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归纳总结了长江马鞍山河段基本情况、近期河道演变特点和河道治理概况;根据现有河势条件及近年崩岸险情,分析指出了目前本河段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河道治理规划情况,探讨了下一步河道治理措施。研究认为:河势调整工程是该河段整治的关键,重点是通过数学模型和河工模型试验研究提出河势调整工程方案;主要是在左岸新河口一带布置导流工程和上下何家洲及心滩串沟封堵并岸工程,并辅以江心洲尾的何家洲尾挖槽工程。鉴于整治工程的紧迫性和时效性,建议相关部门尽快开展相关前期工作,为整治工程早日实施创造条件,进而实现该河段河势的稳定。  相似文献   

2.
受河道自然调整和三峡及其上游干支流水库运用对来水来沙条件改变的影响,长江中下游河道经受长时间、长距离的冲淤变化,近年来局部河段河势调整有所加剧,新的崩岸险情频繁发生,若不及时处理将危及长江堤防安全、引发局部河势调整,甚至影响到长江经济带战略的顺利实施。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长江中下游崩岸应急整治工作,近5 a来累计投入资金3.25亿元用于183处崩岸险情的汛前应急整治,总计守护岸线长度78.089 km,有效保障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防洪安全和河势稳定。长江崩岸应急整治作为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建议明确崩岸应急整治主体责任、建立应急抢护机制、加强河道监测预警、强化崩岸治理技术研究和加快崩岸系统治理工程的实施,确保长江防洪安全。  相似文献   

3.
为分析安徽省长江崩岸应急治理工程效果,结合实测资料评价了近年长江安徽段崩岸应急治理工程区河岸稳定性;采用水域物探法检测了水下抛石赋存及分布状况;对比了工程实施前后崩岸预警等级的变化情况等。结果表明:安徽省长江崩岸应急治理工程实施效果较好,工程区河岸稳定,有效地减小了崩岸对沿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达到了稳定岸线、增强防洪能力等预期目标,为长江安徽段后续河道治理工程实施创造了有利条件。根据河势演变趋势及崩岸对河势稳定和防洪安全的影响,提出了应适时加固冲刷严重的护岸区,加快推进重点河段治理以及开展一般河段治理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三峡工程蓄水运用以来荆江河段河岸稳定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实测资料分析了三峡工程蓄水运用以来荆江河段水沙输移变化,河道冲淤变化以及典型险工段近岸坡度变化等,并在此基础上对其河岸稳定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三峡水库蓄水运用以来,坝下游河段来沙量大幅度减少,荆江河段普遍发生冲刷,部分地段近岸河床的水下岸坡冲刷变陡,河岸稳定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隐患,局部河段甚至发生了崩岸险情,已影响防洪安全与河势稳定等;建议加强荆江险工段的监测,对已发生的崩岸险情进行及时治理,对以往护岸工程的薄弱地段或可能发生崩岸险情的地段需及时加固守护;建议加强三峡工程运用后荆江河道演变与治理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岳红艳  朱勇辉  张慧  刘亚 《中国水利》2013,(10):22-24,18
根据韦源口河段近期河床演变特性,对洲滩、岸线利用和近期及远期河道治理方案提出了初步设想。建议目前该河段仍以维持现有河势为控制规划目标。近期从防洪角度,可考虑对该河段在局部迎溜顶冲段和堤外窄滩段进行加固守护。另外,可结合牯牛沙水道航道整治工程,从防洪和改善航运综合考虑,建议对牯牛洲右汊通过建促淤潜坝以达到堵支强干的目的;远期从沿江地方经济发展和合理利用岸线角度出发,可考虑对棋盘洲港区和黄颡口港区一带岸线进行新护。该研究成果可为长江流域综合规划和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治理规划修编提供技术支撑和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6.
长江每年都会经历洪水期和枯水期,河道会发生较大的冲刷和淤积,甚至会发生崩岸等险情,需要对河势进行动态的监测和分析.文中以东流河段为例,采用水文测验、特征线比对、断面套绘和GIS冲淤计算等方法对河道进行研究,总结了东流河段近年来河势的演变特点为上段淤积,中段冲刷,下段淤积,河段总体表现为冲刷.该结论具有代表性,为长江河道...  相似文献   

7.
三峡工程蓄水运行以来,安徽长江河势变化明显,崩岸强度增加,严重影响了防洪工程安全、航道稳定、岸线开发利用及社会经济发展等。本文介绍了安徽省长江河段水文泥沙特点,概述河势新变化和崩岸发展情况,提出崩岸治理措施,希望引起有关部门重视,早日实施崩岸治理工程。  相似文献   

8.
荆江河段近岸河床演变规律及崩岸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慧  严光云  段光磊 《人民长江》2006,37(12):53-54
由于受水沙条件变化、河床边界、河势调整和工程建设等因素影响,荆江河段多年来崩岸频繁.根据荆江河段实测原型资料详细分析了险工护岸段近岸河床演变规律,介绍了近期荆江主要崩岸段特点及其分布规律,并对崩岸机理及工程措施进行了初步分析和探讨.崩岸是长江堤防重大隐患之一,找出崩岸的机理,为崩岸的预警预报和整治工程提供较为科学的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长江中下游局部河段河势调整有所加剧,新的崩岸险情时有发生。本文以安徽省长江崩岸应急治理工程为例,针对长江中下游河道崩岸治理的现状与问题,从工程性能、适用范围、施工技术及工程造价等方面对护岸治理方案进行比选分析,提出以干砌混凝土预制块护坡加混凝土铰链排护脚为主的护岸型式,可供类似工程借鉴。  相似文献   

10.
湖北荆南长江干堤加固工程中的崩岸治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湖北荆南长江干堤加固工程所在河段的河床演变特点和崩岸险工段现状的基础上, 对崩岸治理的原则、护岸工程型式和材料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 为工程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也可供其他河段的崩岸治理参考。  相似文献   

11.
杨光煦 《人民长江》1999,30(9):13-15
长江中下游堤防多位于由表层弱透水层及下卧透水层组成的双层地基上,堤防及其地基、边滩在汛期出现的险情有散浸,管涌,流土、接触冲刷引起的渗水流砂、漏洞,穿堤建筑物渗漏,滑坡,崩岸,溢溢等。  相似文献   

12.
颜国红  胡春燕 《人民长江》2008,39(24):10-13
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主长1 893 km,由于河道冲淤变化、堤防长年失修、以及上游建库拦沙作用等影响,导致河势变化复杂、局部河段崩岸严重、航道淤积阻塞等问题,对中下游防洪与航道安全以及沿岸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的不利影响。1998年大洪水过后,由国家投资完成了以堤防加固为主的护岸工程建设,但由于规划中的后续综合整治工程尚未实施,不利于中下游河道综合治理工程总体效益的发挥。同时,受三峡等上游水库拦沙造成的清水下泄引起的河道冲刷与江湖水沙变化关系的影响,亟待加快后续规划项目的实施,通过加强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确保长江中下游河势稳定、防洪与航运安全,以及沿江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中游咸宁河段,上承荆江、洞庭湖水系及陆水河来水,下游受汉江洪水的顶托,其地理位置的重要及形势之险恶,不亚于著名的荆江。经河床演变分析,认为总体河势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但局部地段将有所调整,近岸河床将发生冲刷、岸线崩退;未护岸地段可能发生崩岸;主流逼岩的已护岸工程地段可能发生吊坎、滑坡现象。建议应加紧进行险工段工程措施,妥善解决堤防的隐患。  相似文献   

14.
荆江河段崩岸机理及多尺度模拟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峡工程运用后,进入荆江河段的水沙条件大幅度改变,导致近期崩岸频繁发生,影响局部河段的河势稳定及河道防洪安全。荆江段河岸组成一般为上层黏性土、下层沙土的二元结构,在近岸水流冲刷及河道水位涨落过程中受多种因素作用而发生崩塌。以往崩岸模拟考虑因素少,且相关参数难以量化确定。将河流动力学与土力学结合,提出了荆江段河岸土体物理特性与抗剪、抗冲及抗拉强度三大力学特性的量化指标,建立了上、下荆江二元结构河岸稳定性的计算方法,揭示了坡脚冲刷、潜水位变化等因素对岸坡稳定性的影响;提出了河岸崩退过程的多尺度模拟方法,将崩岸力学模型与水沙数学模型耦合,不仅能模拟河道内水沙输移及床面冲淤过程,而且还能模拟不同二元结构河岸的崩退过程。将建立的模型应用于荆江河段典型断面、长河段及局部河段的崩岸过程模拟,计算结果与实测值总体符合较好。提出的多尺度模拟方法为荆江崩岸预测提供了理论与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5.
熊家洲河段位于长江中游下荆江尾端,其平面形态从顺直过渡到微弯再逐渐演变成S型,是目前荆江最为弯曲的河段。受水沙条件、河岸边界条件、自然裁弯和人工裁弯等因素影响,局部河势调整频繁。熊家洲凸岸斜槽裁弯形成新河槽,导致主流与支汊成为共生的分汊河势,改变了熊家洲出口段水流条件,进而影响下游七弓岭弯道崩岸速率和河床冲淤。为全面分析熊家洲河段平面形态演变过程和河床冲淤变化,选取枯水期遥感影像数据及沿程代表性断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熊家洲河段整体向下游蠕动且河道展宽,熊家洲弯道新生河槽呈冲刷扩大趋势,7 a平均展宽70 m;出流沿程断面深槽从左岸向右岸方向发展,熊家洲下游的深泓线偏向右岸;三峡水库建成运行后,深泓线开始贴近七弓岭凸岸,而原深槽回淤形成2个沙洲,经过七弓岭弯顶后逐渐向凹岸偏移,出熊家洲弯道后河道沿程呈现冲刷下切趋势。研究成果对目前该段河势控制工程的实施提供了参考意见,为下一步研究三峡水库运行的河势控制提出了思路。  相似文献   

16.
长江中下游阻隔性河段特征及成因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江中下游长河段长时段的演变资料分析表明河势调整往往会向下游传递,但是部分河段却能阻隔这种河势调整的传递效应,称之为阻隔性河段。统计表明,阻隔性河段应同时具有单一微弯的平面形态、凹岸抗冲性较强且中上段无挑流节点、河宽随水位变化率不超过45等三个特征。进一步分析表明,这种河段具有阻隔性的根本原因是其能够归顺不同流量级的主流平面位置,使得无论上游河势如何调整,其出流的主流平面位置基本稳定,为下游河段提供相对稳定的入流条件。河道整治过程中,宜抓住有利时机塑造阻隔性河段效果,无阻隔性影响的长河段宜自上而下系统规划整治,对大幅度崩岸、滩体大幅萎缩等可能破坏阻隔性的变化应及时整治,防止阻隔性丧失。  相似文献   

17.
同马大堤堤基结构分类及工程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子福 《人民长江》2009,40(13):11-12
同马大堤属长江一级堤防,位于长江中下游左岸安徽省境内。由于大堤修筑在长江和皖河Ⅰ、Ⅱ级阶地或高漫滩上,堤基土体类型复杂,因而有必要对堤基结构进行分类,以利于堤防除险加固。根据堤基土体类型及地质特征,进行二级堤基结构分类,第一级将堤基分为粘性土堤基和砂性土堤基,第二级根据粘性土、砂性土的分布与组合关系进行分类。堤基结构分类为堤基渗透变形、堤坡稳定性分析和堤基工程地质分段评价提供了方法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