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统计分析孤立性眩晕患者ESRS评分、眩晕相关床旁检查,神经损伤标志物NSE、S-100B表达水平,CT、CTA检查结果,探讨其对孤立性眩晕型后循环梗死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51例以孤立性眩晕为表现的后循环梗死患者及77例非后循环梗死孤立性眩晕患者的ESRS评分、眩晕相关床旁检查、神经损伤标志物水平及头部CT、头颈部血管CTA检查。结果:两组病例在ESRS评分、S-100B表达水平有统计学差异,部分眩晕床旁检查有统计学差异,入院2 h内头部CT检查无统计学差异,头颈部血管CTA成像具有显著差异。结论:ESRS评分、部分眩晕床旁检查、S-100B表达水平对孤立性眩晕型后循环梗死早期诊断具有实际价值。头颈部血管CTA血管检查对中枢性孤立性眩晕具有重要诊断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孤立性眩晕性小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孤立性眩晕型小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探讨其临床表现及临床影像学特点。结果:眼球震颤是小脑梗死性眩晕的重要临床伴随症状。头颅MRI是早期诊断小脑梗死的主要工具。小脑梗死累及PICA (59.38%)。区域性脑梗死15例(46.88%),腔隙性脑梗死11例(34.38%),分水岭性脑梗死6例(18.75%)。32例患者均进行颈部血管B超、经颅多普勒(TCD)检查,20例(62.50%)患者椎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狭窄。结论:急性小脑梗死可以孤立性眩晕为首发症状,可伴随眼球震颤等体征,病灶主要累及PICA区,临床类型以区域性梗死为主。椎动脉狭窄是小脑梗死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6):83-86
目的探讨表现为孤立性眩晕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特点。方法选择2016年9月~2018年9月在北京市顺义区医院神经内科门诊、急诊及住院部的262例孤立性眩晕患者,根据头颅CT或核磁共振有无脑梗死,分为脑梗死组及非脑梗死组,脑梗死组53例,非脑梗死组209例,分析两组的临床症状体征及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在临床症状体征方面,与脑梗死组相比,非脑梗死组体位诱发眩晕、耳鸣、听力减退及水平甩头试验阳性更常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脑梗死组相比,脑梗死组中的扭转偏斜的变向性眼球震颤更常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方面,与非脑梗死组相比,脑梗死组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ESRS3分更常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以脑梗死为因变量,以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卒中/TIA史、ESRS3分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ESRS3分为表现为孤立性眩晕脑梗死患者的独立的危险因素(P0.01)。结论在非脑梗死组体位诱发眩晕、耳鸣、听力减退及水平甩头试验阳性更常见,而在脑梗死组扭转偏斜的变向性眼球震颤、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ESRS3分更常见。ESRS3分是表现为孤立性眩晕脑梗死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脑梗死患者的发病危险因素及临床表现,分析对其进行检查的有效方法。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31日我院收治的67例小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此病的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及影像学特征。结果:小脑梗死好发于男性,多发于50岁以上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及吸烟为小脑梗死主要的危险因素。此病患者的临床特征以眩晕失衡、恶心呕吐最为常见,约有70%以上的患者可出现上述表现。此病患者在发病的早期可出现较重的眩晕症状。本研究中有46例(80.7%)患者在发生眩晕后需卧床休息,不能起身,并伴有呕吐频繁、不能进食的症状,平均在发病6.2天后方可独自行走。本研究中有18例患者的临床表现不典型,其症状主要为单纯头昏、头痛、双下肢无力、恶心呕吐,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在本研究的患者中,发病时间小于72个小时的患者在进行头颅CT检查时约有50%的患者未能检出梗死病灶。我院TCD对后循环颅内段病变的检出率低,在对后循环颅内段血管进行评价时以采取头CTA或MRA检测为主。结论:中老年患者若具有脑血管危险因素、以眩晕失衡、恶心呕吐为主要表现且症状持续加重或有不典型的表现,应考虑其有发生后循环缺血的可能,应及时为其进行头MRI﹑CTA或MRA检查,以减少小脑梗死的误诊率和漏诊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脑梗死患者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无名动脉的超声比较,探讨颈动脉超声在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已明确的69例前循环梗死患者、58例后循环梗死患者以及30例年龄相仿的无脑卒中的患者分别进行超声检测,比较三组患者动脉硬化斑块的位置、病变程度。结果两组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硬化程度较无梗死的患者有明显加重趋势(P<0.01);前循环梗死组与后循环梗死组动脉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循环梗死组与后循环梗死组患者颈动脉、无名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构成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颈动脉硬化的严重程度与脑梗死的关系密切,颈动脉超声是发现脑梗死危险因素的重要辅助检查;但尚不能发现前、后循环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无名动脉硬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闭塞性脑血管病的影像学表现,以及临床对闭塞性脑血管病的评估。方法分析224例因前循环狭窄或闭塞引起脑梗死患者CT及MRI影像学表现,与对照组进行相关比较。数据处理使用SPSS16.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P〈0.05认为有显著性差异。结果224例梗死组与非梗死组的108例患者比较,梗死组在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上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因此,有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症的患者更容易出现前循环的梗死。结论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是前循环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因此对症状不典型者有必要及旱进行颅脑CT筛查或MRI检查,以得到及时准确的治疗。  相似文献   

7.
①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进行功能性颅脑核磁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的临床意义。②方法对住院54例24小时内起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颅脑CT及DWI检查,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③结果所有患者经颅脑CT检查均除外脑出血,大部分未见异常,但经功能性颅脑核磁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后均发现病灶,大大提高了急性脑梗死的诊断率。④结论急性脑梗死进行功能性颅脑核磁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可以发现病变部位、大小和范围,尤其是脑干、小脑部位梗死,可为临床正确诊断和及时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马俐 《中外医疗》2009,28(19):62-62
目的分析老年脑梗死临床特点。方法选取老年脑梗死患者100例,并同时选取非老年脑梗死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2组在危险因素,病因、伴随基础疾病、梗死部位.预后等方面的差异性。结果老年组脑梗死危险因素主要为非瓣膜性心房纤颤.糖尿病,冠心病,老年脑梗死主要为大梗死和小梗死,而对照组主要为腔隙性梗死,2组有统计学差异;两组总有效率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老年性脑梗死特点为危险因素多,大梗死为主,且容易有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老年孤立性血管源性眩晕的临床特点、早期识别、前庭康复治疗及预后.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解放军第305医院收治的3例以发作性眩晕为主要症状的老年急性小脑梗死患者,收集其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3例患者均急性起病,表现为孤立性眩晕,2例初诊时出现误诊;基础疾病较多,ABCD2评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早期卒中风险预测工具)、CHADS2评分(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卒中危险评分)均>3分,高度提示血管源性眩晕可能;入院时眩晕床旁查体均有明确的异常体征,提示前庭中枢性病变;经头颅MRI证实均为急性小脑梗死;2例经药物、前庭康复综合治疗后出院,1例死亡.结论 孤立性血管源性眩晕起病急重,容易误诊,系统的病史(血管风险评估)、眩晕床旁检查、影像学检查综合分析,有助于早期识别并明确诊断.尽早诊断、早期药物联合前庭康复,可有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无症状性脑梗死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 对70例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检查,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无症状性脑梗死好发于40~80岁.结论 临床上无特异性神经系统定位特征,病灶直径一般在0.2~1.2cm,腔隙性梗死60例(85.7%),大病灶梗死10例(14.3%),危险因素中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高血脂、心房纤颤占65例(92.9%),上述病均为无症状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高血压与非高血压脑梗死患者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血压与非高血压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亚型和预后的区别。方法:根据高血压病史将2440例脑梗死患者分为高血压组(1290例)和非高血压组(1150例)。对危险因素、脑梗死亚型和预后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高血压组既往脑梗死史、腔隙性脑梗死和后循环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非高血压组。非高血压组高龄、心血管病和糖尿病明显多于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病和高龄是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是引起腔隙性脑梗死和后循环梗死的重要病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急性进展性脑梗死与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密切相关,且严重影响患者愈后。本研究通过对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前瞻性研究,分析其梗死的发生部位,并与脑梗死稳定组患者进行对比分析,探讨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两组患者均于入院时立即行脑CT检查(测得梗死体积V1),并根据病情变化,进展组于病情进展达高峰后,复查脑CT(测得梗死体积V2);稳定组于发病7d时复查脑CT(测得梗死体积V2),梗死体积V根据多田公式获得。结果进展组平均梗死体积V1=8.21±2.13cm,V2=18.30±4.02cm^3,稳定组平均梗死体积V1=V2=9.22±5.12Om^3。进展组梗死部位,完全性前循环梗死(TACI)45例(42.86%),腔隙性脑梗死组(LACI)及后循环脑梗死(P0cI)各25例(23.81%),部分前循环梗死(PACA)10例(9.52%),完全性前循环梗死组与其他各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稳定组脑梗死发生部位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脑cT提示完全性前循环梗死患者,病情进展的发病率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利用三维增强MR血管成像观察老年孤立性眩晕患者脑血管结构异常情况,比较不同孤立性眩晕的老年患者脑血管结构。方法选择临床症状为孤立性眩晕的老年患者84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观察血管结构以及血管狭窄部位并判断血管狭窄程度。结果 84例老年孤立性眩晕患者中前循环血管共发现单侧狭窄动脉45例,双侧狭窄动脉67例;后循环血管共发现单侧狭窄动脉76例,双侧狭窄动脉29例。结论三维增强MR血管成像检查发现老年患者孤立性眩晕,后循环血管狭窄比例较前循环血管狭窄比例高,提示孤立性眩晕与后循环缺血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4.
 对31例急性小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急性小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主要为高血压,头晕和眩晕是其主要临床症状。小脑梗死中分水岭梗死和腔隙性梗死较区域性梗死更为常见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糖尿病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对收治的156例糖尿病性脑梗死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6例均为2型糖尿病患者,116例表现为单瘫或偏瘫,运动性失语52例,CT或MRI检查156例中发现梗死灶172处,其中多发性梗死92例(59.9%),以腔隙性梗死居多,共68例(73.9%);临床表现随血糖水平的升高而加重.主要表现为单瘫或偏瘫和运动性失语,以多发性梗死居多.危险因素为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控制血糖对防治糖尿病性脑梗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龚健  贺安勇  郑晨  黄文达 《安徽医学》2018,39(3):337-339
目的 探讨外伤性脑梗死与凝血功能障碍的关系,分析其对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深圳市龙岗区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82例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生率、梗死部位的分布情况及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分析颅脑损伤继发外伤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影响颅脑损伤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 182例颅脑损伤的患者中,外伤性脑梗死24例,发生率为13.19%.15例梗死病灶位于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占62.50%,9例位于大脑后动脉供血区,占37.50%;GOS评分预后良好148例(81.32%),预后不良34例(18.68%).血小板计数降低、凝血酶原时间异常、D-二聚体水平升高及DIC评分≥5分是颅脑损伤继发外伤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入院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评分≤5分、凝血酶原时间异常、纤维蛋白原异常、D-二聚体>2 mg/L、DIC评分≥5分及外伤性脑梗死是颅脑损伤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凝血功能障碍是外伤性脑梗死发病的重要机制,监测和干预颅脑损伤患者的凝血功能,降低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病率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温兰娟 《吉林医学》2012,33(17):3607-3608
目的:探讨分析后循环梗死(PCI)发病危险因素。方法:收集75例PCI患者为试验组,随机收集75例同期入院的前循环梗死(ACI)患者为对照组。对可能影响脑梗死发病的20个危险因素分别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PCI组与ACI组相比,年龄、性别、吸烟及饮酒史、既往卒中史、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CRP、血沉等基本危险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血管发病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血管病变可能是PCI的独立发病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对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颅脑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及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检查,探讨糖尿病患者脑血管病变的特点.方法 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19例,其中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55例(A组),非糖尿病急性脑梗死患者64例(B组),均行颅脑MRI和MRA检查.结果 (1)A组患者的再发性梗死、大面积梗死、多灶性梗死的发生率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A组患者大脑中动脉、椎动脉病变、多支病变的发生率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A组脑血管狭窄程度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以多发性、再发及大面积硬死多见,其血管病变以大脑中动脉、椎基底动脉较多.  相似文献   

19.
马服胜 《当代医学》2011,17(15):78-79
目的比较高血压和非高血压脑梗死患者的发病类型、危险因素以及预后差异。方法根据高血压病史将2003年5月~2008年6月收治的500例脑梗死患者分为高血压组(n=300例),非高血压组(n=20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非高血压组高血压脑梗死多,男性比例较高。高血压组后循环脑梗死与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率高于非高血压组;非高血压组的高龄、糖尿病和心血管病明显高于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引起脑梗死最主要危险因素是高血压,尤其男性风险较高;非高血压脑梗死主要危险因素是高龄、糖尿病、心血管病。两组引起脑梗死最常见的为腔隙性脑梗死以及后循环梗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头颅磁共振(MRI)不同病灶部位的影像学特征对进展性脑梗死的预测作用,以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进展性脑梗死提供客观的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就诊于我院的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观察对象,入选患者均经MRI明确病灶部位,根据病情将其分为进展性脑梗死组和非进展性脑梗死组,比较各种亚型在进展性和非进展性脑梗死中的分布情况,同时分析二者的相关性。结果入选患者中非进展性脑梗死组患者86例(66.2%),进展性脑梗死组患者44例(33.8%);两组患者中不同影像学亚型分布情况:非进展性脑梗死组中前循环皮质梗死率19.8%,基底节梗死率38.4%,放射冠梗死率18.6%,后循环梗死率23.3%;而进展性脑梗死组中前循环皮质梗死率为50%,基底节梗死率18.2%,放射冠梗死率11.4%,后循环梗死率20.5%,两组构成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针对不同部位脑梗死病灶亚型与进展性脑梗死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其中前循环皮质、放射冠及后循环梗死均与进展性脑梗死有相关性(P0.05)。结论进展性脑梗死好发于前循环皮质区,梗死部位与脑梗死进展性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