、背侧皮肤纵长及横宽,记录测量数据及统计分析,计算修复全手脱套伤所需手供皮量;(2)在2具新鲜尸体标本上,建立左手全手脱套伤模型,将全手脱套伤的模型分成掌侧和背侧两部分分区修复。掌侧创面设计一侧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背侧创面则设计对侧股前外皮瓣修复,两块皮瓣瓦合后修复全手脱套伤创面。 结果 50例活体测量数据,掌侧皮肤纵长为(13.84±0.88)cm(12.51~15.03cm),宽为(14.48±1.11)cm(12.85~16.66cm),背侧皮肤纵长为(12.15±1.09)cm(10.77~13.77cm),宽为(14.92±1.11)cm(14.92~17.33)cm,均较文献报道股前外侧皮瓣的最大可切取值小。结论 游离双侧股前外侧皮瓣完全可以覆盖手掌侧、背侧创面,设计两块皮瓣瓦合修复全手脱套伤术式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合并腰骶移行椎时骶1、2椎弓根的形态学特点,为应用骶髂螺钉固定提供形态学基础。 方法 选取生前资料完整的标本共79例。对骶1、骶2椎体前后径、椎体高度、椎体横径、椎弓根前高、椎弓根后高、椎弓根宽度、进针深度、进针角度进行测量。 结果 正常骶1椎弓根前高(18.1±  3.8)mm,后高(20.6±3.6)mm,宽度(27.7±3.1)mm;Ⅱ型骶1椎弓根前高(19.9±2.0)mm,后高(19.2±2.6)mm,宽度(29.9±2.2)mm;Ⅲ型骶1椎弓根前高(18.5±3.0)mm,后高(16.9±3.1)mm,宽度(27.8±2.2)mm。正常骶2椎弓根前高(12.4±2.3)mm,后高(14.34±2.9)mm,宽度(22.2±3.1)mm,Ⅱ型骶2椎弓根前高(10.4±1.5)mm,后高 (14.4±2.4)mm,宽度(19.5±2.7)mm;Ⅲ型骶2椎弓根前高(9.5±2.0)mm,后高(14.0±3.0)mm,宽度(18.6±3.4) mm。Ⅱ型骶1椎弓根大于正常,Ⅲ型与正常接近。正常骶2椎弓根大于Ⅱ型和Ⅲ型。 结论 合并腰骶移行椎时可应用骶髂螺钉固定,骶1椎弓根可容纳1~2枚螺钉,骶2椎弓根可容纳1枚螺钉。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超前镇痛(PA)模式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术中的镇痛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8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A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均行PKP手术,经皮穿刺、球囊扩张后向病椎内部灌注骨水泥,PA组于手术开始前15 min肌肉注射地佐辛注射液10 mg,对照组于术前不予特殊处理。记录2组患者手术开始前(T1)、穿刺套管针穿刺时(T2)、骨水泥推注时(T3)、术后24 h(T4)4个时间点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及2组术中麻醉药使用剂量;记录2组T1、T2、T3时间点患者心率、血压变化情况及T1时间点至T4时间点内药物不良反应情况;患者对术中疼痛控制效果满意度。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 结果2组T1时间点VAS评分分别为(6.9±0.3)、(6.8±0.4)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6,P=0.17);2组T4时间点VAS评分分别为(2.2±0.3)、(2.4±0.2)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8,P=0.21);T2时间点VAS评分分别为(2.5±0.8)、(3.7±0.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3,P<0.05);T3时间点VAS评分分别为(2.4±0.6)、(3.6±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6,P<0.05);术中麻醉药使用剂量PA组[(9.1±1.1) mL]明显少于对照组[(16.6±1.4)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7,P<0.05);2组T1时间点心率分别为(92±8)、(94±9)次/min,血压(1 528/907)、(1 559/918) mmHg(1 mmHg=0.133 kP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大于0.05),T2、T3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从T1时间点至T4时间点内2组间的药物不良反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大于0.05),患者对术中疼痛控制效果的满意度PA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8, P<0.05)。 结论在PKP治疗OVCF患者手术过程中实施PA是安全、可行的,具有较好的镇痛效果且患者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