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 评估肝脏瞬时弹性扫描(FibroScan)诊断ALT<2ULN的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者肝纤维化的临床价值。方法 纳入已行肝活检的363例ALT<2ULN(ULN=40 U/L)的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者,并用FibroScan测定肝脏硬度值(1iver stiffness measurement, LSM)。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满足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满足正态分布的采用Mann-Whitney U或Kruskal-Wallis H(K)检验;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筛查ALT<2ULN的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者明显肝脏纤维化的指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筛选指标对明显肝脏纤维化的诊断价值。结果 363例患者中259例(71.3%)非明显肝纤维化(F0~1组);104例(28.7%)伴有明显肝纤维化(F2~4组)。多因素分析显示LSM是肝脏明显肝纤维化的独立危险因素。LSM诊断明显肝纤维化的ROC曲线下面积(AUROC)是0.698(0.635~0.761)。以LSM≥5.75 kPa为界值,预测明显纤维化的灵敏度为55.8%,特异度为79.2%,准确度为67.5%,阳性预测值为72.8%,阴性预测值为64.2%。结论 LSM对ALT<2ULN的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者的肝纤维化程度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泉州市HBsAg阳性产妇所生儿童的乙肝免疫状况,评价本市乙肝母婴阻断方案的保护效果,并分析免疫失败的流行特征。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整理泉州市惠安、石狮两县HBsAg阳性产妇及其新生儿基本信息,在新生儿完成3针乙肝疫苗接种后1~2月,采集血标本并通过胶体金法检测HBsAg、抗HBs。结果 HBsAg阳性产妇所生儿童经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免疫后,其抗-HBs阳性率为93.1%,HBsAg阳性率为1.8%,免疫失败率为6.9%。新生儿乙肝免疫失败与HBsAg阳性产妇谷丙转氨酶(ALT)值和HBV-DNA值高低、产妇HBeAg阳性与否有关(P<0.05),ALT、HBV-DNA值越高,免疫失败的概率越大,HBeAg阳性产妇所生新生儿免疫失败率高于HBeAg阴性;乙肝母婴阻断与HBsAg阳性产妇ALT值和HBV-DNA值高低有关(P<0.05),ALT、HBV-DNA值越高,母婴阻断失败的概率越大。HBV-DNA≥104 cps/mL HBsAg阳性产妇选择20 μg/mL乙肝疫苗和200 IU HBIG进行接种的率明显高于HBV-DNA<104 cps/mL 产妇。结论 泉州市现行乙肝母婴阻断策略实施效果较好,建议HBeAg阳性且HBV DNA载量>6 log10 IU/mL的母亲在孕期进行干预治疗,以进一步减少免疫失败率,提高母婴阻断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泉州市HBsAg阳性母亲新生儿乙肝疫苗(HepB)免疫失败的影响因素,为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以进一步降低新生儿乙肝病毒感染的风险。方法 采用1∶2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分别对118对HepB免疫失败和236对免疫成功的新生儿及母亲进行调查。通过SPSS 24.0软件进行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HBsAg阳性母亲新生儿免疫失败与新生儿接种HepB的种类、剂量、母亲HBeAg状态和HBV DNA载量等因素有关,而与新生儿性别、分娩方式、体质重、孕周、HBIG剂量、喂养方式、胎次和母亲年龄、ALT水平、职业等因素无关联。新生儿接种20 μg乙肝疫苗免疫失败的风险是接种10 μg乙肝疫苗的0.147 倍(OR=0.147,P<0.01);接种20 μg乙肝啤酒酵母疫苗的免疫成功率最高,其次为20 μg汉逊酵母疫苗;母亲HBeAg阳性新生儿HepB免疫失败的风险是母亲HBeAg阴性新生儿的4.701 倍(OR=4.701,P<0.01),母亲HBV DNA阳性新生儿HepB免疫失败的风险是母亲HBV DNA阴性新生儿的21.410 倍(OR=21.410,P<0.01),且母亲HBV DNA病毒载量增高新生儿免疫失败的风险越高(趋势χ2趋势= 108.922,P<0.01)。结论 母亲HBeAg阳性和高病毒载量是HepB免疫失败的主要影响因素,建议在孕期对高HBV DNA病毒载量母亲进行抗病毒治疗,并为其新生儿全程接种20 μg HepB,以进一步提高免疫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陈丹  王秋波  沈丹丹 《中国热带医学》2022,22(12):1130-1134
目的 观察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和表面抗体(HBsAb)双阳性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方法 以2014—2020年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和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收治36例HBsAg和HBsAb双阳性患者为实验组,以同期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40例HBsAg阳性、HBsAb阴性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并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外周血CD3+、CD4+、CD8+ T细胞比例,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价患者外周血T细胞比例及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水平与血清HBsAb水平间的相关性。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中位年龄、性别构成、ALT及AST水平、HBV DNA载量> 103 copies/mL患者比例、HBV E抗原(HBeAg)阳性率、HBV E抗体(HBeAb)阳性率、HBV核心抗体(HBcAb)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外周血CD3+[(71.83±1.50)% vs (72.75±1.47)%;t=0.66,P>0.05]、CD4+[(36.81±1.53)% vs (39.88±1.57)%;t=1.43,P>0.05]、CD8+ [(33.17±2.04)% vs (32.40±1.75)%;t=0.77,P>0.05] T细胞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HBsAg、HBsAb双阳性患者血清HBsAb含量与外周血CD3+(r=0.026,P=0.65)、CD4+ (r=?0.08,P=0.16)、CD8+ (r=0.09,P=0.24)、CD4+/CD8+ T细胞比值(r=?0.005,P=0.35)及ALT(r=0.04,P=0.56)、AST水平(r=0.002,P=0.69)T细胞比例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HBsAg、HBsAb双阳性患者与HBsAg阳性、HBsAb阴性患者外周血CD3+、CD4+、CD8+ T细胞亚群比例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昆明地区持续低水平病毒血症的慢乙肝患者,高敏HBV-DNA载量、HBV的基因型分布特点、HBV P区耐药位点的突变特征,和HBeAg、HBsAg、ALT之间的关系及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采集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于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就医的707例慢性乙肝患者的血清,分析高敏HBV-DNA、HBV的基因型以及HBV P区的耐药位点突变情况,并分析不同HBV-DNA载量与HBeAg、 HBsAg、ALT之间的关系。  结果  研究707例持续低载量慢性乙肝患者中,高敏HBV DNA(< 500 IU/mL)446例,占(63.50%),高敏HBV DNA 小于2000 IU/mL的慢乙肝患者共有576例,占(81.90%);HBeAg 阳性262例(37.05%);基因分型以C基因型占比最高60.53%(428/707)。在196例HBeAg阳性且HBV DNA < 2000 IU/mL患者组中,男性为主,占69.89%;ALT > 40 U/L占28.57%,有73.47%患者的HBV DNA > 20 IU/mL。在265例HBV DNA < 20 IU/mL的患者中,80.38%(213例)患者HBeAg阴性,19.62%(52例)HBeAg呈阳性。临床指标比较,HBeAg阳性率、ALT异常率、耐药位点和其它位点突变率在HBV DNA 载量水平不相同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对持续低水平病毒血症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选择高敏的PCR技术定期监测乙肝病毒HBV DNA,结合HBeAg、HBsAg 、ALT等临床指标的定量监测,可为后续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客观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核苷类似物(NAs)治疗慢性乙肝患者停药后复发再治疗的疗效,探讨NAs治疗的多次疗程。方法 选择符合条件(已经用NAs治疗3年以上且有停药意愿的深圳市第七人民医院2000—2016年间的住院或门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患者50人为治疗组,选择另50人(已经服药2年以上并正在口服NAs又不愿停药)的患者为对照组,治疗组在患者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出现病毒学反弹,ALT、AST出现异常后再次用抗病毒药(恩替卡韦或替诺福韦),对照组继续采用原治疗方案治疗。对比观察治疗效果和副作用,疗效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50例停药患者有6例没有复发,44例复发患者作为治疗组再抗病毒治疗,治疗组于48周时HBsAg滴度转阴率、HBeAg转阴率分别为13.6%、18.2%,对照组为0.0%、4.0%;复发时E抗原阴性和E抗原阳性患者48周的HBsAg转阴率分别为25.0%和4.2%,ALT≥2×ULN和ALT<2×ULN的患者48周HBsAg转阴率分别为28.6%和6.7%。治疗组副作用与对照组一样。结论 NAs治疗患者停药后复发再治疗其疗效好、安全,HBsAg转阴率高,复发时E抗原阴性比E抗原阳性患者HBsAg转阴率高,ALT≥2×ULN比ALT<2×ULN的患者的HBsAg转阴率高,没有发现停药后病情反弹并加重现象;复发时ALT高,E抗原阴性,HBsAg滴度低是达到功能性治愈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四川省自贡市慢性HBV感染者的HBV基因型分布情况,并探讨其与慢性乙肝患者病情进展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5年9月—2018年6月159例经本院确诊的慢性HBV感染者,且HBV-DNA水平含量在 103 IU/mL以上,根据疾病诊断将慢性HBV感染者分为三组:慢性乙型肝炎组(CHB)、乙肝相关性肝硬化组(LC)、乙肝相关性肝癌组(HCC)。采用多通道实时荧光探针PCR法检测乙肝病毒的3种基因型(B、C、D型),同时检测HBV-DNA及HBV的五项标记物。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本文研究显示B基因型115例(72.3%),C基因型43例(27.0%),B/C混合型1例(0.6%),D基因型0例;B基因型的HBV-DNA水平高于C基因型(P<0.05);慢性HBV感染患者中,男、女组均以B基因型为主,B基因型和C基因型分布在年龄、性别、HBeAg阳性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乙肝相关性肝癌组(HCC)的C基因型比例明显高于CHB组和LC组(P<0.05)。结论 自贡市HBV主要流行B基因型,其次是C基因型;B基因型和C基因型的慢性HBV感染患者进展为肝硬化或肝癌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HBeAg阳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中rtA181T预存耐药突变的患者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ylated interferon alpha-2a,PegIFNα-2a)与恩替卡韦临床治疗效果有无差异。方法 采用开放、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选取2014年7月1日-2015年12月1日北京大学深圳医院门诊及住院HBeAg阳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rtA181T预存耐药突变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PegIFNα-2a组(A组)20例和恩替卡韦组(B组)20例。分别在治疗开始第12、24、48及72周时进行疗效、安全性评估。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38例被纳入分析,其中A组剔除2例。48周,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HBV DNA<20 IU/mL)的病例数A组(66.67%,12/18)高于B组(25.00%,5/2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HBeAg血清学转换病例数在A组为3例,B组为4例。观察72周时,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病例数A组(72.22%,13/18)高于B组(25.00%,5/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HBeAg血清学转换在A组为5例,B组为4例。A组、B组在治疗期间各个时间点的血清学应答、生化学应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rtA181T预存耐药突变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在第48及72周时的病毒学应答率优于恩替卡韦。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乙肝e 抗原(HBeAg)阳性与阴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病毒载量及肝功能指标的差异 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15 年2 月-2016 年2 月在该院住院的乙型肝炎肝硬化 患者270 例,分析HBeAg 阳性(124 例)和HBeAg 阴性(146 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 HBV DNA、肝功能指标(ALT、AST、TBIL、ALB)的差异及不同HBV DNA 载量的构成比。结果 HBeAg 阳性组HBsAg、HBV DNA、ALT、AST 的含量与HBeAg 阴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HBeAg 阳性组均高于HBeAg 阴性组的患者;两组间TBIL、ALB 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HBeAg 阳性组HBV DNA<103 IU/ml 及103 ~ 105 IU/ml 患者的比例均低于HBeAg 阴性组;HBeAg 阳性组HBV DNA>105 IU/ml 患者的比例高于HBeAg 阴性组,两组间HBV DNA 水平的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随着乙肝肝硬化患者体内HBeAg 的血清学转换,乙肝病毒复制水平降低,肝脏炎症反应减弱,但并不 意味着病情得到控制,有可能肝脏损害逐渐加重,仍需积极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海南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的基因型在乙肝携带者、肝硬化和肝癌患者中的分布状态,以及这些基因型与临床相关指标如肝功能转氨酶谱、腺苷脱氨酶(adenosine deaminase ,ADA)、α-L-岩藻糖苷酶(α-L-fucosidase, AFU)、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 AFP)之间的关系和临床意义。方法 利用巢式PCR方法对海南省第三人民医院163例就诊有HBV感染的携带者、肝硬化和肝癌临床患者的血清标本进行HBV DNA扩增,并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鉴定HBV基因型;同时收集患者的民族、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等资料,利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卡方检验、Logistics回归分析等统计分析。结果 总共检测了207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的血清标本,其中44例未获得有效的基因型数据。在检测出具体基因型的163例HBV感染者中,HBV B基因型25例占15.3%,HBV C基因型132例占81.0%,HBV B/C混合型6例占3.7%。HBV基因型之间的患者年龄、性别、民族、疾病状态、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率、HBV DNA水平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HBV C型感染者天冬氨酸转移酶(aspartic transferase,AST)水平高于HBV B型感染者。所有HBV C基因型患者中,肝硬化及肝癌患者占的比例最高。患者ADA数值与HBV基因型的状态有明显关联,ADA值升高的患者,感染HBV B型病毒的可能性增加(P=0.044)。结论 海南地区乙型肝炎患者HBV基因型以 C型为主,HBV C型感染者的肝脏功能更容易受损,ADA数值较低,临床上易向肝硬化及肝癌进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与乙肝肝硬化乙型肝炎病毒RNA(HBV RNA)和乙型肝炎病毒DNA(HBV DNA)之间的差异及相关性。方法 选取33例CHB为对照组,25例乙肝肝硬化为观察组,两组患者均持续使用强效核苷及核苷酸类药物(Nucleostide Analogues,NAs)治疗半年以上,比较两组HBV RNA、HBV DNA和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阳性率及表达水平。并采用Spearman法对HBV RNA、HBV DNA、HBsAg、肝功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ROC曲线分析各指标在乙肝肝硬化中的诊断价值。结果 观察组HBV RNA、HBV DNA阳性率、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的表达水平均高于CH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之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观察组HBV RNA与HBV DNA呈正相关(r=0.715,P<0.01),与其余肝功指标均无相关性(P>0.05)。ROC曲线分析HBV RNA、HBV DNA与AST对乙肝肝硬化的鉴别诊断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46(95%CI:0.613~0.880)、0.729(95%CI:0.591~0.866)和0.640(95%CI:0.494~0.786),HBV RNA联合HBV DNA鉴别诊断乙肝肝硬化的AUC为0.754(95%CI:0.623~0.885)面积最大,诊断价值最高。结论 乙肝肝硬化与CHB的HBV RNA和HBV DNA水平存在明显差异,两者联合在CHB与乙肝肝硬化的鉴别诊断价值更高,HBV RNA可考虑作为常规检测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低于2倍正常值上限(upper limits of normal,ULN)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临床特征和肝组织病理学改变的关系.方法:将110例行肝活检的慢性HBV感染者按照ALT≤1×ULN和1 × ULN<ALT<2×ULN分成Ⅰ(n=64)、Ⅱ(n=46)组,分析其ALT水平、HBV DNA复制水平、年龄与肝组织病理学改变之间的相关性.结果:Ⅰ、Ⅱ组患者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中共有21.82%的患者肝组织炎症活动度≥G2级,29.09%的患者肝组织纤维化程度≥S2期,19.09%的患者肝组织学表现为肝硬化(S4期).HBV DNA载量≥10 7(拷贝/ml)的患者年龄分布相对较年轻,肝组织的炎症和纤维化程度也相对较轻.共有81例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显示肝组织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和核心抗原(HBcAg)的表达,2组患者肝组织内HBsAg和HBcAg的免疫染色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HBV感染者的临床生化和病毒学指标并不能完全反映肝脏病变的真实情况,对年龄较大的、病程较长的患者,无论ALT水平如何,均建议行肝活检,尤其可早期发现隐匿性肝硬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HBeAg阳性和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定量与肝组织炎症的相关性。方法 15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HBeAg阳性83例,HBeAg阴性67例,对比分析两组血清HBV DNA定量与肝组织炎症分级。结果 HBeAg阳性组年龄、病程均显著小于HBeAg阴性组(P<0.05),HBeAg阳性组血清ALT水平及HBVDNA定量显著高于HBeAg阴性组(P<0.05)。HBeAg阳性CHB患者不同炎症分级血清HBV DNA定量范围及平均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经无相关性(P>0.05),HBeAg阴性CHB患者血清HBV DNA定量与肝组织炎症分级之间呈正相关(P<0.05)。结论 HBeAg阳性和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定量与肝组织炎症特点存在差异,血清HBV DNA定量有助判断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4.
麦强才  罗婷  颜幸杰  孟南南 《海南医学》2014,(10):1423-1426
目的:探究不同严重程度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脂状况与其临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单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80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48例,HBsAg阳性的肝细胞癌患者17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三组患者之间的年龄、性别、血脂指标、肝功能指标以及HBV DNA。取145例患者的HBV DNA均值即5.877 lg copies/ml为界值,将患者分为高HBV DNA组和低HBV DNA组,比较两组的病例组成、性别、年龄、肝功能指标与血脂指标。采用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硬化、肝细胞癌的危险因素。结果单纯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后肝硬化、HBsAg阳性的肝细胞癌三组患者的年龄、ALT、Alb、TG、CHO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和HBsAg阳性的肝细胞癌组的年龄、ALT比慢性乙型肝炎组高, Alb、TG、CHO比慢性乙型肝炎组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高HBV DNA组和低HBV DNA组比较,只有AL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性别(P=0.048,OR=7.673)、年龄(P=0.007,OR=1.099)、ALT (P=0.013,OR=8.343)、Alb (P〈0.001,OR=12.431)、TG (P〈0.001,OR=4.212)、CHO (P=0.001,OR=3.332)是慢性乙型肝炎发生肝硬化、肝细胞癌的危险因素。结论随着慢性乙型肝炎的进展,TG、CHO水平降低,乙型肝炎进展成肝硬化和肝癌的危险程度加大,临床上对低水平的TG、CHO患者要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析未接受抗病毒干预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各阶段的血清乙肝表面抗原(HBsAg)定量值与HBV DNA及患者年龄的关系.方法:2015年3月~2016年12月在我院就诊但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498例慢性HBV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诊断结果,将入选者分成非活动性HBsAg携带组(145例)、慢性HBV携带组(57例)、乙型肝炎E抗原(HBeAg)(+)慢性乙型肝炎(CHB)组(151例)、HBeAg(-)CHB组(65例)、HBeAg(-)乙肝肝硬化(LC-B)组(43例)和HBeAg(+)LC-B组(37例)6组.对血清HBsAg定量与血清HBV DNA及患者年龄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各组间的HBsAg定量值有统计学差异,其中HBeAg(-)、(+)的CHB组间HBsAg水平差异显著.除外非活动性HBsAg携带的HBV感染者的HBV DNA与血清HBsAg定量值呈显著正相关性.HBV感染者的血清HBsAg定量值与其年龄间存在显著负相关性.年龄>40岁的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血清HBsAg定量值明显低于同年龄段的HBeAg(-)CHB患者.结论:HBV感染各阶段的血清HBsAg水平各不相同,该水平与患者的年龄及HBV DNA关系密切,是区分年龄超过40岁的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与HBeAg(-)CHB患者的一个重要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的自然病程中血清表面抗原浓度的变化规律及其与血清中HBV DNA的相关性.方法 根据HBV感染自然病程的不同阶段,收集205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患者,其中免疫耐受期(IT)组53例,免疫清除期(IC)组60例,低复制期(LR)组52例,HBeAg阴性肝炎组(ENH)组40例.应用罗氏电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患者血清中的HBsAg,采用FQ-PCR法定量检测患者血清中的HBV DNA,用IFCC检测患者血清中的ALT和AST.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不同时期的患者血清中HBsAg的中位数各不相同.免疫耐受期(IT)为1079IU/ml,免疫清除期(IC)为2005.5IU/ml,低复制期(LR)为5276IU/ml,HBeAg阴性肝炎期(ENH)为5923IUml,呈逐渐升高的趋势,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的HBsAg与HBV DNA在免疫免受期及免疫清除期两者存在相关性,且呈负相关(IT r=-0.452,P=0.001;IC r=-0.455,P<0.001),在低复制期与HBeAg阴性肝炎期两者无明显相关性(LR r =0.241,P=0.086;ENHr=-0.069,P=0.633).结论 HBV慢性感染的不同阶段,患者血清中HBsAg水平存在明显差异.从免疫耐受期到HBeAg阴性肝炎期,患者血清中HBsAg浓度呈递增的趋势,而HBV DNA的浓度则呈递减的趋势.虽然在免疫耐受期和免疫清除期HBsAg与HBV DNA之间存在负相关,但低复制期及HBeAg阴性肝炎期两者之间则无明显的相关性.所以在临床实践中HBsAg的定量检测能否代替HBV DNA作为监测慢性乙肝患者病情变化的指标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王彩生 《内蒙古医学杂志》2009,41(10):1169-1170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12周血清乙型肝炎病毒DNA(HBV DNA)水平变化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了84例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12周血清HBV DNA自发性变化的情况,并根据患者基线谷丙转氨酶(ALT)水平、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阴性及阳性分组,分析基线ALT水平、HBeAg阴性或阳性对HBV DNA下降水平的影响。结果:①HBeAg阳性组基线HBV DNA水平与12周时HBV DNA水平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BeAg阴性组基线HBV DNA与12周时HBV DNA水平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ALT〉5 ULN组基线HBV DNA水平与12周时HBV DNA下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LT≤2 ULN组基线HBV DNA水平与12周时HBV DNA下降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 ULN〈ALT≤5ULN组基线HBVDNA与12周时HBVDNA下降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乙型肝炎12周血清HBVDNA水平存在一定水平的下降,且与肝脏炎症程度有相关性,而与HBeAg阴性或阳性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基于医院门诊就诊的乙肝患者队列,开展随访研究,探讨门诊就诊的慢性乙肝患者HBV感染状况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以某三甲医院传染科门诊就诊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观察队列,通过电话随访完成相关信息问卷调查表,并采集患者乙肝相关的检测结果与临床转归情况,分析慢性乙肝患者的临床转归及影响因素。结果 564例随访对象中,血清学标志物的主要模式为"大三阳"占47.70%和"小三阳"占41.84%。多因素COX分析结果可见,HBeAg 阴转的影响因素为曾住院(HR=0.54,95% CI:0.42~0.68)、HBsAg定量等级(HR=1.20,95% CI:1.04~1.38)、HBeAg定量等级(HR=0.79,95% CI:0.67~0.92)。随访期间患者住院的影响因素为年龄(HR=1.44,95% CI:1.07~1.92), HBsAg 定量等级(HR=1.23,95% CI:1.01~1.50),家族成员肝硬化肝癌家族史(HR=2.97,95% CI:1.71~5.13)。结论 影响乙肝患者临床转归的因素众多,通过对门诊就诊的慢性乙肝患者队列进行随访,可了解门诊就诊慢性乙肝患者HBV感染状况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恩替卡韦、阿德福韦酯单药治疗血清ALT水平为正常值上限(ULN)的1~2倍、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前瞻性观察我院应用恩替卡韦和阿德福韦酯治疗的ALT水平为ULN的1~2倍、HBeAg阴性中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其中60例为恩替卡韦组,47例为阿德福韦酯组,剂量为恩替卡韦0.5 mg/d、阿德福韦酯10 mg/d,疗程至少96周.32例患者治疗前接受肝穿刺组织病理学检查.治疗过程中每3个月监测1次ALT、HBV DNA水平,同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及耐药性.结果 失访6例,其中恩替卡韦组4例、阿德福韦酯组2例.治疗前行肝穿刺组织病理学检查的35例患者中,30例(86%)有明显的肝组织炎症(≥G2)或肝纤维化(≥S2).96周时,ALT复常率阿德福韦酯组和恩替卡韦组分别为67%(30/45)、95%(53/5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33,P<0.01);HBV DNA水平低于检测值下限率阿德福韦酯组和恩替卡韦组分别为78%(35/45)、100%(56/56)(x2=13.81,P<0.01).恩替卡韦组未发现耐药病例,阿德福韦酯组耐药率4% (2/45).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未发现与恩替卡韦及阿德福韦酯相关的药物不良反应.结论 ALT水平为ULN的1~2倍、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大部分有较明显肝脏炎症或纤维化,恩替卡韦治疗的临床疗效优于阿德福韦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