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7 毫秒
1.
我在担任职业发展顾问时,有很多的顾客都向我抱怨“不知道自己的方向在哪里”。举个例子,有一位顾客非常苦恼地向我倾诉:  相似文献   

2.
徐立军 《视听界》2008,(2):117-117
又到“两会”了。从2004年到2007年,我连续担任了四年OOTV-2经济频道“两会”报道的总策划。今天,我的战场转移了,从经济频道到新闻频道。对于“两会”的理解和思考角度也有了一些变化。  相似文献   

3.
听说《天津档案》月刊要到北京地区搞个笔会,我的心情格外舒畅。笔会前夜,编辑部的仲达陪我一起到南开大学安顿下来。我问他:“明天计划到哪里?”他说:“去爨底下村。”开始我没有听清楚他说的是什么地方。[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是一个十分严肃的哲学命题。要谈网络,就不太适合这般严肃了,尽管说认识“网络是什么、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也一样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5.
2000年10月12日,我挺着七个月的大肚子坐在县委组织部长的面前。她问我:“你愿不愿意到组织部做档案工作?”我没加思索就回答说愿意。她又问我为什么?我至今仍然非常清晰地记得当时说的每一句话:“我觉得干档案工作更能发挥我的书法和手工特长,再说,我是共产党员,哪里需要我我就到哪里工作。”那时的我甚至连“组工干部”这个词都不知道,想法就这么单纯。  相似文献   

6.
天堂在哪里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他朝思暮想的天堂。他来到天堂门口,喜极而泣,然后开始欢呼起来:“我终于来到天堂啦!我终于来到天堂啦!”然而天堂的守门人却诧异地问道:“哪里是天  相似文献   

7.
最近,我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德国作家保尔·海泽的小说集,他提出的“猎鹰理论”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所谓“猎鹰理论”源于卜伽丘的《十日谈》第5日第9个故事前的引语,说的是一个名叫费得里哥的男子,为了追求一位阔太太耗尽了家财,总不能获得她的欢心,从此只能守贫度日。后来那位太太去看他,他把自己最心爱的一只鹰宰了款待她,她大为感动,就嫁给了他,并且给他带来丰厚的陪嫁。海泽从这段引语中悟出了小说创作的一个基本特征,那就是每个作者经常要向自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的‘鹰’在哪里?那使我的故事区别于其它成千上万篇故事的独特之点在哪里?”我认为,海泽的“猎鹰理论”对于记者如何提高人物通讯的质量也有很大的指导作用。我们的记者在采写人物通讯时不妨也这样问一问自己:“我的‘鹰’在哪里?那使我的通讯区别于其它成千上万篇通讯的独特之点在哪里?”我想,只要我们的记者能经常这样  相似文献   

8.
怕不怕     
《新闻世界》2008,(6):36-36
我怕吃饭。——早餐一杯牛奶,午餐盒饭凑合,一到下班就发愁,“去哪吃?和谁吃?吃什么?”几乎等同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三大哲学问题一样没有答案  相似文献   

9.
老卢有个外号,叫“夜猫子”。那还是在李封矿报废之前,他总是不吭不声就下井了,别人说他有点神出鬼没,他说:夜里井下好出事,多下去转转有好处。他叫卢振广,现任焦作矿务局李封多种经营总厂党委书记。厂名是去年改的,改前叫李封煤矿。他周围的干部群众反映:卢书记最大的特点是好下去蹓跶,到车间、到区队、到调度室、到职工宿舍,哪里有问题,哪里有困难,你肯定在哪里能找到他。  相似文献   

10.
脾在哪里?这恰如问幸福在哪里,是一个不容易回答的问题。你可能马上就会反问:这脾脏不就在左肋下吗?客观存在,一清二楚,有什么不容易回答呢?真的很不容易!真的!因为你说的是西医的“脾脏”,我问的却是中医的“脾”。按习惯,对于我们正说到的“这一个”,西医称它为“脾脏”,中医称它为“脾”。推而广之,凡五脏,不加个  相似文献   

11.
艾风 《新闻界》2001,(1):35-36
许川离开我们已有 10年了,但他的形象仍活在川报老报人心中。大家平时有一句口头禅:“以后我要到许川那里报到 !”可见他很得人心。   我与许川相识相知已几十年了,但真正在新闻业务上有交往的,还是只有 80年代初几年。我在 1979年平反重返川报后,许川就我的工作安排,找我谈了两次话。他说:你离开新闻岗位已有 20多年,新闻业务不太熟悉了,是否先在编辑部当一段时间编辑,这样,熟悉政策、熟悉业务要快一些。我坚持要当记者,并且要到自贡去,我说:在哪里跌倒了,就在哪里爬起来。第二次谈话,他同意我当记者,但劝我不要到自贡…  相似文献   

12.
一位老朋友打来电话,约我去采访,他那个单位属“七所八站”之列,是编辑部明确要求少跑的。我问他有什么新闻?他哈哈一笑:“有什么新闻?你记者一来,就有新闻;记者到哪儿,哪儿有新闻。”这话我一直放在心里。现在不少新闻单位不是记者跟新闻跑,而是新闻跟记者跑。这种现象绝非是个别的,很值得我们深思。 本来,新闻报道是源于新闻事实的,记者得跟着新闻跑,而“新闻跟着记者跑”,就使本末倒置了。工作再出色的单位,事迹再突出的个人,记者不去写、不去拍,就成不了报纸上、电视里的新闻;反过来说,有些单位工作虽说平平常常,…  相似文献   

13.
我国企业缺少真正意义的CIO,信息化主管多是“拧螺丝的人”或者“消防队员”,哪里有电脑,网络故障,他就就到哪里“安检”或“灭火”。[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某报登了一篇题为《弱女洗冤记》的报道,揭露了某妇女被丈夫欺凌的事实。报道是以受害者“我”的追述形式展开的,但在追述过程中,不少论断是不恰当的,有的甚至是很错误的。现将其中一段摘抄如下: “他与我结婚后,依然公开同他的妻子同居,我去他妻子的家里堵截他们,他竟一拳把我打翻在地。”从整个文章来看,文章中的“我”是文章中的“他”的合法妻子,而文章中的“妻子”则已经不再是文章中的“他”的妻子.可是在这段文字里,“我”固然是“他”的妻子,但却又同时也称不是  相似文献   

15.
这应当说是一个老掉牙的题目,可它却又真真切切是一个常新的题目。好作品的源头活水在哪里?作了10年记者,以我个人之见,唯有深入群众,深入实际生活,去观察,去揣摩,去领悟,去提取,“新闻眼”才能亮起来,才能易发现和采写到有价值的好新闻。  相似文献   

16.
档案事业只有在创新中才能求得发展,创新是档案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经济工作发展到哪里,档案工作就延伸服务到哪里”,本着这个宗旨,中山区档案局早在去年年未就把社区……  相似文献   

17.
“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两千多年前提出的哲学命题,对今天的军事新闻工作者来说,多想一想大有裨益。其实,“三问”归根到底是一个问题,搞清了我是谁,何去何从也就不难了然于心。在反对“四风”的过程中,对这个问题多些思考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8.
当我写下这个题目时,不禁笑了。从披上婚纱到现在只有一年的时间,而我眼中的这个记者同样也是一个只有一年半“记龄”的小记者。小妻子眼中的小记者是一副什么样子呢?之一:“甩手掌柜”。婚后的我过了一把十足的“实权派”瘾,家中事情无论大小,都由我这个“弱不禁风”的小女子全权处理。菜没了,我要记着去买,床单脏了,我要记着去换;甚至连明天的早餐在哪里,我也要记着头天晚上想好。而这些事情老公就不用“费心劳神”,他更像一  相似文献   

19.
“忘年人”蔡尚思──摘自《文汇报》1995年9月1日作者:施宣圆蔡尚思教授是我深为敬重的学术界老前辈。每当我去拜访他时,他总是滔滔不绝,一谈就是二、三个小时。他今天精神格外好,说上午刚去一位同事家里,爬了六层楼。前几天,他皮肤病复发,浑身奇痒,晚上睡...  相似文献   

20.
我曾经写过好几篇关于时间的文章,但每次都意犹未尽。假如要问我崇拜什么,我脱口而出,“时间”。时间是一只“万能”的手,一切都会从它那里得到印证。而时间是少不了“载体”的,历史就出来担任了这一角色。历史又特别需要公正的历史学家来记录来考证。1996年的某一天,电视里正播放《人与自然》节目,目睹人类对动物研究的新成果,我忽然想,100年前的人有这么聪明?1896年中国人尚沉浸于头一年北洋海军全军覆没和中日《马关条约》签订的阴影之中,哪里有人有“闲心”去搞动物研究?而在欧洲,德国人理查德·赫特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