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8 毫秒
1.
目的:考察不同产地与药用部位对穿心莲药材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比较不同药用部位(粗杆、细杆及叶)、不同产地及市售药材中穿心莲内酯、新穿心莲内酯、脱水穿心莲内酯、新穿心莲内酯苷元及4个成分总和的含量。结果:穿心莲叶中所含有的穿心莲内酯及二萜内酯类成分总含量最高,其次是细杆,粗杆含量最低。对不同产区间穿心莲药材内酯类成分含量的比较中,以广西平马地区产穿心莲药材穿心莲内酯及二萜内酯类成分总含量最高。而在市售穿心莲药材的质量比较中发现差异较大,但呈现出与本文前述实验相同的规律,即穿心莲叶含量多者,质量较佳。结论:不同产地与药用部位对穿心莲药材具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 确定穿心莲药材最佳采收期,为穿心莲规范化种植(GAP)研究提供基础研究数据。方法 采用RP-HPLC法测定GAP基地穿心莲药材不同生长期穿心莲内酯和脱水穿心莲内酯的含量,比较不同部位(茎、叶)中内酯含量差异。色谱条件为:Lichrospher RP—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甲醇-水(60:40)为流动相;流速0.8 mL/min;柱温35℃;检测波长226 nm和254nm。结果 不同生长期穿心莲药材的穿心莲内酯和脱水穿心莲内酯成分含量在8、9月份较高,即花蕊期至开花前期;对于同一批药材不同部位比较,叶含量明显高于茎。结论建议穿心莲药材按物候期采收(即花蕊期至开花前期);药用部位以叶为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产地不同部位穿心莲药材中穿心莲内酯、新穿心莲内酯及脱水穿心莲内酯含量,为穿心莲药材种植及采收工作SOP提供支持,以及建议新增市场销售等级的评判标准。方法收集全国3个省不同产地9批穿心莲样品,按参考文献方法进行检测与分析。结果不同产地及批次穿心莲全草样品中穿心莲内酯、新穿心莲内酯、脱水穿心莲内酯总含量在0.849%~2.220%之间;穿心莲不同部位三种内酯的总含量:叶中含量最高,茎次之,花中最少。结论穿心莲不同产地、不同采集方式及不同部位的含量均存在着显著差异,选择适宜的产地建立基地、适时采收及加工对穿心莲药材的质量控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电子眼(视觉分析仪)分析技术,基于穿心莲药材粉末颜色,探讨电子眼用于穿心莲药材质量评价的适用性,并对不同商品规格的穿心莲药材质量进行评价。方法:收集50批次不同商品规格(茎、叶、地上部分)的穿心莲药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建立穿心莲药材中4个二萜内酯类有效成分的分析方法,并对所有样品进行分析;与此同时采用电子眼对样品颜色进行检测。在此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及Pearson相关分析对电子眼数据和含量测定结果进行分析,考察电子眼对不同规格穿心莲药材的区分能力,以及色度空间系统参数(L*,a*,b*)与有效成分的相关性。结果:穿心莲含量测定结果显示不同规格的穿心莲药材中,叶中的二萜内酯类成分含量最高,其次为地上部分(茎、叶混合),茎中含量最低;电子眼采集数据的PCA结果将穿心莲药材颜色分为2部分,即茎部分和叶、地上部分,说明电子眼可用于区分穿心莲药材质量的优劣。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穿心莲内酯,脱水穿心莲内酯,14-去氧穿心莲内酯,新穿心莲内酯及4个成分的总含量均与L*(明度值)呈极显著负相关(P 0. 01),并且所测结果中不符合2015年版《中国药典》含量测定下限规定的样品其L*均≥69. 5,符合规定的样本90%以上的L*均69. 5。结论:电子眼分析技术可用于穿心莲药材的质量评价,为穿心莲药材的质量评价提供了新方法及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产地穿心莲药材中穿心莲内酯和脱水穿心莲内酯含量,寻找穿心莲药材最适宜的栽培地区。方法收集全国5个省9个不同产地25个穿心莲样品,按2010版《中国药典》一部穿心莲项下方法进行检测与分析。结果不同产地及批次穿心莲样品中总内酯的含量在1.03%~6.98%之间;穿心莲不同部位总内酯的含量:叶在3.43%~6.98%之间,茎在0.93%~1.33%之间,全草在1.99%~4.41%之间;不同采集方式穿心莲样品总内酯含量:自采样品含量在3.20%~4.41%之间,产地供应商提供的样品含量在1.99%~3.36%之间。结论穿心莲不同产地、不同采集方式及不同部位的含量均存在着显著差异,选择适宜的产地建立基地、适时采收及加工对穿心莲药材的质量控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穿心莲为爵床科植物穿心莲Andrographis paniculat(Bum.f.)Nees的干燥地上部分.秋初茎叶茂盛时采割,晒干.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之功效.用于感冒发热,咽喉肿痛,口舌生疮,顿咳劳嗽,泄泻痢疾,热淋涩痛,痈肿疮疡,毒蛇咬伤[1].研究证明,其活性成分为二萜内酯类化合物[2].本文以穿心莲内酯和新穿心莲内酯为对照品,制订了药材的质量标准,并对不同产地和不同储存时间的药材作了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不同加工方式的穿心莲药材在不同贮藏期的含量变化进行研究,从而确定穿心莲药材最佳的加工方式和贮藏时间。方法从本公司穿心莲GAP基地采收新鲜的穿心莲药材,分别采用四种不同的加工方式进行加工,然后一起放在贮藏室内贮藏至规定时间后取样进行含量测定。结果穿心莲内酯含量以晒干后切段加工方式在贮藏初期为最高;脱水穿心莲内酯含量以晒干后切段加工方式在贮藏21个月时最高;穿心莲总内酯含量以晒干后切段加工方式在贮藏初期为最高。结论以穿心莲药材为原料提取穿心莲内酯或穿心莲总内酯时,建议最好采用晒干后切段加工的新鲜药材提取。以穿心莲药材为原料提取脱水穿心莲内酯时,建议最好采用晒干后切段加工方式贮藏21个月时的药材提取。  相似文献   

8.
目的 测定不同产地、来源雷公藤药材中有效部位总二萜内酯和总生物碱的含量.方法 采用Kedde显色法,检测雷公藤中总二萜内酯的含量;采用重量法,检测雷公藤中总生物碱的含量.结果 比较了8批不同产地、来源雷公藤药材中总二萜内酯和总生物碱的含量,其中河南产雷公藤(批号:080706)总二萜内酯含量最高,四川产雷公藤(批号:081030,081031)中总生物碱含量明显高于其他产地的雷公藤.结论 不同产地、来源雷公藤药材中有效成分的含量差异较大,在临床用药时应引起重视,在含雷公藤的复方制剂生产中应建立药材检测的可控标准.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羊耳菊的产地初加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采挖的鲜羊耳菊根据部位分成全草、地上部分和根,将各部位药材随机分成5组,分别采用晒干、阴干、40~80℃干燥等干燥方法进行干燥;采用恒温干燥法测定含水量、热浸法测定浸出物含量、HPLC法测定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的含量。结果羊耳菊全草浸出物在晒干和40℃条件下含量较高,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在晒干条件下含量最高;羊耳菊根和地上部分的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在阴干条件下最高。结论晒干较适合羊耳菊全草的干燥处理,而阴干则较适宜地上部分和根的干燥处理。  相似文献   

10.
分析研究不同部位及产地穿心莲药材,为穿心莲相关制剂工艺提供依据。以穿心莲内酯峰为参照,确定了27个共有指纹峰,建立了23批穿心莲药材的UPLC-PDA数字化定量指纹图谱,特征提取后对其进行主成分分析(PCA);采用外标法测定23批穿心莲药材中穿心莲内酯、新穿心莲内酯、去氧穿心莲内酯、脱水穿心莲内酯成分含量,并采用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结合pareto图研究耐用性因素对方法的影响。结果发现,穿心莲药材部位比产地对药材质量的影响更显著;药材不同部位4种内酯含量差异大;流动相p H是影响方法耐用性较大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sozyme activities and diterpene lactone biosynthesis of Andrographis paniculata. Methods Plants were collected during ontogeny from seeding to seed maturity, and separated into leaves and stems for determination. Morphological and yield parameters were used to describe plant growing states. Isozyme changes were tested by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HPLC was used to develop the fingerprints as well as to determine the diterpene lactone content. Results Significant increases were observed in the activities of isozymes, such as 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 malate dehydrogenase(MDH), peroxidase(POD), and catalase(CAT), around the early stage of bud in leaves, and the activities of these four kinds of isozymes increased gradually as time progressed in stems. The content changes of diterpene lactones in leaves and stem were various. In the leaves, andrographolide(1) was recorded the highest [(23.63 ± 1.06) mg/g] at the early stage of bud, whereas deoxyandrographolide(2) was the lowest [(6.78 ± 0.27) mg/g] at this period and it reached the highest level at the seeding stage [(26.05 ± 1.04) mg/g]. Dehydroandrographolide(3) and neoandrographolide(4) fluctuated during growing stages. Meanwhile, the HPLC fingerprint showed that the content changes of two unknown compounds were related to that of dehydroandrographolide in leaves. In stems, andrographolide had increased gradually until the bud stage [(8.26 ± 0.33)mg/g], and other three diterpene lactones showed a trend of fluctuation. The yield of total diterpene lactones in aerial part reached the highest at the first flowering stage(806.71 mg/plant). Conclusion These results lay the foundation for the future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of isozymes and diterpene lactones, and for determining the most favorable time for harvesting A. paniculata.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引种紫锥菊药材的最佳干燥方法。方法:分别采用晒干、阴干、烘干的方法对紫锥菊药材进行干燥,比较不同干燥方法处理的紫锥菊植株内菊苣酸和总多酚含量。结果:不同干燥方法对菊苣酸含量影响最大的为叶;地上部位中菊苣酸和总多酚含量从高到低均为:晒干>阴干>烘干;根部以阴干法菊苣酸含量最高。结论:为有效成分最大提取量与成本最低化,建议药材分为地上与地下两部分别干燥处理,并且地上部分采用晒干法,地下部分采用阴干法。  相似文献   

13.
苏娟  贺亚男  杨鑫  谢慧娟  纪奇森  杨明  张定堃  韩丽 《中草药》2023,54(22):7374-7386
目的 研究阴干、晒干、真空冷冻干燥、热风干燥4种干燥方式对马蓝Baphicacanthus cusia叶化学成分的影响,寻找差异成分,并建立HPLC-DAD同时定量分析5种吲哚类生物碱成分的方法,以期为建立规范的马蓝叶干燥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利用UHPLC-Q-Orbitrap HRMS对4种干燥处理的马蓝叶进行定性分析,并结合热图聚类分析(heat map clustering analysis,HCA)、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筛选差异成分。结果 共鉴定出67个共有化合物。HCA和PCA将阴干和热风干燥归为一类。OPLS-DA筛选出14个差异成分,多为生物碱类,且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HPLC-DAD结果表明,不同干燥方式马蓝叶中的5种吲哚类生物碱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其中,热风干燥样品的靛蓝含量最高,靛玉红含量最低;阴干样品的靛红、色胺酮、靛玉红含量最高。结论 不同的干燥方式对马蓝叶的品质有明显影响。热风干燥和晒干有利于吲哚苷水解合成靛蓝,但靛红和靛玉红的含量较低。而阴干和真空冷冻干燥样品的靛蓝含量较低,而靛玉红含量较高。阴干和热风干燥能显著提高马蓝叶药效成分的总含量。建议在初加工马蓝叶时使用阴干或热风干燥,为进一步探究马蓝叶的产地加工方式提供了数据支持,同时也为评估马蓝叶的质量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不同干燥方式对射干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确定最佳干燥方式,为建立射干鲜药材的产地初加工工艺提供依据。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射干中次野鸢尾黄素的含量,对采收期的射干鲜药材进行晒干、阴干、55℃、85℃、105℃烘干5种干燥方式处理,比较不同干燥方式对指标成分含量的影响,确定射干最佳初加工工艺。结果:晒干、阴干样品中有效成分含量较鲜药材有所下降,晒干样品含量降低了27%,阴干样品含量降低了9%;三种烘干方式对射干中次野鸢尾黄素含量的影响较小,其中以105℃烘干2h效果为最佳,85℃次之。结论:研究表明105℃烘干2h为射干最佳干燥方式;不同干燥方式对射干中次野鸢尾黄素的含量有较大影响,为最大程度保留鲜药材有效成分及进一步探讨药材指标成分在不同初加工过程中的降解规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穿心莲二萜内酯代谢产物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该类物质体内代谢的途径,为其作用机制的阐明提供依据;方法:大鼠分别口服4种穿心莲内酯,分别收集尿液及粪便,HPLC梯度洗脱检测;结果:口服脱水穿心莲内酯、脱氧穿心莲内酯组,在粪便及尿液中仅能检测到原形,穿心莲内酯组,除原形外,粪便中还可检测到脱氧穿心莲内酯、脱水穿心莲内酯及1个未知化合物,尿液中检测到2个未知峰;新穿心莲内酯组,粪便中能检测到原形及其苷元,尿液中能检测到3个未知峰。结论:穿心莲内酯类成分虽然化学结构较为相似,但其体内代谢过程却不相同,该种差异是否与其作用机制相关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穿心莲薄层色谱鉴别方法,用薄层色谱法评价不同产地穿心莲药材质量,及白云山穿心莲GAP基地药材质量。方法采用乙醇提取,预制硅胶G板,以氯仿-甲醇-甲酸(7∶3∶0.5)为展开剂,喷以10%的硫酸溶液,在105℃下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结果与药典原方法比较,该方法得到斑点多,斑点分离好、包容信息量大。结论用该方法可评价不同产地穿心莲药材质量,突出白云山穿心莲GAP基地药材内在特点。  相似文献   

17.
规范化种植穿心莲药材HPLC指纹图谱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为规范化种植穿心莲药材质量研究提供新的基础研究资料。方法 RP-HPLC建立穿心莲指纹图谱,并进行不同种植基地(产地)与商品药材、不同生长期、不同药用部位指纹图谱的比较,采用计算机辅助的相似度评价软件进行相似度评价。结果 在选定的色谱条件下,226 nm检测波长下的15个峰构成穿心莲药材的指纹特征,各批次样品指纹图谱均具有上述特征,但特征峰的相对含量分布差异导致色谱概貌存在一定差异。计算机辅助相似度评价,5个规范化种植基地产穿心莲药材指纹特征相互间较为吻合,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商品药材则差异较大。不同生长期药材指纹图谱也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多数特征峰含量呈现随生长期而增加的动态累积过程,不同部位则特征峰的含量分布叶中大大高于茎。结论 实行规范化种植对于保证药材质量的稳定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所建立的方法可较全面地反映穿心莲药材多成分特征,并进行药材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研究山银花鲜药材中绿原酸、灰毡毛忍冬皂苷乙和川续断皂苷乙在不同生长期内的代谢累积规律,结合山银花生物总量,确定山银花最佳采收期,同时基于山银花鲜药材,比较不同产地初加工方法对目标成分的影响,确定其最佳产地初加工工艺.方法:采用HPLC/UV-ELSD法测定绿原酸、灰毡毛忍冬皂苷乙和川续断皂苷乙含量,比较不同花期山银花中三种指标成分的含量变化情况,确定最佳采收期;对最佳采收期的山银花鲜药材进行晒干、阴干、不同温度烘干、杀青烘干、微波干燥等不同干燥方式处理,比较不同干燥方式对三种指标成分含量的影响,确定山银花最佳初加工工艺.结果:山银花生长期内三种指标成分的代谢累积水平都存在着下降的趋势,幼蕾期到金花期,绿原酸从5.7%下降到1.4%左右,两种皂苷总量从6.7%下降到2.0%,结合生物总量考虑,确定山银花最佳采收期在二白期到大白期之间.干燥方式可依所需功效辨正选择,杀青烘干对绿原酸影响最小,高温快速烘干是两种皂苷最适宜的干燥方式.结论:研究表明山银花最佳采收期为大白期到二白期之间;不同干燥方式对山银花鲜药材品质有着显著影响,为最大程度保留鲜药材活性成分及进一步探讨药材指标成分在不同初加工过程中的降解规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红花产地加工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红花产地加工最佳方法,为稳定红花质量提供科学、实用的加工方法。方法采用晾晒、阴干、恒温烘干以及红外干燥四种干燥方法,以外观、折干率、有效成分等指标评价加工方法。结果结果表明在外观等方面晾晒法极显著优于阴干法(折干率:P=0.005<0.01;晾晒时间:P=0.005<0.01),但是在有效成分含量等方面阴干法显著优于晾晒法(浸出物:P=0.005<0.01;羟基红花黄色素A:P=0.025<0.05;山柰素:P=0.005<0.01),其它两种干燥方法次之。结论从加工方法操作的可行性来看,晾晒干燥法是目前研究发现的最佳产地加工方法,此方法可以作为红花GAP基地规范化加工干燥的重要方法,阴干法可以作为阴雨天的备用方法。  相似文献   

20.
王燕  卢恒  张敏敏  王晓  邹晓菊  李丽丽 《中草药》2022,53(12):3801-3810
目的 通过分析不同干燥方式(晒干、阴干、低温烘干、蒸制杀青-烘干)对金银花Lonicerae Japonicae Flos挥发性成分的影响,发现金银花保留挥发性成分的最佳干燥方式。方法 采用气相离子迁移谱(GC-IMS)技术分析不同干燥方式下金银花中挥发性成分并对其进行差异分析。结果 4种干燥方式下,金银花中共鉴定出48个挥发性成分,包括醛类(14个)、醇类(10个)、酮类(5个)、吡嗪类(6个)、吡咯类(1个)、呋喃类(2个)、酯类(5个)、酸类(2个)、其他类(3个)。经过显著性差异检验,发现了34个差异性挥发性成分。晒干法中挥发性成分种类更为丰富,总体含量更高;蒸制杀青-烘干法中挥发性成分种类最少,总体含量较低。阴干与低温烘干法之间差异较小,这2种方法保留挥发性成分的能力优于蒸制杀青-烘干法,但次于晒干法。结论 不同干燥方式下挥发性成分存在明显差异,综合对比后得出晒干是金银花保留挥发性成分和风味的最佳干燥方式,为金银花干燥方式的优化、芳香健康功效及风味品质的研究提供科学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