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脾在五行中属土,在五脏阴阳中属阴中之至阴。脾主运化,统血,升清,输布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人体出生后,各脏腑组织器官皆依赖脾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以濡养,故称脾为“后天之本”。其与胃、肉、唇、口等构成脾系统。而脾虚证主要指脾气、脾阳或脾阴不足所呈现之各种证候,分为脾气虚证、脾阳虚证和脾阴虚证。对于脾虚证,历代医家均有精深的研究。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中记载的“诸食病”以及《足臂十一脉灸经》帛书中记载的有腹痛、腹胀、不嗜食、善噫等症状的足太阴脉病候,可以认为是脾虚症状的早期文字记载。现存资料中最早记…  相似文献   

2.
略论五脏皆分阴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目前所见,各种中医书籍在论述五脏生理病理时,对心肾阴阳、肺阴、肝阴、脾阳及其病证均阐述得具体全面,实为临床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心肾可分阴阳,此乃无所非议。而肺肝脾三脏是否亦有阴阳之分?进言之,临床上有无肺阳虚、肝阳虚、脾阴虚证?前人对此虽曾论及,然多简要不详,且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冠心病中医证候与冠心病发病的相关性.方法 168例住院患者均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完成病史和中医症状、体征的采集和理化检查,作出冠心病或非冠心病诊断,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和脏腑辨证;分别以冠心病辨证分型的7个中医证候、脏腑辨证的6个脏腑虚证为自变量,以冠心病为因变量,进行二值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血瘀证和气虚证(相对危险度分别为8.959和2.803)是冠心病发病的证候危险因素;心虚证、肝虚证和肾虚证(相对危险度分别为3.074,2.471,3.296)是冠心病发病的脏腑虚证危险因素.结论 出现气虚证、血瘀证、心虚证、肝虚证、肾虚证的患者更易于患冠心病.  相似文献   

4.
脾在五行中属土,在五脏阴阳中属阴中之至阴。脾主运化,统血,升清,输布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人体出生后,各脏腑组织器官皆依赖脾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以濡养,故称脾为“后天之本”。其与胃、肉、唇、口等构成脾系统。而脾虚证主要指脾气、脾阳或脾阴不足所呈现之各种证候,分为脾气虚证、脾阳虚证和脾阴虚证。  相似文献   

5.
历来论及脾病虚证时 ,多只述脾阳虚而不提及脾阴虚。其实 ,脾阴的概念及脾阴虚证由来尚矣 ,自《内经》始 ,及至明、清 ,诸多医家从不同侧面多有论述。笔者就脾阴虚证临床表现及治疗浅析如下。1 脾脏也是阴阳的对立统一体阴阳学说认为 ,宇宙间一切事物 ,均可归纳为阴阳两类 ,任何一种事物的内部 ,又可述分阴、阳两个方面 ,且阴阳双方是对立统一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阴在内 ,阳之守也 ;阳在外 ,阴之使也。”无阳则阴无以生 ,无阴则阳无以化。脾脏也不例外 ,阴与阳构成了脾脏的统一 ,无阳则脾无以生化 ,无阴则脾无以濡养。若无脾之…  相似文献   

6.
肝阳虚辨     
历代中医文献中少论肝阳虚证.目前大、中专中医基础理论和诊断学教材中也缺少记述,有的也只是在补充阐发中兼带述及.通过寻求肝阳虚证确立的依据,包括理论文献论述和肝阳虚证的诊断、治疗立法及其疗效依据,以求证肝阳虚证确立.  相似文献   

7.
作为对脾病辨证的补遗,本文对脾病辨证中的脾阴虚证进行了系统整理。文章从脾阴的概念及生理功能、脾阴虚的病因、脾阴虚的临床表现及症状分析、脾阴虚的治疗等方面,阐明(?)虚证应做为脾病辨证中的一个独立证型,从而进一步完善脏腑辨证。  相似文献   

8.
证即证候,是中医学的特有概念。证候能够反映病变的机制和发展趋势,是中医学确定治法、处方遣药的依据,因此,证候分型的科学性、准确性关系到临床的疗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简称《国标》)收录了1 624个中医证候名,《国标》中将证候以中医学辨证系统划分类目,以各类目中的证候属性为分类目、细类目进行证候分类,证候类目又分为病因、阴阳、气血津液痰、脏腑经络、六经、卫气营血等六大类。章如虹等按照《国标》,从78 605份病例中统计出1 027个证候诊断,其中脏腑证类占证候类目的28.15%[1],可见,脏腑证类在中医…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中医证型的分布及动态资料对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掌握糖尿病住院患中医证型的分布及动态发展资料。方法: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本院1996~1998年所有糖尿病患的中医病证进行编码、分类、统计。结果:1996年糖尿病患中医证候分布主要顺位为:肺胃燥热证(29.8%)、气阴两虚证(25.7%)、肾阴亏虚证(22.2%)、阴阳两虚证类(11.1%)。1997年中医证候谱发生变化.顺位为气阴两虚证(41.4%)、肺胃燥热证(24.5%)、阴阳两虚证(20.7%)、肾阴亏虚证(13.8%)。1998年为肺胃燥热证(33.2%)、气阴两虚证(30.5%)、阴阳两虚证(21.3%)、肾阴亏虚证(14.9%)。结论:危害糖尿病患较重的阴阳两虚证所占病例逐年增多,要引起高度警惕.如不及时治疗.消渴病证候将向严重方向转移,威胁患生命。  相似文献   

10.
气虚证舌象的临床观察附:108例临床资料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解气虚证在舌象方面的客观表面与规律,籍以探讨气虚证的内涵与实质,按照通行的、传统的中医脏腑辨证标准,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方法,以脏腑气虚偏胜按三焦划分为收肺气虚组、脾胃气虚组、肾气虚组,对住院患者进行诊察 。  相似文献   

11.
急性虚证是指多因素致使机体正气大量损耗、无力抗邪,从而导致病邪直入、脏腑衰败等危重证候.本文从中医角度入手,着重分析脓毒症急性虚证病因病机、证候特点、辨证治法,以及西医中急性虚证与免疫紊乱状态的联系.明确其复杂的临床表现和模糊的病理机制与疾病进程中不同阶段的免疫功能改变之间的关联.通过联合中医急性虚证理论与脓毒症相关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阴阳两虚证与中医体质的关系,为中医辨证论治和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通过回顾性调查研究方法对昆明市中医医院302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回顾调查,分析糖尿病患者与中医体质之间的关系。结果 在2型糖尿病中医体质阴阳两虚证主证中,阳虚质、湿热质、血瘀质与其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阳虚质、湿热质是阴阳两虚证的危险因素,血瘀质是阴阳两虚证的保护性因素。结论 在2型糖尿病中医体质主证中阴阳两虚证主证中,阳虚质、湿热质是阴阳两虚证的危险因素,血瘀质是阴阳两虚证的保护性因素,为2型糖尿病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中医药在胃癌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中晚期胃癌患者中,中药治疗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胃癌的诸多证型中脾虚证显得尤为重要,许多的研究均提示脾虚在胃癌形成及发展过程中起到至观重要的作用。然而在胃癌的中医辨证治疗中却有偏重脾气虚、脾阳虚而忽略脾阴虚的现象。笔者在临床治疗中发现胃癌患者脾阴虚证并不少见,且脾阴虚证治疗相对困难,温补有助火动津之弊,育阴又有助湿碍脾之虑,唯有养脾阴一法,补而不燥,滋而不腻,至为适合。笔者将胃癌脾虚证患者进一步分为脾阴虚及脾  相似文献   

14.
《外科正宗》为明代医家陈实功所著,书中专设溃疡治法、溃疡主治方、痈疽治验等章节,系统论述了不同证型溃疡的证治及其验案。对溃疡的辨证依据以阴阳察顺逆,整体辨证与局部辨证、脏腑辨证与气血辨证相结合的原则。对溃疡的治疗依据内治与外治结合,注重调理脾胃以生气血,善用补气温阳之药,尤其注重将养调息。  相似文献   

15.
肾阳虚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医认为肾为脏腑之本,是机体阴阳消长之枢纽,因此肾阳虚证的本质一直是研究重点。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进行了肾阳虚证的现代物质基础研究,并深入到神经生物学、亚细胞学、细胞分子免疫学、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领域,同时亦创立了多种肾阳虚证的造模方法,为中医基础理论的现代科学技术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慢性肾衰竭营养不良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方法选择300例慢性肾衰竭营养不良患者,包括非透析患者126例、血液透析患者114例、腹膜透析患者60例,按SGA评分方法分为轻、中、重度营养不良,根据慢性肾衰竭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对所有入选患者进行辨证分型,探寻慢性肾衰竭营养不良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结果慢性肾衰竭合并营养不良患者中,中医主证出现率以脾肾气虚证最高,阴阳两虚证最低。标实证中湿浊证出现率最高,其次为瘀血证。轻度营养不良患者中脾肾气虚证最多,随着营养不良程度加重,脾肾气虚证比例减少,阴阳两虚证比例明显增加。非透析患者以脾肾气虚证多见,透析后病人脾肾气虚证减少,阴阳两虚证明显增加。结论慢性肾衰竭营养不良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与营养不良程度有一定相关性,采用肾替代治疗后对于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7.
论同病异治     
黄晔 《中国厂矿医学》1995,8(6):393-394
论同病异治北京铁路总医院(100038)黄晔同病异治为中医特色之一。异治缘于证之不同,笔者积多年之临床经验,深切体会到辨证要准确,必须在中医指导思想─—整体观前提下,掌握中医所有的基础理论(病因病机、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六经辨证等)和基本技能(四诊)...  相似文献   

18.
冠心病心气虚证研究近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冠心病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心气虚证则是冠心病常见证型之一.病证结合研究,既辨病又辨证有助于深入阐明脏腑功能和证实质,以加快中医学术发展,提高临床疗效.兹将近年来关于该病证的研究整理如下,以供参阅.  相似文献   

19.
络病学说形成与发展的三个里程碑(二)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吴以岭 《疑难病杂志》2004,3(3):149-151
东汉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经》、《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在充分吸收《内经》、《难经》等论学术思想的基础上撰《伤寒杂病论》,成为中医学临床证治的奠基之作。该书将经络学说、脏腑理论等与临床实践相结合,首创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并建立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肿瘤组织p21WAF1、p21H-ras表达与中医虚实辨证的相关性.方法:将45例结直肠癌患者按照中医辨证标准分为虚证组,实证组,虚实央杂证3组,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结直肠癌组织蛋白p21WAF1、p21H-ras表达,比较组之间的差异.结果:结直肠癌虚证组p21WAF1阳性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实证及虚实夹杂证组(P=0.02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21H-ras阳性表达水平在虚证,实证及虚实夹杂证组三组内差异无显著性(P=0.800).结论:p21WAF1阳性表达与结直肠癌中医病证虚实有关,p21WAF1表达低可能是结直肠癌虚证辨证分型的客观物质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