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加入金鱼藻(Ceratophyllum)、狐尾藻(Myriophyllum)与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共同培养的实验方式,测定其过程中藻密度、总氮和总磷、藻毒素含量的变化,研究金鱼藻、狐尾藻对微囊藻生长及藻毒素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金鱼藻、狐尾藻不仅能很好地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吸收水中的氮磷元素,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微囊藻毒素的释放.其中狐尾藻对铜绿微囊藻密度的抑制率能高达91.19%,对氮和磷的吸附率分别为66.84%和53.75%,对藻毒素MC-LR的抑制率达到44.23%.  相似文献   

2.
通过加入金鱼藻(Ceratophyllum)、狐尾藻(Myriophyllum)与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共同培养的实验方式,测定其过程中藻密度、总氮和总磷、藻毒素含量的变化,研究金鱼藻、狐尾藻对微囊藻生长及藻毒素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金鱼藻、狐尾藻不仅能很好地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吸收水中的氮磷元素,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微囊藻毒素的释放。其中狐尾藻对铜绿微囊藻密度的抑制率能高达91.19%,对氮和磷的吸附率分别为66.84%和53.75%,对藻毒素MC-LR的抑制率达到44.23%。  相似文献   

3.
太湖微囊藻毒素在罗非鱼体内累积及生物降解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蓝藻水华期间微囊藻毒素在罗非鱼体内的分布及累积传递过程,2008年6~8月采集了高密度蓝藻池塘及太湖网箱内的鱼样及水样,用ELISA法对鱼样和水样进行微囊藻毒素MC-LR含量的检测.结果表明,池塘水体微囊藻毒素MC-LR含量在0.123~0.514 μg/L,MC-LR含量随着藻密度的下降而降低,对照组水体MC-LR浓度显著高于实验组MC-LR含量.池塘鱼体肌肉组织微囊藻毒素MC-LR累积含量在1.194~3.615ng/g,肝脏组织微囊藻毒素MC-LR累积含量显著高于肌肉组织.将池塘与网箱罗非鱼转至无微囊藻水体中暂养,跟踪检测MC-LR含量变化,池塘和网箱鱼体肌肉组织微囊藻毒素MC-LR含量均低于人体每日可耐受摄入量,而肝脏组织藻毒素MC-LR含量则分别需要经过10~20d自然生物降解后降低至安全摄入量之下.讨论了微囊藻毒素在鱼体组织分布与食物链中的累积传递.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蓝藻水华期间微囊藻毒素在罗非鱼体内的分布及累积传递过程,2008年6月至8月采集了高密度蓝藻池塘及太湖网箱内的鱼样及水样,用ELISA法对鱼样和水样进行微囊藻毒素MC-LR含量的检测。结果表明:池塘水体微囊藻毒素MC-LR含量变化范围在0.123~0.514ug/L间,MC-LR含量随着藻密度的下降而降低,对照组水体MC-LR浓度显著高于实验组MC-LR含量。池塘鱼体肌肉组织微囊藻毒素MC-LR累积含量在1.194~3.615ng/g间,肝脏组织微囊藻毒素MC-LR累积含量显著高于肌肉组织。将池塘与网箱罗非鱼转至无微囊藻水体中暂养,跟踪检测MC-LR含量变化,池塘和网箱鱼体肌肉组织微囊藻毒素MC-LR含量均低于人体每日可耐受摄入量,而肝脏组织藻毒素MC-LR含量则分别需要经过10~20天自然生物降解后降低至安全摄入量之下。并讨论了微囊藻毒素在鱼体内的组织分布与食物链中的累积传递。  相似文献   

5.
调查了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水体中微囊藻毒素的含量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为凡纳滨对虾健康养殖提供理论依据.本实验室采用固相萃取(SPE)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其微囊藻毒素MC-LR的含量;研究了MC-LR浓度与氨氮(NH3-N)、总氮(TN)、总磷(TP)和水温等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其水样检测出微囊藻毒素MC-LR的最高浓度为23.15μg/L,氨氮、TN、TP与MC-LR均呈显著性正相关,氨氮、TN、TP、MC-LR与水温均呈显著性负相关.该实验结果验证了在发病的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中检出微囊藻毒素MC-LR的现象,初步推论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中微囊藻毒素MC-LR的含量与相关环境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蓝藻水华期间微囊藻毒素在罗非鱼体内的分布及累积传递过程,2008年6~8月采集了高密度蓝藻池塘及太湖网箱内的鱼样及水样,用ELISA法对鱼样和水样进行微囊藻毒素MC-LR含量的检测。结果表明,池塘水体微囊藻毒素MC-LR含量在0.123~0.514μg/L,MC-LR含量随着藻密度的下降而降低,对照组水体MC-LR浓度显著高于实验组MC-LR含量。池塘鱼体肌肉组织微囊藻毒素MC-LR累积含量在1.194~3.615ng/g,肝脏组织微囊藻毒素MC-LR累积含量显著高于肌肉组织。将池塘与网箱罗非鱼转至无微囊藻水体中暂养,跟踪检测MC-LR含量变化,池塘和网箱鱼体肌肉组织微囊藻毒素MC-LR含量均低于人体每日可耐受摄入量,而肝脏组织藻毒素MC-LR含量则分别需要经过10~20d自然生物降解后降低至安全摄入量之下。讨论了微囊藻毒素在鱼体组织分布与食物链中的累积传递。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淡水常见养殖品种银鲫(Carassius auratus)在有毒微囊藻环境条件下的生长和消化酶活性以及微囊藻毒素在鱼体内的积累情况.实验分为添加有毒微囊藻的实验组和不添加微囊藻的对照组2组,每组设3个平行,每个平行10尾银鲫,实验周期42 d.结果表明,有毒微囊藻能够极显著的抑制银鲫的生长(P<0.01),添加微囊藻实验组的增重率为38.6%,不添加微囊藻的增重率为87.70%;有毒微囊藻能显著降低银鲫的消化酶活性(P<0.05),添加微囊藻的实验组的银鲫的肠、肝胰脏蛋白酶活性和肠、肝胰脏淀粉酶活性分别是对应不添加微囊藻的对照组活性的60.6%、71.3%、65.4%、68.2%;而且毒素会最终在银鲫体内积累,并可通过食物链传到人类,从而对人类构成潜在的风险.因此,养殖水体微囊藻水华应该被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8.
通过合成含铌类复合氧化物光催化剂,开展其光催化降解藻毒素试验,研究其光催化降解微囊藻毒素的降解效率和机理,为去除水体中微囊藻毒素提供高效环保的水处理技术。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铌酸盐光催化剂K6Nb10.8O30,利用X射线衍射、扫面电镜、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等对光催化剂进行了结构表征,该化合物结构是属于四方相钨青铜结构,空间群为P4/mbm(127),晶粒呈长方柱性,直径约为150nm,长度约400~600nm,吸收能带为2.92eV;在紫外光(UVA)辐照条件下,考察了催化剂对微囊藻毒素(MC-LR)的光催化降解效果,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水体中微囊藻毒素浓度。结果表明,光催化剂K6Nb10.8O30能够有效的降解藻毒素,降解过程受到pH值、藻毒素的初始浓度、催化剂投加量和光照的影响;在光辐射强度为556μW/cm2、pH4.24、催化剂投加量为0.375g/L的试验条件下,初始浓度3mg/L的藻毒素在180min之内降解率达到93%;对催化剂反应前后的红外光谱分析表明,藻毒素的降解最终不是被催化剂吸附,而是被光催化降解;动力学研究表明,微囊藻毒素的光催化剂降解反应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规律,随着微囊藻毒素初始浓度的增大,反应速率常数逐步降低,半衰期也逐渐变长。  相似文献   

9.
2013年7月和9月对虎林市珍宝岛湿地保护区月牙湖爆发的惠氏微囊藻Microcystis wesenbergii水华进行调查研究。7月水华爆发时,惠氏微囊藻丰度为75×106~198×106ind·L-1之间,生物量在107.70~284.3mg·L-1之间,微囊藻毒素含量在0~1.84g·L-1之间,严重影响湿地保护区动植物,尤其是野生荷花的生长。而秋季9月微囊藻毒素含量在0.242~0.407g·L-1之间,对人的健康有一定威胁。  相似文献   

10.
蓝藻水华及其次生危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简要介绍了蓝藻水华、蓝藻的次生代谢产物——微囊藻毒素以及与此有关的重大事件。微囊藻毒素是一种小分子的环肽化合物,能损害脊椎动物的肝、肾、性腺、神经、心脏等器官,是一类毒性很强的生物毒素,尤其对哺乳动物的毒性很强,是饮用水源安全保护的一项重大挑战。因此,建立由政府、企业和科学家的合作模式,集流域污染源控制、生态修复(保育)与可持续渔业为一体,通过维持水域生态系统代谢机制的良性过程,达到保护水质的目的,是未来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蚌池蓝藻的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由蓝藻形成的铜绿水是蚌池常见的水质现象。此时池水中浮游植物的优势种为铜绿微囊藻和水花微囊藻。江、浙一带群众称之为“湖靛”。微囊藻喜生长在温度较高(28—32℃),碱性较高(pH值8—9.5)的水中。喜强光。因此,多在夏秋季节旺发。由于这类藻繁殖速度快,与其它藻类争肥争空间;含有藻毒素,可毒害  相似文献   

12.
本文目的旨在研究虾青素对微囊藻毒素MC-LR胁迫下(25μg/L)克氏原螯虾的免疫力及生长繁殖的影响。实验设计四个梯度的饲料中虾青素添加比例分别为(0、5、10、20 mg/g)养殖周期持续8星期。结果表明虾青素显著提高了克氏原螯虾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碱性磷酸(AKP)的活力(P0.05)。5g/kg虾青素的添加量即可对SOD酶活具有明显提升(P0.05);10 g/kg的虾青素添加量对AKP的提升最为明显(P0.05);研究还发现虾青素可显著提高微囊藻毒素MC-LR胁迫下克氏原螯虾的存活率和特定生长率(SGR)(P0.05),提高克氏原螯虾雌虾的抱卵量。研究表明虾青素作为一种抗氧化剂适宜于在克氏原螯虾饲料中添加,并且具有提高虾体免疫活力,缓解微囊藻毒素MC-LR对虾体氧化胁迫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微囊藻毒素对鱼类组织器官的毒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1878年澳大利亚学者George Francis首次报道有毒蓝藻的爆发以来,蓝藻水华现象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1].有毒蓝藻产生的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简称MCs),是淡水水体中存在最为普遍、毒性最强的毒素.已发现MCs可在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中积累,引起很多器官的损伤[2].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高锰酸钾KMnO4对池塘微囊藻毒素(MC-LR)的去除效果,探讨反应影响因素(高锰酸钾质量浓度、温度、pH值、反应时间)对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锰酸钾能有效地去除水中的微囊藻毒素.高锰酸钾对MC-LR的去除率与高锰酸钾投加的质量浓度、温度、反应时间成正相关,其中高锰酸钾质量浓度对去除率的影响最大;其次为温度和pH,当温度为35℃时,去除率可达96.65%,当pH为3时,去除率也达到了95.1%;反应时间对去除率的影响不太显著.正交试验的结果也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5.
袁永锋 《河北渔业》2006,(10):10-12,27
随着精养池塘富营养化的日趋严重,微囊藻水华也大量出现,微囊藻水华形成后又向水体排放含N、P、C物质和一类单环七肽的生物毒素,加剧水质恶化,给鱼类生长以及渔业生产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我们从微囊藻水华形成的环境因子入手,应用药物清杀,给全水泥衬砌池塘回填粘土,在池塘底泥中种植小麦,在微囊藻水华大量出现时增放红草鲫鱼等综合方法,成功地抑制了微囊藻水华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采用固相萃取(SPE)和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对湖州某淡水青虾养殖池塘水体中溶解态微囊藻毒素(MC-LR,MC-RR)浓度进行了监测,研究了微囊藻毒素浓度变化及其与总氮(TN)、总磷(TP)、氨氮(NH3-N)、水温、叶绿素a(Chl-a)等水体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养殖水体藻毒素浓度在监测期间波动明显,游离的MC-LR的最高浓度达到了102.3 mg/L,MC-RR的最高值为32.6 mg/L,MCLR的浓度要高于相应时段的MC-RR。MC-LR和MC-RR的浓度变化呈显著性正相关。在整个监测周期内TN、TP与MC-LR均呈显著性正相关,NH3-N、TN与水温均呈显著性负相关,TP与MC-RR呈显著性正相关,Chl-a与TP、MCs呈显著性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高锰酸钾KMnO4 对池塘微囊藻毒素(MC - LR) 的去除效果, 探讨反应影响因素(高锰酸钾质量浓度、温度、pH 值、反应时间)对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高锰酸钾能有效地去除水中的微囊藻毒素。高锰酸钾对MC- LR的去除率与高锰酸钾投加的质量浓度、温度、反应时间成正相关, 其中高锰酸钾质量浓度对去除率的影响最大; 其次为温度和pH, 当温度为35e 时, 去除率可达96. 65%, 当pH 为3时, 去除率也达到了95. 1%; 反应时间对去除率的影响不太显著。正交试验的结果也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8.
凌志勇 《内陆水产》2001,26(8):39-39
1微囊藻 包括铜绿微囊藻和水花微囊藻,喜生长在温度较高 (28~ 32℃ )和碱性较重 (pH值 8~ 9.5)的水中,因此多在夏、秋季旺发。当在 1升水中有 50万个群体以上时,水中溶氧往往不敷其需要,而会自身大量死亡。藻体死亡后,向水中释放大量毒素,对鱼类生长非常不利,甚至毒死鱼类。 防治方法: (1)经常加注新水,不使水中有机质含量过高,注意水的 pH值调节 (定期泼洒生石灰 )可控制微囊藻的繁殖。 (2)对已发现有微囊藻的池塘,在形成初期可用 0.7克 /米 3硫酸铜全池泼洒,连续 2次即可杀灭,下药后适当加注新水或开动增氧机。 (3)微囊…  相似文献   

19.
(24±1) ℃时采用半静止式生物毒性试验法分析了5个不同质量浓度(500、250、125、62.5、31.25 μg/L)微囊藻毒素(MC-LR)对太湖翘嘴红鲌早期发育阶段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微囊藻毒素对翘嘴红鲌受精过程影响较小,对胚胎发育的影响较大,胚胎发育后期对微囊藻毒素的敏感性大于胚胎发育前期,对初孵仔鱼的毒性小于对胚胎的毒性;但对早期发育的各个阶段均有一定的致死和致畸毒性作用,主要表现为胚胎发育延缓、引起各种畸形、胚胎死亡和仔鱼运动性差、死亡率增高等.同时计算了MC-LR对翘嘴红鲌的受精过程的EC50分别为998.66、1519.26 μg/L;对卵裂期胚胎、囊胚期胚胎、原肠期胚胎和仔鱼的LC50分别为243.65、181.10、215.99、367.15 μg/L;对卵裂期胚胎、囊胚期胚胎、原肠期胚胎和仔鱼致畸作用的EC50分别为201.07、180.03、176.38、287.98 μg/L.  相似文献   

20.
2017年7~9月对河南师范大学养殖基地暴发蓝藻水华的养殖池塘进行监测。结果显示,共鉴定浮游藻类25种(属),隶属于5门。7月水华初期和8月水华中期,优势种均为微囊藻(Microcystis sp.),占总浮游藻类的99%以上。浮游藻类丰度和生物量波动范围分别为(0.883~12.666)×10~8 cells/L和9.740~70.020 mg/L,生物多样性为0.05~1.15。总磷(TP)和总氮(TN)含量分别为0.32~0.51和4.18~7.09 mg/L,水温为22.1~30.6℃。TP、TN、水温较高是造成蓝藻水华暴发的主要原因之一,蓝藻水华暴发造成生物多样性整体偏低。冗余分析(RDA)结果显示,浮游藻类密度和生物量与TP、TN含量呈正相关,蓝藻门(Cyanophyta)与水温、TP、TN呈正相关。同时,微囊藻暴发最大的威胁是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 MCs)的释放,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MCs含量不得超过1.0μg/L,否则就会对水生生物产生危害。实验结束时,对水样和胞内MCs的测定。研究表明,水样中MCs含量为0.040μg/L,胞内MCs含量为0.686μg/L,该养殖池塘微囊藻毒素含量在安全范围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