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通过介绍梅山铁矿山景尾矿库现状,分析了入库尾矿的组成和粒度特性,对尾矿库现状滩面进行调查,并开展室内土工试验。结果表明,入库尾矿粒度微细,黏土矿物含量高,干滩长度、调洪库容等指标不能满足要求,且尾矿浓度大,初期库面窄,没有晾晒条件,水力分级效果差,不能直接进行尾砂上游法筑坝施工。据此提出了规范尾矿库日常放矿运行管理、进行尾矿高浓度输送、坝前低浓度放矿和尾矿库子坝废石筑坝加高等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2.
针对上游式湿排尾矿库入库尾矿粒度偏细、浓度偏高、不易分选的特点,为实现尾矿的安全堆存,采用分级分区放矿,将粗细尾矿分级后,粗颗粒尾矿优先在坝前放矿,细颗粒尾矿在上游库内排放。通过在南京梅山山景尾矿库实施旋流器分级分区放矿筑坝试验,将入库尾矿经FX 250型水力旋流器在0.1 MPa压力下进行分级,将沉砂质量浓度稀释至35%以下排放在坝前,取样检测表明,坝前20 m范围内+0.075 mm尾矿占比在90%左右,坝前40 m范围粗颗粒含量明显增加。通过在粗尾矿沉积的坝前区构筑池填法子埂,使粗尾矿集中在坝前最小干滩长度范围内沉积形成安全超高区;将溢流汇集后经管道输送至上游库内排放。试验结果表明,上游式尾矿分级分区排放工艺能够很好地解决细粒高浓度尾矿采用坝前水力冲积放矿存在的防洪不足及坝体稳定性不高的问题。该尾矿堆存工艺在南京梅山山景尾矿库成功应用,既解决了尾矿库前期运行存在的潜在安全隐患,又节省了运行成本。  相似文献   

3.
针对上游式湿排尾矿库入库尾矿粒度偏细、浓度偏高、不易分选的特点,为实现尾矿的安全堆存,采用分级分区放矿,将粗细尾矿分级后,粗颗粒尾矿优先在坝前放矿,细颗粒尾矿在上游库内排放。通过在南京梅山山景尾矿库实施旋流器分级分区放矿筑坝试验,将入库尾矿经FX-250型水力旋流器在0.1 MPa压力下进行分级,将沉砂质量浓度稀释至35%以下排放在坝前,取样检测表明,坝前20 m范围内+0.075 mm尾矿占比在90%左右,坝前40 m范围粗颗粒含量明显增加。通过在粗尾矿沉积的坝前区构筑池填法子埂,使粗尾矿集中在坝前最小干滩长度范围内沉积形成安全超高区;将溢流汇集后经管道输送至上游库内排放。试验结果表明,上游式尾矿分级分区排放工艺能够很好地解决细粒高浓度尾矿采用坝前水力冲积放矿存在的防洪不足及坝体稳定性不高的问题。该尾矿堆存工艺在南京梅山山景尾矿库成功应用,既解决了尾矿库前期运行存在的潜在安全隐患,又节省了运行成本。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溜槽试验、室内土工试验及现场工业试验对细粒尾矿堆存规律进行研究,提出了通过用旋流器稀释放矿+人工干滩的细粒尾矿堆存的技术方案。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旋流器底流稀释后尾矿筑人工干滩方案实际沉积效果较好,人工干滩形成较快;旋流器底流稀释后可大大提高沉积滩渗透性,有利于沉积滩面的快速排水固结;现场工业试验表明按现有给矿特性及旋流器运行参数,能够达到溜槽试验标准,实施过程中可通过优化人工干滩区域排水和增设排渗设施能够满足尾砂筑坝要求。  相似文献   

5.
为确定中线法尾矿筑坝中旋流器底流适宜的稀释浓度,在攀钢集团马家田尾矿库干滩上开展了3组不同底流稀释浓度的放矿试验,分析了不同底流稀释浓度条件下的沉砂在堆积坡面上的流动性、粒径分布特性和坡面平整度,并进行了旋流器溢流尾砂和适宜底流浓度下的堆积坝沉砂物理力学参数测试。结果表明,稀释浓度70%时,沉砂在堆积坡面上流速适中,颗粒沉积效果好,尾砂运移距离远,堆积坡面较平整;旋流器对尾矿分级效果明显,沉砂固结强度高、渗透性能好。  相似文献   

6.
罗希  赵丹 《矿山机械》2012,(1):131-132
通钢集团板石矿业公司选矿厂的尾矿浆通过底流泵站直接输送到尾矿库的五砂泵站,尾矿浆经五砂泵站的4台渣浆泵运往库区进行筑坝放矿。经过几年的实际运行表明,渣浆泵运行模式还存在以下缺陷:不论筑坝或放矿作业点距离五砂泵站远或近,全部是双泵串联运行,给尾矿车间的电费成本控制带来极大压力,同时又造成了渣浆泵易损件的加倍磨损与消耗,故对该运行模式进行了优化改进。  相似文献   

7.
针对目前高浓缩尾矿筑坝过程中分级系统理论设计方法匮乏的现状,通过对分级筑坝计算相关的参量进行归纳分类,总结出了13项分坝系统设计的关键计算参数。基于理论分析,提出了建设工期、底流沉砂率和原矿分配率的理论计算公式,分析了基于分离粒度的水力旋流器选型和数量确定过程,阐述了选厂生产规模与筑坝施工效率之间的分配流程,推导了系统化的旋流分级工艺参数计算方法,并针对某高浓度排矿尾矿库筑坝工程实践,对所提计算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在入料尾矿浓度与计算设定值相近的情况下,底流尾矿、溢流尾矿浓度、沉砂产率和底流尾矿中-200目颗粒含量等指标的计算结果与现场监测数值吻合度较好。研究成果可为高浓度排矿尾矿库上游法筑坝施工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中线式尾矿筑坝具有浸润线低、坝坡抗剪强度高、稳定性稳定性系数大等诸多优点,尤其在尾矿库处于高烈度地震区时中线式尾矿筑坝更为安全、稳定、可靠。但由于受到粗粒尾矿量、尾矿物理力学性质等相应指标限制,使用还不广泛。针对限制中线法尾矿筑坝推广发展的瓶颈问题和规范中提出的筑坝要求进行了深度分析和探索,提出了中线法尾矿坝安全稳定性分析的抗剪强度指标界限、渗透性指标界限、筑坝用尾砂的不分级浓度指标、筑坝用尾砂的粒径指标和筑坝试验要求,为中线式尾矿筑坝方案提供了合理的设计思路,进一步提高了中线法筑坝的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9.
尾矿坝是尾矿库重要的安全设施,根据尾矿库的溃坝事故来看,坝体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后期子坝堆筑方式。池填法尾矿筑坝是上游式筑坝的一种,主要应用于尾矿库的后期子坝堆积。在坝前构筑围埝形成池,池内放矿尾砂沉积、固结后,人工修整形成子坝,坝体稳定性高,操作维护简单,成本低,运用范围广,适宜于不同粒度的尾砂筑坝,特别是对于尾矿上升速度较快,存在干滩长度与回水质量矛盾的尾矿库,选用池填法筑坝具有很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齐大山铁矿尾矿筑坝工艺、模型试验及坝体稳定性分析的主要研究成果,将上游法的堆筑程序改为库内上下游部位交替排放坝体交替上升的筑坝工艺,增加库容521万m~32。考虑放矿水影响,坝体在7度地震是稳定的,8度地震,坝体局部地段可能失稳,须要考虑防震措施。  相似文献   

11.
通过沉降试验测定某微细粒选铁尾矿在不同浓度和不同沉降方式下的沉降速度,并利用测定结果和现场收集的有关资料计算该尾矿在不同矿浆浓度、不同沉降方式和不同排放管路布置方式下向尾矿库库内放矿的澄清距离。试验结果表明:自然沉降时,该尾矿在不同浓度下的沉降速度均较低,中高浓度尤其明显;添加聚丙烯酰胺絮凝剂后,中低浓度尾矿沉降效果得到明显的提高改善,但高浓度尾矿増沉效果不明显;澄清距离计算结果显示,降低矿浆浓度、添加絮凝剂及大间距多支管放矿均可有效缩短尾矿在库内的澄清距离。  相似文献   

12.
水力旋流器主要应用于中线式和下游式尾矿坝,在上游式筑坝中应用不多。本文根据其分级特性,以国内某尾矿库为例,研究旋流器底流筑子坝在上游式尾矿坝中的应用,提出"旋流器底流筑子坝、旋流器溢流和其余未接旋流器的尾矿支管沿沉积滩前均匀分散放矿"的上游式尾矿坝筑坝新方法。本文研究成果可为水力旋流器在选矿厂相关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通过沉降试验测定了某微细粒金尾矿在不同浓度和不同沉降方式下的沉降速度,并利用测定结果和矿山提供的有关资料计算了该尾矿在不同矿浆浓度、不同沉降方式和不同排放管路布置方式下向尾矿库排放时的澄清距离。试验结果表明:自然沉降时,该尾矿在不同浓度下的沉降速度均很低;添加3号絮凝剂可提高尾矿、尤其是低浓度尾矿的沉降速度。计算结果表明,降低矿浆浓度、添加絮凝剂及大间距多支路放矿均可有效缩短尾矿在尾矿库中的澄清距离。研究结果为矿山选择合适的尾矿排放方案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应用水力旋流器进行细粒尾矿筑坝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友谦 《矿冶工程》2004,24(4):36-37,40
针对尖山尾矿坝筑坝过程中存在的难题,通过工艺设计选型,成功地将水力旋流器筑坝工艺应用在细粒尾矿筑坝中,并与分散放矿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罗河矿尾砂综合利用途径,提出提取粗粒尾砂作为建材,细粒尾砂入库。为探究细粒尾砂筑坝对尾矿库的安全运行是否存在影响,罗河矿进行了细粒尾砂尾矿库堆存研究。通过溜槽试验及室内试验得出:提取粗颗粒尾矿后,入库尾矿粒径变细,固结排水能力、渗透性及稳定性降低,不利于付冲沟尾矿库的安全运行,不建议提取粗粒尾砂。  相似文献   

16.
针对高寒地区高浓度尾矿库上游法筑坝过程中遇到的水力筑坝时间短、全尾脱水固结时间长且滩面软弱承载力低的状况,以分级上游法和池填法为基础,提出了分级上游池填法筑坝工艺,并依托某尾矿库开展了现场筑坝试验研究,对旋流分级筑坝系统的设计方案与调试方法进行了系统阐述,同时也详细介绍了现场筑坝试验流程及分级上游池填法的应用效果。现场试验结果表明,对于浓度60%以上且+200目颗粒为20%~30%的原尾矿,经旋流分级筑坝系统分选后,底流尾矿在满足+200目颗粒不低于65%的条件下产率可达30%以上;充填围埝池的底流尾矿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脱水固结并形成强度,底流沉砂滩面后期沉降速率稳定。分级上游池填法能够满足高寒地区高浓度尾矿库快速安全筑坝的需求。  相似文献   

17.
针对研山铁矿投产初期,由于选厂处理矿石均为表层含泥氧化矿,造成排尾粒度细、干滩长度短、坡度小、滩面软,无法采用普通机械式筑坝的情况,通过对多种筑坝方案的试验对比,确定采用旋流器筑坝工艺,解决了细粒尾矿堆筑的难题。  相似文献   

18.
青海某金矿选矿厂浮选尾矿难以沉降,浓密机溢流跑浑严重,回水无法使用,浮选尾矿远低于下一工序(氰化浸出)对浓度的要求。为此开展了浮选尾矿浓缩试验研究,试验采用了旋流器预浓缩,分析了旋流器沉砂口及给矿压力对浓缩效率的影响,进行了旋流器溢流絮凝剂筛选试验,确定了适合旋流器溢流的5250絮凝剂及用量。在旋流器给矿浓度为23.94%、-74μm含量为79.83%的情况下,尾矿综合固体浓度达到47.76%,解决了选矿厂回水循环利用及浮选尾矿氰化浸出对浓度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铁尾矿膏体充填浓缩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张毅  仝克闻  全源  张刚 《矿冶工程》2016,36(2):54-56
为实现铁尾矿膏体充填塌陷区的目的, 对该铁尾矿进行了絮凝沉降试验和自制浓缩模型试验, 研究了给矿浓度、絮凝剂用量以及机械搅拌对底流浓度和溢流水固含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在给矿浓度20%、絮凝剂用量40 g/t条件下, 底流浓度可达到70%以上。试验结果对矿山采用膏体浓密机进行尾矿高浓度浓缩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由于选矿工艺及放矿方式的影响,尾矿砂沉积规律复杂,没有固定规律可循。通过勘察期间使用静力触探试验、标准贯入试验及钻探取样等手段综合分析比对,查明了勘察对象的尾矿砂沉积规律,为尾矿坝坝体稳定性分析提供了基础的勘察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