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视网膜造孔取出视网膜下增生膜后,视网膜脱离的复位、造孔愈合及远期视网膜稳定性.方法 3例无裂孔视网膜下增生牵引性视网膜脱离,进行视网膜造孔取出视网膜下增生膜、造孔处眼内激光光凝封闭及玻璃体腔硅油填充.结果 3例(3眼)手术后视野扩大、视力不同程度提高.2周后造孔激光光斑处色素游离.1年后硅油取出,视网膜稳定.结论 视网膜造孔取出视网膜下膜,是处理视网膜下增生牵引性视网膜脱离的较好方法 ,对视网膜损伤较小、脱离视网膜复位有效,但视力的恢复取决于视网膜本身条件.手术操作过程中应避开黄斑区域.  相似文献   

2.
视网膜切开与切除手术临床应用初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视网膜切开及切除在复杂性视网膜脱离,视网膜下手术的临床应用。 方法:对1994年1月至1995年4月行视网膜切开和切除的28例作回顾性分析。 结果:11例视网膜切开内排液,10例视网膜平复,视力提高。7例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膜手术切除,4例视功能改善,3例维持不变。视网膜下增殖膜1例,术后因视网膜脱离失败。视网膜切除的9例患者中,巨大裂孔视网膜脱离伴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4例,2例在术中无法复位,2例采用过氟化碳压平视网膜加周边僵硬视网膜切除,获得成功;大裂孔视网膜脱离5例均切除僵硬裂边缘后视网膜平复,视力改善。 结论:视网膜切开及切除术有利于视网膜下手术的实施及提高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治愈率。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6,12:3-6)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几种先天性视网膜血管变异的临床特征,以便与常见视网膜疾病的鉴别诊断。方法:对通过眼部检查诊断为先天性视网膜血管变异的11例16眼患者进行眼底彩色照相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检查。结果:患者11例16眼的血管变异明显位于视网膜后极部。先天性视网膜血管变异有4种类型:(1)先天性视网膜粗大血管1例1眼;(2)先天性视网膜血管迂曲6例11眼;其中先天性视网膜静脉迂曲3例6眼,先天性视网膜动静脉迂曲1例1眼,先天性视网膜小动静脉迂曲2例4眼;(3)先天性视盘血管袢3例3眼;(4)先天性视网膜血管异行1例1眼。并发视网膜出血有4例4眼。结论:先天性视网膜血管变异常可发生在视网膜动脉或静脉,可表现为单眼,多见于视网膜后极部,部分患者可诱发视网膜出血,有别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或其他常见视网膜血管性疾病。  相似文献   

4.
视网膜切开在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视网膜切开在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了1994年7月至1995年12月在我科做视网膜切开手术的连续病例45例46只眼,其中裂孔性视网膜脱离伴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vitreoretinopathy.PVR)35例35只眼、外伤性PVRS例8只眼、牵引性视网膜脱离2例3只眼。结果平均追踪7个月,内排液组40只眼一次手术成功24只眼占60%,有12只眼再发视网膜脱离做了第二次同样手术,其中同时取视网膜下膜2眼;取视网膜下膜5只眼和视网膜切开减张3只眼中,有6只眼视网膜复位,失败2只眼。视力改善37只眼占80%。结论在复杂性视网膜脱离中,合理选用视网膜切开、眼内排出视网膜下液、取除视网膜下膜和松解缩短、僵硬的视网膜,可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5.
于珍  翟刚  解聪 《临床眼科杂志》2002,10(5):457-457
目的 分析视网膜脱离的视网膜电图的改变。方法 对 5 0例视网膜脱离患者的视网膜电图检查分析其变化。结果 与正常人相比 ,视网膜脱离的 a,b振幅降低 ,潜时延长。结论 视网膜电图对视网膜脱离患者的视网膜功能提供了一个无损伤的途径 ,对判定病情及预后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无血清上清培养液对视网膜干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 分离大鼠视网膜干细胞和视网膜神经节细胞;采用免疫荧光法鉴定体外培养的大鼠视网膜干细胞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视网膜干细胞以Nestin抗体进行鉴定,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以Thy-1抗体进行鉴定;以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无血清上清培养液培养视网膜干细胞,以不加入条件培养液培养的视网膜干细胞为对照组,收集分化细胞,采用qPCR法检测Nestin、Pax6、Thy-1及Brn-3的基因表达。结果 培养的视网膜干细胞Nestin抗体染色阳性,视网膜神经节细胞Thy-1抗体染色阳性。培养视网膜干细胞72 h后,与对照组相比,无血清上清培养液组细胞Nestin和PAX6基因相对表达量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0 1);Thy-1和Brn-3基因相对表达量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无血清上清培养液能够诱导视网膜干细胞分化为视网膜神经节样细胞。  相似文献   

7.
背景 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IR)动物模型的视网膜铺片是缺血性视网膜病变研究的有用工具.OIR大鼠或小鼠的幼鼠视网膜面积小且厚,采用传统方法先剪开视网膜再进行铺片实际操作难度较大,影响了对实验结果的定量分析. 目的 探讨一种易操作、稳定性好的鼠视网膜铺片联合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只出生后<6 h的SD大鼠随机分为OIR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OIR模型组幼鼠与母鼠一起以24 h的时间间隔交替在体积分数80%高氧环境或21%常氧环境中喂养14d,正常对照组大鼠在常氧环境中喂养.于喂养至14 d时摘除眼球并剥离视网膜,对完整的视网膜先行谷氨酰胺合成酶(GS)-isolectin B4染色,然后展平视网膜铺片并呈放射状切为4瓣,并于荧光显微镜下拍照,应用Adobe PhotoshopCS3图像分析软件系统进行图像拼接处理,获得全视网膜血管图像,采用软件测量每张完整视网膜铺片图像中无血管区及整个视网膜的像素值,最后计算无血管区的像素百分比进行无灌注区严重程度分析. 结果采用先行视网膜血管免疫荧光染色再放射状切开视网膜的方法可见视网膜结构完整,展开的视网膜铺片平整,视网膜全周均可见锯齿缘结构.视网膜血管呈强的绿色荧光,血管分支清晰可见,而视网膜的背景绿色荧光较弱.正常对照组大鼠视网膜铺片显示其血管基本发育完全,OIR模型组大鼠视网膜铺片可显示中央视盘旁无毛细血管区及周边大片无血管区形成. 结论 采用先行视网膜血管免疫荧光染色再放射状切开视网膜的方法制备视网膜铺片简便、易行,较传统的视网膜铺片法更容易确保视网膜结构的完整性,有利于OIR模型视网膜血管形态学的观察和分析.  相似文献   

8.
视网膜电图是一项评价视网膜功能的客观检查,适用于评价多种眼科疾病的视网膜功能情况。近年研究发现,在早期糖尿病患者中,视网膜电图能够发现先于眼底视网膜形态学改变的功能变化,这一点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理机制研究、早期诊断、以及预后评估提供了新思路,进而可能为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提供新途径。我们就运用视网膜电图诊断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兔眼医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后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观察兔眼医源性视网膜脱离并复位术后视网膜组织学变化。方法:灰兔16只,每只兔右眼建立视网膜脱离模型,左眼作为正常对照。分别于术后1,2,4及8wk摘除眼球制成光镜标本及电镜标本。结果:16只兔(16眼)中,15眼(15/16)均较成功的实施了医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后24h视网膜完全复位。视网膜的结构变化主要发生在视网膜外层,视网膜内层结构基本不受影响。术后4wk左右光镜观察视网膜结构恢复正常,在视网膜周边的一些区域,外层视网膜的恢复落后于后极部;术后8wk,外层视网膜超微结构恢复。结论:急性医源性脱离的视网膜复位后,所发生的结构变化是局限的,可以恢复的。  相似文献   

10.
吴婵  董方田 《眼科新进展》2011,31(11):1087-1089
视网膜退行性变可以导致视力严重受损甚至失明。来源于视网膜的神经干细胞具有向视网膜细胞分化的潜能,将其移植入退行性变的视网膜内可以实现视网膜部分功能的恢复。目前,有关视网膜神经干细胞体外培养、增殖、分化和移植方面的研究进展为视网膜组织再生及视功能的恢复带来了希望。  相似文献   

11.
视网膜移植术已形成多个方法体系,前房内视网膜移植、玻璃体腔内视网膜移植、视网膜内及下膜视网膜移植及中枢神经系统视网膜移植等,以其各自特点为不同的实验需要所采用。单一成分的视网膜移植术及视网膜移植配合基因治疗为人类治疗视网膜疾病提供了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12.
伴视网膜嵌顿的外伤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伴视网膜嵌顿的外伤性视网膜脱离的玻璃体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应用玻璃体切除、膜剥离、松解性视网膜切开、眼内激光、眼内充填术,部分病例结合巩膜外加压术治疗伴视网膜嵌顿的外伤性视网膜脱离13例(13只眼)。结果13只眼术后视网膜均复位,3个月至3年随访期间,10例视网膜保持平复;3例视网膜脱离复发,其中1例经再次手术使视网膜复位;解剖学复位结果为11/13,术后和随访时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外伤性视网膜脱离合并嵌顿者常伴有严重的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vitreoretinopathy,PVR),采用玻璃体视网膜联合手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施行松解性视网膜切开术以松解嵌顿口的视网膜牵拉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高氧诱导的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鼠中转录因子Islet-1的表达差异。
  方法:采用高氧诱导的方法制作鼠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运用荧光造影视网膜铺片及视网膜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态。于小鼠出生后第7,12,14,17,26 d取视网膜组织,采用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技术测定视网膜组织中Islet-1的表达水平。
  结果:模型组视网膜铺片及组织切片可见大量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小鼠出生后第7d,模型组与正常组视网膜组织中Islet-1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小鼠出生后第12~14d,模型组视网膜组织中Islet-1表达水平明显上调;出生后17d,模型组视网膜组织中Islet-1表达水平仍高于正常组;出生后26d,随着视网膜新生血管消退,视网膜组织中Islet-1表达水平降至正常水平。
  结论:模型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发生过程中,持续缺氧的视网膜组织通过增加转录因子Islet-1的表达,从而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前近视眼视网膜血氧代谢研究主要聚焦于视网膜血氧饱和度和视网膜血流量。视网膜血氧饱和度研究现只局限于视网膜大血管的测量。近视眼患者视网膜血管直径减小,视网膜血流量下降,黄斑中心凹及视乳头周围毛细血管密度减少,中心凹无血管区范围增大。儿童青少年近视者视网膜动脉、静脉血氧饱和度与眼轴呈正相关。成年人高度近视眼动脉与静脉的血氧饱和度差值明显低于正视眼。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高氧诱导的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鼠中转录因子Islet-1的表达差异。方法:采用高氧诱导的方法制作鼠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运用荧光造影视网膜铺片及视网膜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态。于小鼠出生后第7,12,14,17,26d取视网膜组织,采用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技术测定视网膜组织中Islet-1的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视网膜铺片及组织切片可见大量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小鼠出生后第7d,模型组与正常组视网膜组织中Islet-1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小鼠出生后第12~14d,模型组视网膜组织中Islet-1表达水平明显上调;出生后17d,模型组视网膜组织中Islet-1表达水平仍高于正常组;出生后26d,随着视网膜新生血管消退,视网膜组织中Islet-1表达水平降至正常水平。结论:模型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发生过程中,持续缺氧的视网膜组织通过增加转录因子Islet-1的表达,从而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孔乐 《国际眼科杂志》2016,16(7):1332-1335
目的:采用视网膜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对单眼弱视患儿的弱视眼和非弱视眼以及正常儿童测量黄斑部视网膜结构。
  方法:选择单眼远视性弱视儿童56例及正常儿童右眼75例作为研究对象,用 OCT 检测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及视网膜容积,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弱视眼组黄斑中心区视网膜厚度最薄,内环视网膜厚度最厚,而外环视网膜厚度较内环略薄。内环的各个象限中,鼻侧视网膜最厚,为335.58依17.42μm;上方较鼻侧略薄,为326.42依15.36μm,再次为下方视网膜,颞侧视网膜最薄。外环各象限视网膜厚度变化与内环一致。非弱视眼组及正常对照眼组视网膜各区域变化与弱视眼组相同。弱视眼组黄斑中心区1mm 及内环的鼻侧和上方视网膜均比非弱视眼组、正常对照眼组对应象限的视网膜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弱视眼组外环的鼻侧和上方视网膜比非弱视眼组、正常对照眼组对应象限的视网膜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象限视网膜厚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弱视眼组、非弱视眼组及正常对照眼组黄斑区视网膜容积最小,内环的鼻侧视网膜容积最大,其次为上方视网膜容积,再次为下方视网膜容积,颞侧视网膜容积最小。外环各象限视网膜容积变化与内环一致。弱视眼组黄斑中心区1mm 及内环的鼻侧和上方视网膜容积均比非弱视眼组及正常对照眼组对应各象限视网膜容积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各象限视网膜容积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OCT 检测可以准确测量黄斑区视网膜结构,弱视眼的黄斑区结构与非弱视眼及正常眼存在差异,可能与弱视的外周发病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7.
手术治疗陈旧性视网膜脱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旧性视网膜脱离是指视网膜脱离较长时间未治疗,出现视网膜脱离范围扩大、玻璃体浑浊加重、视网膜下液多且不能吸收、广泛多变的视网膜下膜及视网膜皱折形成等改变的视网膜脱离。近几年,随着医疗器械、材料的提高,对治疗这类疾病的方法也有增多,使其治愈率明显提高,本文对在我院收治的陈旧性视网膜脱离病例共82例进行回顾性分  相似文献   

18.
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治疗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5-2002年6月收治的52例71眼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中33例41眼视网膜脱离的患者。结果 接受普通外路视网膜脱离手术治疗13眼中8眼视网膜复位,手术成功率61%;接受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10眼全部视网膜复位,手术成功率100%。结论 视网膜脱离手术,特别是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可有效地使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视网膜脱离复位。  相似文献   

19.
巩膜扣带术联合532激光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的关键是封闭视网膜裂孔,促进视网膜复位。冷凝封闭视网膜裂孔是目前临床最常应用的方法。但近年来人们意识到冷凝会破坏血-视网膜屏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链脲霉素(Streptozotocin,STZ)诱导的糖尿病鼠视网膜β-连环蛋白(β-catenin)表达以及与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展的可能关系.方法:建立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模型,用伊文思蓝检测视网膜血管的渗透性;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糖尿病鼠视网膜及胰蛋白酶消化的视网膜微血管β-连环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糖尿病诱导4、8和12 wk后视网膜血管渗透性分别增加68%、91%和125%(P<0.005).免疫组化分析证实对照组视网膜β-连环蛋白主要表达在视网膜光感受器、外网状层、内网状层、神经节细胞层、内界膜及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和周细胞.STZ诱导糖尿病大鼠12 wk后,视网膜及视网膜微血管β-连环蛋白表达显著增加.Western blot分析证明随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展,视网膜β-连环蛋白表达显著增加.结论:STZ诱导的糖尿病视网膜β-连环蛋白的表达增加,提示β-连环蛋白J能参与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