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提高临床医师对化疗药物在妊娠期应用安全性的认识,及时治疗母体白血病,切实改善母婴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1例妊娠合并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患者的诊治过程及其预后,并通过检索英文文献数据库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本例患者29岁,确诊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1个月后妊娠,妊娠期给予输注浓缩红细胞、预防感染等对症支持治疗,未行化疗,妊娠40+4周予欣普贝生促宫颈成熟,分娩1活男婴。产后4个月内母体接受输血治疗7次,坚持母乳喂养仍拒绝化疗。分析原因与临床医师及患者对化疗药物在妊娠期应用的安全性认识不够有关。文献显示分娩前进行诱导治疗比分娩后进行诱导治疗的患者获得更长时间的生存期;化疗药物发生致畸的高风险孕周是5~10周,直至孕13周胎儿器官已完全形成后致畸风险减少,孕中晚期行化疗相对安全。结论在临床中应正确认识化疗药物对妊娠期白血病患者母婴的作用,由临床多科室合作诊疗,及时治疗母体白血病,选择最佳的治疗时机及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病例男,17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乏力、头晕并加重1周而确诊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2b型)4月余,行FLAG方案化疗后28天,突感右下肢麻木、大小便失禁而入院。查体: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及出血点,无瘀斑及结节,头顶部可触及3 cm×3 cm大小肿块,质硬无活动,无压痛,余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红细胞75 g/L,血小板120 g/L,  相似文献   

3.
乳腺癌皮肤转移误诊为带状疱疹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乳腺癌皮肤转移误诊为带状疱疹1例分析如下。 1病历摘要 女,52岁。右侧前胸红斑、丘疹伴疼痛3个月余,水疱形成1个月余。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在右侧胸壁出现红斑及少量绿豆至黄豆大小红色丘疹,伴轻微疼痛,未予治疗,皮疹逐渐增多。1个月前在右侧胸壁出现大量水疱,疼痛明显,在多家医院均诊断为带状疱疹,经抗病毒及对症治疗无效。患者3a前曾患右胸部带状疱疹,经抗病毒治疗后痊愈。2a前患右侧乳腺癌,行右侧乳腺癌根治术,术后行化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髓外急变(extramedullary blast crisis of 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CML-EBC)的诊断及治疗要点。方法对1例CML-EBC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例因确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3年,胸背痛伴呼吸困难2个月入院。行胸部CT扫描示胸腹主动脉旁椎前梭形软组织密度影;复查骨髓涂片+骨髓流式细胞检测符合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行胸腔镜下纵隔病变活检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诊断考虑恶性肿瘤浸润,淋巴造血系来源可能;组织病理切片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分析示BCR/ABL融合基因阳性。明确诊断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髓外B淋巴细胞急性变,予伊马替尼等药物化疗后病情好转出院,继续予伊马替尼维持治疗。结论 CML-EBC易误诊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并淋巴瘤,临床应注意鉴别,治疗可选用化疗、局部放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等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5.
茆林 《临床误诊误治》2004,17(5):336-337
1 病例资料男,5 5岁。因进行性消瘦3个月,在当地医院按“肝硬化腹水”门诊治疗1个月,后因出现低热、腹胀住院治疗。CT扫描示肝右叶占位性病变,腔静脉癌栓形成,腹水。诊断为原发性肝癌。准备行介入性化疗,因病人拒绝而转入我院肿瘤病区,予免疫支持等对症治疗近3个月,腹水无改善  相似文献   

6.
1 病例报告男 ,1岁 3月龄。 3个月前从床上坠落 ,头部着地。昏迷 ,无呕吐 ,抽搐。约 1h后出现左侧肢体活动减少 ,不能持物。伤后 8h行 CT检查示 :右侧基底节区一约 0 .7cm× 0 .5 cm椭圆形低密度区 ,CT值为 2 3Hu。经药物治疗痊愈。再入院 3d前走路跌倒致额部外伤。再次昏迷。伤后右侧肢体活动减少 ,以右下肢为重 ,不能言语。查体 :神志清 ,运动性失语 ,右中枢性面瘫。右上肢肌力 级 ,右下肢肌力 ~ 级。右巴氏征阳性。入院后第 5天行 MRI检查示 :1左侧基底节区 T1 WI,T2 WI均为高信号。2右侧基底节区 T1 WI低信号 ,T2 WI高信号…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低增生性白血病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鉴别诊断要点,以减少误诊.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例低增生性白血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例因反复牙龈出血2年,皮肤淤斑1个月入院.首次行骨髓穿刺(骨穿)及活检提示再生障碍性贫血可能,再次行骨穿及活检提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可能,后经流式细胞仪检测与多次多部位骨穿及活检确诊为低增生性白血病,予预激方案化疗两疗程,患者骨髓象未缓解,放弃治疗自动出院.结论 临床上低增生性白血病与再生障碍性贫血表现相似,易混淆.对可疑患者行外周血涂片同时,需结合多次多部位骨穿及活检的多项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以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8.
一、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诊断标准1.复发性AML诊断标准:NCCN 2011将白血病复发定义为完全缓解(CR)后外周血重新出现白血病细胞或骨髓原始细胞>0.050(除外其他原因如巩固化疗后骨髓重建等)或髓外出现白血病细胞浸润.2.难治性AML诊断标准:①标准方案诱导化疗2个疗程未获CR;②第1次CR后6个月内复发者;③第1次CR后6个月后复发、经原方案再诱导化疗失败者;④2次或2次以上复发者;⑤髓外白血病持续存在.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外科手术联合腹腔局部热灌注化疗治疗腹膜间皮瘤的临床疗效,以期提高对恶性腹膜间皮瘤的认识和治疗水平。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8例恶性腹膜间皮瘤患者治疗方式为手术肿瘤切除和部分切除,手术后1周开始采用生理盐水2000ml+5-氟脲嘧啶500mg+顺铂100mg为化疗液,腹腔热灌注化疗,1次/周,共4次。结果术后3个月随访时,2例弥漫型因癌肿广泛侵袭及转移于术后3个月内死亡,6例存活(其中1例为弥漫型,5例为局限型)。9个月随访时,1例弥漫型者术后6个月复发,行全身化疗3个月后死亡。2例2年后死亡。目前3例存活,分别为治疗后存活2年、超过5年及达6年8个月。结论恶性腹膜间皮瘤恶性程度高,临床无特异表现,尽早施行减瘤术+腹腔局部热灌注化疗能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性,16岁。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感右枕部疼痛,并可触及一类圆形花生米大小的包块,以淋巴结炎予抗炎治疗8天(具体用药不详)后疼痛减轻且包块缩小。患者于7年半前因全身多处淋巴结肿大行颈部淋巴结活检,病理诊断为“淋巴结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图1~3),同时骨髓涂片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后病变控制并于4年前结束治疗。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32岁,因"右肺上叶中心型小细胞癌放、化疗后1年,右颞叶及双额叶多发转移,全脑放疗后3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腰胯部疼痛20天"人院.疼痛以右侧为著,夜间加重,伴尿潴留、右下肢麻木无力.查体:双侧髋关节压痛明显,叩击痛强阳性;四肢肌张力正常,右下肢肌力4级,左下肢肌力5级.  相似文献   

12.
【病例】 男 ,9个月。因反复出现皮肤出血点 3个月 ,右腋下肿物伴面色苍白 1个半月入院。患儿 3个月前无诱因发现皮肤出血点 ,可自行吸收 ,并反复出现。 1个半月前发现右腋下有一肿大淋巴结 ,当地医院考虑化脓性淋巴结炎 ,予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及阿米卡星抗感染治疗 ,未见明显好转 ,后因肿大的淋巴结有波动感 ,行外科切开引流 ,引流出多量黄色干酪样物质。查血白细胞 73 8× 10 9/L ,淋巴细胞 0 3 6 ,中性粒细胞 0 5 1,晚幼粒占 10 % ,分类不明 3 0 % ,血红蛋白 10 1g/L ,血小板 40× 10 9/L。疑诊白血病转我院。患儿生后 6个月内无…  相似文献   

13.
阑尾粘液腺癌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病例报告  男 ,5 7岁。主因间断性右下腹痛 8a,发现腹部肿块 9月于1999- 0 1- 0 7入院。患者于 8a前无诱因出现右下腹痛 ,为阵发性针刺样痛 ,伴恶心 ,非喷射样呕吐 ,为胃内容物 ,无低热、盗汗。在当地医院诊断为急性阑尾炎行手术切除 ,术中见阑尾呈红肿样改变 ,其旁见一囊性包块 ,与周围组织粘连 ,予体外引流 ,为暗红色脓液 ,抗炎治疗后痊愈出院。 7a前又出现右下腹痛 ,行 CT检查见阑尾回盲部一低密度实性肿块 ,最大截面 6 cm× 5 cm,行第 2次手术 ,术后病理为粘液腺癌 ,于 2个月后出现复发 ,行第 3次手术 ,术后每月 1次化疗 ,共 6疗…  相似文献   

14.
【病例】女,65岁。以恶性淋巴瘤化疗后4个月,鼻塞、耳鸣、呼吸困难1个月入院。患者于14个月前在某医院行颈部淋巴结切除术,并行6个周期化疗(具体不详)。于4个半月前及3个半月前在我院行全身化疗,化疗期间无不良反应。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鼻塞、耳鸣、呼吸困难症状来我院就诊。诊断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并鼻腔转移、双上颌窦炎。入院后因呼吸困难行气管切开术,并相继行咽部放疗,每次2 Gy,共18次。后行全身化疗。在此期间无不良反应。于全身化疗结束的次日突然出现发热、多汗、畏寒、寒战、全身肌肉酸痛。查体:体温38·4℃,脉搏84/min,呼吸19/m…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以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亚砷酸(ATO)双诱导联合化疗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效果.方法 对18例初诊APL病人以ATRA和ATO进行双诱导,达完全缓解(CR)以后,给予联合化疗:DA方案(第1个月,去甲氧柔红霉素每天10 mg/m2或柔红霉素每天45 mg/m2,第1~3天;阿糖胞苷每天100 mg/m2,第1~7天)、ATO(第2个月,5 mg/d静滴,第1~28天)、MTX(第3个月,15 mg静滴,每周1次,共4次)、ATRA(第4个月,每次10 mg,每日3次口服,第1~15天),交替序贯巩固维持治疗3~4周期,总治疗时间1.0~1.5年.结果 APL病人诱导治疗后均达CR,经巩固维持治疗,15例病人至今均为持续CR(CCR)状态;3例停止治疗1~2年内复发,复发病人经再诱导后,再次缓解.无病人出现严重或不可逆的毒性反应.3年内无死亡病例.结论 ATRA和ATO双诱导联合化疗治疗初治APL,疗效可靠,毒性反应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第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达沙替尼联合CCLG-ALL2008方案一线治疗儿童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施白血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4例应用达沙替尼联合CCLG-ALL2008方案治疗的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4例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均在达沙替尼应用4周-12周达到主要分子学反应,3例在4周-32周进分子学无法检测.1例完成全程达沙替尼联合高危化疗维持治疗18个月持续达分子学无法检测;1例在治疗第13周(HR-3'方案)出现严重感染,改为达沙替尼联合中危方案完成化疗,现维持治疗10个月持续达分子学无法检测;1例在治疗第24周(HR-3'方案)出现牙槽坏死放弃治疗,6个月后复发;1例达主要分子学反应后骨髓抑制重改为中危方案,化疗2周期后bcr-abl基因定量持续增高,行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达到分子学无法检测.4例均未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结论达沙替尼联合CCLG-ALL2008方案治疗儿童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可获得早期主要分子学反应;联合高危方案强化疗骨髓抑制重,降低化疗强度是否影响预后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1病例资料 男,38岁.因咽痛、发热3天就诊.患者2个月前在外院行右颞部色素痣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右颞部复合痣局部癌变.4天前在外院化疗,用药为长春新碱、顺铂、环磷酰胺.3天前受凉后出现咽部疼痛、发热.查体:体温37.3℃;咽部充血,扁桃体无肿大.两肺呼吸音清.腹软,无压痛,肠呜音4~6/min.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灶经骨髓活检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 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78例成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于初次化疗后、化疗后1 2、24、36及48个月,对患者实施骨髓涂片和活检,比较骨髓细胞学和骨髓活检结果。结果本组78例患者共实施骨髓活检290次,化疗后1 2个月与24个月、36个月、48个月相比,微小残留病灶阳性检出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12个月和24个月时复发病例均存在微小残留病灶,2例患者停止化疗后复发,其中无微小残留病灶1例为髓外复发,有微小残留病灶1例。持续缓解组微小残留病灶呈阳性。结论骨髓活检安全、方便,对成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灶检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1 病例介绍 患儿,女,9岁,2009年1月确诊为急性B系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经过化疗于2009年2月24日完全缓解.10月6日起粒细胞缺乏出现反复高热,经CT诊断为多发性肝脓肿[1].经过抗生素治疗效果不理想,于12月3日和11日2次行肝脓肿穿刺术,抽出黄绿色脓液33.5 mL.患儿经过治疗和护理,2010年1月21日起体温恢复正常,CT显示肝脓肿明显缩小,予办理出院.半月后复诊肝脓肿已吸收机化,肝功能正常.  相似文献   

20.
【病例】男,64岁。因双下肢乏力2年,双下肢支架置入术后3个月,右下肢发凉2 d入院。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乏力,3个月前左足第3、4和4、5趾间溃疡久不愈合,双下肢间歇性跛行,诊断为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于左髂总、髂外动脉各置入支架1枚,右髂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