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临床特点,分析患者发生重症的预警因素。方法 收集2020年1月—2020年3月六安市人民医院69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普通组(60例)和重症组(9例),比较两组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以Logistic回归分析COVID-19重症患者的影响因素。结果 老年、患有基础性疾病及发热持续时间>5 d,是发生重症的危险因素(P<0.05),但发热程度在普通组与重症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普通组比较,重症组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核酸阴转时间长(P<0.05),出现畏寒、乏力、纳差、全身酸痛等毒血症状比例较高(P<0.05);实验室检查显示,重症组除淋巴细胞、血小板低于普通组(P<0.05);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肌酸激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LDH)、血糖等指标方面,重症组显著高于普通组(P<0.05);若患者出现ESR≥50 mm/H,CRP≥100 mg/L,提示更容易重症化。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发热持续时间、LDH升高是导致疾病由轻症发展为重症的危险因素。结论 COVID-19患者在早期病情评估时,临床医生需密切监测重症预警因素,尽早识别可能发生重症的病例。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SARS-CoV-2)感染引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患者普通型与重型的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特征,为COVID-19防治提供经验依据。 方法 选取2020年1—2月在池州市人民医院、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隔离病房收治的23例COVID-19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普通型(19例)、重型(4例)两组,根据两组流行病学、血生化、血常规等实验室数据,比较和分析两组患者血清中上述各指标变化的规律及其与疾病预后的关系。 结果 COVID-19患者普通型与重型无性别与年龄差异,2例重型患者合并有基础疾病,为2型糖尿病;重型患者发病至就诊的平均时间为(10.00±6.67)d,长于普通型(3.73±2.97)d(P<0.05);实验室结果显示重型患者的淋巴细胞比值为(10.20±7.19)%,低于普通型患者淋巴细胞比值为(28.06±9.47)%(P<0.05);两组的CRP结果,普通型为(16.46±19.24)mg/L,重型为(73.65±44.96)mg/L(P<0.05);COVID-19患者典型的CT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的斑片状磨玻璃影,伴有小叶间隔增厚。疾病进展为重型时病灶增多、范围扩大,磨玻璃影与实变影或条索影共存,部分重症患者表现为双肺弥漫性病变。 结论 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如果合并有基础病,就诊时间长;实验室检查示淋巴细胞绝对值下降,CRP升高等,建议短期复查HRCT,防止普通型向重型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糖代谢情况。方法 回顾性统计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于2020年1月17日—2月25日收治的123例疑似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确诊COVID-19组(确诊组)和排除COVID-19组(排除组),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将确诊患者分为轻型组、普通型组、重型组和危重型组。收集患者入院后血糖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确诊组73例血糖升高27例(36.99%),排除组50例血糖升高9例(18.00%)。确诊组73例仅1例有糖尿病史且平常血糖控制正常。与排除组相比,确诊组血糖水平升高(P<0.05)。重型组血糖升高较轻型组和普通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例患者死亡。结论 COVID-19患者血糖水平明显升高,新型冠状病毒可影响感染者的糖代谢。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接种新冠灭活疫苗对SARS-CoV-2 Delta与Alpha变异株感染者的临床表现和血清学反应,为评价疫苗接种对控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2021年5月1日—9月30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确诊SARS-CoV-2感染者341例,依据病毒株和依据新冠疫苗接种史分为Delta变异株组、Alpha变异株组和接种组、未接种组。对比Delta和Alpha变异株组及接种组和未接种组的临床表现和血清学反应。结果 Delta变异株组253例(接种组103例和未接种组150例),Alpha变异株组88例(接种组21例和未接种组67例)。Delta变异株组无症状感染者比例低于Alpha。 Delta变异株组新冠疫苗接种率和疫苗突破性感染率分别为40.7%(103/253)和22.9%(58/253),均高于Alpha变异株组的23.9%(21/88)和8.0%(7/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09,9.484,P<0.01)。Delta变异株组咳嗽、发热比例和病毒峰值载量高于Alpha变异株组(P均<0.001),病毒持续时间长于Alpha变异株组(P<0.001),SAA、CRP及IFN水平高于Alpha变异株组(P均<0.05),CD4+T细胞计数低于Alpha变异株组(P<0.05),IgG及IgM水平低于Alpha变异株组(P均<0.001)。两种变异株接种组普通型COVID-19比例低于未接种组(P均<0.01),病毒峰值载量低于未接种组(P均<0.01),病毒持续时间短于未接种组(P均<0.01),SAA、CRP、IL-6水平低于未接种组(P均<0.05),CD4+T细胞水平高于未接种组(P均<0.05),IgG及IgM水平高于未接种组(P均<0.05)。结论 Delta变异株可引起更高的病毒载量和更严重病程,与疫苗突破性感染相关。新冠灭活疫苗可能通过体液和细胞免疫机制,降低病毒载量、缩短病程和减轻炎症反应,从而减少重症和死亡。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清维生素D、白介素6(IL-6)、降钙素原(PCT)与新生儿感染性肺炎(NIP)病情程度的关系,为NIP有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9年8月—2021年12月收治的NIP 患儿120例,按病情程度分为轻症NIP组72例和重症NIP组48例,以40例同期健康体检新生儿为对照组。检测三组受试对象外周静脉血25-羟基维生素D[25-(OH)D]、IL-6和PCT水平,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重症NIP的独立相关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25-(OH)D、IL-6和PCT对重症NIP的评估价值。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轻症NIP组和重症NIP组25-(OH)D水平明显降低,IL-6和PCT水平明显升高,25-(OH)D缺乏率明显升高,三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79.480,43.803,30.838,38.406,P<0.05);与轻症NIP组比较,重症NIP组25-(OH)D水平明显降低,IL-6和PCT水平明显升高,25-(OH)D缺乏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42,8.437,5.771,54.218,P<0.05)。Logistic回归提示,25-(OH)D水平(OR=0.758,95% CI:0.609~0.944)是重症NIP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而IL-6(OR=3.442,95% CI:1.612~7.349)和PCT(OR=4.297,95% CI:2.106~8.771)是重症NIP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血清25-(OH)D、IL-6及PCT三者联合评估重症NIP的AUC为0.850(95% CI:0.778~0.907),分别大于各指标单独评估的AU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IP患儿血清25-(OH)D、IL-6及PCT水平与病情程度密切相关,三者联合检测对重症NIP具有较高的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康复者特异性抗体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20年2月6日至2021年3月24日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随访的成人COVID-19康复者141例,根据出院时诊断分型将康复者分为重症组(重型及危重型)与非重症组(轻型及普通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在出院后1周、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随访的抗体变化情况。结果 重症组1周IgG阳性率为95.00%,随后1年均为100.00%;非重症组1周IgG阳性率为59.50%、6个月为90.08%、1年为76.03%。6个月随访重症组血清抗体IgG较非重症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41,P=0.015)。1年随访重症组血清抗体IgG较非重症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410,P=0.001)。重症组1年随访IgM水平较6个月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59,P=0.024);非重症组1年随访时IgG、IgM水平较6个月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370,P<0.01;Z=3.850,P<0.01)。结论 COVID-19康复者血清保护性抗体在出院后6个月内维持在较高水平,出院后1年内基本保持稳定。重症组抗体滴度较非重症组明显升高且持续时长至少1年。COVID-19康复者能获得1年的自然免疫保护能力,病情危重者获得的免疫持续时间更长久。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肺部超声评分(LUS)动态改变对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呼吸支持治疗的指导价值。方法 对在ICU住院治疗的29例重症COVID-19患者实施LUS,收集同期临床资料,根据起始呼吸治疗结局分为成功组和失败组,分析LUS和临床特征及LUS动态改变对呼吸支持策略的预测价值。结果 29例重症COVID-19患者,男性23例(79.31%),年龄(60.9±12.44)岁,病程(11.00±4.06)d,氧合指数(184.55±61.98)mmHg,LUS(18.34±4.51)分。共行118次LUS,含经鼻高流量氧疗(HFNC)63次,无创正压通气(NPPV)6次,有创正压通气(IPPV)22次,俯卧位通气(PPV)5次,体外膜氧合(ECMO)22次。其中HFNC组LUS明显低于其他呼吸治疗组,ECMO组LUS显著高于IPPV组(P<0.05)。23例无创呼吸治疗成功14例,失败9例,成功组LUS由(18.14±4.44)分下降至(15.07±3.9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失败组LUS由(18.44±3.64)分上升至(21.56±3.3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LUS无统计学差异(P>0.05)。以LUS≥20.5分预测IPPV的灵敏度为77.6%、特异度为73.9%,LUS≥23.5分预测PPV或ECMO的敏感度为85.2%、特异度为83.5%。结论 LUS动态改变趋势是预测呼吸治疗能否成功的有效指标,可为重症COVID-19患者呼吸支持介入时机和手段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病毒核酸转阴时间及影响患者病毒核酸转阴的因素。方法 收集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2020年2月6日—3月9日收治的确诊为COVID-19患者临床特征、治疗及转归等临床资料,统计核酸转阴时间,分析影响核酸转阴的危险因素。结果 收集COVID-19确诊病例104例,男性56例,女性48例,年龄12~86岁,平均(49.9±15.5)岁,从出现临床症状时间点计算,出现临床症状—就医平均间隔时间为5.5 d。,核酸转阴所需时间(19.8±7.7) d,其中32例(30.8%)<14 d转阴,72例(69.2%)≥14 d转阴,其中14例(13.5%)于 ≥28 d转阴。单因素分析显示核酸≥14 d转阴组从出现临床症状—就医的时间间隔(6.7±4.4) d长于<14 d转阴组(2.6±1.8)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合并肺部细菌感染(25例,34.7%)、肺部病灶超过三个及以上肺叶(36例,50.0%)、重型患者占比24例(33.3%)及联合使用糖皮质激素占比均高于<14 d转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出现症状到就医的时间间隔及肺部病变累及三个及以上肺叶占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 感染者就医及时性、合并肺部细菌感染、肺部病灶范围广泛、临床分型及联合使用糖皮质激素是影响病毒核酸转阴的危险因素,尤其是就医及时性及肺部病灶范围是影响核酸转阴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艾滋病(AIDS)合并肺结核的危险因素及患者白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在2010年1月—2020年12月发现515例AIDS患者中,选择73例AIDS合并肺结核患者为研究组,分析其感染性特点及临床特征。并以同期51例AIDS未合并肺结核患者为对照组,分别采用Logistic回归、ROC曲线分析AIDS患者合并肺结核的危险因素及各危险因素对其出现肺结核的预测价值;比较研究组及对照组的IL-6、hs-CRP、TNF-α水平,分析其与AIDS患者合并肺结核的关系。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基线CD4+T细胞≤200个/μL、吸烟和结核病患者接触史比例分别为57.5%(42/73)和33.3%(17/51)、38.4%(28/73)和19.6%(10/51)、46.6%(34/73)和23.5%(12/51) ,而卡介苗接种史比例分别为24.7%(18/73)和45.1%(23/51)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050,4.965,6.834,5.668,P<0.05);基线CD4+T细胞≤200个/μL、有结核病患者接触史为导致AIDS患者合并肺结核的危险因素,有卡介苗接种史为保护因素(P<0.05);基线CD4+T细胞、吸烟、结核病患者接触史、卡介苗接种史联合检测预测AIDS患者合并肺结核的AUC大于各指标单独检测(P<0.05);研究组IL-6、hs-CRP、TNF-α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AIDS合并肺结核患者IL-6、hs-CRP、TNF-α水平显著升高,基线CD4+T细胞≤200个/μL、有结核病患者接触史为导致AIDS患者合并肺结核的危险因素,且各危险因素联合检测对AIDS患者合并肺结核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肠道病毒71型感染导致重症手足口病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10月间我院感染科收治的EV71型手足口病患儿14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临床分期标准分为普通病例组95例和重症病例组45例,收集并比较两组患儿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判断影响手足口病重症化的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BMI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的ALT、AST、脑脊液葡萄糖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重症病例组的WBC [(12.65±3.51)×109/L vs (9.16±3.44)×109/L]、CRP[(10.67±4.75)mg/L vs(6.58±3.04) mg/L]、热程[(7.46±2.21)d vs(2.93±1.22)d]、热峰[(38.91±0.35) ℃ vs(38.34±0.45) ℃]、血糖[(8.40±0.78) mmol/L vs(5.96±1.14) mmol/L]、CK-MB[(17.84±1.57)U/L vs(15.75±1.64)U/L]、NP[53.47(31.50~70.22)% vs 46.89(29.44~67.01)%]、肢体抖动(37.78% vs 9.47%)、脑脊液蛋白质浓度[319.63(211.40~463.53)mg/L vs 224.82(172.24~396.91)mg/L]、脑脊液细胞数[(18.74±5.62)×106/L vs (4.87±2.03)×106/L]均较普通病例组显著升高,脑脊液氯化物水平[(117.52±2.84)mmol/L vs (119.75±3.09)mmol/L]较普通病例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热程延长(OR=8.812)、热峰升高(OR=682.359)、血清CRP(OR=1.920)、CK-MB水平升高(OR=6.299)以及脑脊液蛋白质浓度升高(OR=1.014)是手足口病重症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EV71感染手足口病重症化与患儿年龄、性别无关,与热程、热峰、CRP、CK-MB、脑脊液蛋白质浓度呈正相关,可作为判断EV71感染手足口病重症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患者血液中各指标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明确诊断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不同临床分型的7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外周血白细胞、血清生化等指标检测结果,并对其中10例痊愈患者和3例死亡患者在病程早期(0~<10 d)、中期(10~<20 d)和后期(≥20 d)的上述各项指标进行动态观察。结果 78例患者中,轻型7例,普通型50例,重型9例,危重型12例。与轻型和普通型患者相比,重型和危重型患者病程早期的淋巴细胞绝对值、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明显降低,而CK显著升高 (P<0.05),危重型患者的PCT、D-二聚体、AST、ALT以及MYO等指标均显著升高 (P<0.05);10例痊愈患者中,部分患者早期(0~<10 d)IL-6和30%的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病程中期(10~<20 d)部分患者出现LYM降低,NEUT和D-二聚体升高,病程后期(≥20 d)除C反应蛋白、D-二聚体和IL-6外,其余各项指标逐步恢复至正常水平。CK指标在整个病程过程中无明显变化。3例死亡患者病程早期(0~<10 d)的NEUT、PCT、D-二聚体、IL-6、CK、MYO、C反应蛋白等指标明显高于正常水平,LYM降低,一直到病程晚期(≥20 d)仍远高于正常水平的指标有D-二聚体、PCT、ALT、AST、CK、MYO和IL-6。MYO和IL-6在整个病程中呈进行性升高((P<0.05)。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型和危重型患者的炎症反应比轻型和普通型患者重,更易出现心肌和肝功能损伤;CK、MYO、IL-6、C反应蛋白等指标在病程早期的持续明显升高,可作为临床上判断患者病情程度,提示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sTREM-1和PCT在儿童脓毒症诊断及严重程度评估方面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月1日—12月31日张家口市第一医院儿科收治的脓毒症儿童78例、普通感染儿童23例和健康体检儿童25例为研究对象,比较三组患儿sTREM-1、PCT、IL-6和CRP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分析四项指标诊断儿童脓毒症的价值。根据脓毒症的严重程度把脓毒症组分为一般脓毒症、严重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三组,比较亚组间患儿sTREM-1、PCT、IL-6、CRP和SOFA评分;并分析sTREM-1、PCT、IL-6、CRP和SOFA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脓毒症组sTREM-1、PCT和IL-6水平均高于普通感染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比较诊断脓毒症的曲线下面积sTREM-1最大为0.88(95%CI:0.78~0.98),PCT次之为0.81(95%CI:0.70~0.93);当sTREM-1取最佳临界值69.08 pg/mL时,灵敏度最高为83.33%,特异度为84.00%,稍低于PCT取1.93 ng/mL时的特异度88.00%。脓毒症各亚组间sTREM-1、PCT和SOFA评分有差异,脓毒症休克组最高,一般脓毒症组最低(P均<0.05),三组间IL-6和CRP水平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相关性分析显示sTREM-1、PCT与SOFA评分呈正相关(P均<0.05);而IL-6和CRP水平与SOFA评分不相关(P均>0.05)。结论 sTREM-1和PCT水平不仅有助于儿童脓毒症的早期诊断,而且还可以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康复患者与健康人群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者血清抗体水平差异。方法收集2020年1月—2020年10月四川省治愈出院并于四川省人民医院随访的COVID-19康复者12例作为康复组,43例接种2剂新冠疫苗满6个月的健康人群作为免疫组,51例接种新冠疫苗加强针(第三针)28~35 d的健康人群作为加强组,3组人群定量检测免疫指标、SARS-CoV-2特异性IgG抗体和中和抗体。结果康复组与免疫组特异性IgG抗体阳性率均为100%,康复者特异性IgG抗体均值为43.44 AU/mL,明显高于免疫组特异性IgG抗体均值25.02 AU/mL(t=-3.077,P<0.05);康复组、免疫组、加强组中和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3.33%、32.56%、100.00%,中和抗体均值分别为29.03、4.63、32.03 AU/mL,康复组出院8~14个月后体内平均中和抗体水平是免疫组的6.3倍,加强组平均中和抗体水平是免疫组6.9倍。加强组中男性中和抗体均值为61.68 AU/mL,明显高于女性中和抗体均值26.13 AU/mL(P<0.05),而BMI分组、年龄分组在各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免疫功能方面,康复组中CD4+T淋巴细胞计数均值为415.00 cells/μL,明显低于免疫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均值590.00 cells/μL(P<0.05),而免疫球蛋白A、G、M及补体3、补体4在康复组及免疫组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OVID-19患者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可产生IgG抗体和中和抗体,且高于接种2剂新冠疫苗者;新冠疫苗加强针能诱发更高的抗体水平,且男性中和抗体水平高于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确诊患者抗体检测阴性群体的临床特征与实验室检验特征,有助于增进对确诊患者抗体检测阴性结果的合理判读及对此类患者的有效管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2020年1月23日至2020年3月27日确诊的116例COVI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